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的軌道。在火星上一年要多長時間?

2020-12-24 天文在線

火星和地球有許多共同點,這兩顆行星都是類地行星,都位於太陽的可居住區內,都有極地冰蓋,軸傾斜程度相似,溫度變化也相似。根據探測器和大氣監測獲得的一些最新科學數據,現在我們知道火星曾經有稠密的大氣層,並且表面覆蓋著溫暖流動的水。

圖解:火星的真實色彩影像,2007年2月由羅塞塔號拍攝

但是當涉及到諸如一年的長度和季節的長度時,火星和地球完全不同。與地球相比,火星上一年的時間幾乎是地球日的兩倍——686.98天,這是因為火星離太陽更遠,而且它的軌道周期(繞太陽軌道運行的時間)比地球的軌道周期要長得多。

軌道周期:

火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半長軸)為227939200公裡(141634852.46英裡),大約是日地距離的1.5倍(1.5天文單位)。與地球相比,它的軌道也相當離心(0.0934相比0.0167),範圍從近日點的20670萬公裡(128437425.435英裡;1.3814天文單位)到阿斐利昂的24920萬公裡(154845701英裡;1.666天文單位)。在這個距離上,火星的運行速度為24.077公裡/秒,繞太陽一周需要686.971個地球日,相當於1.88地球年。

圖解:火星軌道示意圖 供圖:美國航天局

這種離心率是太陽系中最為明顯的離心率之一,只有水星的離心率(0.205)更大一些。然而,情況並非總是如此。大約135萬年前,火星的離心率只有0.002,使其軌道接近圓形。大約19000年前它達到了0.079的最小離心率,從現在起大約24000年後將達到0.105的峰值。

圖解:火星直徑約為地球的一半

但是在過去的35000年裡,由於其他行星的引力作用,火星的軌道變得稍微更加離心一些。在接下來的25000年裡,地球和火星之間最接近的距離將繼續略有縮小。從現在起大約100萬年後,它的離心率將再次接近現在的水平——估計為0.01。

地球日與火星日

鑑於火星上的一年明顯長於地球上的一年,地球上的一天和火星上的一天(又名,火星日)之間的差別不重要。對於初學者來說,火星繞軸完成一圈簡單的自轉需要24小時37分22秒(又名,一個恆星日),地球只需要更少一點的時間(23小時56分4.1秒)。

圖解:機遇號捕捉到的這個日行跡顯示了一個火星年內太陽的運動。從2006年7月16日到2008年6月2日,每隔三個火星日拍攝一張照片。供圖:NASA/JPL/Cornell/ASU/TAMU

另一方面,太陽出現在火星的同一地點上方需要24小時39分35秒(又名,一個太陽日),相比我們在地球上經歷的24小時。這就是說,根據火星日的長度,一個火星年等於668.5991個火星日。

季節變化:

火星上也有與地球上類似的季節性循環,部分原因是因為火星也有一個傾斜的軸,它與軌道平面傾斜25.19°(相比地球的地軸傾斜角約23.44°)。此外還由於火星軌道的離心,這意味著它在一年中的某個時間周期性地接收到比其他時間更少的太陽輻射。距離的變化造成了溫度的顯著變化。

圖解:古瑟夫撞擊坑充滿沙石的地表

儘管這顆行星上的平均溫度是-46°C(51°F),但溫度變化範圍從極地冬季-143°C(-225.4°F)的低溫到夏季和赤道中午35°C(95°F)的高溫不等。這表明平均地表溫度的變化與地球十分相似——178°C(320.4°F)與145.9°C(262.5°F)之間的差異。這樣的高溫也使得液態水在火星表面保持流動(儘管是間歇性的)。

圖解:火星地形圖,中央為東經180度。低到高順序為藍、綠、黃、紅到最高的白。

此外,火星的離心率意味著它在離太陽較遠的軌道上運行得更慢,而在離太陽較近的軌道上運行得更快(如克卜勒行星運動三定律所述)。火星的遠日點與北半球的春天重合,這使它成為這顆行星上最長的季節——持續大約地球上的7個月。夏季是第二長的,持續6個月,秋季和冬季分別持續5.3個月和4個月以上。

