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大新聞」:太陽風暴剝掉了火星大氣層

2020-12-25 果殼網

藝術家繪製的示意圖,展示了太陽風暴擊中火星時,火星高層大氣中的離子被剝離的場景。圖片來源:NASA/GSFC

(艾麥樂 編譯)研究火星大氣的科學家說,這顆紅色行星從幾十億年前的那顆溫暖宜居的星球變成今天這個寒冷乾旱的世界,太陽風暴在其中可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這只是今天凌晨公布的諸多有關火星的發現之一,這些研究都發表在11月5日出版的《科學》(Science)和《地球物理研究通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這些科學發現的數據來源,是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耗資6.71億美元的MAVEN探測任務,它在去年將一枚巴士大小的探測器送到了火星軌道。

MAVEN是火星大氣及揮發物演化任務(Mars Atmosphere and Volatile EvolutioN)的英文首字母縮寫。它的目標是測量火星大氣的動態演變——再把這些測量結果代入模型,想要弄清楚火星在幾十億年前如何弄丟了它的大部分空氣。

基於更早之前的觀測,科學家猜測,由於火星磁場不像地球磁場那樣強,來自太陽的帶電粒子在途經火星的時候,有能力從火星大氣的頂層剝離掉分子和離子。

3月8日,一場異常強烈的太陽風暴經過火星,讓MAVEN任務的科學家有了一次難得的良機去採集數據。在今天發表的一篇科學論文中,由MAVEN任務首席研究員、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布魯斯·賈科斯基(Bruce Jakosky)帶領的一個研究團隊報告說,磁場將離子加速到了它們通常速度的大約10倍。火星大氣中的氧離子被高高拋起,高度超過他們的預期。

當這些科學家把測量數據代入他們的計算機模型時,他們發現在這樣的條件下,火星大氣中離子流失的速度是正常速度的大約10-20倍。

這些科學家指出,在太陽系早期,太陽風暴出現的頻率應該比現在更高。此外,火星磁場也在火星演化的極早期,隨著火星液態金屬核心的冷卻,早就已經消失不見了。

他們在論文中寫道,「由於火星大氣的流失主要發生在這樣的早期階段,由此推斷出的火星氣候變化可能主要由這些太陽風暴導致。」

利用MAVEN的數據製作的這段視頻,展示了太陽風從火星大氣頂層將離子剝離到太空中的過程。視頻來源:NASA-GSFC/CU Boulder LASP/University of Iowa

這項研究的合作者之一、NASA戈達德航天飛行中心的保羅·馬哈菲(Paul Mahaffy)強調說,目前還沒有足夠多的測量數據,能夠產生出一個火星大氣流失的細緻模型。他說,「我認為這個故事才剛剛開始。……長期而言,我們可能需要更多的測量數據,才能夠更好地理解具體細節。」

不過,這些發現與其他火星任務作出的發現大體相符。舉例來說,科學家曾經把NASA好奇號火星車測得的火星大氣數據,與火星隕石中採樣得到的數據進行比較,由此得出結論認為,火星的絕大部分大氣早在30多億年前就已經被剝離了。當時率領研究團隊作出那個發現的,正是馬哈菲。

另外一項研究報告說,火星大氣密度的變化幅度超出意料之外。馬哈菲說,「在特定的高度和一天中特定的時間,火星會出現這些大幅度的密度波,特別是朝著日出和日落方向的。」這一發現暗示,火星大氣中的互動比原先科學家所認為的要複雜許多——有了重力波的相互作用,大氣中的風型和火星的微弱磁場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其他論文還報導了火星上觀測到的微弱北極光,它們出人意料地出現在了60千米的「低空」(相比之下,地球上的極光出現在大約100千米高空)。此外,火星大氣中塵埃的分布也出人意料,在1000千米的高空還有相當高的含量,可能來源於行星際空間。此外,流失的離子在火星大氣的損失中佔到了很大的比例。

關於火星的一系列發現,發表在本周出版的《科學》和《地球物理研究通訊》上。圖片來源:Science

馬哈菲說,「所有這些測量結果構成了一個基礎,讓我們能夠建立模型描述火星大氣的逃逸。」

賈科斯基說,按照當前的流失速率,火星至少在未來幾十億年裡還能維持一個大氣層,「但我說不準火星大氣具體會變成什麼樣子」。

MAVEN的首要任務仍是繼續採集科學數據,不過在首要任務完成之後,它將繼續執行擴展任務,包括作為備份中繼衛星給其他火星探測器提供通訊中轉服務。與此同時,印度的火星軌道器任務,也就是MOM,也在研究這顆紅色行星的大氣。(編輯:Steed)

