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馬牙如何處理?

2020-11-14 嶽池月貝佳月子會所

大多數嬰兒在出生後4--6周時,口腔上顎中線兩側和齒齦邊緣出現一些黃白色的小點,很象是長出來的牙齒,俗稱「馬牙」或「板牙」,醫學上叫做上皮珠,上皮珠是由上皮細胞堆積而成的,馬牙一般沒有不適感,個別嬰兒可出現愛搖頭、煩躁、咬奶頭,甚至拒食,這是由於局部發癢、發脹等不適感引起的,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不是病。

「馬牙」不影響嬰兒吃奶和乳牙的發育,它在出生後的數月內會逐漸脫落,有的嬰兒因營養不良,「馬牙」不能及時脫落,這也沒多大妨礙,不需要醫治。

新生兒出現馬牙的原因

乳牙胚在發育期內會出現牙板破裂的現象,其中一部分牙板會被人體吸收,另一部分則逐步角質化,形成白色的細小球狀物,這就是「馬牙」形成的原因。寶寶吮吸母乳時牙床與乳頭的反覆摩擦,會使「馬牙」受到頻繁的摩擦而最終消失。

新生兒馬牙的症狀

1、嬰兒馬牙是米粒大小的白色或者黃白色顆粒狀,一般沒有不適感,個別嬰兒可出現愛搖頭、煩燥、咬奶頭甚至拒食,這是由於局部發癢、發脹等暫時不適引起的,一般不需做任何處理。
2、馬牙並不是真正的牙。它的大小、形狀以及內部結構都不像牙齒,也不能行使咀嚼功能。
3、馬牙不是病,它是牙齒發生過程中伴發的現象,並不是人人都長。嬰兒吮奶過程中牙床和乳頭摩擦,經過一段時間後「馬牙」便會自行脫落。

新生兒馬牙如何處理

  「馬牙」不能擦更不能挑,年輕父母要做的是注意新生兒的口腔衛生,切不可以為孩子擦什麼「馬牙」,這樣做不利於保護孩子的健康。

寶寶長馬牙可以用針挑或用紗布擦嗎?

 用針挑,用布蘸鹽水或淘米水擦破馬牙,這些做法都是不科學的,因為新生兒口腔黏膜很嬌嫩,黏膜下血管豐富,而全身抵抗力極低,如果用針挑破或用布擦掉「馬牙」以後,會引起黏膜損傷很可能使細菌從破損處侵入,引起炎症。

  口腔炎症不僅使孩子受罪,而且局部繁殖的細菌會進入血液循環中,嚴重的可能引起新生兒敗血症。有些人不知道「馬牙」的來歷,以為是一種病,拿針去挑,或用布去擦,這都是很危險的,因為嬰兒口腔黏膜非常薄嫩,黏膜下血管豐富,而嬰兒本身的抵抗力很弱,針挑和布擦損傷了口腔黏膜,容易引起細菌感染,發生口腔炎或凳骨髓炎,甚至發生敗血症,危及嬰兒生命,如果「馬牙」過大,影響嬰兒吸奶,可用2%紅汞消毒,用消毒針挑破「馬牙」,放出內容物,即可癒合。


馬牙和鵝口瘡不同

「馬牙」和鵝口瘡等口腔炎症不同。口腔炎症會有發熱、腫痛等不適感。而馬牙只是正常的生理症狀,一般沒有過多的不適感。個別嬰兒可出現愛搖頭、煩燥、咬奶頭甚至拒食,這是由於局部發癢、發脹等暫時不適引起的,一般不需做任何處理,年輕父母不用擔心,隨著寶寶牙齒的生長發育,「馬牙」會被吸收或自動脫落的。


