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全喜談光榮革命後的英國王室和貴族

2020-12-13 鳳凰網讀書

◎ 第三十屆奧運會目前正在倫敦舉行,可是據調查,英國民眾認為2012年最重要的事是伊莉莎白女王登基六十周年。自從1688年光榮革命奠定英國君主立憲制以來,英國的王室和貴族在現代社會的轉型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為何如此受民眾的愛戴和尊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高全喜教授指出:英國的國王、貴族並非站在人民的對立面,他們恰恰是在英國現代民主制下,承載著人們對文明、秩序、傳統的寄託。

封面高全喜像:李媛 繪

英國光榮革命之後,他們的貴族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高全喜:英國前現代社會的貴族,也就是標準意義上的封建社會的貴族,是舊貴族;現代社會中的貴族,是新貴族。在光榮革命之前,英國的兩大王族蘭開斯特家族和約克家族之間爆發玫瑰戰爭,導致舊貴族所剩無幾。因此,伴隨光榮革命新興的上層中產階級,以及舊貴族中的小貴族,兩者合流就構成了新貴族。通過剝奪舊王權制下的天主教財產,以及給予當時國教新財富和新特權,新貴族真正成為具有現代意義的貴族,而不再是以土地經營方式為主的封建貴族。

王權作為貴族制的象徵,而新貴族是兩方勢力的合流,在英國轉型中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一方面代替了舊制度中的老貴族,另一方面也不同於新興的市民階級,成為英國社會轉型期的中堅力量。新貴族代表了當時最有創造力的生產方式,當時的貴族是土地所有者、國教人士、軍官、銀行家、大商人,是英國的精英團體,是社會的主導。

其實美國社會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貴族政治,屬於隱秘的貴族政治。因為美國是新世界,沒有歷史包袱,所以不存在封建貴族,但這並不表明美國不會在自我生長中發展出精英力量。美國沒有英國那樣因為血統而產生的權力精英,但美國仍然是精英統治,美國總統的權力要遠遠大過英國國王。只是美國的參議員、眾議員和其他政治家不由血緣關係連接,他們仍然是少數人,仍然遵循著「精英」圈子的特定規則。

在英國社會,貴族與國王和人民是如何協調在一起的?

高全喜:英國議會有三個部分:國王(王在議會)、貴族院(上院)和平民院(下院)。光榮革命之後英國的人民主權以議會主權的形式出現,因此議會的組成也就是「人民」的內涵,「人民」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體現在議會中。因此,議會的三部分也就自然地成為英國「人民」的三個肉身。國王、貴族並非站在人民的對立面,而是人民的一部分,他們都是人民主權的代表,國王是象徵性代表,議院是選舉性代表。

在這個意義上講,英國議會內部的鬥爭與妥協,始終都是人民內部矛盾。十七世紀是建立君主立憲制,實現了君主、貴族和資產階級的平衡;十八世紀就完全是虛君共和了,新興資產階級逐漸壯大,平民院成為主導,組織責任內閣,三方權重向資產階級傾斜,這也就促成貴族與國王的聯合。十八世紀末著名的英國父子首相皮特,就是當時興起的資產階級傑出代表。十九世紀之後,無產階級興起、壯大,工人運動興起,婦女權、勞動保護權等問題也不斷提出來,促成國王、貴族和資產階級的聯合,但他們仍然向無產階級妥協,權重逐漸向無產階級傾斜,出臺《濟貧法》等社會福利政策。到了二十世紀時,他們又與無產階級和解,建成福利國家。不管各方勢力的意見分歧有多大,辯論多麼激烈,國王和貴族始終都是人民的一部分。虛君只是共和國的一個側影而已。換言之,光榮革命後,君主制在英國不是政治問題,而很好地轉化為文化問題;貴族不再是一種權力階層,而是一種尊稱,一種社會秩序的象徵。他們維護了文明、禮儀、等級制下的尊嚴感,在這個符號下逐漸沉澱為文化傳統的普遍認同。就像荀子說的「化性起偽」。有了這種紳士階層的擔當,社會便不會出現資產階級的狂飆突進。

我們可以看出,近現代以來英國幾乎是用一個世紀的時間只解決社會發展中的一個重大的階級問題,促進社會轉型。在這個意義上英國的光榮革命是漸進式的,一輪一輪的,仍在進行著。它從來沒有考慮過要一勞永逸,用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努力消解而不是破除一個問題。

