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謝謝大家點開這篇文章,最近小編這邊的天氣很冷,為了避免發燒感冒,只能裹著大毛毯上班了。你們那邊的天氣怎麼樣呢,如果也很冷的話,就要注意保暖,多穿衣服呦。這個季節感冒很不好受的,也不容易好,要記得多喝熱水呢。愛你們,比心比心。
歷史:以色列國歌,現代猶太教最重要的歌曲之一!
」Hatikvah」(希望)如何成為以色列的國歌,現代猶太教最重要的歌曲之一的歷史。1897年,在瑞士巴塞爾舉行的第一次猶太復國主義大會上,代表們加入了對歌曲「Hatikvah」的激動人心的演繹。在世界各地猶太人的猶太國歌中,這首可愛的猶太復國主義讚美詩將會在世代猶太人中脫穎而出。但直到2004年,以色列政府才正式將「Hatikvah」指定為該國的國歌。在這兩個事實之間,有一個關於現代猶太歷史上最重要的歌曲之一的好奇故事。
「Hatikvah」開始了它的生活,作為一首9節希伯來詩,題為「我們的希望」。它的作者是一位色彩繽紛的19世紀希伯來詩人Naftali Hertz Imber,他來自奧地利 - 匈牙利加利西亞的Zoczów鎮。受到早期猶太復國主義的希巴特錫安運動的啟發,Imber最初於1878年在羅馬尼亞的Jassy居住時寫下這首詩。
作為一個年輕人,Imber在東歐徘徊了幾年,然後於1882 年在奧斯曼帝國巴勒斯坦定居。在那裡,他擔任勞倫斯·奧利芬特爵士的私人秘書和希伯來語導師。,一位古怪的英國作家,政治家,世界旅行家和基督教猶太復國主義者。在19世紀80年代,奧列芬特的神秘宗教信仰激發了他發起各種慈善活動,以鼓勵猶太人重建在歷史悠久的以色列土地。Imber首次在1886年出版的詩集「Barkai」中發表了「Tikvatenu」,在耶路撒冷發行並致力於Oliphant。
當Imber於1888年離開巴勒斯坦時,他的詩已成為一首歌(很快改名為「Hatikvah」,希伯來語為「希望」),這要歸功於Rishon-le-Zion猶太農業社區的早期猶太復國主義先驅。旋律由一位名叫塞繆爾·科恩的羅馬尼亞猶太移民提供,後者改編自摩爾多瓦民歌「Carul cu Boi」Cart and Oxen)。作為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早期幾十年存在的世俗希伯來歌曲和民間舞蹈的新文化的一部分,「Hatikvah」在猶太先驅者中迅速傳播。
然而,即使它越來越受歡迎,並非所有猶太復國主義者都贊成「Hatikvah」來獲得該運動的國歌。Theodor Herzl不喜歡這首歌,並於1897年推出了幾個國際比賽中的第一個,最終都沒有成功,以產生一個嚴肅的選擇。
Herzl對「Hatikvah」的反對意見之一就是Imber本人的波希米亞形象。儘管他的個人魅力,文學天賦和猶太復國主義信仰,但是Imber是一個永恆的「做得好」,被當代人描述為「一個流浪漢,一個醉漢和一個希伯來詩人。」事實上,在離開巴勒斯坦後,Imber生活了儘管猶太社區領導人一再努力幫助他,但在倫敦和波士頓,1909年在紐約下東區因酗酒而陷入赤貧之中。
對於其他早期的猶太復國主義者來說,它不是「Hatikvah」的作者,而是其旋律的非猶太起源被證明是令人反感的。許多猶太復國主義文化人物對這首歌與捷克作曲家Bed?ichSmetana在1874年的交響音詩「MáVlast」中的「摩爾多」部分非常相似感到不安。事實上,在為捷克國家創作自己的民族音樂史詩時,斯美塔那已經吸引了與塞繆爾·科恩所做的同一個摩爾達維亞歌曲同源。作為一種解決方案,一些猶太作曲家為Imber的話寫了新的旋律。
學者們也加入了這場爭論,有些人認為「Hatikvah」的旋律實際上來源於傳統的Hallel禮拜儀式。塞法迪 猶太人。20世紀初的學者亞伯拉罕Zvi Idelsohn,「猶太音樂學之父」採取了不同的路線,認為Hatikvah的根音旋律屬於沒有一個民歌傳統。相反,他聲稱,它構成了一種通用的「流浪旋律」,在歐洲文化中很常見,沒有明顯的民族親子關係。
最近的獎學金已經闡述了這個想法,隔離了許多中歐歌曲常見的旋律模式,其中最著名的是莫扎特的「Twinkle,Twinkle,Little Star」。當然,「Hatikvah」遠非獨一無二的國歌與其他「外國」來源分享其旋律。例如,「上帝拯救女王」的曲調在不同時期作為澳大利亞,加拿大,丹麥,瑞典,瑞士,俄羅斯,美國和幾個德國國家的國歌,以及其他幾個國家,過去和現在。
在後來的幾年裡,「Hatikvah」繼續成為爭論的主題。宗教猶太復國主義者經常反對其歌詞中假定的世俗性,這些歌詞沒有提到上帝。因此,拉比亞伯拉罕艾薩克庫克創作了一首平行詩「信仰」,其中講述了「對回歸聖地的堅定信念......我們將為我們的上帝服務。」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社會主義猶太復國主義者譴責這首詩因其所謂的宗教,彌賽亞的色彩,因為提到了一個古老的聖經承諾猶太人回歸。在20世紀30年代,他們改為提出Hayim Nahman Bialik的「人民的祝福」,也被稱為「Tehezakna」,因為它的系列,「加強我們的兄弟們更新我們土地的手......」文化猶太復國主義者也表達了他們的反對意見,經常批評小調的旋律是陰鬱和令人沮喪的,並且譴責Imber的希伯來風格是笨拙和過時的。
儘管存在這些批評和挑戰,大多數猶太復國主義者都接受了「Hatikvah。」年復一年,它在每年的猶太復國主義大會和世界各地的其他政治活動中被演唱。1933年,在第18屆猶太復國主義大會上,這首歌被正式採納為該運動的國歌以及現在熟悉的藍白旗。在20世紀40年代,歐洲的許多猶太人在面對納粹大屠殺和史達林恐怖主義時,蔑視地將這首歌演唱為集體希望和精神抵抗的姿態。
然而,在1948年以色列國成立後,政府拒絕承認「Hatikvah」為官方國歌,儘管採用新旗幟和徽章作為國家象徵。儘管如此,「Hatikvah」仍被公開宣傳為事實上的國歌,並在所有官方國家場合使用。傳統的歌詞也被修改,以反映建國的新的歷史現實。雖然文本的原始最後三行說的是「古老的希望回到我們的父親的土地,到大衛所居住的城市」,新版本取代了聖經典故,強調「希望兩千年來,我們的土地,錫安和耶路撒冷的土地上的自由人。「
幾乎從它創作的那一刻起,「Hatikvah」在整個猶太世界都成為了一首深受歡迎的國歌,也是政治辯論的主題。同樣的模式今天仍在繼續。近年來,以色列政治中偶爾會出現爭議,因為有人指稱歌詞不適合擁有如此龐大的非猶太少數民族的國家。然而,「Hatikvah」仍然是猶太民族和以色列身份的持久象徵。2004年11月,在其成立一個多世紀後,「Hatikvah」被以色列議會正式指定為以色列國歌,使其旅程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