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的形成是太陽光照的角度不同決定的?實際上還有大氣層的作用

2020-12-23 科普大世界

我們都知道一年有春夏秋冬的四季變化,有些地方則是寒季、暖季或乾季溼季的變化,從根本上來看,這些變化都是因為太陽光直射在地球上的不同緯度是造成的,因為太陽光直射的地方,地面吸收的熱量多,相對而言太陽光斜射的地方地面吸收的熱量就少,斜射的角度越厲害的地方,地面能吸收的熱量就越少,同時也越寒冷。

那麼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呢?首先說一下四季變化的原因,它是因為地球自轉軸和太陽黃道面並不垂直造成的,兩者有一個23.2度的夾角,這樣當地球圍繞太陽運行的過程中,太陽光直射地球的位置就會在地球的北回歸線和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這就導致了地球上同緯度地區在不同的時間中,接受太陽光的能量是不一樣的,於是氣候上平均溫度不同的四季就出現了。

為什麼太陽直射和斜射同一地區的時候,該地區所接受的太陽光能量會有所不同呢?道理也很簡單,主要是兩個原因,一個是單位面積地面兒吸收的陽光熱量,另一個就是太陽光在大氣層中的消耗程度了。

以1平方米的太陽光照面積為例,那麼太陽光直射地點的1平方米的太陽光,這1平方米的地面吸收的熱量最多,而如果是太陽光斜射的地方,那麼1平方米麵積的太陽光,在斜射的土地上就會鋪展成2平方米或者更多,那麼地面兒的單位面積能吸收的太陽光,熱量就少了,溫度也就沒那麼高了。

另一個原因是大氣層對太陽光能的消耗作用。太陽光本身是一種電磁波,當它穿越地球大氣層時會被消耗掉部分能量,在太陽光直射的地區,陽光直接就照射到地面上了,穿越的濃密大氣層厚度只有100公裡左右,但是如果斜射的話,厚度就沒有譜了,要看陽光斜射的角度是多少,斜射角度大的話,太陽光要穿越上千公裡才能到達地面上,濃密的大氣層會大量消耗某些波段的太陽光波,使得太陽光照射的地面的能量降低,那麼地面積極附近的溫度也就不會很高了。

正這些原因造成了地球上太陽經常直射的赤道附近平均溫度高,形成了熱帶地區,而南北回歸線兩邊的地區,因為沒有太陽光直射,平均溫度就會逐漸往兩極地區降低,因此也就形成了地球上的溫帶和寒帶地區。

