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嘆不幸的人,都是有太多限制性信念,高手都通過這五步逆襲人生

2020-12-13 王心傲

「我一個做技術的,老闆非讓我去跟客戶溝通,我又不會,怎麼溝通?真搞笑!」飯桌上,小熊一邊喝悶酒,一邊跟我抱怨。

我仔細聽了才知道,原來是老闆覺得小熊技術方面懂得很多,很看好他,想讓他除了在技術上精進,也能和客戶面對面溝通,可是小熊卻覺得自己根本做不到,卻又沒法拒絕,於是進退兩難。

了解了整個情況,我問到:你怎麼知道自己溝通不來,我覺得你平時和大家談話表現的挺好啊,再說說到技術沒人比你更精通了吧?

他說:技術我是懂,可我不會溝通啊,閒聊我可以,跟客戶溝通談判,我可做不來。

我繼續問:你試過跟客戶溝通了嗎?哪怕三兩句話都說不來嗎?

他搖搖頭,說:我天生就不是那塊料……

說到這裡,我沒再說了,其實在生活中,這樣的人到處可見,他們對於一些沒做過的事情,總是試都沒試過,就直接放棄了,斷定自己做不到,不可能成功。而這一切歸根結底都是因為:我們擁有了太多的限制性信念。

什麼是限制性信念?

什麼是限制性信念?讓我們先從信念談起。

信念,從字面解釋就是相信一種觀念、概念。

信念的產生最初是一個念頭的形成,此時你對這個念頭並不會深信不疑,還需要經過一些體驗之後才會形成一個信念。

心理學家艾利斯提出的ABC理論認為,不同的人對於不同事件會有不同的情緒反應和行為反應,並非事件本身引起了這種反應,而是人對這個事件的不同看法導致了不同的反應。看法,在這個理論中被稱為「信念」。A是指誘發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B是指個體在遇到誘發性事件後產生的信念(Belief),即他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C是指特定情景下,個體的情緒及行為的後果(Consequence)。很多人認為,是事件引發了一個人的情緒和行為,但是ABC理論認為,事件只是激發了我們的信念系統,讓它發揮作用,由於人對不同事件的看法不同,才會出現各種不同的情緒和行為。這個理論也可以解釋為什麼面對同樣一件事情,有些人表現出一種行為,而另一些人表現出另一種行為。其實,真正起作用的就是B,我們的信念。

心理學家艾利斯提出的ABC理論模型

信念不斷地把信息傳給大腦和神經系統,造成期望的結果。如果一個人相信他會成功,信念就會鼓舞他成功;如果一個人相信自己會失敗,這樣的信念也就阻礙他,最終使他失敗。這就是所謂的信念系統。

由於信念產生於一個念頭,又經由經驗之後才能牢固地存在於一個人的思想中,所以經驗是信念產生的重要條件。但是沒有一個人能夠經歷所有的事情,所以一個人的信念系統中有很多信念其實是由某一特定經驗產生的,這個信念也許適用於曾經某個情境,但在另一個情境中就不適用了。

可是如果這個人的信念還沒隨之改變,就會給他的生活帶來很多困擾。這樣的信念,我們稱為「限制性信念」

限制性信念有哪些?

限制性信念之一:無助

第一個最具破壞力的限制性信念,我們稱為「無助」。所謂「無助」,就是別人做得到,而我卻做不到。

具有無助這種限制性信念的人,經常會產生莫名的無力感,對很多事情都沒有興趣,沒有目標,不清楚自己要什麼,想得多,而行動得少。他們喜歡把原因歸於外在的環境、其他人事物上面,常常會有一種受害者心理。

面對困難的時候,他們往往連辦法都不想就退縮了。在他們的信念中,總是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人,哪怕是一些極為簡單的事情,他們都不去嘗試,就斷定自己做不到。就像小熊一樣,覺得別人可以跟客戶溝通,但是自己試都沒試,就覺得自己做不到。

限制性信念之二:無望

對我們最具殺傷力的限制性信念就是「無望」。無望就是絕望,不對任何可能性的情況再抱有希望。有這種信念的人,他們的腦子就只會做出一個判斷——任何嘗試都是沒有可能的。於是面對任何的可能性,他們也就不會再去做任何努力,哪怕是最簡單的事情。

對一件事情無望的人,他們覺得自己做不到,別人也做不到,沒有人可以做到。無望的人根本不會尋求幫助,既然沒人做得到,為什麼還要尋求幫助呢?

