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先驌手稿擷珍》由孔網書友徐自豪先生策劃,其原大原貌影印的手稿原件亦是由徐先生得自孔網。徐先生希望通過復刻本,化一為百,讓更多書友、收藏愛好者有機會見到胡先驌先生的墨跡、直接看到胡先生文章的本來面目,進而對這位湮沒已久的大師有更多的了解。下文為徐先生所作,記錄了他競得胡先驌手稿的過程與策劃《胡先驌手稿擷珍》的源起。
一個再尋常不過的冬夜,舊書拍賣網站上出現了一件民國手稿,百十來頁的幾個章節,有篇名而未見作者署名,首頁中縫基本呈斷裂狀,還有被水浸泡的痕跡。
這份稿子的用紙很普通,可字裡行間撲面而來的大家氣象,默默地顯示這肯定不是俗手的文章。查證出作者後,我驚嘆於這位陌生大家的非凡成就和奇偉風骨,祈望能拿下這份資料。
出價、再出價;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懊惱於競爭對手的強大和自己財力的淺薄,拉鋸戰持續了一個小時又一個小時,幾度痛苦絕望地打算放棄。好在有志同道合的藏友相互鼓勵,無數次地提高心理價位,在已經放棄的那一刻,畢其功於一役,居然驚喜地突破了對手的代理價格。
胡先驌,江西新建人,植物學家和教育家,中國現代植物分類學的奠基人,中央研究院院士、評議員。他提出了「被子植物分類的一個多元系統」,並是「水杉」的命名者之一和「水杉科」的建立者。
漫長的五分鐘倒計時結束後,我是那個幸運的勝出者。
籌款支付後的隔天,我收到了這份沉甸甸的稿子。稿子的作者正是胡先驌先生,這是他一九四五年發表的巨著《中華民族之改造》的前六章節,據說全文共有三十八個章節。
比對已發表部分,與手稿內容基本一致。雖然邊款漶漫,但還是有幾頁稿紙的邊緣,清晰地印有「靜生生物調查所」字樣。
因為敬佩於胡先驌先生取得的偉大成就,之後我聯繫上了廬山植物園的胡宗剛先生,他是國內屈指可數的全面研究胡先驌的專家。我向他展示了這份原本被學界認為不知去向的手稿,與他分享了這個好消息。
△ 胡宗剛,著名學者,中國科學院廬山植物園研究員。從事中國近現代生物學主要機構和重要人物研究,著有《胡先驌先生年譜長編》等。
兩年後,在胡先驌先生去世五十周年之際,《澎湃新聞·上海書評》刊發了我寫的紀念文章《得書記∣我的胡先驌手跡收藏》。
估計是看到了這篇文章,又過了半年,《胡先驌全集》主編胡曉江教授通過各種方法,輾轉聯繫到我。我向她提供了我掌握的全部胡先驌先生資料,以及藏友們珍藏的胡先生資料。希望藉助民間收藏的力量,讓全集更全一些。
今年是胡先驌先生誕辰一百二十五周年,編撰已久的《胡先驌全集》也會在今年發行。不知道接下去我還能為之做些什麼,那就索性把手頭的胡先驌先生《封建制度與郡縣制度之政治經濟對於中華民族之影響》未刊稿和和第六章《選舉制度與考試制度對於中華民族之影響》影印出來,以饗同好。
陳寅恪教授曾告誡歷史學者:「所謂真了解者,必神遊冥想,與立說之古人,處於同一境界。」那麼請讓我們「回到歷史現場」,「與歷史人物一起經歷其事」。過去的一二百年間,中國閉關鎖國、積弱積貧,外強接連入侵,為了救亡圖存,為了挽救被壓抑的中華文化,有識之士們開始思考如何改進民族素質,恢復昌盛。胡先驌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如黃萍蓀《編輯後記》中記載:「作者以生物學家的眼光來解剖這一民族,從生理構造說起,一直談到文化發展的程度為止。」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發表的《中華民族之改造·緒論》中,胡先驌先生寫道:「西方之文藝復興時代,不過與有明中葉相當,距今只四百五十年耳。四百五十年,在人類五十萬年之歷史中,不過一彈指頃,在中華民族四千六百餘年之歷史中,不過十分之一之短短時代,安知再過四百五十年,中華民族不能領導世界走上更高尚更優美之文明之路乎?此則吾人所以不可自餒而改造中華民族所以不可緩也。」
