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我們內心的衝突,揭開自欺欺人的心理謊言

2020-08-28 丹頂鶴的丹丹

「認識你自己」

——古希臘名言

不知大家在生活中有沒有發現這樣矛盾的現象:

總是想像自己能彈奏一手好吉他,卻不去真正練琴;

重要的考試迫在眉睫了,但就是沒辦法沉下心來看書複習;

渴望戀愛結婚,卻總是逃避和異性接觸;

一個對別人慷慨解囊的人,對自己卻連一分一釐也吝嗇得很;

一個溺愛孩子的母親,卻屢次忘記了孩子們的生日。

人們為什麼會如此糾結?這些矛盾的行為背後,深層次的原因是什麼呢?答案就是「我們內心的衝突」。

當不同的、甚至是互相排斥的想法、欲望存在於意識中時,我們的內心就會產生衝突,進而產生矛盾的行為。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有內心衝突的情況,而這種心理問題輕則引起人內心的焦慮和抑鬱,重則造成心理或精神問題。

美國德裔女心理學家卡倫·霍妮從心理學層面分析了內心衝突的成因和類別,幫助我們看清自己,發掘「真我」,讓真我得到解放。她把研究成果總結成專著《我們內心的衝突》,問世七十多年來被翻譯成多種文字,獲得了全世界讀者的廣泛歡迎。

什麼是內心衝突?

由於外在環境、內心性格等限制,我們沒辦法活得真實,外在的「假我」不斷壓抑內心的「真我」,於是內心衝突就產生了。

比方說,你找工作的時候,喜歡的工作薪資太低,迫於壓力,選了收入豐厚但不喜歡的工作;

你沒有遇到喜歡的人,但為了讓家人滿意,選擇了「合適」的人牽手;

你對某個明星無感,但身邊朋友都是他的粉絲,所以覺得自己也「應該」喜歡他。

正是因為我們的所作所為與真正的想法矛盾,這些內心衝突才會產生。可想而知,這些心底的不舒服日積月累,會觸發我們的心理自我保護機制,希望通過自我調節來讓自己好受一點。調節的方法有兩種,分別是理想化形象和外化現象。

理想化形象,顧名思義,是創造出不真實的、過於理想的自我,來緩解內心的矛盾衝突。

《紐約客》曾經刊登過一副漫畫,畫的是一個肥胖的女人站在鏡子面前,鏡子裡卻映出一個身材苗條曼妙的美女。

漫畫中,胖女人不願意面對身材超重的現實,於是通過自我理想化為苗條的女郎,來緩解內心的矛盾。

很明顯,理想化形象不可能真正解決問題,當矛盾大到無法再自欺欺人時,內心衝突的人們不得不另找辦法,把自己的痛苦推卸被人,讓內心的矛盾外化。

外化作用,指的是人們將內心的矛盾歸因於外在的因素。

孩子學習不好,怪老師教的差;自己人生不順,怨恨社會不公正,都有外化作用的成分在。

可見,這兩種自我調節方法都不怎麼靠譜,內心的衝突得不到緩解,時間長了,人們會發展出各不相同的問題人格。

三種問題人格

卡倫·霍妮通過對現代人內心衝突的研究,列舉了三種人格衝突,它們是順從型人格、抗拒型人格、孤立型人格。

順從型人格

順從型的人極度渴求安全感,渴求他人對自己的讚美、認同與愛。他們非常在意外界的看法,壓抑或無視自己心底的真實想法。

在生活中,順從型人格的人往往是「老好人」,千方百計避免和他人的衝突,不敢堅持己見,處處委曲求全。在家庭中,順從型人格的人對家庭其他成員依賴性很強,把生活重心完全放在配偶和孩子上,總是把自己擺在次要的位置。

但是,順型人格的人刻意壓制了內心的衝突和心底的情緒,,當遭受外界刺激、內心壓力爆表時,壓抑已久的攻擊傾向可能集中釋放出來,這也是為什麼老實人發起怒來,往往破壞性更大。

抗拒型人格

和順從型人格相反,抗拒型的人信奉「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點,認為人在江湖,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抱有這種危機感,抗拒型人格的人追求地位、追求權力,會刻意利用別人、算計別人、控制別人。在性格上,他們要麼態度強硬、要麼八面玲瓏。