限制性信念之三:無價值

我有個朋友,她家境很好,父母是愛面子的人,從小就拿她跟其她人對比,還花費各種心血來培養她,琴棋書畫、舞蹈、古箏……什麼課都讓她上,送她出國深造,給她安排工作、安排相親……

外人看去都是羨慕十足。可是她卻沒少跟我說,她其實很不喜歡這樣的生活,即便擁有很好的生活,可是面對那些優秀的人,她總覺得自卑,相親的人都很優秀,她卻覺得配不上他們,在國企工作,拿著高工資,可是她卻覺得,自己不過是託父母關係而已……

這其實就是無價值的例子,雖過著優渥的生活,但她依然很痛苦,因為她知道,這一切並不是她創造的,而且從小在與父母的相處中,她的父母反覆地向她灌輸了一種思想:她並不值得擁有這一切,因為她不配!

覺得自己無價值、無資格的人較容易逃避成功,面對自己喜歡的東西,而不敢去追求,害怕自己配不上這些東西。當然,這一切都是在潛意識中發生的,意識很難覺察得到。

這種信念會影響一個人成年後與其他人的關係,他可能會害怕與別人建立任何情誼,因為他覺得自己會成為別人的負擔。他也很難與別人合作,因為一旦合作不成功,他就會自責,是因為自己「無能」造成的。

這三種限制性信念可能同時存在於一個人的思想中,它們相互作用,影響著一個人的所有行為,最終的結果就是讓這個人待在原地,難以進步。

你去認真觀察那些一生庸庸碌碌,羨慕別人的成功,哀嘆自己的不幸的人。其實,在他們的身上基本都能找出這三種限制性信念。

擁有限制性信念的人,牢牢地被束縛,待

限制性信念危害這麼大,那我們是如何形成這些限制性信念的?

在一本nlp書籍中,把形成限制性信念的原因歸結為5類:

1、經驗

我們的限制性信念基本上都是通過經驗形成的。我們做一件事情,就會產生一系列後果,通過這種「行動—結果」模式,人們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我採取什麼行為,就會得到什麼結果。

但是人們往往會忽略一個事實——事情並非一成不變,我們往往沒有掌握事實的全部。

我有一個朋友,他去見一個客戶的時候,發現這位客戶很不友善,全程都皺著眉頭,並且不停地出門接電話,非常沒禮貌。他介紹產品的時候也總是被這位老闆打斷,問很多問題,然而無論他怎麼解釋,也看不到這位老闆露出笑容。談判越來越僵,最後在尷尬的氣氛中結束了。當然之後我朋友就沒有再繼續跟這位老闆合作,最終不了了之。

後來恰好我有個項目需要與這位老闆合作。朋友聽說後,好心提醒我說:「這個老闆是個脾氣很壞、沒禮貌的人,你要小心點。」

聽他這麼說,我還真是有點擔心,可是見面之後,我發現這位陳老闆根本不像我朋友說的那樣,他風趣儒雅,很有涵養,對我們的到來安排得很周到,完全無法想像他曾那樣粗暴地對待過我的朋友。

成功合作,並和這位老闆慢慢熟了以後,我把這件事情告訴了他。他想了想說:「不好意思,你朋友遇到我的那段時間,可能正好是我和前妻辦理離婚手續的時候。那段時間,搞得我焦頭爛額,見到誰都是一副苦瓜臉,整個人狀態極差。」這種狀態一直延續到他辦完離婚手續,去國外度了假,才慢慢恢復過來。

我恍然大悟,我朋友根據自己現有的經驗去判斷了這個人,並非他經驗錯誤,只是他沒有掌握事實的全部就形成了一個信念——這位陳老闆是一個脾氣很差、沒禮貌的人。

很多人都是這樣,會根據自己過去的經驗,形成一個信念,這個信念會左右他們的行為。有時,這種經驗還並非直接來自他們自己,很可能來自別人。

2、教育

我們的教育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我們的父母;另一方面是學校。

大部分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人生順利,所以他們會把自己人生中的信念及他們認為的好與不好的經驗傳遞給自己的孩子。

