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山》是以爺爺和孫子最後的告別為切口的一本繪本,但是,卻引發了無數的哲思,藉由這本繪本,我們不妨來聊一聊生命的那些出發和告別。
故事的人物設置本身就很發人深思。孫子是一個小男孩,而爺爺則是頭上、身上背負了世界上所有山的巨人。他額頭的皺紋裡刻著所有走過的路,聲音裡藏著大地的低吼,眼睛裡看得到海水的奔騰。
他們的談話卻是讓人憂傷的告別。
「爺爺,這次旅行,我為什麼不能和您一起去呢?」「我的孩子,這是我的最後一次旅行,所以我不能帶著你。」「您怎麼知道這是您的最後一次旅行呢?」「將來,你也會像我一樣清楚地知道,我的孩子。你也熱愛旅行,有一天你老了,走不動了,你就知道,不能再繼續旅行啦。」
這是故事的開始,之後男孩聽爺爺說只有最厲害的風才能幫助他繼續旅行,於是男孩踏上了尋風之旅,也是第一次獨自旅行。一路上他克服了各種困難。遇到了有深深的根的大樹,一生只做一次瘋狂賽跑的石頭、阻撓他的鳥、和他分享旅途快樂的山羊,最後遇到了最厲害的風。但當他們回到男孩出發的地方時,只看到了爺爺身上的那堆山,爺爺已經無處可尋了。
一、人生的告別
這本《人山》的主線是一位爺爺和孫子做了人生最後告別的故事。而他們的告別方式在翻開這本書的最初我就已經猜到了結尾。
猜到結尾的剎那,我的心是黯然的,因為各種原因,我有幾位長輩去世的時候我都未曾見到最後一面,做最後的告別,每念及此,內心總是隱隱泛出愧疚和遺憾。
讀到結尾,結局也果然如我所料,但是靜下來思考,卻慢慢釋然了。雖然相守地送別至愛種至愛的守護,但帶著對親人的愛和希望踏上一段祝福的旅程,何嘗不一種離別的方式呢?
死後的世界將歸向何處呢?因為懷念和愛,他們成為了我們的根。
我們其實從未真正分開,我們都屬於同一棵開枝散葉的家族之樹。
二、旅行的動力
小女兒剛剛滿一歲,正值學步年齡。每次將她放在地上,她都會動力滿滿、而又歪歪扭扭地向著她所未去過的世界探索,似乎探索是她這個階段的使命,即使那些她想去的你已經抱著她看過了的地方,她依然要用自己的腳走過去,用自己的手去探索。
讀《人山》的時候,我也在想,為什麼書中的爺孫倆要一次次去旅行呢?
想到女兒的探索,我若有所悟——孩子出生的之前,他/她曾居住在母親的體內,她就是整個世界的中心;出生之後,這種中心感存在一段時間,當他/她發現這個更大的世界,發現這些不同的時候,或許原有的慣性會促使他/她去探索究極吧?
腦海中一直迴響著爺爺的話……「爺爺,為什麼您確定我們會再見呢?」「因為我最美的旅行,是你呀!」
書中的爺爺不正是男孩將來的樣子嗎?身上背負了整個世界的山——那一定是他走過的所有山的樣子。也許,只有當一個人能夠如此,用生命去詮釋這整個世界,才最終得以圓滿吧。
三、旅行帶來的成長
爺孫的對比,讓我看到了開始和結果,但旅行的過程又有怎樣的收穫呢?
男孩曾經與爺爺一起進行的旅行中,他當時收穫了親情和快樂以及歷練的準備,只有這次為了爺爺的遠行中,他才真正意義上踏出了屬於自己的徵程。
這一路走來,他經歷了困難重重,並懷著對爺爺的愛,克服了這重重困難,旅途中,他認識了樹,種下了關於「根」的問號;懂得了旅行的不同——有的人經歷一次次的出發,有的一生只有一次旅程,之後需要用一生去與人分享;經受了無妄之災;也遇到了真誠的相助。
雖然最後回來的時候爺爺已經不見了,但男孩身上長出來第一座山——我把山理解為責任。
真心英雄那首歌唱得好:
「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
每一次旅行,都是一次歷練,都是一個成長的契機。
亦或許,人生每次獨立完成的責任,正如一次旅行。經歷一次,收穫一座山一樣的成長。
四、責任、智慧和愛
男孩的出發不是一次觀光的旅行,他背負著愛的責任——再次感悟親情和愛的責任。這一路走的非常辛苦,但是因為男孩記得爺爺的愛和祝福,記得和爺爺一起走過的路,帶著能夠和爺爺再次一起旅行的希望,所以他克服了種種困難。因為這份責任的目的地,他收穫了友誼,學會了充滿哲理的思考,也懂得了分享和擔當。
這一路,雖然沒有爺爺的陪伴,歸途雖然已無爺爺的蹤跡,但是,我們怎麼可以否定責任中依然有親人的陪伴呢?
男孩的遠方是爺爺善意的指引,他尋得了風,尋得了力量的源泉,還有比這更好的,來自長輩的饋贈嗎?
合卷,看著封底男孩已頭頂數座山頭,帶著樹的禮物,,金鳥(我把它看做了長輩的祝福)的陪伴,低眉看著手中的書卷時,那份深沉的愛,從字裡圖間,已經為我的心房打開了一個更加寬廣的世界。
文/琴嶼書香(晨光微曉)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