相關焦點

  • 火星的軌道。在火星上一年要多長時間?
    火星和地球有許多共同點,這兩顆行星都是類地行星,都位於太陽的可居住區內,都有極地冰蓋,軸傾斜程度相似,溫度變化也相似。根據探測器和大氣監測獲得的一些最新科學數據,現在我們知道火星曾經有稠密的大氣層,並且表面覆蓋著溫暖流動的水。
  • 天問一號探測器開啟火星徵程,我們距離成為火星原住民還有多遠?
    在模擬中,火星將位於人造磁場相對安全的磁尾處。模擬實驗結果顯示:在人造磁場保護下,太陽風對火星大氣的大規模破壞停止了,火星的氣候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太陽系是我們的,火星當然也不例外。」格林在研討會上說,「但是人類要想探索火星,需要更好的環境。」L1處火星和太陽的引力大致平衡,因此在此處製造一個足夠大的人造磁層,可以使火星位於磁場的磁尾處受到保護。
  • 美媒:NASA觀測到太陽大氣層出現巨大「黑洞」 景象壯觀
    美媒稱,在太陽的大氣層中出現了一個巨大的黑色「洞孔」,從而使太陽風可以快速吹入太空。這是一種平常的事件,但卻是一種看起來壯觀的現象。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11月22日報導,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在11月20日對外發布了該局的太陽動力學觀測衛星在11月8日拍攝到的該日冕洞的紫外線圖片。據NASA同時發表的一份聲明稱,由於太陽動態磁場的作用,在其上方大氣層即日冕中可能出現巨大的洞孔。正如磁場的扭結和彎曲可能引起太陽黑子和太陽耀斑一樣,它們同樣可能在日冕上造成暫時的洞孔。
  • NASA將向火星發射直升機,拍攝火星鳥瞰圖
    今天下午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擬送微型、約四磅(3.6斤)的無人直升機完成2020年的火星探測任務,如果你覺得聽起來很酷,那就對了。   這架壘球大小的實驗無人機,不同於之前送到火星地表上探測儀,它被直接送到火星的大氣層。   In order to design a flying vehicle that would actually work on another planet, NASA scientists faced a number of chanllenges.
  • 火星探測六十年:一切過往,皆為序章
    之後,按照預定計劃,「天問一號」將被火星引力俘獲,在地面測控系統的支持下進入環火橢圓軌道,運行到選定的著陸窗口。第二步完成後,「天問一號」將減速落入火星大氣層,進入所謂的「死亡7分鐘」時間。由於火星距離地球太遠,信號傳輸一個來回就需要十幾分鐘時間,而整個著陸時間僅僅7分鐘,這意味著著陸過程不能由人工進行幹預,而是由「天問一號」上自帶的著陸程序完成。
  • NASA認為火星適合改造,卻遭學術界反對:僅壓強就能讓人體暴斃
    引言:據說,火星是地球的「鄰居」,也是未來人類的希望。但是有專家指出這只是美國NASA的謊言,火星絕對不是一個宜居之地,哪怕經過改造也不行。假如貿貿然移民火星的話,你很有可能會體現到一百多種死法。縱觀太陽系諸多星體,除了地球外,還有三顆類地行星,它們就是:水星、金星和火星。自從太空人走出地球後,科學家便開始制定和實施尋找計劃,在過去的數十年間先後對水星、金星以及火星作了一番簡單地探測,結果如下:由於距離太陽比較近,而且缺乏大氣層的保護,水星和金星的自然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完全不符合生物生存的條件,堪稱地獄之星。唯獨火星例外。
  • nasa的洞察力「聽到」火星上奇特的聲音
    在火星上放上一隻耳朵,你就會得到一個聲音交響樂的獎勵。當然,你需要超人的聽覺,但是nasa的洞察力著陸器配備了一個非常特殊的「耳朵」。科學家們希望研究這些地震的地震波是如何穿過地球內部的,從而首次揭示火星的深層內部結構。但是在地震儀被inight的機械臂放下之後,火星似乎很害羞。直到今年4月,地震才產生了第一次轟鳴,而這次地震卻是頭一次。與科學小組從那時起所聽到的相比,它有一個令人驚訝的高頻地震信號。在迄今探測到的100多個事件中,約有21個被強烈認為是地震。
  • 中國女性學者登NASA發布會發言 系歷史首位
    董亞雪(左)在NASA新聞發布會上發言  成都商報記者 顏雪  北京時間11月6日凌晨3時,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火星大氣與揮發物演化但是幾十億年以來火星大氣層在太陽輻射和太陽風的作用下逐漸逃逸,演化為現在乾燥寒冷大氣稀薄的環境。火星大氣是如何逃逸和演化的一直是關於火星的重點和熱門話題。」據了解,馬文號(MAVEN)是火星大氣與揮發分演化探測器的英文縮寫,是第一顆專門研究火星高層大氣的探測器,目的是探測火星大氣的逃逸。
  • 中國女性學者登NASA發布會發言 系歷史首位(圖)
    董亞雪左在NASA新聞發布會上發言  成都商報記者 顏雪  北京時間11月6日凌晨3時,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火星大氣與揮發物演化」(馬文號但是幾十億年以來火星大氣層在太陽輻射和太陽風的作用下逐漸逃逸,演化為現在乾燥寒冷大氣稀薄的環境。火星大氣是如何逃逸和演化的一直是關於火星的重點和熱門話題。」據了解,馬文號(MAVEN)是火星大氣與揮發分演化探測器的英文縮寫,是第一顆專門研究火星高層大氣的探測器,目的是探測火星大氣的逃逸。