比如我小時候的夢想是當一個作家,但是我的母親告訴我的是:作家哪有那麼容易,當作家餓死的多,還不如一份穩定的工作。這曾讓我一度放棄夢想。

還有很多家長傳遞給孩子的信念就是,好成績就意味著好的人生——成績好的孩子就能進好大學,進了好大學才更容易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以後的人生就有了最堅實的保障。

那些成績不好的小孩,要承受來自父母、老師甚至同學的歧視。漸漸地,他們就會對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覺得自己不可能成功,沒有辦法做到,從此以後他們的生活就只會重複父母的老路,不去嘗試與創新。當然,也就會重複父母的錯誤與痛苦。

3、錯誤的邏輯

在做決定的時候,人們會先去評估這個決定的「投入與產出」,確定自己需要投入的時間、精力和金錢可能得到什麼樣的回報。

但是,很多人關於「投入與產出」的估計其實是錯誤的。他們沒有仔細研究過自己做出這個決定的依據是否真實可靠,並且往往將這個依據泛化。書中舉了一個很直白的例子:

如果一個小孩的理想是週遊全世界,當他把這個理想告訴自己父母的時候,父母會怎麼說呢?我經常聽家長對自己的孩子說一些話,其中最常見的就是「這在中國是不可能的,只有外國人才行」。

「週遊世界」對很多國內家長來說是一件投入非常大的事情,而且並不容易成功。為了避免孩子把精力消耗在這件沒有什麼意義的事情上,家長們會儘早扼殺孩子的這個想法。

所以,當你的孩子向你提出「週遊世界」的想法時,如果你簡單地將「週遊世界」「花費巨大的投入」畫上等號,那就是你固有的邏輯在作祟。實際上,實現週遊全世界夢想的方式多種多樣,比如以企業旅遊團的方式,不用花錢,更能賺錢。還有的旅行達人一邊旅遊,一邊寫作分享,既賺到了稿費,也實現了週遊世界的夢想。

4、藉口

有時,人們用錯誤的邏輯去形成一個信念,為的是給自己的失敗找一個藉口。

當一個人做了一件事情,卻沒有效果,他可能會將自己的失敗合理化,用一個藉口為自己開脫。藉口用得太多,就會變成一個信念。

我有一個朋友身形肥胖,信誓旦旦告訴我她要減肥,可是沒過多久,就放棄了,並對我說:「運動減肥對我沒用。」我問她:「你嘗試過了嗎?」她說她專門辦了健身卡,還請了教練,可是體重不降反升。

後來我有一次和和她一起健身的朋友吃飯,提到了此事,她們告訴我說:「她都沒有按時來過,可能就來過三四次吧,有時候來了也是坐在那裡玩手機。而且運動完了會很容易餓,她每次運動完,覺得自己運動了,可以吃多點,結果運動量不夠,但食量卻增加了,當然會長胖。」

當一個藉口變成「信念」的時候,就會限制我們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5、恐懼

限制性信念還有一個重要的來源,就是「恐懼」。

在我們的社會中,我們都害怕被批評、被無視、被拒絕,這些恐懼就會漸漸演化成限制性信念。

比如在課堂上,很多老師覺得有的學生太安靜了,課堂上不發言,也不參加討論,更不會提出反對意見。但有的學生就不同,他們經常挑戰老師的理論。

其實在這些沉默的學生中,很可能有種信念——老師說的都是對的。那麼,這種信念是怎麼形成的呢?很可能當孩子在學習的時候,發現如果自己反對老師,就會被老師討厭。老師是權威,被權威討厭是非常嚴重的事情,所以這些沉默的學生才會認為老師說的都是對的。

這種信念漸漸使人們失去思考的能力,只能人云亦云,或者被「專家」忽悠。

限制性信念是我們在童年時形成的,而我們一生都在「創造」經歷去「符合」這些信念。如果你回顧自己的人生,你會發現自己的經歷總是相似的。限制性信念會會影響你的生活,還會影響你做的任何一件事——阻礙你發現機會,讓你喪失嘗試的勇氣。

那麼如何找出自己的限制性信念,並消除它呢?

