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患者是非常可憐的,他們覺得這個世界是黑暗的,活著就是受罪,正常人很難理解他們的思維方式,有人說是這些人是矯情,富貴病,想得太多。還有就是閒的。其實這些是對他們的很大的誤解。
他們都是一些受傷的天使。我想死,可我擔心我的父母會痛苦,所以我就默默地忍受著,這個絕望的世界。
沒人明白我的生活,我整宿整宿地睡不著覺,每晚看著夜色慢慢的變成魚肚白,我想哭,可是已經哭不出來了,因為這已經是我的生活常態了。
這是我的第52天失眠,今天父母又吵架了,我已經看得麻木了。聽說天堂很快樂,我好想去看看,可是好擔心,父母年齡大了,沒人照顧他們。
等等,還有很多,這些是抑鬱症患者的一些自白,他們很少與別人交流這些,在外人看來他們有說有笑,甚至有人他們覺得生活幸福美滿。內心的滿目瘡痍,一片黑暗,溫暖的光都找不到照射的縫隙。
每天對整個世界充滿絕望,最終承受不住。而選擇了輕生。
看待抑鬱症患者,首先了解抑鬱症的根源,了解他們的思維。
習得性無助是抑鬱症的根源。
20世紀60年代,美國前心理學會主席。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做過一個實驗。
他起初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狗施加難以忍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裡逃避不了電擊,於是在籠子裡狂奔,屎滾尿流,驚恐哀叫。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狗就趴在地上,驚恐哀叫,也不狂奔。後來實驗者在給電擊前,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倒地呻吟和顫抖。它本來可以主動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為什麼它們會這樣,連「狂奔,屎滾尿流,驚恐哀叫」,這些本能都沒有了呢?因為它們已經知道,哪些是無用的,「習得性無助」在教育活動中的表現 這一項研究顯示,反覆對動物施以無可逃避的強烈電擊會造成無助和絕望情緒。這就是著名的習得性無助實驗。
很多人正如實驗中那條絕望的狗一樣,如果一個人總是在一件事件上反覆失敗。他就會在這事情上放棄努力。甚至還會因此對自身產生懷疑,覺得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無可救藥。
無助感就是根源。是一個種子,慢慢的發芽生長,最後就是絕望。
工作的失敗,婚姻的失敗,生活中的種種失敗,別人的冷嘲熱諷。等等,他們很想極力的挽救這些,彌補這些,最後卻無能為力。他想幸福,他想讓家人幸福,讓身邊的人幸福。如果不幸福,就會覺得是不是我的原因啊。想自殺,都怕身邊的人傷心。天使,卻是受傷的天使。這樣的思維種子一般都是兒時父母種下的。
我家小孩子很乖的,很聽話的。呵呵,我希望你的小孩子不要這麼乖,不要這麼聽話。
孩子天生就是積極的,喜歡嘗試的:他一張開眼睛,就嘗試著到處看;當他能控制自己的動作時,就開始喜歡到處爬,到處摸……當然,因為是「第一次」,就會出錯很多。如果孩子的每一次嘗試成人都報以厲聲呵斥「不準……」或大驚小怪的驚呼「危險!不要……」時,他就好像被電擊了一樣,久而久之,他對自己要做的事情變得不自信了,因為他不知道做完了之後大人是不是又該大聲說「不」了。結果,他也許會如你所願地變成一個「乖」孩子,哪兒也不碰,什麼也不摸,但卻把「自卑」的種子深深地根植於心中。
自卑造成的內心的封閉,自卑造成的乖巧,特別乖巧的孩子,卻是讓我很害怕。
自卑------無助------崩潰
願每個想笑的人,都是發自內心。願你很勇敢,很自信也很積極。如果做不到,請你相信,你身邊很多人很愛你,很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