  • 前進,火星!四大專家回應「天問一號」的5個問號
    最終發現,火星還真是太陽系中存在生命希望最大的行星。 鄭永春解釋道,首先火星是一顆巖石組成的固體星球,跟地球上有很多相似之處。古代的火星曾經有過江河湖海,曾經有過濃密的大氣層和溫暖適宜的氣候。現代的火星有稀薄的大氣層,有一定的磁場,可能仍然有液態水。在太陽系裡,火星的環境最像地球,也是除地球外人類唯一有可能移居的行星。
  • 巴威或成今年「最強」颱風,看到其他星球風暴後,小巫見大巫!
    金星的大氣層比地球還要濃厚,在2004年的時候,科學家就發現了這樣的現象,在這顆星球上,風度竟然可以達到350公裡每小時。即使是地球上的額17級颱風也無法比擬。很多人在看到這樣的數字後心生擔憂,難怪很多人把金星叫做地獄之星。其實金星上的颱風風速雖然遠,但是風速卻很慢,以地球來說,這樣的風速不過是微風習習。
  • 太陽表面的風暴中心「太陽黑子」,有11年的周期性會引發耀斑爆炸
    太陽表面的風暴中心「黑子」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也是太陽系中唯一的一顆恆星,每當夜晚我們抬頭仰望星空,看到滿天的繁星,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屬於和太陽一樣的恆星,所以我們了解太陽就可以了解宇宙中那些我們遙不可及的恆星群體
  • 中國女性學者登NASA發布會發言 系歷史上首位(圖)
    NASA宣布火星重要發現 參與其中的一個是成都妹兒  抬頭望火星 低頭吃火鍋  北京時間11月6日凌晨3時,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火星大氣與揮發物演化」(馬文號)探測任務發現了過去40億年中火星大氣演變的關鍵因素:太陽風「偷」走了火星大氣。
  • 火星絕非首選,金星才是
    水星作為固態行星也是類地行星,但其離太陽太近,人在水星上看太陽的面積是地球上看太陽的3.8倍以上。陽光將水星向陽一面烤成火爐,接近500攝氏度的高溫將一切試圖接近水星表面的人造物熔化。只有金星和火星,這兩顆行星也是人類歷史上投放探測器、研究得最多的行星。
  • 火星發現「夜壺」,NASA頁面卻不見了,這是要掩飾什麼嗎?
    一位UFO獵人在NASA在官網上公開的浩如煙海的火星資料中,找到了一個2015年正在火星表面的探測的NASA的好奇號火星漫遊車所拍攝的怪異物體,該物體非常疑似人工裝置,但此後UFO獵人報告原始頁面已經被刪除!
  • 超過音速的風暴,太陽系中最猛烈的強風
    說起風暴,我想很多人想到這樣一幅場景:拔地而起的大樹,鋪天蓋地的海浪,空中飛舞的汽車。一幅可怕的災難場景。這就是大自然的力量,人類在這種力量面前總是顯得那麼渺小。當然今天我聊得風暴不在地球,而是在距離太陽45億公裡的地方,哪裡有顆藍色的星球,在那星球上有太陽系中最猛烈的強風。
  • 分析:美國火星探測器MAVEN面臨五大挑戰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火星大氣與揮發演化」(MAVEN)探測器升空,開啟火星之旅。美國《國家地理》11月18日點評MAVEN此行將要面臨的5大挑戰。 世界各國進行過多次火星探測器嘗試,其中大約2/3以失敗告終。有的探測器在地球大氣層中夭折,有的在飛往火星的路上杳無音信。
  • 火星探測3000天,NASA好奇號分享紅色星球的奇特景觀
    2021年1月12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火星探測器好奇號在火星上已經默默地工作了3000個火星日。好奇號背後的地球科學家團隊在這漫長的8年裡,收到了許多珍貴的圖片、視頻,這些影視資料展現了距離我們幾千萬公裡地紅色星球的珍惜景象。
  • 太陽活動開始後,大氣層將達到「創紀錄的低溫」
    由於缺少太陽黑子,地球大氣層在未來幾個月將變得極其寒冷。到2018年,太陽已經有190天- 60%的時間沒有太陽黑子,這表明太陽活動的最大值可能已經過去。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的科學家警告說,從最大到最小的轉變是如此極端,以至於地球大氣層可能會經歷「創紀錄的寒冷」。太陽的周期大約為11年,在此期間,它會達到太陽的最大值,然後達到太陽的最小值。在太陽活動高峰期,太陽會釋放出更多的熱量,並散布著太陽黑子。太陽最小熱量的減少是由於磁波的減少。
  • 大學生熱評《火星救援》 高校颳起「火星風暴」
    面對12月電影成堆上映的市場環境,《火星救援》的排片從冠軍位置一下跌落到4~5位,但這並不影響觀眾對這部電影的熱情,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裡,周六《火星救援》僅靠著單日約10%的排片,以票房約3900萬的好成績,拿到了單日票房冠軍,創造了新的紀錄。周日依然發力,再度獲得票房冠軍寶座。  逆襲歸功於這部影片紮實的好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