也因為抗拒型的人極端現實,在他們看來,感情是懦弱和多餘的,愛情也是可以評估和利用的,通過感情提高地位、獲得利益,才是他最關心的事情。卡倫·霍妮認為,希特勒就是典型的對抗型人格。

孤立型人格

不同於以上兩種人格,孤立型的人面對內心的衝突,選擇了逃避。

這些人可能表明上彬彬有禮,但總是有意無意的和他人保持距離。他們不依賴、不叨擾他人,不和別人產生情感上的關係,也避免和別人產生情感上的聯繫和義務。

適度的孤立型人格,對人的創作和學術發展是有積極作用的,一些科學家、藝術家性格孤僻,但他們把花在與人交往中的情感傾注到了創作當中,更容易獲得常人難以取得的成就。

在所有人都須要有一些感情體驗,如果過於壓抑情感、迴避和他人的互動,將無法保持心理平衡,帶來混亂和焦慮情緒。

這就是三種問題人格,它們要麼過於親近別人、要麼過於抗拒別人、要麼過於疏遠別人,無論哪一種都不利於我們的身心健康發展。

怎樣解決內心衝突

內心的衝突會帶來這麼多問題,那麼我們能不能真正的解決這些衝突?

在書中,卡倫·霍妮提出了很多方法和設想,可以歸納成一下兩個辦法。

建立獨立的人格

要想獲得人格上的健全,先要獲得真正的獨立,既不盲目順從,也不一味抗拒。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屈從型、攻擊型、孤立型這三種人格的因素,分辨出自己的人格類型,清楚自己在面對衝突時佔主導地位的態度是什麼,就可以有針對性改善人格了。