了解本民族過往的歷史,優劣何在,不斷地改過遷善,這也是胡先驌先生留給今人的寶貴精神財富。
本文2019年11月3日首發於《新民晚報》,標題為《以生物學家的眼光來看文化》
另附胡先驌孫女、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胡曉江女士為《胡先驌手稿擷珍》撰寫的序言,以饗讀者。
每一代人留下的舊紙舊物,並沒有多少能長久地留存在原來主人的家裡。於是才誕生了收藏家,在無數舊物中披沙揀金,替後人挑出真正的寶貝。原來的主人此時面臨著又一次考驗。有人活著的時候名噪一時,但死後卻被一笑置之;也有人在生時寂寞,卻能在死後名滿天下。
他的一頁手稿、一本書乃至僅有一個籤名的隻字片紙,都會被人追捧。這些起起伏伏背後,莫不有收藏家的火眼金睛。如果說歷史的大浪在淘沙,那麼收藏家們就是蹲在河邊一瓢一瓢舀水的人。
學界和藏界是千百年來延續中國文化的兩條血脈。有的學家不藏,有的藏家不學,但是真正有成就的收藏家一定是學和藏互為表裡的。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收藏傳統,在被歷史的車輪碾碎半世紀之後,近幾十年又得以慢慢地復甦。
△ 美輪美奐的水杉奇景,胡先驌正是水杉的命名者之一。(另一位是他的同事鄭萬鈞)
雖說藏界不乏囤積居奇,待價而沽的商人,但具有古風的新一代藏家也在慢慢地成長起來。他們有銳利的眼光,一擲千金的決心,更有對文物的虔敬和坐得下冷板凳的耐心。藏品落到這樣的藏家手中,無異於舊主人生命的延續。
胡先驌舊作《中華民族之改造》第一至六章的手稿,就是落到了這樣的藏家徐自豪和他的朋友手中。胡先驌設想中的《中華民族之改造》共有煌煌三十八章,但只陸續發表了很少部分,其餘的手稿盡數失散。
徐自豪先生今日發願,將其中的第五章《封建制度與郡縣制度之政治經濟對於中華民族之影響》和第六章《選舉制度與考試制度對於中華民族之影響》翻印出版,以饗讀者。
第五章是存世的六章手稿中唯一未曾發表的章節,它的面世對於胡先驌的思想研究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文章對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政治和經濟制度進行了介紹和評說。其文風依然是胡先驌一貫的寫作風格,古今中外,旁徵博引。其筆跡則是迅疾的行書,滿紙龍蛇飛動,洋洋灑灑三十餘頁。
而紙上的處處修改增刪則顯示它是作者的初稿,凝固了作者當年秉筆時刻的原始氣息。讀者在尚未領會文章的意思之前,就會先被作者的氣勢震住。這是一件能讓讀者感受到前人脈搏的藏品,其精神價值甚或高於其文獻價值。
感謝這些收藏家們。他們跌跌撞撞地接續起曾經斷裂的中國的文化收藏傳統,替今日的國人保存起文化的血脈。那些對歷史隔膜的年輕一代,也因此能有機會觸摸前人的氣息,然後知道自己來自何處,進而思考自己應往何方。
本文2019年10月27日首發於《文匯報》,標題為《學界與藏界》
鈐印宋錦編號版《胡先驌手稿擷珍》典藏版
鈐印藍布編號版《胡先驌手稿擷珍》紀念版
紀念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