如何找出你的限制性信念呢?限制性信念很多時候不會以一種清晰的方式存在於你的頭腦中。在生活的某些領域,你感到不滿意,雖然你儘量樂觀、積極地看待這個領域,但是結果還是不滿意,那麼,在這個領域你可能有限制性信念。

比如,如果你生活很努力卻總不賺不到錢,財務狀況很差,你對此有什麼感覺?焦慮、憤怒還是無助?這時你需要讓自己沉浸在情緒中一段時間,順著情緒去找出這個信念。每一種情緒可能代表不同的信念,比如,憤怒或許說明你有個信念——我這樣的人不配有錢,無助可能說明你沒能力掙到錢,等等。

當你找出這些限制性信念以後,怎麼消除它呢,在《請停止無效溝通》一書中給出了我踐行有效的4步策略。

第一步,將你的限制性信念寫下來,然後好好感受它帶給你的情緒。進入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的經驗裡,充分感受這些不如意給你帶來的痛苦、悲傷、憤怒、內疚或其他種種情緒。

比如:我總覺得做不成這件事,結果拒絕了上司,導致我錯失了大好的機會,被老婆埋怨,大吵了一架,對此很痛苦,也很內疚…

第二步,從情緒中抽離出來,用一個成年人的智慧去告訴過去的自己,這些都只是你的信念,而不是事實。你可以用nlp裡面的位置感知策略,假設前面坐著一個曾經的自己,那麼現在走過去,拍拍他的肩膀,告訴他,可以做選擇了:如果你希望自己能夠獲得理想的生活,這個信念就必須消除;如果你仍然「抱住」它不放,你的目標永遠無法達成。

第三步,嘗試用一個新的信念去替代它。你可以用一個積極正面的信念去替代舊的信念,可是怎樣知道這個新的信念對你有用呢?當你想到這個新的信念的時候,感受一下自己的身體和情緒,你是否覺得充滿了力量,是否有了正面的情緒。如果是,那麼這個新的信念就是正確的。

如果你財務有問題,你可以對自己說:曾經我的財務狀況不好,但我從中汲取了不少寶貴的經驗,這些經驗足以讓我以後受益。

第四步,採取新的行動。當你採取新的行動時,你可能會感到害怕。跨出自己熟悉的領域,很多人都會感到害怕或者不適,但是你可以告訴自己,我的行動要符合自己的信念。

比如,如果你認為自己已經從過去失敗的財務經驗中吸取了教訓,那你會採取怎樣的行動?如果你希望自己飲食健康,你也給自己找到了新的信念,要成為一個飲食健康的人,那麼你每頓飯會為自己準備什麼食物?

第五步,獎勵自己。當你形成了新的信念,並且開始採取新的行動,那麼這個時候一定要記住獎勵自己,通過獎勵來強化自己的新信念,這樣新的信念就會越來越牢固。比如你終於硬著頭皮,開始在會議上發表自己的想法,那麼不管結果如何,在事後都要適當的獎勵自己,比如請自己吃一頓大餐犒勞自己或是簡單的看一場電影。

消除限制性信念的路線圖

限制性信念對我們的生活、工作影響巨大,如果我們一直被它們所束縛,只會讓自己的人生越來越糟糕,從今天起,你必須正確認識、找到並且消除自己的限制性信念,才能發揮自己的無限潛力,擁有更美好的人生。你學會了嗎?

