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疑罪從無 正義無遠弗屆

2020-12-23 中國法院網

2015-07-24 07:33:30 | 來源:人民法院報第二版 | 作者:王永紅

  發生在11年前的「湖南湘潭大學研究生殺人案」,因為被告人曾愛雲三次被做出判處死刑的判決,而後被最高人民法院、湖南省高級人民法院發回重審,一直備受社會各界關注。7月21日,湖南省湘潭市中級人民法院對被告人曾愛雲、陳華章故意殺人案一審公開宣判:判決被告人曾愛雲無罪;被告人陳華章犯故意殺人罪,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判令被告人陳華章賠償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周自然、周清秀經濟損失178142.8元。

  從先前的判處死刑再回放到如今的判決無罪,這種驚人逆轉既撥動了媒體的心弦和雙方家長的心結,更直接的結果是讓一個年輕人的命運「柳暗花明又一村」。此時此刻,我們除了為曾愛雲的曲折命運扼腕之外,似乎還應從深層次上思考司法基本原則的落實問題。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我們要做得還有很多,最起碼得從這些典型個案當中汲取教訓,助推司法完善與進步。

  2003年,湘潭大學發生一起「情殺案」,其機械工程學院2002級研究生周玉衡遇害,時年26歲的曾愛雲作為犯罪嫌疑人被警方拘押。其後,曾愛雲於2004年9月、2005年12月、2010年6月三次被湘潭中院判處死刑。對這三次死刑判決,湖南高院第一次是。以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為由,裁定撤銷原判,發回重審;第二次是維持原判,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最高人民法院裁定不核准並發回重審;第三次湖南高院以程序違法為由,裁定撤銷原判發回重審。2013年4月17日,湘潭中院對曾愛雲、陳華章故意殺人案進行了第四次開庭審理,因案情重大疑難複雜、部分事實不清,又先後兩次退回湘潭市人民檢察院補充偵查。依訴訟法規定,不論多麼疑難複雜的刑事案件都有較為嚴格的審限規定,而且對一些事實不夠清楚、證據不夠充分的案件,應當依照罪刑法定、疑罪從無等原則,依法予以處理,該補充證據或者排除非法證據的,及時予以補充、排除,該宣告無罪的依法宣告無罪。

  不可否認,案情疑點較多、輿論壓力較大,確是該案經歷多次審判的重要原因。應當說,這與「命案必破,從重從快」等急功近利觀念及以往審判權、公訴權與偵查權配合有餘而制約不足的做法不無關聯。那又是什麼再次催動了正義的腳步,促動了這次案件判決結果的逆轉?應當說這與法治大潮的日新奔湧息息相關。依法治國的語境、法治理念的啟蒙、司法擔當的加強合力促成了曾愛雲無罪判決的加身,不得不說,這確是法治觀念進步和司法環境好轉的體現。

  首先,一審法院依據現有證據判決曾愛雲無罪當為貫徹疑罪從無原則的體現。當前,由於人民法院與檢察機關、公安機關分工負責、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原則在執行中尚有偏差,刑事訴訟「分段包幹式」流水作業現象仍客觀存在,加之來自於被害人家屬等各方面的輿論壓力,導致受訴法院在面臨證據不足、存在合理懷疑、內心不確信的案件時,要堅定貫徹疑罪從無原則困難還是有的。現實中,不僅人民法院、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對疑罪從無等原則的果敢適用存有糾結,就是社會大眾內心亦藏有矛盾,一方面,如果案件被害方是自己或自己的親人,就不希望疑罪從無,甚至巴不得將與之相關的嫌疑人全部抓起來判重罪甚至通通槍斃;另一方面,如果是案件嫌疑人及其家屬,則希望疑罪從無原則能夠得到淋漓盡致的彰顯,讓嫌疑人有機會藉助該原則重返自由之身。表面上,適用疑罪從無原則造就了對立的利益陣營。實際上,疑罪從無非但不違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不會造成實質的利益衝突,它恰恰是對每一個個體的平等關照與人性關懷,盡力不讓法律事實上有罪者逃脫法律制裁、不讓法律事實上無辜者受到有罪追究。