相關焦點

  • 曬到太陽就是夏天,曬不到太陽就冬天!
    這是一個挺好玩的話題,地球有四季,火星也有四季,金星嘛一年到頭就只有火爐!那麼我們在大多數時間都能看到的月亮上有四季嗎?下面我們就這個話題簡單展開討論下!我們先給出答案,月球上並沒有四季!而是只要能曬到太陽就是夏天,曬不到太陽就是冬天,這是為什麼?
  • 讀中國年太陽輻射總量分布圖,尋找年太陽輻射量最多和最少的地方
    一個地區的氣候狀況,往往會決定一個區域的生物、水文和土壤等要素,組成氣候的要素包括氣溫(熱量)、降水和光照等三大要素,一般來說一個地區的氣溫特徵包括年均溫和氣溫年較差兩方面,降水特徵包括年降水量和降水的季節變化兩方面,而光照主要是指太陽輻射,通常以年太陽輻射總輻射量的多少來衡量。
  • 解析太陽輻射光照度和光強度的區別
    太陽輻射光照度,即通常所說得勒克司度(lux),表示被攝主體表面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光通量。樓上所說考慮太陽到地球距離的平方是將太陽當成點光源,利用地面上的照度計算太陽的發光強度。而把太陽朝向地球的這一面作為一個面光源,再除以這個面積就是太陽在與地球連線方向的光亮度。當然這與太陽直接發光的發光強度或光亮度相比是有下降的,因為太陽光經過大氣還要衰減的。  這些光學量都用到光通量,光通量是與輻射能通量相對應的光學量,因為光是一種電磁輻射。
  • 美媒:NASA觀測到太陽大氣層出現巨大「黑洞」 景象壯觀
    美媒稱,在太陽的大氣層中出現了一個巨大的黑色「洞孔」,從而使太陽風可以快速吹入太空。這是一種平常的事件,但卻是一種看起來壯觀的現象。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11月22日報導,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在11月20日對外發布了該局的太陽動力學觀測衛星在11月8日拍攝到的該日冕洞的紫外線圖片。據NASA同時發表的一份聲明稱,由於太陽動態磁場的作用,在其上方大氣層即日冕中可能出現巨大的洞孔。正如磁場的扭結和彎曲可能引起太陽黑子和太陽耀斑一樣,它們同樣可能在日冕上造成暫時的洞孔。
  • 科學家解密地球氫元素稀缺原因,與引力有關,大氣層幾乎不起作用
    這也就決定了,大多數恆星在燃燒的時候,核聚變反應首先是從氫核開始的。除了木星含有大量的氫元素之外,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這三顆氣態巨行星同樣含有豐富的氫含量。其中以木星的含量最多,在木星的大氣層中有大量的氫氣,在大氣層之下又有大量的液態氫。
  • 早晨的太陽柔和溫馨,中午的太陽刺眼暴躁,是因為距離不同嗎?
    太陽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顆恆星,是太陽系最亮的天體,只要不被遮擋,我們什麼時候都可以看到。因此太陽一升起,大地就光芒萬丈。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比中午到了頭頂的距離遠一些,遠了我們看到地平線的這段距離。這個距離有多遠呢?不同的地方完全不一樣。
  • 太陽輻射在到達地面之前會經過厚厚的大氣層,損失了將近50%能量
    不過,在到達地球表面之前,太陽輻射會先經過厚厚的大氣層,就在太陽輻射經過大氣層的過程中,損失了將近50%的能量,我們把大氣對太陽輻射的一系列作用稱為大氣的」削弱作用「。太陽大氣的削弱作用主要有三個方面,分別是選擇性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太陽輻射是一種電磁波,其波長範圍在0.15微米至4微米之間,波長從長到短分別為紅外線、可見光和紫外線三個部分。
  • 左旋胺基酸起源之謎:或與早期太陽光照有關
    左旋胺基酸起源之謎:或與早期太陽光照有關據國外媒體報導,眾所周知,地球上的胺基酸幾乎都是左旋,作為生命組成的基本單位,20多種胺基酸幾乎都具有手性的特點,除了極少數生物體內存在右旋胺基酸外研究人員認為這一現象在太陽系還處於行星狀星雲時期就埋下了伏筆,星雲內部的化學反應可以形成胺基酸物質,而這些分子最終的形態取決於當時恆星的光照等條件,偏振光可形成左旋或右旋胺基酸。科學家發現左旋胺基酸可能與早期恆星的圓偏振光作用有關,對此我們可以對其他恆星系統進行類似的研究,探索左旋胺基酸是否普遍存在於宇宙中。
  • 大氣層中是否有生命可以生存的空間?有哪些恆星有此類大氣層?
    圖源:SDO/NASA(來自Getty Images)唉,生命若想生活在我們的太陽這類恆星的大氣層中的話,基本上可以肯定是一段快速走向蒸發的旅程。像我們太陽這樣的恆星,其表面溫度大約有1萬華氏度(或大約5800開爾文),足以使離子以等離子態懸停,能把已知最質堅的化合物與合金消融。
  • 為什麼海拔越高反而溫度越低,不是離太陽更近嗎?
    可見光有七種顏色就是因為波長不一樣,紅光的波長是最長的,紫光的波長是最短的,比紅光的波長更長的叫做紅外線,比紅外線的波長還要長的還有微波,FM,手機輻射等等。比紫外波長更短的叫做紫外線,比紫外線再長一些的電磁波輻射還有X射線和伽馬射線。
  • 一個理論的提出,推翻太陽核聚變說,或許太陽存在高等文明
