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一個漢字未必是一個詞
平時我們說話寫文章,常常字詞連用。我們說一個漢字就是一個詞,似乎也沒有錯,但是不是這樣呢?舉個例子:葡萄、馬拉松、奧林匹克。按照一個漢字對應一個詞的理解,它們分別是:2個、3個、4個詞。而事實上,它們分別只是一個詞!因為把他們拆分後,對於這個詞的原來書寫形式而言,它們失去了意義,只成為一個音節。沒有意義怎麼會是詞呢?所以一個漢字未必是一個詞。
2.一詞多義意味著單音詞和雙音詞的轉化
在文言文中,一詞多義產生的根本原因在於,古今詞彙的形式不同,古代以單音詞為主,現代以雙音詞為主,這就需要一個正確的轉化過程,一詞多義就是轉換的結果。
(1)舉個例子: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王羲之《蘭亭集序》)
句中「修」這個字,代表多少個詞,或者說包含多少詞呢?我們能想到的有:修長,研修,修理,修建,編修,修行,修飾,修辭。通過上下文的語境,我們認為「修」是「修長」,在這裡應為「高大」意。這就是文言文的一詞多義, 掌握一詞多義是學好文言文的基礎。而文言文中的一詞多義,很多情況下是文言文以單音節字為表達基礎的結果。
(2)再舉一個: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論語·學而》)
句中「時」是什麼意思呢?是「按時,及時,定時,定時」,還是「時常(不時)」?還有「習」是「溫習,複習,預習」,還是「演習」,這些都不能貿然做出結論,有得恐怕還無法定奪。於是,有人採取了變通的說法,把認為合理幾種說法並列出來,甚至說幾種理解都可以。實際上,這種觀念是大有質疑的。作者說出一句話,肯定是想表達某種意義。因為上下文的限制,詞意是固定的,也是唯一的。後來人們之所以搞不懂,只是脫離了古人說話時的確切語境,或者說對這個字的某個詞義還沒有切實掌握。
3.一詞多義造成的歧義
有個故事是說,一個江湖醫生用巴豆給人治病,一斤巴豆服下後病人死亡。家屬告到縣太爺那裡,江湖醫生在公堂上振振有詞的說:醫書上明明說了嘛「巴豆不可輕用」啊,我就重用了啊,一斤的量。縣太爺怒道,這不可輕用是不可輕易用,你把「輕」字理解錯了,竟把人害死了。這裡就牽涉到詞的多義性,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一詞多義。
4.經典的闡釋:詩無達詁
有時,不同的人對古人的一句話可以用各自不同的理解把這句話闡釋清楚,都能自圓其說。但無法確定古人究竟是不是這個意思。好多情況下就是由一詞多義造成的歧義,而這種歧義對當時說話的古人而言肯定意思是明確的,而古人早已作古,我們只能通過有限的文字來揣測他們的所思所想。對同一古代經典的不同闡釋好多就是由此產生的。(說明:本文由百家號:古文那些事 原創,若轉載必須經本人允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