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堅持疑罪從無 正義無遠弗屆
那又是什麼再次催動了正義的腳步,促動了這次案件判決結果的逆轉?應當說這與法治大潮的日新奔湧息息相關。依法治國的語境、法治理念的啟蒙、司法擔當的加強合力促成了曾愛雲無罪判決的加身,不得不說,這確是法治觀念進步和司法環境好轉的體現。 首先,一審法院依據現有證據判決曾愛雲無罪當為貫徹疑罪從無原則的體現。
-
「疑罪從無」是讓壞人逍遙法外嗎
有人說,現代法律裡最大的漏洞就是「疑罪從無」。因為它,壞人得以逍遙法外。「疑罪從無」是指在刑事訴訟過程中,一旦出現既不能排除犯罪嫌疑又不能證明有罪的兩難情況時,從法律上推定為無罪的處理規則。最著名的「放縱犯罪」的案例就是美國的辛普森殺妻案。辛普森(O.J. Simpson)是美國著名的橄欖球運動員,案發前可以說在業界炙手可熱。然而,1994年6月12日的深夜,有人在辛普森位於西洛杉磯的豪宅門口發現了兩具屍體,其中一具就是辛普森的妻子。
-
從張玉環案看疑罪從無制度
隨著張玉環再審被宣告無罪以及再審判決書公布,疑罪從無這一法律名詞走入尋常百姓的視野,被稱為公平公正正義的象徵,但,平常人並不知道疑罪從無的具體含義。為了普法及解答疑惑,在此,我們一起聊一聊法學理論上的疑罪從無制度。
-
堅持疑罪從無確保司法公正
因此,即使實行疑罪從無可能導致放掉一個壞人,我們也不能因噎廢食輕易否定該項制度。事實上,任何一項制度的確立和實施,都不可能是沒有任何代價的。 疑罪從無是司法民主理念的必然要求。在尊重和保障被告人各項訴訟權利的基礎上,如果仍然出現疑案的情形,則應遵循疑罪從無的要求作出裁判,使案件得到公正處理,讓民眾在看得見的訴訟程序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
姚顯森:疑罪從無處理的程序法規制
隨後,中央政法委2013出臺的《關於切實防止冤假錯案的規定》明確要求「對於定罪證據不足的案件,應當堅持疑罪從無原則」。現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在全國高級法院院長座談會上強調要貫徹疑罪從無原則。但是這些有關疑罪從無的規範及講話,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不夠重視疑罪案件如何從無處理的程序法問題。大陸法系國家的學者普遍從權力內部控制與預審法官外部控制的角度,探尋司法體制內權力實現型疑罪從無。
-
Read一周丨遲到的正義不是正義:張玉環之後,程序正義應該深入人心
27年後冤案昭雪,遲到的正義,還是正義嗎?張玉環案讓我們又重提一個詞:程序正義。北京大學教授、訴訟法專家陳瑞華2000年寫的《看得見的正義》一書,對民眾普及法律理念。這本書中,他說所謂看得見的正義,實質上就是指裁判過程的公平,法律程序的正義。程序正義這樣的常識,還有人不知道嘛?程序正義是西方司法長久以來的傳統。
-
蕭山死緩案:程序有錯疏,正義必缺席
當年處理該案時,正值新刑事訴訟法頒布,該法正式廢除了沒有時限的「收容審查」制度,陳建陽等因此受益,被解除了收容審查,轉為有期限的逮捕;但該法中明確的「疑罪從無」原則,卻未能在判決中充分體現。在缺乏作案工具、指紋等直接證據,主要依賴口供的情況下,他們還是被判決有罪,只不過終審時,多人的死刑被「留有餘地地判死緩」。
-
[廣州日報]敬畏程序正義方能守護法律底線
有程序正義的保障,方能守護實質正義的底線。一個無法被確鑿證據證實有罪的農民,卻因「維穩」的需要,被法院與死者家屬約定「儘量判死亡」,從而出現「屢判屢駁回、屢駁回屢判」的「梅花三弄」劇情,其中無奈引人唏噓。所幸,在「疑罪從無」的法治常識、共識下,上級法院堅持再三駁回一審判決,從而避免此案將錯就錯、最終辦成死無對證的所謂「鐵案」。
-
程序正義的價值(上篇)
英國法律制度在發展早期就注重法律程序的傳統,而注重法律程序的最集中的體現是對自然正義的嚴格遵守。自然正義是英國法治的核心概念,是法官據以控制公共行為及行政行為的基本程序原則。這一原則有兩個基本要求:(1)任何人均不得擔任自己案件的法官;(2)法官在製作裁判時應聽取雙方的陳述。英國普通法上的程序正義觀念在美國得到繼承和發展。
-
疑罪從無是什麼意思?辛普森殺妻人盡皆知,為何仍能無罪處理
「疑罪從無」是什麼意思?疑罪其實指的是,在沒有充分的證據之前,犯罪嫌疑人可以不負刑事責任,也可以不被起訴。因為法律講究證據,所以在沒有足夠證據之前,不能隨意將犯人正法。下面我們來舉個案例。在「殺妻案」還沒發生之前,他的事業還處在蒸蒸日上的階段。
-
程序公正優於實體公正