相關焦點

  • 《無限可能》:打破限制性信念,每個人都能成為天才
    在他的著作《無限可能》一書中,他說: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學習成為任何你想成為的人。創造無限可能模式有三個方面,分別是:思維模式、內在動力、方法方式。其中,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打破限制性思維,逃出信念體系的魔咒。
  • 怎樣消除限制性信念掙脫被束縛的鐵鏈
    面對孩子的教育,很多父母都相當矛盾——他們一方面希望孩子優秀,出類拔萃;另一方面又希望孩子少吃苦,儘自己一切努力給孩子鋪路。怎樣才能看出自己的孩子是否優秀呢?很多父母並沒有自信,所以他們也就只有通過比較去判斷孩子是否優秀。而比較的唯一標準就是孩子的學習成績。
  • 打破限制性信念,遇見更好的自己
    到了現在,不到4分鐘跑完1英裡依然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但已經不再有人認為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正如班尼斯特打破了人們設定的極限一樣,想要突破極限就必須打破這種限制性的信念。吉姆.奎克在《無限可能》裡提到,限制性的信念往往會在我們與自我對話的時候暴露出來。
  • 孩子思想裡的限制性信念從哪裡來?
    這個限制性的信念源頭多半是父母。父母過多的批評、批評和否定,慢慢就會變成孩子的否定信念。大家只要知道,當孩子的心智變成消極模式時,限制性信念就會繁衍更多,在學習方面也會變得消極。經過我們的引導,孩子們能很快改變對學習的信念,然後轉化成正面信念:1學習新知是快樂的2、學習知識就是提升智慧3、我是學習的主人,我能掌控學習4、我有能力、有方法提升我的學習5、學習提升我的競爭力
  • 「我不行」的念頭讓你無法行動:限制性信念的影響有多大
    你是不是經常會冒出這樣的念頭:我唱歌不好聽,我不會唱歌;我讀書的速度很慢,好長時間才能讀完一本書;我寫的文章總是平鋪直敘,沒有文採……我們如果留意觀察一下,會發現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在什麼時候突然冒出一個想法:我是一個……的人,我做不到……這些都屬於限制性信念。
  • 堅定人生信念,世界都不會拒絕你
    人生在世,是不能沒有希望的,每個人的心中都應該有一個支撐自己繼續下去的信念,都應該有一盞點亮自己的希望之燈,即使遇到再多坎坷荊棘,只要心中的那盞燈不滅,希望便永遠不會破滅。信念是美麗的,可以支持我們靈魂的大廈,可以充實我們乾癟的皮囊,也可以給我們源源不斷的力量。願在生活的海洋中,我們心中信念的燈塔永不熄滅。
  • 真正能成事的人,都是「心智突圍」的高手
    幾乎所有的人生困局,往往都源於心智系統的失靈。而真正能把事情做成的人,都是「心智突圍」的高手。事實上,與北京相關的信息一直都是這麼多,只不過當你在「心智框架」裡添加了「北京」這個關鍵字之後,你就有了一種主動感知「北京」的意識,而這種意識會像雷達一樣,自發地尋找到有關「北京」的訊息,忽略其他信息。面對同一個事實,幸運或者不幸,也取決於我們心智系統裡所選擇的那個心智框架。就像沙漠中兩個迷路的人,都只剩了半瓶水。
  • 心理學:我們的信念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NLP告訴你
    一、限制性信念「男人最重要的是上進心」相信這句話的女士會幾經挑選選擇一位很富有上進心的男人作丈夫,可是十年後,她離婚了,原因是丈夫總是為了發展事業而冷落她!很多時候,遇到困擾的時候,大多數人只是堅持那些沒有效果的信念,然後不斷地埋怨別人、埋怨環境,使自己陷入困擾之中。1) 妨礙成長的信念「那個人會有什麼好主意?」——失去學習機會而不能有所提升「已經這麼辛苦了,哪有時間去想明天的事。」
  • 你所有的不幸,都是自找的
    人生在世不容易,酸甜苦辣,愛恨情仇,喜怒哀樂,生離死別,貧窮富貴,販夫走卒,王公貴族,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人人都有難言的苦!人生就像是一副枷鎖,牢牢的套住了每一個人。所以時常有人抱怨,有人哀嘆命運的多慘,生活的不易。
  • 只剩2根手指小夥買房娶妻:打破我不行的信念,你的人生也能開掛
    長大後他通過獨創的學習方法顯著提升了腦力水平,完成了學業。為了幫助更多人,從那以後,他成為一名大腦教練,將全部精力投入幫助他人釋放自身蘊藏在潛能上來。每年有20多萬人受到他的影響,加入從平凡到非凡在腦力開發之旅。吉姆奎克的學習方法到底有什麼神奇之處,能夠幫助大家顯著提升學習能力呢?
  • 要想逆襲唯有奮鬥