而法國則不同,國王路易十四徹底制服貴族,貴族成為國王的從屬,直接面對的是第三等級的興起,貴族(教會和土地所有者)被排斥,只有第三等級才是人民,其他等級都是人民的敵人。法國大革命推翻了貴族制,國王自然也被推翻,人民隨後又分裂,各個自稱代表人民的派系在爭奪「誰是人民的真正代表」。最後拿破崙順勢而起,消弭人民的分裂。拿破崙敗後共和國又起,但共和國是疲軟的,拿破崙三世上臺,又恢復貴族制。自法國大革命之後,法國社會總是經歷著貴族制的反覆、戰爭與和平的反覆,卻從沒取得過國王、貴族和資產階級的三方妥協。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弒君換來了虛君共和,而法國大革命的弒君則換來了更激烈的鬥爭哲學,不斷地重新分配權力和財富。

因為貴族制是君主制的最後依託,沒有貴族制就無所謂君主制,貴族必然需要君主作為象徵,而君主沒有貴族則喪失權力依託。因此,法國大革命中貴族制的反覆,也是對君主制的反覆。

英國的憲法制度總是能夠吸納社會結構中的變化,通過法律變革有效調整各階層主體的權重。所以英國憲制是一個柔性的和解性的制度。而法國相對則是剛性的結構,以破壞現有制度為手段建立新制度,又不足以使新制度穩定持續地生長、發展,也就會導致新的反動。

那麼,英國沒有極端的保守勢力或要求廢除君主制的激進勢力嗎?

高全喜:光榮革命前後,英國也有激進勢力。像克倫威爾的激進共和主義、像邊沁的社會功利主義,都有激進的色彩。英國也有鬥爭,像憲章運動,但它不是「天翻地覆慨而慷」的運動。英國各勢力的鬥爭中彼此會激烈辯論,但到政治抉擇的時候則會相互妥協;更值得一提的是,英國已經把這種鬥爭和妥協以制度的形式固定化了。

保守主義有兩種:一種是法國邁斯特爾式的保守主義,主張所謂「神聖同盟」,是依附於所謂神聖羅馬帝國的舊貴族模式;另一種是英國制度內在包含的保守主義,因為英國已經沒有老貴族了,所以它沒有邁斯特爾的思想,並非要回到前現代社會的貴族制中。

法國的保守主義就是極端貴族主義,反革命,也反拿破崙,完全要恢復到現代社會變革之前的十五、十六世紀,甚至更早的貴族制。這種保守主義才是真正阻礙現代社會的一股力量。不過,這股力量很小,也很快消沉,不再有社會力量支持。只是他們的一些思想在現代社會成為可以調用的一些資源。就像中國的民國時期,主要是國共兩黨的鬥爭,前清遺老遺少早已沒有力量了,但他們的想法與國共兩黨都不一樣,可以提供一些思想資源。現在有些人藉助列奧·施特勞斯,試圖調用這一資源,其實早就沒有社會基礎了。

至於廢除君主制的說法,並不是沒有,但是我們要看到,社會變革的動力是新的社會階級興起、發展。英國很好地處理了這個動力與其他傳統因素在一個制度框架下較好的結合。對待王室也是如此,純粹君主制的問題在英國歷史上就不是一個中心問題。英國實質的結構就是現代的民主制、共和制,而君主制是在這個基礎上加上了文明、文化、傳統價值的寄託,這是個錦上添花的事情。所以到現在也沒有多少人要廢除君主制,不是主流。英國王室在英國國民心目中的尊崇地位,是歷史的延續,美好的東西能寄託其中。

我們是否可以說,英國的貴族和王室的存在,在某種意義上是精英統治呢?

高全喜:一個社會總是有精英和普通老百姓,社會的治理,總是要由精英來立法和治理,這是一個優良的政府必不可少的,但這並不等於反文明啊!人民尋找出最優秀的群體和個人來治理國家,符合最大的民主原則。治理者只是受託者,而不是主人。不過要強調一點,精英的這種優秀,不是基於血緣的,而是基於能力和德性的,而且人民可以罷免。因此,它雖然是精英制的,但是卻向所有的人敞開。十八世紀之後,英國社會中血統論已經淡化了。英國貴族實行嫡長子繼承制,這當然是靠血緣關係的。但並非所有的貴族都是貴族院成員,在貴族中也進行選擇,或曰貴族內部也要採用代議制。

而且,隨著歷史推演,上院的權力逐漸縮小,因為政治活動的主體——政黨和內閣都在下院。上院變成象徵性、榮譽性的機構,但從權力配置來說,他們的作用還是必要的。當一些重大法律事件,如罷免、彈劾時,上院就能成為制約選舉政治、政黨政治的有效因素。這正是人民所希望的。因為選舉政治和政黨政治有其短視性和一時的激情,需要受到制約。到布萊爾為首的英國工黨推行了一系列限制上院的法案,上院的權力就所剩無幾了。