【免責申明】圖文來源於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寶寶馬牙需要處理嗎?
    我們先來看看,馬牙是個什麼東東。馬牙其實是一種新生兒自然的生理現象,大多數嬰兒在出生後的4~6周,上下牙槽長出的顆粒,顏色呈黃白色,類似乳牙,但是其實是上皮細胞堆積形成的,基本上都會自行脫落,準確的說不能視為一種疾病。主要表現為新生兒頜弓牙齦黏膜上或顎中縫部位的黏膜上,出現粟粒狀、白色的、有光澤的瘤狀物,數量不等,表面光滑,周圍黏膜完好、無紅腫破潰,輕拭無法擦去。
  • 新生寶寶長「馬牙」或鵝口瘡,應該怎麼處理?#葉子口腔科普#
    1什麼是馬牙?馬牙是發生在新生兒口腔上顎部位的囊泡,直徑在1~3毫米,因為含有角質而呈現黃白色。馬牙看起來像是一個個牙齒,但並不是真正的牙齒。 2馬牙是如何形成的?其實每五個新生兒中就有四人會出現馬牙,這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哦!
  • 新生兒常見生理現象,家長別盲目處理
    摘要:溫州市人民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溫玲玲告訴記者,經常會碰到家長抱著老觀念,對於出現的一些問題擅自處理,比如發現孩子有馬牙、螳螂嘴的情況,便用溼布用力擦,說是給孩子「洗牙齒」…… 溫州市人民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溫玲玲告訴記者,經常會碰到家長抱著老觀念,對於出現的一些問題擅自處理
  • 寶寶口腔裡有「三白」:馬牙、螳螂嘴、鵝口瘡如何處理
    醫生想告訴寶媽的是,小孩子口腔裡的白色東西,常見的有馬牙、螳螂嘴、雪口病。,出現一些黃白色的小點,一般來說長的比較像新出來的牙齒,所以叫它馬牙或者板牙,也叫做上皮珠,是由上皮細胞堆積或黏液腺分泌物積留形成,這是一個自然的生理現象,不是病。
  • 如何認識新生兒期的「異常」生理現象
    其實很多是新生兒期的特殊生理現象,隨著寶寶長大會自然消失,這裡和媽媽分享一下如何認識這些特殊的生理狀態,一共有八種。 1、「馬牙」 出生不久寶寶口腔中的上顎和牙齦部位,會出現多少不一的黃白色小顆粒,俗稱「馬牙」,是由上皮細胞堆積或粘液腺分泌物積留形成的,數周后會自然消失
  • 新生兒竟然長了牙齒?醫生看後表示太正常了
    昨天刷微博看到這樣一則消息,說的是江蘇省揚州市有一位女寶寶降生,家長卻發現,這個新生兒嘴裡長了一顆牙齒。由於這個牙齒並不牢固,為了避免牙齒松落,掉到寶寶食道或者氣管裡,醫生建議馬上拔掉這個牙齒。馬牙馬牙一般只出現在新生兒的身上,主要的生長位置,就是在寶寶的牙齦或者上顎處。馬牙的外表看起來,像是黃白色的小豆粒或者芝麻,這是由於寶寶口腔內上皮細胞堆積造成的。而且寶寶長馬牙不是病,不會對他的身體發育帶來很大的影響,一般情況下,會在出生後的幾個月內消失,寶媽無需過於擔心。
  • 新生兒前兩周特殊的生理現象及處理方法
    一:四肢蜷縮新生兒從出生到滿月不管睡覺或玩耍四肢總是呈現蜷縮狀,上肢呈現W型,下肢呈現M型,寶媽寶爸不用擔心,這是新生兒健康正常的表現。二:馬牙新生兒出生大約5周左右牙胚發育過程中,牙板破裂,部分被吸收,而部分未吸收的逐漸增生角質化,在牙床上形成小球狀的白色顆粒,即&34;。
  • 「馬牙、螳螂嘴、鶴咬痕」,寶寶若出現這些異常現象,媽媽先莫慌
    baby牙齦上的小顆粒,像一顆顆小牙一樣,一般4~6周的新生兒口腔上顎中線兩側還有牙齦邊緣都會出現,這是由於上皮細胞堆積成的。,媽媽們不要過於擔憂,馬牙並不會影響寶寶的吃奶進食和乳牙發育,在之後的時間裡會慢慢脫落,並不需要醫治。
  • 【呱呱教·88】【解密】新生兒寶寶的「神奇」現象
    「馬牙」和「螳螂嘴」在新生兒上顎中線和牙齦部分,由上皮細胞堆積或粘液分泌物積留所形成的黃白色小顆粒,俗稱「馬牙」,數周后可自然消退。新生兒兩側頰部各有一處隆起的脂肪墊,俗稱「螳螂嘴」,有利於乳汁吸吮。「馬牙」和「螳螂嘴」均屬於新生兒正常的生理表現,不能擦拭或挑破,以免發生感染。
  • 新生兒常見生理現象知多少?
    新生兒誕生的喜悅是無可複製的,照顧新生兒也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新生兒指的是自臍帶結紮起到28天,這28天對於新生兒來說是非常關鍵的。寶寶在出生之前是依附於寶媽而生存,一旦離開母體,他們就要依靠自己的肺去呼吸、依靠自己的消化道去消化吸收營養等,而新生兒的這些器官生理功能尚未完善,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調整,才能逐漸健全起來。
  • 足月新生兒護理黃金15條,收好不謝
