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資管行業不斷壯大,「走出去」和「走進來」的需求與步伐從未停止,並且更加大步向前。
劉富榮於2018年加盟融通基金,擔任國際業務部投資總監。他出生於中國香港,曾長期留學和工作於海外,對環球金融品類有著豐富的投資經驗與見解。
在劉富榮看來,作為中外合資公募基金,融通基金的國際業務投資具有天然的優勢。他致力於構建系統化的投研模式,進一步完善與提升融通基金的海外投資能力。
而對於市場,劉富榮熟稔港股的變遷,未來他看好受益於內地政策紅利的行業。
A股港股相關性不斷提高
劉富榮在中國香港出生,在美國留學修讀經濟學及統計學,曾經在國外知名對衝基金及外資投行工作。2005年回到香港後,始終專注投資事業,對於港股市場有著深刻而獨到的見解。
在劉富榮看來,香港市場的特點是沒有固定的經濟體及不斷變化的資金來源。到過香港的人都有印象,從尖沙咀遙看香港島,高樓林立,風景很美,映入眼帘的還有很多廣告牌。在劉富榮出生的上世紀80年代,港島的廣告牌是以日本、英美品牌為主。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期,日本企業的招牌逐漸減少,開始出現韓國、馬來西亞、中國臺灣企業的廣告牌。近20年來,英美的廣告越來越少,後來內地白酒行業與房地產龍頭的招牌開始出現。在劉富榮的印象中,港島的廣告牌每5-10年都會更換一遍,這代表著主導香港市場經濟體的力量在不停變換,也代表著在港交所上市並帶來長遠超額收益的股票可能在輪換。
「港股的特點就是不斷有新的東西進來,而舊的東西也會消失。」這要求投資者必須脫離舊思維,靈活尋找新機會,才能在港股市場獲得長期超額回報。劉富榮表示,港交所最近也開始接受同股不同權的企業上市,如去年開始允許沒有利潤的醫藥生物科技企業上市。基於過去3年的市場及監管變化,他認為應該關注受益於內地政策紅利的行業,尋找高增長、高質量的龍頭企業包括科技、醫療與消費行業,規避增長空間及想像力有限的成熟企業,如香港本地行業,也就是要規避一些人經常強調「港股估值處於歷史低水平」的「價值陷阱」。
經常有投資者問劉富榮:什麼因素主導港股市場?劉富榮認為,過去20年,港股與A股市場和美國市場關聯度的演變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劉富榮表示,港股用港幣計算,香港施行聯繫匯率,港幣與美元掛鈎,理論上美元的流動性會影響港元的流動性,港元流動性會影響港股估值。此外,歷史上港股的主要投資者中,外資投資機構較多,包括大機構、海外投資者、海外華人在內的投資者,都是用美元或港元來投資,所以在2008年前,港股與美股的相關性大概在70%左右。
拐點出現在2014年。劉富榮指出,陸港通由2014年開始啟動,南下資金2014年底開始進入港股。剛開始港股市場表現欠佳,2014年至2016年一直在徘徊狀態。到了2017年,南下資金真正大幅進入香港,港股與美股的相關性大幅降低,而與A股之間的相關性不斷提高,這足以反映持續的資金輪動對港股的深度影響。
除此之外,投資者也必須了解人民幣走勢對港股的影響。劉富榮表示,在香港上市的國內企業多數收入為人民幣,並以美元或港元在海外發債,在人民幣升值時,這些公司以港元計算的盈利會受益。同時,近年來外資對港股的偏好也開始提升,從2009年起,人民幣中外協同效應是港股出現持續牛市的主要因素。
如果人民幣貶值,雖然港股表現可能不好,但也會有很多內地需求透過投資港股來分散風險,並緩和外資撤離香港市場的負面影響。
打造系統化投研模式
談到境內外投資上的差異,劉富榮坦言,文化上確實存在一定的差異,例如海外的投資研究報告會傾向於定量分析,並給予明確的結論。而境內的研究報告更多是定性的展望,留給閱讀者充分的判斷空間。與此同時,海外市場在信息對稱性、違規的處罰力度上也與境內有明顯差異。
此外,海外市場更相信系統性投資,如今海外被動ETF投資的規模已經超過主動管理的規模。相較於優秀基金經理的個人實力,海外更傾向於相信系統化的力量。
融通基金是中外合資基金公司,在境內的QDII額度大約9億美元,有很多資金要投資海外,包括海外股票、海外債券、FOF或MOM,委任第三方管理人來管理,融通基金國際部就負責這項業務。國際業務部的投研特色本身包含了中外結合的優勢,形成了系統化的投研體系。
2017年,融通基金外方股東日興資產在日本成立了兩隻基金,分別是「新絲綢之路經濟圈基金」和「深圳創新基金」,合計規模超過10億美元,主要投資於A股市場,也是日本規模最大的投資於中國市場的公募基金產品。
劉富榮介紹,融通基金是這兩隻基金的投資顧問,並繼續協助日興資產開發中國境內固定收益策略。同時利用融通的研究資源,為日興A股QFII基金及新成立的兩隻基金提供投資顧問服務,使其研究更加貼近中國市場。