您之前提到法國對君主制和貴族制的反覆,這似乎反襯出英國對傳統的獨特態度。

高全喜:西方現代政治思想有一種很有意思的研究路向,將國家比喻為身體(body politics),一個社會就像一個生命有機體。霍布斯、盧梭都曾很生動地使用這種比喻。國家就像身體,社會轉型就像治病救人,不能依靠割除某個器官而改變,而是通過緩慢的新陳代謝,讓血液更新,這就使歷史性不被中斷,使文明和生活方式在既有生命的延續中變化。也就是說,真正富有成效的、目前已經勝出的、具有擴展優勢的現代社會一定要有保守性的內在品質,而非以否定性為前導的、破壞性的、革命式的暴風驟雨、閃電霹靂,這是目前對現代化的歷史性理解中忽略的一點。

英國就是以這樣舊瓶裝新酒的方式完成了變革,我稱之為保守的現代性、滲透了傳統精神的現代生活;光榮革命就是「革命的反革命」——它在社會結構和價值取向的意義上,起到了革命的意義,同時卻抑制了激進革命的發生。這是英國人作為政治成熟、文明發達的民族所具有的智慧,以審慎原則完成了從前現代到現代的轉型。而法國向現代社會的轉型方式是疾風驟雨的大革命,其訴求是斬斷傳統,建立全新世界,但迎來的卻是社會的持續動蕩不安,它的結果是法國幾百年都不能被整合起來。它高昂的革命成本最終沒有實現舊貌換新顏。直到二戰後,法蘭西民族才真正建立較穩定、優良的政治體。

雖然二戰後,英國本土由日不落帝國降格為世界二流國家,但它的這種現代社會創製模式卻得到全球普遍推廣,成為社會治理的一般模式,實際上擴展了英國的政治生命。還須牢記的是,雖然全球社會是多元文明的,但它的基本底色是英國所提供的。比如,唯有英國在退出殖民地之後,為殖民地留下穩定持續的繁榮,像加拿大、澳大利亞。我們今天去英美,往往有一種莫名的感動,這不是震驚於摩天大樓和先進的科技,而是在現代生活中看到了沒有斷裂的傳統生活方式。這種傳統不是貧瘠、愚昧和迷信的,這種傳統的脈脈溫情與現代文明的理性機器很好地融於一處。換言之,現代的傳統和傳統的現代融合在一起,這就是一種符合人性的社會轉型,在與傳統親密無間的點滴中完成社會進步。

在社會轉型中,如何對待傳統與現代的關係,英國的歷史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示?

高全喜:向現代轉型有三個標誌性的革命:英國光榮革命、美國獨立革命和法國大革命,這三種革命就是具有代表性的現代社會建立模式——以光榮革命和獨立戰爭為代表的英美模式,以法國革命和普魯士崛起為代表的歐陸模式。這兩種模式有幾個主要內容,一是基本的社會結構及其形成的秩序和規則,二是人的生活方式——理念、文明、文化的生長,個人與社會的關係等。這兩種模式直至二十世紀下半葉才真正合流。

許多人以為出國留學、旅行就是理解西方。這並不完全,這種對西方的平行觀感並不是西方的全部,我們看到的西方只是當代西方,要去捕捉它的演變過程,即從前現代社會到現代社會的轉型過程。現代社會在一些方面優越於古典城邦社會和封建社會——無論是物質財富的生產、社會治理的效能,還是個人權利的保障。這是大的敘事模式,是進步論的敘事,我基本認同這一抽象勾勒。這不表明我認可進步論敘事和革命敘事所得出的結論:現代就必然是反傳統的,傳統就必然是反現代的。理解現代國家中的傳統因素極有助於我們研究西方社會。

每個國家的轉型都有其特殊性,英國自然不例外,但不可把這一觀點推行極端,過分強調英國獨特論。整體來看,英國是從前現代到現代社會轉型的典型代表,在這一轉型中蘊含了普遍性的制度原理、生活方式的變遷、價值觀念的演變,以1688年的光榮革命為標誌,西方進入真正開始塑造現代社會的過程。在這之前,可以稱之為現代社會的醞釀期。此後,無論是社會結構、法律制度,還是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方面,甚至包含人性的變化,西方全面進入現代市民社會。

總之,透過英美現代社會,應意識到固然有民主議會、選舉制度、發達的商業運作,這是現代社會的基本內涵,但這不足以成為真實的現代。真實的現代還需要傳統的因素滲透其中,作為精神內涵,調整現代性的路徑不使其迷失方向。 ■