    網上有個很難聽的詞「奮鬥逼」,人們用它來嘲諷那些努力奮鬥的人。雖然這個詞很難聽,但是另一個方面也正是芸芸眾生對那些出類拔萃之人、努力奮鬥之人的羨慕和中傷。在這裡我先說一個故事。我上的中學是一所縣城的初中,有很多從農村來的少數民族學生,家裡非常貧困。其中有一個我感受特別深。他不是一個很聰明的人,家裡條件非常不好,基本上只是饅頭配鹹菜,少有吃肉,但是他卻非常非常努力的學習,高考結束的時候,他已經是滿頭白髮,而且據說因為學習甚至累到了神經衰落。
  • 成功的人都有一種最基本的人生態度,就是永遠忠於自己的信念
    能夠堅守自己信念的人,永遠不會被擊倒,他們是一群人生的勝利者。你的信念可以產生出一種吸引力,吸引你最迫切渴望的人、事、物。許多人的一生窮困潦倒,是因為他們縱容那些負面想法盤踞在心裡。每一個人都帶著兩個同樣密封的信封來到這個世界,而這兩個信封只有我們自己能打開。其中一個信封裝著源源不斷的幸福與財富,只要我們抱持堅定的信念和積極的態度就能夠獲得;另外一個信封的內容,同樣是你指揮及運用意志力的結果,卻因為缺乏堅定的信念,而造成接連不斷的懲罰與災難。
  • 《心智突圍》:人生的成長地圖,讓你成為優秀的人!
    回想一下:你是否也購買過這類課程?你是否看到普通人逆襲成為「成功者」就覺得自己也可以,然後就給自己定了一個要成功的目標?把成功當做人生的第一目標去追求,常常會讓人們感覺到痛苦,大眾會感覺自己怎麼努力都達不到設定的成功目標,一次次的打擊讓人們失去信心,整個人也會變的陰鬱。因為成功不僅與自身實力有關,更與外部因素比如人緣、時機、環境等有關係。
  • 遇到的所有不幸,都是人生最好的安排
    這是一個非常勵志的事情,卻也並不少見。著名作家海倫凱勒在出生的第十九個月時因患急性胃充血、腦充血而被奪去視力和聽力,但是她依靠著自己的努力和過人的意志來為自己的人生重新填充光亮,最終成為無數人敬仰的偶像。徐瑞陽也是這樣,儘管擁有先天性的殘疾病症,還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意志力成功的以607分的成績考入大學。除了自己的付出跟執著,成功的背後不可忽略的是她的父親。
  • 普通二本考研逆襲985有多難?網友表示:考研人心裡都清楚
    但即便如此,每年還是有不少來自普通二本的同學通過自身努力成功考取了985、211高校,實現了自己的名校夢,彌補了高考失利的遺憾。那對於一名本科是二本院校的學生來說想考入一所211、985院校究竟有多難呢?招生名額有限關於各高校研究生的招生情況,相信很多打算考研的小夥伴們都了解過。
  • 哪有什麼逆襲,不過都是厚積薄發
    論文、答辯、找工作,宿舍裡的室友也是著急忙慌,只有喬喬,從大一到大四,永遠都是這樣從容淡定,後來才知道,她已經通過實習公司考核,只等畢業就可以直接轉正成為正式員工。室友們這才反應過來,喬喬實習的那家公司篩選極其嚴格,進去實習都夠嗆,更別提成為正式員工了,我們都由衷羨慕起來。
  • 人生充滿著不幸,但是好像所有的不幸都衝著你來了
    人生充滿著不幸,但是好像所有的不幸都衝著你來了人生不如意,可能十有八九。沒有人做什麼事情都是如自己的心意的,人生充滿著不幸,但是不幸的好像都是衝著自己來的,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樣的不幸。感覺世界上有人在針對你一樣,如果你抱怨得越多,不幸的事情會接二連三的找上你,不幸的事情也會越嚴重。你在想為什麼受傷的總是你。
  • 《三個單親母親》:逆襲很爽,然後呢
    劇名很長,叫做《三個單親母親 精彩的人生逆襲故事》。雖然名為電視劇,但其時長(一個半小時)倒是更像一部電影,由三個獨立故事(《東大和綠咖喱》、《為了媽媽》、《圓夢手帳》)組成。顧名思義,故事的主角,是「三個單親母親(3人のシングルマザー)。
  • 迎著懼怕而動,破除限制信念
    限制性信念,簡單而言可以理解為因為個人成長的特殊經歷,或者因為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理念,從而形成的對人、事、物的片面性認識。很多限制性信念形成的根源在於「過度(自我)保護」。當這種片面認識成為習慣和執念,就成了個人堅定不移的限制性信念。它存在於潛意識,具有強大的力量支配人的思想和行為。
  • 簡單五步,讓你成為解決問題的高手
    你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有一類人,他們沒有專業知識,卻對任何問題都有思路,而且聊起來頭頭是道。比如,麥肯錫的精英們,他們往往沒有專業背景,卻能為不同行業的公司做重大決策。更不可思議的是,這些人在事業成功的同時還能活出個人生活的精彩。例如,麥肯錫畢業生馮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