在生活中完善自我

卡倫·霍妮多次提到,最好的心理醫生,其實就是生活本身。不管是哪個階層、年齡和職業的人,都可以通過豐富的生活經歷來完善自己的人格。

在生活中發現並反思自己的衝突行為,抗拒心理就會慢慢緩和;以自己崇拜的人為榜樣,逐步建立自信和自尊;堅持和朋友長期往來,嘗試建立親密關係,不再去逃避他人。

正式自己內心、弱化原來人格的過程,也是我們不斷了解自我,建立獨立健康人格的過程。

《我們內心的衝突》在解決內心衝突方面,著墨不多,也許是留待後人進一步研究補充。但從書中我們學到了觀察自己,了解自己,改善自己的理念,能夠幫我們提高對自己的掌控,改善心理和健康狀況。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天使變成魔鬼的故事,啟示著我們要學會勇敢地面對謊言!
    這就是天使變成魔鬼的故事,深刻地啟示著我們要學會勇敢地面對謊言,不管是對自己的謊言還是對別人的謊言。所謂謊言,其實就是掩蓋真相,不願意面對真相的痛苦,使自己或者別人的認知與實際情況不符。讓自己和別人陷入各種謊言編織的虛幻而痛苦的世界中,苦不堪言還要苦苦掙扎。
  • 《我們內心的衝突》:心理學家告訴你,為什麼我們內心會發生衝突
    卡倫·霍妮在《我們內心的衝突》中就探討了這個問題,從心理學的角度詮釋內心衝突的癥結,將帶給我們一些新的啟示。這本書主要通過對普通大眾的心理研究,探討了人們內心主要的衝突類型以及外在的表現形式,分析各種相互矛盾的因素以及沒有解決內心衝突的後果,最終從心理學的角度給出建議,可操作性強。卡倫·霍妮認為,正視內心的衝突,尋求解決的方法,我們的內心就能夠獲得最大的自由。一、內心衝突是一種什麼體驗?
  • 真心話不是大冒險,自欺欺人才是:謊言是一切心理疾病的根源
    美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曾有文章指出,社會愈富裕,人們的心理健康問題就愈多。在物質生活改善,而精神壓力日益增大的今天,心理疾病的發病率明顯有增加的趨勢。那麼,為什麼人們會產生心理疾病呢?《少有人走的路:勇敢地面對謊言》這本書給我們揭示了一個石破天驚的真諦:謊言是一切心理疾病的根源。
  • 說真話不是大冒險,自欺欺人才是:謊言是一切心理疾病的根源
    美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曾有文章指出,社會愈富裕,人們的心理健康問題就愈多。在物質生活改善,而精神壓力日益增大的今天,心理疾病的發病率明顯有增加的趨勢。那麼,為什麼人們會產生心理疾病呢?《少有人走的路:勇敢地面對謊言》這本書給我們揭示了一個石破天驚的真諦:謊言是一切心理疾病的根源。
  • 我們內心的衝突:3個方法剖析衝突的根源,幫你化解焦慮解決衝突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我們內心的衝突》。著有《我們內心的衝突》《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自我分析》和《神經症與人的成長》等。社會心理學先驅卡倫·霍妮始終相信「只要我們活著,所有人都有能力改變自己,甚至是從根本上改變自己」,尤其是那些想要了解自己的人,沒有放棄成長和奮鬥的人。
  • 羅志祥、餘歡水的謊言背後,隱藏著怎樣的心理?
    在他們的謊言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樣的心理需求?下面我將從心理學的角度,剖析說謊者行為背後的心理機制。尤其在與伴侶的相處中,人們更喜歡用美麗的謊言來贏得愛情。5.服務他人當真相太殘酷,不能被人接受時,人們習慣用謊言來掩蓋真相。這種謊言被我們稱為&34;,因為它的出發點是利他性的,如醫生為了避免給病人造成巨大的精神打擊,常隱瞞其身患絕症的消息,說謊話欺騙患者。說謊者眾,說謊的原因紛繁複雜,但目的無外乎以上5種。
  • 情緒和心理疾病,大都與這8個內心衝突有關
    心理疾病到底是怎麼產生的?答案凝縮成兩個心理疾病的發病模型:匱乏模型和衝突模型。這一類人,需要的是支持性心理治療。2.衝突模型衝突模型的大約表達是:萬病源於內心衝突。內心衝突是外在衝突內化的結果。比如父母經常在孩子面前吵架,這個衝突會變成孩子的「內心打架」。這一類人,需要的是精神分析治療。
  • 直面我們內心的矛盾與衝突
    每天,我們都或多或少跟我們內心的矛盾與衝突在做鬥爭。想寫一篇文章,困惑不知從哪裡下手;想做一頓飯,可就是不想被油煙燻;想吃炸雞喝啤酒,一邊嚷嚷著減肥;沉迷於彩票的不勞而獲,幻想著能一夜暴富;想要好好學習,永遠是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不想被爹媽嘮叨而衝突口角
  • 十二月第三周,摩羯座:正視內心真實的需求,給自己放鬆的空間
    12.20:戰車 逆位——近期比較有攻擊性,容易造成誤解或者誤傷,為了避免這種事情的發生,儘量避免矛盾和衝突。摩羯座:正視內心真實的需求,給自己放鬆的空間本周摩羯座星盤內主要受到新月日食對隱秘宮影響,還有來自土星木星移宮進入財帛宮之後的影響。
  • 自欺欺人心理的形成和影響