圖解:藝術家對火星四季的印象。圖源:britannica.com

在南方,季節的長度只是略有不同。火星在南半球夏季和北部冬季接近近日點,在南半球冬季和北部夏季接近遠日點。因此,南半球的季節更加極端,而北半球的季節則更加溫和。南部的夏季溫度比北部的夏季溫度高30 K(30°C;54°F)。

天氣模式:

這些季節性變化使火星經歷了一些極端天氣。最值得注意的是,火星上有太陽系中最大的沙塵暴,可以從一個小區域的風暴到覆蓋整個星球,從視野中遮蔽地表的巨大風暴(直徑達數千公裡)。它們往往會在火星離太陽最近的時候出現,並被證明會提高全球溫度。

圖解:由太空所見的火星稀薄且充滿塵埃的紅色大氣層。左下方是阿爾及爾平原。

第一個注意到這一點的是1971年第一個繞火星軌道運行的「水手9號」軌道飛行器,它向地球發回了一個籠罩在霧霾中的世界的照片。整個星球被一場巨大的沙塵暴所覆蓋,只有奧林匹斯火山,這座高達24公裡的巨大火星火山,可以在雲層上方看到。這場風暴持續了整整一個月,並推遲了「水手9號」對這顆行星的詳細拍攝。

圖解:相隔六年即發現新的衝蝕溝沉積物

2001年6月9日,哈勃太空望遠鏡在火星上的赫拉斯盆地發現了一場沙塵暴。到7月,風暴已經停息,但隨後又再次增長,形成了25年來最大的風暴。這次風暴如此之大以至於天文愛好者們使用小型望遠鏡就能夠從地球上看到它。這團雲將寒冷的火星大氣溫度升高了30攝氏度。

圖解:北極初夏的冰蓋(1999年)

這些風暴往往發生在火星離太陽最近的時候,是溫度上升並引起空氣和土壤的變化的原因。隨著土壤變幹,它變得更容易被氣流揚起,這是由於溫度上升引起的壓力變化造起的。沙塵暴導致溫度進一步升高,使火星經歷著自身的溫室效應。

由於季節和日長的不同,人們不禁要想,是否可以開發出標準的火星曆法。事實上,這是可以的,但這是一個大的挑戰。首先,火星的曆法必須考慮到火星獨特的天文周期,能像我們自己的非天文周期,如7天一周一樣運轉。

圖解 : 南極仲夏的冰蓋(2000年)

設計日曆的另一個考慮因素是計算一年中的天數。地球一年的長度是365.24219天,因此日曆年包含365天或366天。這樣的公式需要被提出以計算668.5921天的火星年。隨著人類越來越致力於探索(或者殖民)這顆紅色星球,所有這些都會成為一個問題。

相關天文知識

火星,是離太陽第四近的行星,為太陽系中四顆類地行星之一。西方稱火星為瑪爾斯,是羅馬神話中的戰神;古漢語中則因為它熒熒如火,位置、亮度時常變動讓人無法捉摸而稱之為熒惑。火星是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第二小的行星,其質量、體積僅比水星略大。火星的直徑約為地球的一半,自轉軸傾角、自轉周期則與地球相當,但繞太陽公轉周期是地球的兩倍。在地球上,火星肉眼可見,亮度可達-2.91,只比金星、月球和太陽暗,但在大部分時間裡比木星暗。

