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緬甸,九年級以後除緬文外的課程都是全英文教學,這讓英文成了不太具有競爭力的技能,也讓中文等外語顯得更加重要。在緬甸前首府仰光,進駐的中資機構、前來考察的中國商務團與日俱增,中文速成班隨處可見,能用中文進行溝通的人越來越多,但是置身海外的中文教育親歷者們依然感覺困難重重。
攝影:秦斌
學中文的寺廟女孩兒
2016年11月以來,每逢周二、周六,緬甸老師蘇雪蓉就會去仰光北奧加拉巴區的Buttha Ditar寺廟,給這裡的孩子們教授中文課,除了一年一度盛大的潑水節假期外,從未間斷。緬甸是佛教國家,僅仰光一座城市,就有2000多所寺廟,其中228所是寺廟學校,這些學校在講經誦道之外,還承擔著收容孤兒並教化他們的社會功能。寺廟學校與政府學校並駕齊驅,支撐著緬甸的基礎教育體系。Buttha Ditar即是其中之一。
2004年,住持Daw Eayka Sari和另外兩位女住持一起創建了Buttha Ditar寺廟,十幾年來,寺廟共收留了30個尼姑和43個孤兒,最大的尼姑34歲,最小的孤兒只有4歲半。他們日常的吃穿用度靠寺廟來維持,寺廟則主要靠愛心人士來接濟。
Buttha Ditar寺廟只有兩棟建築,主建築是一棟三層小樓,大門前整齊地擺放著大大小小的鞋子,在緬甸,進入寺廟相關區域都需要光著腳。一層是學習區,孩子們上課的地方;二層是休息區,孩子們白天在這裡玩耍,晚上席地而睡;三層是講經堂,立有幾尊佛像,是誦經的地方,也有一臺電視,用來看新聞或動畫片。主建築之外還有一個偏房,孩子們每天在這裡圍坐、誦經、吃飯,洗碗做飯等家務活主要由大些的孩子們輪流來做。
中文課開班時,Daw Eayka Sari住持告訴孩子們,這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希望她們把中文當母語來學習。經過幾個月的時間,孩子們基本學會了拼音和跟讀,能用中文進行最簡單的交流。女孩們有的一心向佛,有的則希望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寺廟能夠解決她們的生存問題,卻無力解決她們的發展問題,免費的漢語教學能豐富她們的技能,為未來提供更多空間」。
學習中文的將近70個女孩兒中,大多穿著橙色粉色的袍子,理著板寸般的頭髮,只有一個女孩兒長髮披肩,她叫Naw Aye Chan May,是寺院收留的孤兒,已經進入大學讀書,但對她來說寺廟就是家,她仍堅持上每一節中文課。
和其它寺廟學校不同,Buttha Ditar寺廟旁邊就有一間政府學校,孩子們平時在政府學校上課,學習緬語、英語、數學等科目,在寺廟裡主要學習經文和中文。寺廟裡的桌椅板凳是日本捐贈的,日本等國也曾在這裡教授語言課,但都是短期的。
寺廟學校的中文課是仰光一家中緬合資學校卓越語言教育中心推行的一個公益項目。他們希望通過教授一門語言,來傳遞一門技術,為孩子們改變生活出力。選派緬甸老師蘇雪蓉來授課,更多是為了照顧孩子們的零基礎。蘇雪蓉的父親是華人,母親是緬甸人,從小學習漢語,她曾獲「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緬甸賽區第一名。
有了Buttha Ditar這個範例後,更多的寺廟學校希望開設中文課,其中一家有1000多個孩子,這讓卓越校長江琪英深感壓力。「即使公益項目,也需要優秀的師資,和讓項目長期堅持下去的儲備。準備好了,決定做了,才敢接」。江琪英希望能找到更多的資助,將英語和計算機課程引入Buttha Ditar寺廟,她也希望能夠改善寺廟裡的膳食狀況,讓這些正在長身體的女孩兒們能在「過午不食」的宗教習俗中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