    保持誠實可能是最應該信守的原則,但是撒謊也不是一點好處都沒有——即使是我們自欺欺人的時候大量研究表明,善於自欺欺人的人在體育界和商界更容易獲得成功。他們甚至可能比總是誠實面對自己的人生活的更快樂。那麼,自欺欺人究竟有無壞處?耶魯大學的佐伊·錢斯(Zoe Chance)設計了一個巧妙的實驗來研究這個課題,這個實驗通過觀察人們在考試時的作弊行為來研究自欺欺人。在錢斯團隊的實驗中,他們會讓學生回答一些有關智商和常識的問題。
  • 我們內心的衝突
    神經症充滿內心衝突的行為,動機都是為了追求榮譽,簡單來說就是優越感。
  • 生活為何煩惱不斷,痛苦連連,根源在於《我們內心的衝突》
    想要知道我們內心為何如此糾結,《我們內心的衝突》這本書可以為我們做一些解答。當然,煩惱造就衝突,衝突也不只選擇這麼簡單,有時選擇做的多了,就會影響我們之後的生活和人生。有的時候選擇錯了,心靈會受傷,比如選擇朋友,或選擇戀人,被知己或戀人傷害,可能之後的一生要選擇疏遠他人,不去選擇交心,而是遠離,避免自己再次受到傷害。有的選擇會給自己造成心理負擔。
  • 耳熟能詳的心理學3大謊言,每一個你都非常熟悉,別再自欺欺人了
    因此,名言成了謊言,天真的你陷入漩渦,難以自拔。堅信了偽真理的力量,麻痺自己,縱容自己的懶惰。心理學驗證了3大謊言,每一個都耳熟能詳,它們是否也在鼓舞著你。認清這些謊言吧,別再自欺欺人了。經常有人說自己成功的秘訣是邊玩邊學,但其實我們的大腦在一個時間,只能處理一件事。你所謂一心多用,是在整個的時間裡,做了好多事情。但是在某個時間點上,你只是在思考一個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切換思考的速率加快,造成了一心多用的假象。一心多用,看似有限的時間裡做了很多事,實際上每一件事都沒有做好。長期如此,還有導致注意力分散等問題。
  • 自欺欺人的行為可取嗎
    核心提示:  自欺欺人是古代《朱子語類》中衍生出的漢語成語原文這樣說的「欺人亦是自欺,此又是自欺之甚者」,是指欺騙自己也是欺騙他人,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是說,明明知道真想還要欺騙自己和他人,不肯面對事實,與掩耳盜鈴有相同意思。
  • 日本新版教科書顛倒黑白,只能是自欺欺人
    我們再次嚴肅敦促日方本著對歷史高度負責的態度,以正確的歷史觀教育年輕一代,切實履行正視和反省侵略歷史的承諾,以實際行動為改善與鄰國關係作出努力。」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也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在這個重要時間節點上,日本如何對待侵略歷史,是繼續背著歷史包袱不放,還是與過去一刀兩斷,是檢驗安倍所謂「積極和平主義」的試金石。
  • 「別用謊言傷害孩子」,知乎千萬熱度的帖子,揭開無數人兒時傷疤
    這些話不知道諸位熟不熟悉,這些媽媽予以孩子的承諾不少人在小的時候都稱聽過,然而這也僅僅只是承諾,當我們拼盡全力去實現目標後,得到的確實家長輕飄飄的一句"有這回事嗎?我忘了"或是百般搪塞。
  • 《衝突背後的衝突》心理解析:俄狄浦斯為何難逃弒父娶母的宿命?
    其中的重點,以原生家庭的三角關係為模型,對俄狄浦斯情結作出深度解析,有助於我們認清幾乎所有人際關係的背後,其實都來自於個人自我的內心衝突。放下自我執念,衝破矛盾困境,解除內心衝突,從處理好家庭情感關係到複雜的人際關係,《衝突背後的衝突》一書都給出了許多情景體驗與案例分析,讓我們能從中獲取一些好的經驗或答案,學習如何在與矛盾衝突的共存中,平安順利地過好一生。那麼,到底如何解讀我們內心的俄狄浦斯三角?如何看透衝突核心遊戲,做複雜關係的明白人呢?
  • 解決內心衝突是治療抑鬱症的關鍵
    然而我今天要說的是另一個路徑,心理治療。據研究表明抑鬱的原因是消耗了自己的精神,而消耗更多是因為內心衝突。患者形態各異的內心衝突,是消耗生命能量的罪魁禍首。心理治療是幫助患者發現內心被扭曲的情感力量,領悟它與自己存在問題的關聯,解決內心衝突。
  • 像蛤蟆先生一樣勇敢地正視內心自我療愈吧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是英國資深心理諮詢師羅伯特·戴維德撰寫的作品,通過讓經典童話《柳林風聲》的小動物主角們再一次走進故事中,演繹了心理諮詢療程的標準模式。《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是一本通過簡單的故事給我們展現了蛤蟆先生通過心理諮詢完成自我療愈的過程。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直面我們的童年,才能治癒內心的暗傷
    我們習慣了被負情緒包圍,也習慣了將「生活不如意」當做引發壞情緒的原因;但遺憾的是,很少有人去探尋培養負面情緒的土壤…今天,給大家分享一本有關心理學知識的書籍,叫做《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它所解決的就是關於「我們的負面情緒根植於哪裡」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