參考資料

1.Wikipedia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over the mountains, mountains- universetoday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第983期:天問一號向火星軌道靠攏,人類為何對火星念念不忘?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透露,國慶節後,「天問一號」將通過深空機動脫離地球軌道,向火星軌道靠攏。」 天問一號都要向火星軌道靠攏了,你也該向久別的老闆和辦公室靠攏了。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火星(Mars)。
  • 普通人,如何在火星上吃住行
    而在2015年,為準備人類登陸火星的計劃(2015年,美國太空專家曾在一場閉門研討會上達成共識,認為NASA可能在2033年把太空人送入火星軌道,2039年派人登上火星), NASA開始了歷史上最長的「隔絕實驗」:6名參與者(3男3女組成的團隊中,除一名法國太空生物學家、一名德國物理學家外,另外4名美國人分別是飛行員、建築師、醫生兼記者、土壤學家)在夏威夷冒納羅亞火山北坡、一個與世隔絕的圓頂屋裡生活了整整一年
  • 火星上真的存在水嗎?
    請點擊輸入圖對於世人來說,2008年是地球上水量驟多驟少的一年。當乾旱和洪災佔據著每個人的心裡,有一些人卻將目光投向數千裡外的報導,因為鳳凰號火星著陸器在我們的姐妹星球上降落了。隨著時間的推進,科學家們的發現將人們的期望逐一打破,但一些問題仍舊存在:火星是否有過生命?它的條件能否支持人類移民?這兩種情況都要依賴液態水。圖解:幾十年來,像Echus Chasam這樣的地貌特徵始終俘獲著科學家和幻想家們的想像,火星表面的峽谷是否由火星水蝕刻出來的呢?
  • 天問一號,「大鵬展翅」飛奔火星,一文讀懂霍曼軌道
    在環火軌道大約2~3個月的環球飛行後,著陸、巡視組合體將於軌道器分離,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探火任務,這就是大家都在講的「一次性『繞、落、巡』火星探測計劃」。「天問一號」的著陸時間大約要在5月份了,著陸地就選在火星北半球高緯度的烏託邦平原,那裡曾是一片汪洋。有人說「天問一號」就像一隻破繭而出的蝴蝶,振動翅膀翩翩飛向遙遠的火星。
  • 30秒上火星
    讓探測器成功進入火星軌道絕非易事。全世界嘗試過火星計劃已有41次,其中23次失敗,失敗率過半。但是曾發現火星土壤含水的證據。   美國「好奇」號火星探測器7月16日在火星上首次發現巨大發光的隕鐵,並稱其為「黎巴嫩」。
  • 水,這個火星上也有!一個太空宅男的火星生存指南
    澎湃新聞獲得授權,摘錄來自安迪·威爾的火星生存指南——要想在火星上生活,你得具備以下條件:1.壓力艙。火星上的大氣壓不到地球上的百分之一,基本上等於啥也沒有,跟在太空裡沒啥兩樣。因此,你得有個堅固的密封艙。2.氧氣。
  • 火星探測器上的「氣象學家」
    我們一一抽絲剝繭——探測器: 「希望號」工作地點: 火星軌道氣象任務: 製作出火星的第一張全球氣象圖阿聯將軌道器命名為「希望」,寓意夢想成真。該軌道器將從7月15日開始的為期三周的窗口期內從日本種子島航天中心發射升空。如果成功,阿聯航空火星任務(EMM)不僅標誌著阿拉伯國家第一個行星際冒險的成功,而且還將製作出火星的第一張全球氣象圖。火星巨大的橢圓形軌道將使該軌道器能夠在白天和夜晚觀察火星大氣,每55小時就能幾乎覆蓋整個星球。
  • 美MAVEN火星探測器入預定軌道 為人類登陸打前站
    圖為美國「MAVEN」號火星探測器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產經新聞》9月22日報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2013年11月發射的無人火星探測器「火星大氣與揮發演化(MAVEN)」,在經歷了10個月長達約7億公裡的飛行後21日已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 對話「火星500」負責人 人類離火星究竟有多遠?
    火星有大氣層,儘管比較稀薄,但對於人類生存繁衍非常關鍵,對人體有保護作用。此外,火星的自轉周期為24小時37分,它的一天與地球幾乎一樣長。它通過與地球相近的姿勢繞太陽公轉,一年中有四季交替。不僅如此,火星探測器已證明火星上有水。這些都是有利於生命形成的環境因素。相比太陽系其他行星,火星是人類移居比較理想的選擇。
  • 假設在月球上瞄準火星開一槍,能擊中火星嗎?
    現在所有的槍,射出子彈都無法達到月球表面的逃逸速度;就算子彈的速度足夠快,在這麼遠的距離上向火星開槍,根本不可能擊中,或者說是一個極小概率事件。月球表面的逃逸速度為2.4公裡每秒,最低環繞速度是1.7公裡每秒,步槍的出膛速度大約是800米每秒,一些狙擊槍的出膛速度接近1000米每秒,加上月球上沒有空氣,所以在月球上朝外太空開槍,子彈最終會以同樣的速度落回月面。