談到國際業務部的投資團隊,劉富榮介紹,國際業務部人員配置在30人左右,投資部門有11個人,負責範圍包括股票、債券(利率債、信用債)、MOM/FOF。國際業務部內部又分為三個團隊:以管理及投顧規模計算,第一個是股票組;第二個是債券組;第三個是MOM組,即委外第三方管理人組。
劉富榮介紹,融通基金國際業務部的投資集合兩個模型,首先會自上而下通過宏觀模型來追蹤數據,把海外宏觀與國內宏觀合併起來,尤其是對中美兩大經濟體經濟活動的關聯及互動進行有重點的深度研究。在劉富榮看來,這個模式至關重要,現在的經濟狀況會影響盈利,盈利會影響公司估值和未來股價走勢,所以首先要研究宏觀基本面,根據科學性及能重複性的研究基礎,以經濟情況及市場流動性為模型,根據政策走勢做出對宏觀、中觀的主線及拐點判斷,最終根據模型結論進行適當配置。
而在「自下而上」方面,則是基金行業系統化的流程,即看行業,看公司,與管理層溝通,看報表,看經營狀況,去上下遊公司調研等。
「選股票很多的時候是選行業,即行業本身必須是增長性行業。選對行業後,再在行業裡找龍頭。」劉富榮拿香港本地房地產舉例,每年香港新建1-2萬套新房,增長相對較為緩慢,盈利突破空間有限,反而在香港上市的內地物業管理公司受益於政策紅利,公司未來發展的想像空間非常大。
在基本面與估值的比較中,劉富榮更看重企業的增長。如果增長很快,或者是處於高增長行業的龍頭,如盈利增長很高,即在對管理層、基本面、行業、個股、競爭對手、上下遊進行分析之後,確定這家公司真的很有優勢,處於一個好的行業,同時「現金流下的回報」較高且有增長潛力,那麼可以適當提高對估值的容忍度。
中國市場是全球配置寵兒
「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國資本市場成為全球配置的寵兒。」從中長期角度而言,劉富榮積極看待中國所蘊含的投資機會。
劉富榮指出,市場化改革順應經濟發展大趨勢,中國從「世界工廠」走向「科創前沿」。2018年、2019年全面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以及新一輪對外開放,有望成為科技創新大趨勢的開始。
他表示,資源稟賦的變化推動產業結構的演進,因此塑造了「核心資產」的世界。2008年之後,「世界工廠」的增長模式開始乏力,投資品相關行業的佔比從2011年的47%降至2018年的40%,房地產、金融的佔比快速上升,消費佔比開始企穩,信息技術大發展。同時中國要素稟賦發生變化,從「低端勞動力紅利」到「高素質勞動力」、工程師紅利等轉變。
劉富榮認為,中國股市的機構化特徵日益增強,國際化進程將加速推進,驅動A股、港股成為全球財富配置的「新大陸」。2014年以來,中國資本市場不斷深化改革開放,以A股和港股的互聯互通機制推出、A股納入MSCI、科創板的設立為特徵,A股與港股正加速融合。
與此同時,國際化進程將加速推進。以海外投資者佔股票市場的比重來看,日本、韓國、中國臺灣在開放資本市場以後,海外投資者持股佔比最終都達到了20%至30%,而截至2018年底,外資持有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僅3.25%,未來想像空間顯著。
劉富榮指出,中國資本市場機構化特徵越來越明顯,長期資金開始加速入場。「現有的機構投資者中,外資增長迅猛,基金髮展平穩,社保、保險等長期投資者佔專業機構投資者的比例穩步提升。」
談到港股,劉富榮表示,雖然相較其他市場,恆指在估值上更具吸引力,但考慮到恆指本地板塊包括香港銀行、房地產、零售以及與上述行業相關的澳門博彩業正面臨重大考驗,而市場對本地行業未來兩年的盈利增速預測過於樂觀,預計這些行業後續估值有較大下調空間,目前宜採取低配策略。而對中資基建和消費保持超配,此外增加對個別中資醫藥、新能源及油服公司的配置。
「從中長期來看,我們認為應重點關注受益於內地政策紅利的行業,規避增長空間及想像力有限的成熟企業,比如香港本地行業。」劉富榮表示。
而對於美股市場,劉富榮指出,在美聯儲連續降息與美元在美國國內供給充足的背景下,短期內美股各大指數大概率會維持在歷史高位。但不容忽視的是,美國經濟已經出現放緩跡象,並且其國內政治矛盾升溫,若企業與個人消費的強勁勢頭消失,市場可能會降低對增長股及動量股的長期超配,因此應適度減持國際業務收入佔比高的美國增長股、高動量及低波動率股,並且增加對價值股的配置。
從中長期來看,美國經濟已經進入「晚周期」階段,建議增加對國債及長波動率(VIX)等防禦型資產的配置,同時相應降低美國股票資產的配置比例。
(文章來源:中國證券報)
(責任編輯:DF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