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分享了好幾遍親子共讀分享的文章,後臺討論好熱烈啊,尤其是在如何做精讀、主題延伸方面,留言和點讚都不少。
繪本精讀,還真是個大工程。在聊這個話題之前,我也幾點想說幾點看法:
首先,並非所有繪本都適合精讀。可以優先選擇真正經典的作品,這樣不管是從主題、內容,還是人物、細節都有值得探討的地方。
其次,繪本精讀的前提,是孩子要對繪本、主題感興趣,這樣父母才能發揮精度的功力。
第三,精讀繪本,需要父母先做大量功課。不僅需要全方位熟悉繪本內容、了解故事背後的深意,還考驗父母的知識儲備,三觀,甚至人生看法等。
如何把繪本最大價值發揮出來,方式其實也多種多樣。
有在共讀過程中,用提問法進行討論,比如我前幾天說到的「4W1H」提問法,預測、建立聯繫、總結和概括等;
有反覆閱讀、充分挖掘書中隱藏的細節信息,比如安東尼布朗的《大猩猩》
有用繪本來做遊戲,比如角色扮演演個劇、畫個畫、做個手工等;比如莫.威廉斯的《小豬小象》,或是《雲朵麵包》;
還可以用繪本主題延伸出更多內容,這也就是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話題。拋磚引玉,把前些天跟叮噹聊的一個話題,怎麼引入、發散、結合繪本閱讀的過程詳解下,算是主題式閱讀的一種,其實也就是隨意和孩子聊聊天。
01開 啟 話 題
疫情以來,國內的局勢漸漸穩定,我們生活裡除了需要每天戴口罩,測體溫,其它好像也沒兩樣。
但世界其它地區一直不太平,我之前在
蝗災、澳洲大火、南極20度……背後真相我全用這書跟娃說清楚
提到,年初非洲蝗災,規模25年來罕見,一個沙蝗群每天能滅掉3.5萬人的口糧。
前段時間爆發糧食危機,我妹吃飯時我:姐,新聞裡好多人在搶米啊,咱要不要也囤點?
我說,不用,國家闢謠了,全球糧食再有危機,中國也有能力應付。
叮噹聽到搶米,很好奇:媽媽,為什麼他們要搶大米,沒有吃的了嗎?
我簡單回復他,有些人怕以後沒飯吃餓肚子,所以先買很多大米和食物放家裡。
叮噹卻不依不饒,開啟十萬個為什麼模式:
超市裡下次沒有米賣了嗎?
是非洲的蝗蟲把米吃光了嗎?
沒有米飯可以吃烤胡蘿蔔和腸粉呀(他最愛的早餐)......
啊老母親要炸了,不行,還得給他把「糧食」這個話題說個透徹,順便也讓他學會關心別的國家和人民生存狀態,培養同理心,珍惜自己擁有的生活。
於是我選了幾本相關的繪本,以及討論需要輔助的內容。這些內容需要在網上找好資料,列印出來像一本小冊子,直觀清晰。晚上來做了一場大概一小時的精讀。
02新 聞 引 入
從他最感興趣的點入手——
「寶寶,你不是一直想去非洲大草原看大獅子和長頸鹿嘛?」
「是啊。媽媽什麼時候帶我去?」
「現在不行,因為那邊情況現在有點糟。現在那裡有很多蝗蟲,像龍捲風一樣,把非洲很多稻田都包圍了,糧食吃光。」(拿出資料冊子)
「你看,現在又因為疫情,那裡貧困地區的人沒有錢,買不起吃的,只能靠吃泥餅生活。」
「你知道什麼是泥巴餅乾?」
「是用泥巴做成的餅乾嗎?」
「對,就是從礦洞裡採出來的礦石,再磨成粉,和水混合,濾出泥漿,攤成麵餅,就成了食物。」
叮噹馬上著急地搖搖頭,泥巴不能吃的,肚子會痛。
「是啊,吃了這種食物,肚子會撐大,腸胃不消化甚至可能死去,可是他們沒有選擇。」
很多小朋友,不知道多久沒吃上飯了,瘦的皮包骨頭。
他們有些只能自己躺在床上,沒人照顧。
有些孩子在媽媽懷裡,媽媽著急心痛,卻一點辦法都沒有。
還有個肯亞地區的媽媽,她家有8個孩子,餓的哇哇大哭,媽媽不得已,只能把石頭放在鍋裡煮,假裝有吃的哄他們睡著。
生活在貧民窟的居民,要麼每天排隊等著領一點點免費的糧食,但有成千上萬人瘋搶。
要麼只能在垃圾堆裡找東西吃,不管幹不乾淨,只要能活下去。
圖文展示,加上我的講述,讓叮噹沉默下來,我感受到他內心受到的觸動。
「那你知道為什麼我們中國不缺糧食嗎?」
他想到之前我給他講過袁隆平的故事:「我們中國有很多米飯,都是因為袁隆平爺爺對嗎?」
「是啊,我們現在不用挨餓,都要感謝袁隆平爺爺。
他和科學家團隊一起培育出雜交水稻,不靠別的國家,我們自己種的稻米都能在全世界排第一名哦。
兩會數據顯示,口糧有保障
而且袁爺爺現在90多歲,還在繼續做研究,爭取在不太好的鹽鹼地,或海裡種出水稻,這樣全中國人都不擔心沒吃的了。」
