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刷牙,有些家長就心煩得要命。原因很簡單,無論家長怎麼說,孩子就是不刷牙。有時候孩子倔強起來,家長急了。父親按住手,奶奶撐開嘴,媽媽把擠上牙膏的牙刷往孩子嘴裡捅。家長難受不說,孩子也沒少受罪。
01
這並不誇張。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早已養成了日常的個人衛生習慣。有些有著潔癖的成年人,甚至還要每天做好幾遍個人衛生習慣才肯罷休。有時,成年人想不通這件事,這些司空見慣的行為規範和習慣,對於孩子來說,怎麼就那麼難呢?
其實,大人的這種觀點並沒有考慮到人的發展過程。對於成年人來說,許多行為早已養成了習慣,成了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但對於孩子來說,他仍然是一張白紙。
人或許有使自己保持乾淨、清潔、健康的天性,但是每天早晚刷牙兩次,每次刷牙若干分鐘這樣的事情,可並不屬於人的天性。你沒有辦法把它挖掘或引導出來,而只能通過讓孩子將這種行為養成習慣,然後孩子才會依照行為的慣性來做事而不用家長的督促。
02
儘管這一過程可能會使家長十分費心。但這種費心是有意義的。試想一下,如果在早期教育中不能在小的時候養成刷牙的好習慣,那麼時間長了,既會影響到孩子的口腔健康,導致牙齒的脫落,又會因為口氣有異味而與人造成人際交流上的障礙。
那麼,用什麼辦法能夠解決孩子不愛刷牙的問題呢?
要知道,當孩子迴避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是因為這件事有著對他來說比較厭惡的排斥因素。所以,如果想讓孩子趨向於去做一件事,那麼就應該創造便利甚至是吸引孩子的因素。
了解這一點後,我們再來談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
03
首先,家長朋友們要善用信息化時代的教育工具,比如「小模範」微信小程序。
「小模範」是一套系統化的少兒家庭教育管理工具。
其獨創的「1+2+7法則」能夠更科學、更有效地幫助孩子培養行為習慣。
(1)為孩子購置一個適中的、軟毛的兒童專用牙刷,如果孩子喜歡某種特定的卡通圖案,也可以為孩子購買他喜歡的款式。
(2)儘量選擇一種孩子喜歡的口味的牙膏,可以讓孩子自己主動挑選。
(3)和孩子事先約定好,如果不刷牙的話,口腔就會有臭氣,爸爸媽媽就不會和他說話。(孩子在青春期之前,獨立性不足,很需要父母的陪伴。這個方法比打罵更人性、更有效)
(4)我們在「小模範」微信小程序中為孩子設置1個針對主要行為問題的任務——「早起刷牙洗臉(圖中紅色部分);再設置2個針對同類型的次要行為問題的任務進行配合(圖中藍色部分);最後再設置7條能夠鼓勵孩子,讓孩子輕鬆達成的任務作為激勵。(圖中綠色部分)
家長們只需這樣每天花幾分鐘時間和孩子共同檢查這幾項是否完成。只要這樣讓孩子嚴格執行下去,三天就能起效,一周就能養成好習慣。這樣,既能讓孩子變得更優秀,又能讓家長更輕鬆。
END
免責聲明:文中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