這些案件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審理和訴訟過程涉及到一些常見的問題,程序正義的問題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我從法律人的專業視角來解讀一下。 程序正義或者程序公正是相對於實質正義或實體公正而言的,強調的是法律制定過程中操作規則的公平。相對於審判和打造結果的正義,它更強調訴訟過程的平等,對訴訟規則的恪守,以及訴訟規則體現出的形式上的合理性。
-
程正義終獲正義,最重要的還是「程序正義」
議論風生 程正義遭遇了沒有程序正義可言的刑訊逼供,只不過,時間會給人答案,此前法院採信他遭逼供的證據和而今法院開「恢復名譽大會」,又都體現了程序正義。 最近,一則官員被判十年終獲無罪,法院開「恢復名譽大會」公開致歉的新聞,在網絡廣為流傳。
-
張玉環被關押27年後無罪釋放,詮釋「疑罪從輕」到「疑罪從無」
目前,追責當年刑訊逼供人員的司法程序已經開啟,國家賠償也已經申請,張玉環的生活趨向正軌。留給人們的疑問仍然存在,如何避免冤假錯案?案件的真兇是誰?對待死去孩子最公正的方式是找到真兇,張玉環被證實不是兇手,關押27年無罪釋放,但對年輕的死者仍然沒有實現公正公平。
-
辛普森:躲在「程序正義」背後
辛普森 躲在「程序正義」背後 憲政法治的核心,絕非罔顧程序、從重從快打擊觸犯刑律的小民百姓,而是注重對政府權力予以程序性約束和制衡,防止執法者和當權者凌駕於法律之上 於英紅 持槍進入拉斯維加斯一家賓館聲稱取回本屬於自己的體育紀念品的辛普森,被美國檢察機關以綁架罪和持槍搶劫罪指控。
-
官員被判10年終獲無罪 新京報:最重要的還是「程序正義」
▲恢復名譽大會上的程正義(右)。視頻截圖最近,一則官員被判10年終獲無罪,法院開「恢復名譽大會」公開致歉的新聞,在網絡廣為流傳。新京報記者就此案進行了調查,新聞的主角——濮陽官員程正義,在2013年「出事」前擔任濮陽市範縣常務副縣長,因在某樓盤容積率調整文件上批示籤字,被控濫用職權和受賄,判有期徒刑十年。而程正義之所以能平冤,關鍵證據是一位看守人員偷拍下了其遭受刑訊的照片,照片內容為:程正義站著,被手銬背拷著,頭戴一頂裝滿鉛塊和鐵塊的頭盔,同時竹棍別到嘴上、鐵條擰到後腦勺。
-
快評丨企業家被羈押1643天後無罪 讓程序正義成為冤假錯案的防火牆
對於法律界限不明、罪與非罪不清的,司法機關應嚴格遵循罪刑法定、疑罪從無、嚴禁有罪推定的原則,防止把經濟糾紛當作犯罪處理。同時,進一步加強證據審查,確保在案件的偵查起訴和審理過程中做到證據確實充分。讓人關注的地方在於,2017年7月27日,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認為,一審法院在變更罪名前未聽取控辯雙方意見,違反了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可能影響公正審判。這似乎是此案的轉折點,山東省高院裁定重審,才迎來無罪的轉機。我們都知道,控辯雙方意見的充分表達,不僅直接影響公正的審判,而且也是法律程序的基本要求。程序正義作為看得見的正義,是確保結果正義的重要機制。
-
張玉環寄發控告材料啟動追責程序,勝算幾何?他沒領會疑罪從無
張玉環寄發控告材料啟動追責程序,勝算幾何?他沒領會疑罪從無9月16日,張玉環及母親張炳蓮、前妻宋小女、兒子張保剛、張保仁、大哥張民強和妹妹張丹玉一同籤署了控告信,並於9月17日上午向最高人民檢察院、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和國家監察委員會三部委寄送。
-
張玉環案淺談「冤假錯案」與「疑罪從無」
【法院判決】 2020年8月4日,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判決:「原審據以定案的證據沒有達到確實、充分的法定證明標準,認定張玉環犯故意殺人罪的事實不清、證據不足,按照疑罪從無的原則,不能認定張玉環有罪……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
疑罪從無張玉環釋放:疑罪從無不等於破案,兇手未抓人人都有嫌疑
2020年8月4日下午4時,因『殺童案』被判入獄服刑27年的張玉環再審後改判無罪,原審判決撤銷.原因是原審中張玉環有罪供述真實性存疑,依法不能作為定案依據,按照『疑罪從無』原則,張玉環現在被認定無罪。可以說是律師一舉成名天下知,但這只是暫時改寫了張玉環的命運,因為疑罪從無並不是真理,未抓到真兇之前所有人都有嫌疑才是真理。
-
他是中國新刑事訴訟法之父 「疑罪從無」入法的關鍵先生
參與者:「疑罪從無」入法的關鍵先生1993年,陳光中成為了刑事訴訟法修改的「關鍵先生」。陳光中向《中國新聞周刊》回憶,建議稿最重要的建議有三條:一是改革審判方式,增加辯方的話語權;二是律師在案件偵查階段可以介入;三是確定疑罪從無的原則。相比於屬於實體法的刑法,屬於程序法的刑事訴訟法修改往往困難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