袁隆平領銜的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
03結 合 繪 本
我再順勢拿起那本科學家叢書《一粒種子改變世界》,提議「我們再來聽聽袁隆平爺爺是怎麼種糧食的好不好?」 因為之前擔心叮噹理解力有限,只和他粗略講過。
叮噹沒有排斥,估計是這次他也想知道更深入知道袁爺爺怎麼研究雜交水稻的。
這本書講得非常細緻,從袁爺爺出生,成長過程講起,鮮活又立體。
1930年秋,在北平的醫院裡,有個小男孩出生,父親給他取名袁隆平。
小時候他很調皮,充滿好奇,總喜歡追根究底。
6歲那年,袁隆平和同學們一起參觀一個很美的園藝場,在這裡種下了田園夢。
長大以後,他果然選了農學專業,可是恰逢全國鬧饑荒,人們只能吃野菜、樹皮活命,看著大夥挨餓,袁隆平非常難過。
於是為了水稻增產,袁隆平開始不停的查資料,搞實驗,爭取培育出高產種子。
可工程浩大繁雜,常常要頂著風吹日曬,蹲在稻田裡尋找長勢好的水稻,還很可能培育失敗。
袁隆平沒有放棄,不管高溫酷暑,不怕颳風下雨,他和妻子、助手在茫茫稻田一株株觀察,3年觀察了14萬株,終於找出6株可以做實驗的水稻苗。
但困難此起彼伏:試驗田被人惡意拔光,地震和洪水差點毀了秧苗,反對聲不時傳來,等到他終於成功研究出雜交水稻,已經10年過去。
從這以後,很多人吃不飽飯的局面徹底解決,直到現在,我國雜交水稻的產量還在不斷創新高。
人們把袁隆平稱為「雜交水稻之父」,這個有著美麗「禾下乘涼夢」的老人,一生都沒有停下腳步。
04 繪 本 發 散
「袁爺爺好厲害好偉大呀,他研究出雜交水稻的種子,再給農民伯伯種出更多糧食。不過,你知道種子是怎麼變成米飯嗎?」
叮噹搖頭,並表示很想知道。
需要更多從點到線,從線到面的知識體系,我拿出提前準備好的糧食主題的繪本,來做話題延伸。
●水稻生長科普《盤中餐》
這邊之前推薦過九神鹿繪本館的《盤中餐》
作者於虹呈老師專門跑到雲南雲陽梯田,花了兩年,用畫筆完整記錄下水稻成長過程。
雨水時節,春雨給梯田留下充足的水分,山櫻花開得正燦爛,人們開始為新的耕種做準備。
快要播種了,在這之前要先準備秧田,人們往田裡灌水,用各種農具鬆土,好讓秧苗順利紮根。
秧苗長出了四五片葉子,人們把秧苗拔出來,綁成一捆一捆,再運到周圍的水田裡。
等稻穗長得夠大夠重,這時期,經常會遭遇暴風雨天,人們要幫忙扎立,還得預防麻雀偷吃。
秋分,稻子成熟啦,全村人出動,用鐮刀收割下稻子,拿到打穀桶旁,用力一敲,穀粒就會脫落。
稻穀上有一層皮,需要用水碾,去掉這層殼,才能做成我們煮來吃的大米。
整個過程非常詳盡,尤其是畫面,撲面而來的清新。
講的過程中,我和叮噹感覺就好像置身其中,親眼見證一粒稻穀的泡發、播種、插秧、成熟,對「盤中餐」的情感更加感恩和珍惜了。
● 食物教育《香噴噴的早飯我要吃》
其實大米除了煮成米飯,還能加工成各種我們愛吃的食物哦。
比如叮噹喜歡的飯糰,裡面可以放很多肉鬆和胡蘿蔔條。
有腸粉,去大姨家每天都會吃吧~
皮蛋瘦肉粥,紅豆粥,蔬菜粥,是小姨經常做的早餐。
再想想,除了書本裡出現的,你還知道有什麼食物是大米做的嗎?
後來我們還一起聊到了米粉、湯圓、壽司、粽子、豆腐、米糕......
聊到這,可算是把「糧食」話題延伸的差不多了。
既能讓叮噹了解點世界時事,關心除了我們生活圈以外更大的話題,培養理性、獨立的思辨精神。又結合生活實際,從源頭上理解大米的來之不易,食物演變,從而更懂得珍惜糧食,感知細微的幸福。
這一小時的親子共讀時間也是很值得了。
● 丹媽碎碎念
這個話題討論我和叮噹持續了一個多小時,很多想法和靈感是跟著叮噹的提問臨時往裡加的,如果大家在共讀時,孩子沒有發散這麼多也不要強求。
今天把平時我和叮噹閱讀互動的過程記錄下來,主要也是想說:其實親子閱讀延伸方式很多,大家可以像我這樣,隨時就孩子的一個提問開啟,把相關聯的書組成一個知識體系。
也可以只精讀一本書,除了故事本身,簡單的可以讓孩子結合插圖,認形狀,顏色,數字,做手工。難點的,體會作者怎樣用文字傳遞豐富的信息和情感,鼓勵孩子創作自己的句子或小詩。
也不一定照搬,你完全可以結合自己孩子的興趣作為切入點,拓展出屬於你們獨有的方法。
當然,也不是每看一本書都要想出各種活動,咱每天帶娃就夠累的也不現實,重要的還是享受與孩子相擁讀書的溫馨和樂趣,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