八字命理學出自《易經》,同現在的中醫學,風水學,數術學一樣為易學延伸出來的一個分支,深刻反應了易學「天人合一」,「陰陽相生」的易學思想。
河圖和洛書及陰陽五行的產生,為八字的形成提供了理論支撐。這些理論是中國古代的重要文化基石。《易經》的出現,則直接推動了預測術的產生。《易經》之數理取於河洛。河圖以十數合五方,五行,陰陽,天地之象。圖式以白圈為陽,為天,為奇數;黑點為陰,為地,為偶數。並以天地合五方,以陰陽合五行。圖式結構分布為:一六共宗居北方,因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二七為朋居南方,因地二生炎,天七成之;三八為友居東方,因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四九同道居西方,因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五與十相守,居中央,因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河圖乃據五星出沒時節而繪成。
八字命理學的雛形最早成於戰國時期,傳說珞碌子以五行納音來論命,納音即年命,比如甲子年、乙丑年出生的人為金命,丙寅、丁卯年出生的人為火命。這是一種粗線條的算命方法,為命理學的萌芽狀態。
漢書《論衡》雲: 「天用五行之氣生萬物,人用萬物作萬事」。
直至漢代,產生了一種以陰陽五行生剋平衡為基礎,配合年、月、日天地幹支論命的算命術,這種算命術迄經魏晉南北朝的推行發揮,到唐代始告確立。
《淵海子平·論日為主》:「予嘗觀唐書所載,有李虛中者,取人所生年月日時幹支生克,論命之貴賤壽夭之說,已詳之矣!」
唐人李虛中(762—813)是八字命理學發展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生活在元和年間,魏郡(今河北大名)人,官至殿中侍御史,平時則精究陰陽五行,能夠根據一個人出生的年、月、日的幹支來推定這個人一生的貴賤壽夭、吉兇禍福。文學家韓愈對他十分推崇:「最深於五行書,以人之死生年月日所值日辰幹支,相生勝衰死象以斟酌,推人壽夭貴賤利與不利,輒先起其年時,百不失一二」。李虛中算命較準,在當時可謂聲名遠播,後人也把他尊為八字命理學的開山祖師。
五代宋初徐子平在李虛中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完善,八字命理學才正式進入成熟完備階段。徐子平在八字命理學上的最大貢獻,是把李虛中推算年、月、日三柱的論命法,進一步演進為年、月、日、時同時推算的「四柱八字」法。後人徐子升根據徐子平命理研究的成果,纂輯了《淵海子平》一書,這是八字推命史上最重要的著述之一。故八字命理學也被稱為「子平命理」,經歷代繼承發揚,流傳至今。
明代是八字推命術發展的鼎盛時期。明代開國功臣宋濂曾寫《祿命辯》一文,第一次系統地總結了命理學的歷史淵源,一時關於命理的著述如雨後春筍般地湧現。比較有名的而且質量較高的有託名劉基寫的《滴天髓》、萬民英的《三命通會》、張神峰的《神峰通考命理真宗》等,其中又以萬民英的《三命通會》影響最大。
《四庫提要》對《三命通會》評價甚高:「自明以來二百餘年,談星命者皆以此本為匯總,幾於家有其書。中間所載仕宦八字,往往及明季之人…… 特以其闡發子平之遺法,於官印、財祿、食傷之名義,用神之輕重,諸神煞所系之吉兇,皆能採撮群言,得其精要,故為術家所恆用。」 《三命通會》對過去的各種算命方法進行全面系統的整理與彙編,但過於龐雜,沒有對歷史上算命術進行提煉與升華。雖然如此,本書也算是命理學發展史上一個重要裡程碑。
清代命理學得到進一步發展。這一時期,比較著名的人物有沈孝瞻及任鐵樵。沈孝瞻著的《子平真詮》一書,對陰陽五行學說作了進一步的發揮,對五行的生克制化作了精闢的論述,具有獨到的見解,對命理的闡釋,言簡意賅,說理透徹,雖然也存在一些缺陷與不足,仍然是一本罕見的佳作。任鐵樵為道光年間士族階層,家道中落,為「餬口之計,潛心學命」,並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當時頗負盛名。任鐵樵在《滴天髓闡微》中對古籍《滴天髓》進行分篇增注,並結合一生命理實踐,將書中晦澀難懂的駢文進行詳盡的詮釋,並以大量的時人命造為例證,說理明透,被認為是命理學正宗,是後世研究者必讀的經典著作之一。
清末明初的徐樂吾,民國時期的「南袁北韋」袁樹珊和韋千裡,著書眾多,對八字學術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各朝各代的命理研究者都在相互吸收借鑑和融合,使得八字命理學更加豐富和完善。
解放以後,命理學被扣上「封建迷信」的帽子,有相當一段時期,算命術在中國在陸上銷聲匿跡了。而與此同時,在臺灣、香港及日本、韓國卻頗為盛行此道。改革開放以後,命理學逐漸復興,1979年7月1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去掉了「算命、算卦、看相是封建迷信……」的條文。
八字學術發展熱潮直至今日越來越高,近年開始,網際網路各大八字命理學術門戶網站的興起,大大促進了八字命理學的傳播與發展,八字命理學也被越來越多的人士所了解、認可、研究和應用。
非常感謝各位朋友的評論、轉發、關注!您如果有家庭健康、工作學業、婚姻感情等方面的不順,歡迎留言或私信,我們能從專業國學的角度為您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