    事實上,在氣體狀態之上還有另一種形式,那就是等離子態。我們知道氣態是不導電的,但等離子體最重要的一點是它能導電。一個具體的例子是閃電,實際上是等離子體。為了理解什麼是等離子體,我們來談談什麼是等離子體宇宙學。根據等離子宇宙學,宇宙的大部分是等離子體,它以電離原子的形式存在,並形成一股流經宇宙的電流。
  • 全球年太陽輻射總量最多的地區,為什麼不是緯度最低的赤道地區?
    從氣候要素的角度來說,太陽輻射能包含了熱量和光照兩部分,我們知道全球熱量的總體分布規律是「由赤道往兩極遞減」。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不過,緯度並不是影響太陽輻射(光照)強弱的決定性因素,還有其他幾個重要因素會影響一個地區年太陽輻射總量的大小。
  • 太陽活動開始後,大氣層將達到「創紀錄的低溫」
    由於缺少太陽黑子,地球大氣層在未來幾個月將變得極其寒冷。到2018年,太陽已經有190天- 60%的時間沒有太陽黑子,這表明太陽活動的最大值可能已經過去。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的科學家警告說,從最大到最小的轉變是如此極端,以至於地球大氣層可能會經歷「創紀錄的寒冷」。太陽的周期大約為11年,在此期間,它會達到太陽的最大值,然後達到太陽的最小值。在太陽活動高峰期,太陽會釋放出更多的熱量,並散布著太陽黑子。太陽最小熱量的減少是由於磁波的減少。
  • 為何太陽會有顏色變化?有時候是橙紅色,有時候又變成了白色
    為何太陽會有顏色變化?有時候是橙紅色,有時候又變成了白色元旦過後,天氣也越來越冷了。白天的時候,是很難看到太陽衝破我們地球的大氣層,出現在我們人類的眼中。不過還好,兩個月後,冬季就要結束了。到時候溫度就會回暖,我們人類又能在地球的上空看到太陽了。那麼我們知道,地球上有四季的變化,還有白晝和黑夜的交替。都是因為我們地球地處太陽系這個恆星系內,我們的地球從四十六億年前出生起,就一直在圍繞著太陽在公轉並且自轉了。公轉為我們地球帶來了四季變化,自轉就是讓這個地球有了白天和黑夜的區別。那麼當地球自轉的時候,我們人類是每一天都能感受到的。
  • NASA「大新聞」:太陽風暴剝掉了火星大氣層
    圖片來源:NASA/GSFC(艾麥樂 編譯)研究火星大氣的科學家說,這顆紅色行星從幾十億年前的那顆溫暖宜居的星球變成今天這個寒冷乾旱的世界,太陽風暴在其中可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這只是今天凌晨公布的諸多有關火星的發現之一,這些研究都發表在11月5日出版的《科學》(Science)和《地球物理研究通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
  • 太陽輻射、太陽活動和太陽引力
    太陽活動是太陽大氣層的大規模運動。太陽大氣層按照傳統劃分,由裡向外分為光球、色球和日冕,太陽大氣層的大規模活動在各大氣層中有不同的表徵,這些表徵被我們觀察到了,比如光球層的黑子,色球層的耀斑、日珥,日冕層的物質拋射,這些表徵都有周期性,周期大約是11年,最終都以太陽風的形式影響到地球。
  • 為什麼會有四季的形成
    為什麼會出現四季呢?一切都是由於地球的傾斜!許多人認為地球在夏天離太陽更近,所以溫度高;同樣,地球在冬天距離太陽最遠,所以溫度低。這種觀點聽起來很有道理,其實是不正確的。在一年中的某些月份,地球比其他時候距離太陽更近。然而,與想像中相反,在北半球,我們冬天離太陽最近,夏天離太陽最遠;但其實地球全年距離的變化對天氣並未造成很大的影響。地球上四季的形成其實另有原因。地軸是地球自轉的假想軸,它透過地心連接南北兩極。地球每天圍繞地軸轉一圈。這就是地球上晝夜交替的原因。
  • 我們常說的天氣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它們對人類有著怎樣的影響?
    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收看的天氣預報也是這樣的,它為人們提供未來天氣的狀況,以方便人們做出決定來應對。我們知道天氣有晴天陰天和雨天等,但是你知道天氣到底是什麼嗎?為了解釋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得了解大氣層是什麼。大氣層是地球獨有的一種保護層,它由一層很薄的氣體組成。有人認為地球的大氣層很厚,但事實不是這樣的。
  • 【備考乾貨】太陽輻射的影響因素及應用,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2.太陽輻射的分布規律(1)全球的太陽輻射分布世界各地年太陽輻射總量分布不均衡,如下圖所示:①空間分布:由低緯度地區向高緯度地區遞減a.不同緯度分布:由沿海向內陸遞增                                                     。
  • 你造嗎 絢麗多彩的極光是如何形成的
    直到20世紀60年代,將地面觀測結果與衛星和火箭探測到的資料結合起來研究,才逐步形成了極光的物理性描述。現在人們認識到,極光一方面與地球高空大氣和地磁場的大規模相互作用有關,另一方面又與太陽噴發出來的高速帶電粒子流有關,這種粒子流通常稱為太陽風。由此可見,形成極光必不可少的條件是大氣、磁場和太陽風,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