    新手爸媽們還沉浸在小寶寶誕生的喜悅中然鵝,在最初的一個月裡照顧剛出生的寶寶可不是一件輕鬆的活兒比如餵養、臍部護理、黃疸、馬牙……你可能會完全不知所措那麼寶媽奶爸們到底該如何進行新生兒護理呢?(4)新生兒不僅需要洗護餵養的照顧,情感交流必不可少,在母嬰情況允許下,應早期將寶寶安放在母親身旁,給予早吮吸,促進感情交流,使新生兒得到良好的身心照顧。
  • 新生兒生理現象
    其實,有一些只是新生兒期的正常生理現象,爸爸媽媽不用著急。寶寶出生後至28天稱為新生兒期,下面為大家簡單講解幾種新生兒期常見的生理現象: 1 馬牙:提起馬牙,有些老人會說拿個針把它挑破就行啦,這是不可取的,容易發生感染,而且馬牙對新生兒沒有任何危害,它只是上皮細胞堆積或粘液腺分泌物在上顎中線和齒齦部位積留所形成的黃白色小顆粒,數周內可自然消退。
  • 新生兒痤瘡如何處理?
    後前往醫院就診,被醫生告知是新生兒痤瘡。「孩子皮膚稚嫩,會不會留疤痕影響美觀?」「孩子那麼小,該如何處理痤瘡?」這都是羅女士關心的問題。4月17日,記者就此採訪了市第一人民醫院皮膚科醫生胡於良。胡醫生介紹,新生兒痤瘡發生率男性多於女性,一般發生在出生後數天至4周以內,部分可以遷延至4個月,主要發生在面頰、額及頦部,以丘疹和膿皰為主,偶見黑頭粉刺。
  • 寶寶還未滿月就長出牙齒,檢查得知是馬牙,馬牙是牙嗎?
    醫生說芽芽嘴裡長的是」馬牙「,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板牙「。馬牙是不是真正的牙齒呢?芽芽媽從來也沒有聽說過這回事,聽醫生這麼一說,心裡不由得感覺七上八下的。實際上,馬牙並不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牙齒,而是因為孩子在胚胎期他的牙板還沒有被吸收完全而產生的堆積,在醫學上又叫上皮珠。馬牙的產生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而並不是疾病,也不會影響寶寶正常喝奶和日後牙齒的生長。因此,當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家長也沒有必要感到特別恐慌。
  • 新生兒生理現象(溢乳、上皮珠馬牙螳螂嘴、乳房增大乳頭凹陷)
    上皮珠、馬牙和螳螂嘴有的新生兒口腔硬顎上,可見一些白色小珠,醫學上稱為上皮珠。上皮床是細胞脫落不完全所致,對寶寶沒有任何影響,幾天後就會自行消失,不必處理。有一種錯誤的觀念,認為上皮珠要用乾淨的白布擦掉。這是很危險的,因為新生兒口腔黏膜非常嬌嫩,即使是輕輕摩擦,也會使黏膜受損,引起細菌感染,嚴重者可引起新生兒敗血症。
  • 遇到這幾種新生兒生理現象別慌
    有些新生兒出生後,細心的爸爸媽媽會發現一些「異常」的生理現象。遇到以下幾種新生兒特殊的生理現象不要慌。馬牙少數寶寶在出生後不久,細心的爸爸媽媽就會發現寶寶的牙床上長出了像米粒樣大小的白色顆粒,好像是長出了一個個小牙齒,這就是俗稱的「馬牙」或「板牙」,屬於寶寶的正常生理現象。
  • 新生兒口腔裡的白色顆粒是什麼?
    而這個白色小顆粒其實就是我們俗稱的「馬牙」。 「馬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在寶寶還沒有出生前還在胎兒期的時候,口腔裡就有乳牙胚發育啦。乳牙胚發育到一定程度時,牙板就會破裂,部分被吸收,部分逐漸增生角質化,在牙床上形成小球狀的白色顆粒,這就是「馬牙」,也叫「板牙」。
  • 新生兒馬牙勿緊張
    平遙縣中醫院婦產科主任為您講解新生兒「馬牙」的相關知識許多媽媽發現,寶寶剛出生或者還沒滿月就見牙齦處出現一些黃白色的小點,很像是長出來的牙齒,大家不必緊張,其實,這俗稱「馬牙」。馬牙本身是無害的,也不具有傳染性,不妨礙哺乳,寶寶也一般不會有不適感,媽媽們無需理會它們,一般兩周~兩個月左右就自行消失了。寶媽們千萬不能用力擦拭或用針挑破,那樣既會擦傷寶寶嬌嫩的口腔黏膜,還會有繼發感染、炎症的危險。所以媽媽們不要故意去擦除或挑掉這些馬牙。注意寶寶口腔衛生就可以了。
  • 新生兒特殊生理現象
    新生兒由於膽紅素生成過多;血漿白蛋白聯結膽紅素的能力差;肝細胞處理(攝取、結合、排洩)膽紅素能力低;腸肝循環增加等原因,容易發生黃疸。新生兒血中膽紅素>5~7mg/d|可出現肉眼可見的黃疸;50%~60%足月兒和80%早產兒出現生理性黃疸。
  • 新生兒現「橙紅斑」?10個特殊異常父母要學會護理,避免發育異常
    其實,這只是因為新生兒在出生之後,體內的白細胞分解比較多,尿酸鹽排洩變多,再加上新生兒吃得少、尿少,因此,便出現了"紅色尿"。 對於這種,家長也無需特別處理,勤給寶寶換尿不溼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