  • 俄羅斯科學家:我們正在訓練4隻猴子上火星,但它會死在火星上
    文/行走天涯俄羅斯科學家:我們正在訓練4隻猴子上火星,但它會死在火星上火星幾乎已經成為了太陽系中,除了地球之外人類探索和了解最多的一顆星球了,即使在火星上,已經發射了多艘探測器,但是人類至今也沒有實現將太空人送往火星的計劃,其實並非這個工程有多麼困難,而是科學家害怕對於火星的了解還不夠完全,因為這場旅行至少有著六個月以上的時間,有可能太空人到了火星之後會立即死亡也說不定,那麼為了確保科學家的安全問題,多國科學家才只是未進行這趟的旅程!
  • 天問一號探測器開啟火星徵程,我們距離成為火星原住民還有多遠?
    今日12時41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天問一號整流罩天問一號發射瞬間天問一號發射天問一號探測器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 分析:美國火星探測器MAVEN面臨五大挑戰
    美國1993年的「火星觀察者」號1999年的「火星氣候觀察者」號距離火星僅一步之遙,卻也神秘地失去聯繫,在最後時刻功虧一簣。 在未來幾個月,MAVEN將面臨以下5個重大挑戰: 1.漫漫長途  MAVEN跋涉4億英裡(約合6.44億公裡),預定於2014年9月22日進入火星軌道。和2012年的「好奇」號相比,MAVEN要在路上多花6個星期。
  • 天問·探路火星|「天問一號」劍指火星,推動我國探火大跨越
    「德國之聲」(DW)7月4日刊文指出,「天問一號」是一項雄心勃勃的太空任務,不僅是因為它配備軌道飛行器和火星探測器,將一次性完成"繞、落、巡",而且因為這項任務從正式立項到執行只經過四年的時間。而與之相比,「天問一號」只用了登月任務四分之一的準備時間,卻要在一次任務內穿越1000多倍於地月的距離,達成「繞、落、巡」三大目標,完成跨越式突破。要想實現如此壯舉,「天問一號」必定要面對更多更新的難題。為此,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簡稱北京中心)的任務型號團隊採用了多項高新技術。首當其衝便是超大變時延開環控制技術。
  • 火星上有水有空氣又在太陽系宜居帶,人類能移民去火星生活嗎?
    今年在天文學上一個重大的發現就是火星上發現了液態水形成的湖泊,雖然是在地下,不是在地表,但是足以讓大家興奮很久了。人們嚮往已久的火星既然有了水,又有空氣,火星又處在太陽系的宜居帶,那我們可以移民火星了嗎?
  • 天問一號順利完成第三次軌道中途修正 預計明年5月在火星著陸
    原標題:天問一號後續至少要闖三關,預計明年5月著陸火星昨天,天問一號順利完成第三次軌道中途修正,繼續向火星進發。中國新聞社邀請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言人、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劉彤傑,對大家一直關注的天問一號任務進行權威解讀。
  • RNA曾經在火星上生存?
    文章介紹了科學家們通過設置一系列實驗發現火星條件可能更加中性,甚至在pH為3.2的溶液中,RNA的降解速度更快,雖然這並不能證明RNA是在火星上產生的,但我們不能排除RNA世界假說作為火星進化路徑的可能性。遠古生命在火星上形成的可能性越來越大。科學家們已經確定,過去遙遠的星球上,可能剛好具有形成RNA分子的條件。
  • 科學家發現火星上也「下雪」 但不能用來打雪仗
    火星的大氣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碳,火星上的雪花是由二氧化碳構成的——實際上就是乾冰的小顆粒。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6月19日報導,通過火星探測器收集到的大量數據,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揭露了關於火星降雪的非常有趣的事實。  火星上的雪和地球上我們所見到的雪沒有任何相同之處,所以你就不要夢想在火星上打雪仗了。
  • 火星到月球 科技創新世界潮
    火星到月球 2021太空探索有點兒忙   科技創新世界潮   ◎實習記者 張佳欣   地球上人類又迎來新的一年,就在2021年新年過後約一個月,3個無人探測器將駛入火星軌道附近。
  • 詳解馬斯克的火星建殖民地計劃
    幾乎每個人都可以購買「船票」,前往火星,只要他們願意積蓄、想去火星:考慮到火星在相當長一段時間會存在勞力短缺的現象,所以在那裡不愁沒有工作。四、將每噸物資送往火星的成本效率要提高5萬倍我們必須提高效率,將前往火星的每趟成本提高5萬倍,這是一個難點。也就是說運輸的效率要提高4.5個數量級,絕非易事。聽起來不可能,但是還是有辦法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