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聽到身邊的人在議論自己的孩子穿著不整齊,邋裡邋遢的。做家長的別提多丟人了。
儘管孩子不覺得這有什麼可丟人的,因為對於孩子來講,愛玩多過愛其外表上給人帶來的好感。有的家長沒有搞清楚這一點,幻想著孩子在出門前能自覺整理儀容儀表,這真的是某些家長的誤區了。
1
令人更難以想像的是,有網友在微博吐槽道,自己的小區裡有一對夫婦,渾身上下都是名牌,走起路來都透著一股精緻小資之風。可是,他們孩子的打扮不要說是精緻了,甚至土得有點像弱智一般,而且渾身上下髒兮兮的。有時候還被小區裡的大媽們質疑說閒話,說這孩子一看就是從垃圾堆裡撿回來的。
其實,孩子並非要渾身都是名牌才算是衣著得體。只要身上的衣服適合其年齡和身形,大小適中,沒有異味,沒有明顯汙漬。其實就算是衣著得體了。
這樣的標準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並不難,可是對於處在早期教育的孩子來說,沒有父母的介入,是無法保持出門前整理儀容儀表的。
2
曾經有位媽媽專程跑去幼兒園找老師,為了求證孩子是否被欺負。因為這位媽媽發現自己的孩子回到家後,渾身髒兮兮的,好像在地上打了滾似的。奇怪的是,媽媽今天早上剛為他換上了新衣服。
後來,老師告訴這位媽媽,因為今天幼兒園舉行活動,孩子玩得不亦樂乎。在玩耍的過程中,難免坐到了地上,或者觸碰到了灰塵,所以把新換的衣服都弄髒了。
從上面這位媽媽的案例就可以看出,儀容儀表的整理需要的不是孩子的自覺或對美感的認知,而是需要家長重視養成孩子整理儀容儀表的習慣。
有些家長由於整天疲於工作,已經很勞累了。這樣的家長會覺得孩子還小,沒有必要太在意儀容儀表的問題。如果真的這樣想就大錯特錯了。
如果一個人儀容儀表上很邋遢,不修邊幅。那麼給他人的印象無疑是很差的。在當今的社會裡,人際關係是著實重要的。即便是處在校園裡的小孩子,也要和同學們、玩伴們、老師和校領導進行溝通和交流。
如果因為孩子的儀容儀表而導致給別人的印象很差,那麼這肯定會影響和其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的。時間長了,孩子便感到被孤立,從而導致人際衝突和社交障礙。
那麼,如果工作繁忙的家長,又想讓孩子養成整理儀容儀表的習慣,又不願意麻煩的。這又該怎麼辦呢?
3
有辦法!
很多有著同樣困惑的家長,都在使用一款名叫「小模範」的微信小程序。
這款小程序是一套系統化的少兒家庭教育管理工具。其獨創的「1+2+7法則」能夠更科學、更有效地幫助孩子培養行為習慣。
以本文中所談到的想讓孩子養成儀容儀表的習慣來舉例吧。
首先,打開「小模範」微信小程序。為孩子設置1個主要矛盾的任務(出門前整理儀容儀表,衣服穿戴整齊);
然後設置2個次要矛盾的任務(自己洗襪子、內褲和每天晚上刷牙、洗臉、洗澡);
最後再設置7個送分的選項(目的是為激勵孩子養成習慣,獲得獎勵)。
家長們只需這樣每天花幾分鐘時間和孩子共同檢查這幾項是否完成。只要這樣讓孩子嚴格執行下去,三天就能起效,一周就能養成好習慣。這樣,既能讓孩子變得更優秀,又能讓家長更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