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1日
日本高野聯(高校野球聯盟)正式宣布
2020年第92屆選拔高校棒球大會(即春季甲子園)
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中止舉辦。
這是春季甲子園自1924年創辦近百年以來除了戰爭時期以外史上首次停辦。
此消息一出,日本社會舉國震動
畢竟,春夏甲子園對於日本社會的意義
絕不僅是普通的高中體育賽事
可以說,
甲子園象徵著所有人的青春!
甲子園,一是指阪神甲子園球場,二是指全國高校棒球聯賽。
球場,位於日本兵庫縣西宮市。
於大正13年(1924年)建成,因該年為甲子年,甲子園球場由此命名。
作為日本棒球職業聯賽阪神老虎隊的主場,它和東京的明治神宮野球場並稱為「日本野球聖地」。
甲子園大賽,則意味全國爭霸,有春、夏兩季大賽。
春季甲子園全稱「選拔高等學校棒球大會」,主辦方是每日新聞。
參賽的隊伍是選拔委員根據各學校一年來的比賽成績以及表現綜合考慮評選得出,一般每年為32支球隊參賽,如果碰上紀念大會則是34或36支。比賽在3、4月時進行,冠軍隊伍會被授予深紫色大旗。
再來說夏甲,一般人們說起甲子園,幾乎指的就是夏甲,由朝日新聞主辦。
相對春甲「指名」的不公平性,夏甲參賽隊伍的選拔是以「地元」進行劃分進行分區比賽,一府縣一名額。
日本全國分為一都、一道、二府、四十三縣,加起來47支隊伍,又因東京都和北海道學校眾多,各擁有兩個名額,所以能夠進入決賽的只有49支球隊。
再者,夏甲採取單場淘汰制,這就意味著一支球隊要想踏上甲子園拿到全國冠軍,要從地區預選賽開始就不能輸掉一場比賽。
夏甲的激烈和殘酷可想而知,正因如此「打進甲子園」是每一個棒球少年的終極夢想。
「98% 的高中球員在這裡被打敗,然後變得更強。」
阪神地鐵甲子園站的看板標語
日本人第一次與棒球相遇發生在1871年,明治維新的大幕拉開不久,27歲的美國人Horace Wilson遠赴東洋,在東京一所中學教授英語,閒時在操場上教授學生棒球的打法。
彼時的日本民眾熱心於吸收外來文化,對於棒球這項從來沒見過的新奇運動自然也不例外,於是這項動很快便成了學生間的新寵。
那所中學是日後赫赫有名的「第一高等學校」,被視為東京大學的準預科學校。
而那群在操場上興致勃勃揮舞著球桿的年輕人,未來將成為知名的政治家、實業家、學者和教育家,活躍在日本社會的各個領域。
也許是俘獲了明治時代最優秀的精英,棒球得以在日本迅速走紅,更被視作了新時代的象徵,與舊時代的劍道、相撲區分開來,受到各地進步青年的熱捧,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日本原先一直採用外來語ベースボール(音同 Baseball)指代棒球,中馬庚提出棒球是「Ball in the field」,即野外打的球,因此翻譯為「野球」。
不少人通過《灌籃高手》開啟日本校園體育競技的一扇窗戶,但由於日本籃球水平有限,實際上,甲子園才真正反映了日本校園體育的熱血和中二。
棒球部內等級森嚴,低年級學生在前輩面前沒有地位,監督擁有絕對的控制權,訓練刻苦程度遠超想像。能夠進入甲子園正賽的球隊,幾乎都是每天5-6小時的訓練,全年無休。
能夠參賽的主力球員都是高三學生,所以甲子園對於他們來說是「一年一度的夏天」。
它像是一場儀式,選手們經過漫長的訓練,只為在這賽場上徹底地揮灑自己的熱汗,為了勝利拼盡全部。
比賽結束,勝者在高歌歡慶的同時,敗方則含著淚水,帶走球場上的一抔土,以此紀念他們燃燒的青春。無論成敗與否,他們都在當中獲得了蛻變與成長。
甲子園的夏天不止屬於參賽選手,同時也屬於全日本。每年夏季可吸引近80萬人到場觀看(即每天可達到5萬人以上的滿員狀態),整個夏天,日本全國上下不論在地鐵、公交還是街頭,隨處都能看到有關甲子園的內容。
NHK有個相關的記錄片,名叫《夏天的甲子園,另一種青春》,講述了福岡縣的一所中學時隔21年後,重新打進甲子園的故事、展示甲子園背後不同的人生百態。
有趣的是,該片全程幾乎沒有比賽鏡頭,卻讓觀眾能夠清晰感受到人們對棒球的熱愛,以及學生打進甲子園給整個地區帶來的活力。
一個高中生的運動比賽,為什麼會在日本全民當中有極強的參與性和共鳴?
文藝春秋出版社的編輯岡崎滿義說:
「甲子園對於日本全民來說,是前往無法再度回去的青春時代的鄉愁的鑰匙。」
正如《灌籃高手》中,櫻木對老爹說著:
「我最光榮的時刻,就是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