相關焦點

  • 光榮革命的金融後果 - 經濟觀察網 - 專業財經新聞網站
    那麼站在1688年的歷史關口往後看,英國發生了什麼?光榮革命後的英國光榮革命無疑是英國乃至世界歷史上的重要事件,在輝格派主導的歷史敘述下,光榮革命更是鞏固憲政民主,以及英國最終稱霸世界的歷史轉折點。然而站在1688年的歷史起點,我們唯一能確定的是,光榮革命遠沒有給英國帶來和平,反而將英國拖入了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戰爭泥淖。
  • 都爆發過大革命,為何英國王室得到保留,而法國波旁王室被推翻
    但這兩場革命給英國和法國帶來的影響卻是極其深遠的,在大革命爆發後,英國政治體制不斷變革,最終卻保留君主制。法國政治體制也不斷變革,但最終成為共和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等到斯圖亞特王朝復闢和光榮革命後,英國資產階級和王室達成了妥協,英國君主制被保留下來。
  • 扒一扒英國貴族頭銜 不是生在王室就萬丈光芒
    &nbsp&nbsp&nbsp&nbsp前不久,英國王室宣布哈裡王子訂婚的消息。當看到英國皇室的繼承人竟然是被一個超級普通的美國妞俘獲時,網友們頓時就坐不住了,紛紛表示自己是不是也有機會碰上這樣的好事,不說能不能攀上英國王室,就是其他的貴族侯爵也是可以的嘛。那麼,就很有必要了解一下英國貴族的等級分布。
  •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為什麼請荷蘭人威廉來當國王?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從1640年查理一世召開三級會議開始鬧,到1688年詹姆斯二世退位結束,最後邀請荷蘭執政威廉、瑪麗夫婦當英國國王。這場革命的結果,新貴族正式推翻了封建統治,又稱清教徒革命。為什麼革命的結果,是荷蘭人來當國王呢?
  • 公主誕生引發全民狂歡,英國人為何愛王室?
    5月2日,英國凱特王妃在倫敦聖瑪麗醫院順利產下一名女嬰,這讓在醫院門口露營等候數日的王室「粉絲」興奮不已。據悉,一周多前「王室粉絲團」就來到聖瑪麗醫院外,身著米字旗圖案的服裝,在這裡露營紮寨。世界各地媒體也都聚集到醫院門口等候結果。肯辛頓王宮在推特發表聲明後,粉絲們立即沸騰起來,不少人喊著:「是女孩!是女孩!」
  • 英國王室要求美國記者見威廉王子夫婦時不得穿牛仔褲
    王室還要求記者不能拍攝皇室成員吃喝時的照片。美國記者收到這封郵件後在推特上群起而攻之,批判這是專橫統治的殘留。王希怡:提前發布著裝規則是英王室的慣例。特別是每逢女王登基周年、王室成員大婚等重大場合,王室對媒體給出的指示更是巨細無遺。像2011年威廉和凱特大婚的時候,英國王室對站在現場特定區域內進行拍攝的攝影師的著裝也進行了嚴格規範,要求必須正裝。
  • 真正的貴族生活是什麼樣的?看看英國王室名媛你就知道了
    真正的貴族生活是什麼樣的?看看英國王室名媛你就知道了王室是兼具神秘與現實的結合體,是一個公主童話般的浪漫與現實生活的集合,而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在這氛圍內成長,從幼時到如今,她一直保持著美麗、高貴、優雅、沉穩、堅毅、自律的風格和形象,謙遜的態度為她贏得了人們的尊敬。難怪菲利普親王會為其傾心,為了迎娶女王,他放棄希臘王位繼承權,成為女王背後的男人,為心愛的人相守一生。
  • 英國貴族對十八世紀的農業技術革命做出了怎樣的貢獻
    導語:在18 至19 世紀前葉英國的農業技術革新運動中,貴族群體投資開發各種技術,引導佃農和農場主廣泛參與,把運動不斷推向高潮。光榮革命結束後至19 世紀議會改革前,英國社會曾出現長達一個半世紀的精英時代,國家政治與經濟壟斷在以貴族為代表的大地產主階層手中,他們的態度和行為對農業生產革新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 雄獅禁忌:英國王室成員命名的潛規則
    約翰也算是英國歷史上最無能的君主了。 約翰是12世紀時英國金雀花王朝(House of Plantagenet)的國王,他還沒登基時,便已劣跡斑斑,起兵跟父王和王兄作對。登基後,又無情地殺了跟自己爭位的侄子,後來他又惹怒法國國王,並在跟法國的戰爭中丟掉了諾曼第。
  • 中國富豪送娃到英國學「貴族禮儀」 英王室卻選擇了平民教育
