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你自己」
——古希臘名言
不知大家在生活中有沒有發現這樣矛盾的現象:
總是想像自己能彈奏一手好吉他,卻不去真正練琴;
重要的考試迫在眉睫了,但就是沒辦法沉下心來看書複習;
渴望戀愛結婚,卻總是逃避和異性接觸;
一個對別人慷慨解囊的人,對自己卻連一分一釐也吝嗇得很;
一個溺愛孩子的母親,卻屢次忘記了孩子們的生日。
人們為什麼會如此糾結?這些矛盾的行為背後,深層次的原因是什麼呢?答案就是「我們內心的衝突」。
當不同的、甚至是互相排斥的想法、欲望存在於意識中時,我們的內心就會產生衝突,進而產生矛盾的行為。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有內心衝突的情況,而這種心理問題輕則引起人內心的焦慮和抑鬱,重則造成心理或精神問題。
美國德裔女心理學家卡倫·霍妮從心理學層面分析了內心衝突的成因和類別,幫助我們看清自己,發掘「真我」,讓真我得到解放。她把研究成果總結成專著《我們內心的衝突》,問世七十多年來被翻譯成多種文字,獲得了全世界讀者的廣泛歡迎。
由於外在環境、內心性格等限制,我們沒辦法活得真實,外在的「假我」不斷壓抑內心的「真我」,於是內心衝突就產生了。
比方說,你找工作的時候,喜歡的工作薪資太低,迫於壓力,選了收入豐厚但不喜歡的工作;
你沒有遇到喜歡的人,但為了讓家人滿意,選擇了「合適」的人牽手;
你對某個明星無感,但身邊朋友都是他的粉絲,所以覺得自己也「應該」喜歡他。
正是因為我們的所作所為與真正的想法矛盾,這些內心衝突才會產生。可想而知,這些心底的不舒服日積月累,會觸發我們的心理自我保護機制,希望通過自我調節來讓自己好受一點。調節的方法有兩種,分別是理想化形象和外化現象。
理想化形象,顧名思義,是創造出不真實的、過於理想的自我,來緩解內心的矛盾衝突。
《紐約客》曾經刊登過一副漫畫,畫的是一個肥胖的女人站在鏡子面前,鏡子裡卻映出一個身材苗條曼妙的美女。
漫畫中,胖女人不願意面對身材超重的現實,於是通過自我理想化為苗條的女郎,來緩解內心的矛盾。
很明顯,理想化形象不可能真正解決問題,當矛盾大到無法再自欺欺人時,內心衝突的人們不得不另找辦法,把自己的痛苦推卸被人,讓內心的矛盾外化。
外化作用,指的是人們將內心的矛盾歸因於外在的因素。
孩子學習不好,怪老師教的差;自己人生不順,怨恨社會不公正,都有外化作用的成分在。
可見,這兩種自我調節方法都不怎麼靠譜,內心的衝突得不到緩解,時間長了,人們會發展出各不相同的問題人格。
卡倫·霍妮通過對現代人內心衝突的研究,列舉了三種人格衝突,它們是順從型人格、抗拒型人格、孤立型人格。
順從型人格
順從型的人極度渴求安全感,渴求他人對自己的讚美、認同與愛。他們非常在意外界的看法,壓抑或無視自己心底的真實想法。
在生活中,順從型人格的人往往是「老好人」,千方百計避免和他人的衝突,不敢堅持己見,處處委曲求全。在家庭中,順從型人格的人對家庭其他成員依賴性很強,把生活重心完全放在配偶和孩子上,總是把自己擺在次要的位置。
但是,順型人格的人刻意壓制了內心的衝突和心底的情緒,,當遭受外界刺激、內心壓力爆表時,壓抑已久的攻擊傾向可能集中釋放出來,這也是為什麼老實人發起怒來,往往破壞性更大。
抗拒型人格
和順從型人格相反,抗拒型的人信奉「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點,認為人在江湖,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抱有這種危機感,抗拒型人格的人追求地位、追求權力,會刻意利用別人、算計別人、控制別人。在性格上,他們要麼態度強硬、要麼八面玲瓏。
也因為抗拒型的人極端現實,在他們看來,感情是懦弱和多餘的,愛情也是可以評估和利用的,通過感情提高地位、獲得利益,才是他最關心的事情。卡倫·霍妮認為,希特勒就是典型的對抗型人格。
孤立型人格
不同於以上兩種人格,孤立型的人面對內心的衝突,選擇了逃避。
這些人可能表明上彬彬有禮,但總是有意無意的和他人保持距離。他們不依賴、不叨擾他人,不和別人產生情感上的關係,也避免和別人產生情感上的聯繫和義務。
適度的孤立型人格,對人的創作和學術發展是有積極作用的,一些科學家、藝術家性格孤僻,但他們把花在與人交往中的情感傾注到了創作當中,更容易獲得常人難以取得的成就。
在所有人都須要有一些感情體驗,如果過於壓抑情感、迴避和他人的互動,將無法保持心理平衡,帶來混亂和焦慮情緒。
這就是三種問題人格,它們要麼過於親近別人、要麼過於抗拒別人、要麼過於疏遠別人,無論哪一種都不利於我們的身心健康發展。
內心的衝突會帶來這麼多問題,那麼我們能不能真正的解決這些衝突?
在書中,卡倫·霍妮提出了很多方法和設想,可以歸納成一下兩個辦法。
建立獨立的人格
要想獲得人格上的健全,先要獲得真正的獨立,既不盲目順從,也不一味抗拒。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屈從型、攻擊型、孤立型這三種人格的因素,分辨出自己的人格類型,清楚自己在面對衝突時佔主導地位的態度是什麼,就可以有針對性改善人格了。
在生活中完善自我
卡倫·霍妮多次提到,最好的心理醫生,其實就是生活本身。不管是哪個階層、年齡和職業的人,都可以通過豐富的生活經歷來完善自己的人格。
在生活中發現並反思自己的衝突行為,抗拒心理就會慢慢緩和;以自己崇拜的人為榜樣,逐步建立自信和自尊;堅持和朋友長期往來,嘗試建立親密關係,不再去逃避他人。
正式自己內心、弱化原來人格的過程,也是我們不斷了解自我,建立獨立健康人格的過程。
《我們內心的衝突》在解決內心衝突方面,著墨不多,也許是留待後人進一步研究補充。但從書中我們學到了觀察自己,了解自己,改善自己的理念,能夠幫我們提高對自己的掌控,改善心理和健康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