  其次,一審法院依據現有證據判決曾愛雲無罪屬於審判中心原則的歸位。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確保偵查、審查起訴的案件事實證據經得起法律的檢驗。」 當然,審判中心並不等同於法院中心,也不是要釐清公安、檢察、法院三機關之間的相互關係,而是就偵查、審查起訴和審判這三個相互接續的訴訟程序之間的相互關係予以規範。審判中心就是法院要居中在控辯雙方充分質證和辯論的基礎上將裁判結果形成於法庭,保證庭審在查明事實、認定證據、保護訴權、公正裁判中發揮決定性作用。這正如最高人民法院常務副院長沈德詠近日在其論文《略論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中所述:「堅持以審判為中心,並不取決於人為的好惡,也不涉及各專門機關地位高低、作用大小等問題,而是為了更好地落實公檢法三機關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的訴訟原則,更好地實現懲罰犯罪、保障人權的訴訟目的。」儘管,在曾愛雲案中,公安、檢察和法院對其是否構成犯罪的標準各有各的理解、各有各的把握,導致統一的法定證明標準瞬間出現了「鐵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撕裂局面,但最終還是從判決結果上發揮出了審判程序對審前程序的制約和糾錯功能,沒有「將錯就錯」或者降格以求,充分彰顯了司法機關糾錯的擔當與決心。

相關焦點

  • 堅持疑罪從無確保司法公正
    「意見」明確要求,對於定罪證據不足的案件,應當堅持疑罪從無。《中國法學》2013年第5期刊登了最高人民法院常務副院長沈德詠的署名文章《論疑罪從無》。文章從疑罪從無的歷史溯源、理論邏輯、實踐理性以及實現路徑四個方面展開,全面闡述了疑罪從無規則及其相關理論和實踐問題。現對該文主要觀點摘要綜述如下,以饗讀者。
  • 王威:官員殺妻案疑罪從無體現程序正義
    曾備受關注的原瀘州市政協副秘書長胡登舉殺妻案,一審被判死刑緩期2年執行的胡登舉,2007年11月27日絕境重生:檢方指控胡登舉犯故意殺人罪,因證據不足且間接證據間不能形成證據鏈,疑罪從無,瀘州中級法院作出重審判決——胡登舉殺妻罪名不能成立。但胡構成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判處胡登舉有期徒刑4年。
  • 從張玉環案看疑罪從無制度
    隨著張玉環再審被宣告無罪以及再審判決書公布,疑罪從無這一法律名詞走入尋常百姓的視野,被稱為公平公正正義的象徵,但,平常人並不知道疑罪從無的具體含義。為了普法及解答疑惑,在此,我們一起聊一聊法學理論上的疑罪從無制度。
  • 「疑罪從無」是讓壞人逍遙法外嗎
    有人說,現代法律裡最大的漏洞就是「疑罪從無」。因為它,壞人得以逍遙法外。「疑罪從無」是指在刑事訴訟過程中,一旦出現既不能排除犯罪嫌疑又不能證明有罪的兩難情況時,從法律上推定為無罪的處理規則。「不冤枉一個好人」是司法正義的底線。美國法學家丹尼爾提出了一個尖銳的質疑:「究竟什麼是司法的最高道德:是正義還是公正?誰應該為美國的高犯罪率負責?是警察、法官等權力者的無能,還是被神化的人權至上主義?」
  • 在張玉環案中受害者家屬需要告慰,但疑罪從無原則仍需堅持
    張玉環入獄後每周堅持寫申訴信向各級司法部門陳述冤情,與此同時張玉環的家人也在持續申訴。2020年8月4日下午4點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最終以「原審判決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為由宣告張玉環無罪。玉環案的改判不是由於真兇落網、亡者歸來這樣的原因,而是在證據鏈不完整的狀態下人民法院本著疑罪從無的原則進行的改判。
  • 疑罪從無張玉環釋放:疑罪從無不等於破案,兇手未抓人人都有嫌疑
    2020年8月4日下午4時,因『殺童案』被判入獄服刑27年的張玉環再審後改判無罪,原審判決撤銷.原因是原審中張玉環有罪供述真實性存疑,依法不能作為定案依據,按照『疑罪從無』原則,張玉環現在被認定無罪。可以說是律師一舉成名天下知,但這只是暫時改寫了張玉環的命運,因為疑罪從無並不是真理,未抓到真兇之前所有人都有嫌疑才是真理。
  • 「遲到的正義」背後的違法犯罪
    當然,這與本案沒有多大關係,就得另案處理,如果本案沒有新的證據,那本案依然是「事實不清、證據不足」,就應該無罪釋放,因為當時已經執行「疑罪從無」原則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修改前法律上對「疑罪從無」已經作了規定,只是認為「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可以退回補充偵查」。
  • 聶案再審判決貫徹了疑罪從無原則
    (原標題:聶案再審判決貫徹了疑罪從無原則) 2日,最高法第二巡迴法庭在遼寧瀋陽對聶樹斌案再審公開宣判
  • 張玉環案淺談「冤假錯案」與「疑罪從無」
    【法院判決】 2020年8月4日,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判決:「原審據以定案的證據沒有達到確實、充分的法定證明標準,認定張玉環犯故意殺人罪的事實不清、證據不足,按照疑罪從無的原則,不能認定張玉環有罪……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 疑罪從無 43人宣告無罪
    (原標題:疑罪從無 43人宣告無罪)
  • 姚顯森:疑罪從無處理的程序法規制
    隨後,中央政法委2013出臺的《關於切實防止冤假錯案的規定》明確要求「對於定罪證據不足的案件,應當堅持疑罪從無原則」。現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在全國高級法院院長座談會上強調要貫徹疑罪從無原則。但是這些有關疑罪從無的規範及講話,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不夠重視疑罪案件如何從無處理的程序法問題。大陸法系國家的學者普遍從權力內部控制與預審法官外部控制的角度,探尋司法體制內權力實現型疑罪從無。
  • 疑罪從無:寧可錯放也絕不冤枉,受害者又將如何自處
    最近網絡上議論最多的就是張玉環案,張玉環雖然被釋放了,但一直沒有證據說是錯案,他被釋放的原因是疑罪從無。所謂的疑罪從無,用大白話說,就是寧可錯放一幹,也絕不冤枉一個。疑罪從無毫無疑問是是中國法制的進步,但同樣它也在考驗社會意識的寬容度。
  • 張玉環被關押27年後無罪釋放,詮釋「疑罪從輕」到「疑罪從無」
    張玉環案件中,即便違規的刑訊逼供招認罪行,法院一審仍然沿用了疑罪從輕的審判原則,其實是對嫌疑人犯罪事實證據不足的一種體現,僅靠招認的供述,沒有更多證據支撐,法院應給予重視,在審判時應充分考慮,不應僅僅依照供述而定罪,間接成為刑訊逼供的幫兇,法院這一環節同樣非常重要,到最終仍然可以糾正冤假錯案。
  • 疑罪從無之譚松韻之母被撞身亡案
    再仔細想想疑罪從無的方方面面。看看肇事車輛的慘狀,可見當時的撞擊有多可怕了——但是且慢,如今可是強調疑罪從無的社會哦!按照疑罪從無的原則,馬某無法被重判!所以他在庭審中輕浮傲慢、毫不在意,甚至多次打斷審判長說話——請問你現在對疑罪從無的感覺如何?
  • 他是中國新刑事訴訟法之父 「疑罪從無」入法的關鍵先生
    參與者:「疑罪從無」入法的關鍵先生1993年,陳光中成為了刑事訴訟法修改的「關鍵先生」。陳光中向《中國新聞周刊》回憶,建議稿最重要的建議有三條:一是改革審判方式,增加辯方的話語權;二是律師在案件偵查階段可以介入;三是確定疑罪從無的原則。相比於屬於實體法的刑法,屬於程序法的刑事訴訟法修改往往困難重重。
  • 蕭山死緩案:程序有錯疏,正義必缺席
    ■ 觀察家  上一次刑訴法的「疑罪從無」原則,並沒幫助陳建陽等躲過無妄之災,這次新刑訴法會不會在一些地方重蹈覆轍?  2012年春,在浙江警方的一次集中行動中,被通緝的在逃人員項某的指紋,意外比對上了1995年蕭山搶劫計程車的血指紋,項某被確認為犯罪嫌疑人。
  • 學習用典︱志之所趨,無遠弗屆
    在6月7日舉行的第二十三屆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全會上,習近平主席發表了題為《堅持可持續發展,共創繁榮美好世界》的致辭,指出面對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群策群力、合作共贏是各方的正確選擇。在說到可持續發展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產物,契合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共同訴求時,習近平主席使用了典故「志之所趨,無遠弗屆」。本期《學習用典》解讀:志之所趨,無遠弗屆。原文:中國人講:「志之所趨,無遠弗屆。」
  • 學習用典丨志之所趨,無遠弗屆
    ↓↓點擊音頻,聽解讀在6月7日舉行的第二十三屆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全會上,習近平主席發表了題為《堅持可持續發展
  • 刑辯一年級:刑訴法基礎第4期——疑罪從無規則在辯護中的運用
    刑事正義是一個國家的底線正義,而刑辯律師正是底線正義最有力的維護者,「講座名稱【刑訴法基礎第4期】疑罪從無規則在辯護中的運用直播時間9月29日(周二)晚19:30內容簡介本課程的特色是從中國刑事證明標準的獨性性導致的證明方法
  • 以案說法:法官的操守,在自首認罪案中堅持「疑罪從無」的裁判
    所以,在被告人「自首認罪」的案件中,如何堅持證據裁判原則,恪守法定證明標準,貫徹疑罪從無,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是一個新課題。一、堅持證據裁判原則,重證據,不輕信口供,切實防止冤假錯案的發生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三條第一款規定:「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