    報導裡還說,這種關於英式禮儀的教育課程越來越受到國際精英階層的歡迎,很多來自中國和俄羅斯的家庭在爭著把孩子送到英國的首屈一指私校和大學學習的同時,也希望能學習英式禮儀甚至是英國貴族的禮儀。其實,他們不知道的是,狩獵這項英國王室和貴族的傳統,是為了通過狩獵展示他們的特權。
  • 炫目的西方貴族和王室徽章看不懂?趕緊看看這篇文章科普一下
    說起歐洲的王室,目前仍存在於歐洲大地的有英國王室、西班牙王室等十餘個王室。這些家族都有極其精緻的徽章,小猴之前發布過一個圖集簡單展示了英國王室徽章,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查看之前的文章。盾徽是一個紋有華麗圖案的盾牌,這也是中世紀貴族或者王室士兵所持盾牌的原貌。以英國皇家徽章為例,其盾徽各個歷史階段差別很大,目前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國徽(英王徽)的盾徽圖案為1837年維多利亞女王在位期間修改的版本。盾徽圖案不是隨便設計的,一般有兩種情況下可以增加或減少圖案。
  • 淺析中世紀後英國貴族精神——邁開走向現代文明的步伐
    貴族是由早期的軍事貴族發展而來的,在進入封建社會後,國王將土地分封給封臣,這些封臣即貴族,他們也將土地層層分封,各級貴族相應形成。」英國上院德比伯爵曾解釋貴族為「這個國家中一個偉大的土地擁有者集團」。
  • 英國王室還有多大權力?
    國王地位雖然顯赫,但「統而不治」,1688年光榮革命後,國王失去了大部分實際權力,其角色逐漸由「天然的」統治者轉變為國家榮譽的禮儀代表,其治國的任務幾乎完全交給了首相內閣和議會。也就是說,如果其他國家侵犯了英國主權,國王或王室其他成員能對此發出警告;必要的時候,國王作為三軍最高統帥,可以對其宣戰。同時,國王和其他王室成員還履行著一些禮節性的義務。我們經常可以在網上看到英國王室出使國外進行訪問,或者接待外賓、參與公共活動等。比如伊莉莎白二世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宣布開幕,查爾斯王子出席日本德仁天皇即位大典等等。
  • 伊拉克末代王室,因民族革命被推翻,王室成員全部被殺,家族絕後
    可惜時隔兩千年,伊拉克人自己建立的費薩爾王朝,已經是伊拉克的末代王室。雖然費薩爾一世領導伊拉克人實現了國家獨立,但實際上伊拉克王國是建立在英國的控制之下。費薩爾一世為了維護費薩爾王朝的統治,採取獨裁、高壓的手段,而且把國家利益出賣給英國,允許英國在伊拉克駐軍,還讓英國人享有特權等。費薩爾一世的賣國行徑,與中國清王朝統治者的賣國行徑如出一轍。
  • 高二歷史總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相關問題
    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背景?   答:1、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原因:1、地理位置:新航路開闢後,英國處於大西洋航運的中心線上,積極開拓海外活動,推動了手工工場的發展。   2、階級基礎:隨著城市工商業的發展,銀行家、大商人、手工工場主逐漸形成新興的資產階級;農村中僱工經營的農場主或牧場主,有的兼營工商業,被稱為新貴族。他們有著共同利益,在革命中結成同盟。(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逐漸形成新興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他們有著共同利益,在革命中結成同盟。)   3、根本原因:封建專制制度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 高全喜:如何理解英美的「保守主義」?
    這種保守主義基於一種貴族制度,尤其是王權等級制,西方在18世紀就產生了這樣的保守主義。18世紀正是英國光榮革命發生前後,也是在法國大革命之前,這種保守主義基本上是維繫西方意義上的封建王權。  第二類是上升到一般抽象理論、哲學意義上的保守主義,凡是對現有秩序持維繫和鞏固態度,反對或排斥對現有秩序進行激烈改革的,都可看做這類保守主義。
  • 千辛萬苦嫁入英國王室的梅根,卻抱怨皇家生活不容易
    近日,哈裡王子與梅根亮相電影獅子王在英國舉辦的歐洲首映禮,這也是她和哈裡在兒子阿奇出生後的首次出席公開活動。在活動中,這對引人注目的王室夫妻與Pharrell Williams攀談了起來,Pharrell Williams是美國歌手,這次他參與了電影音樂部分的製作。
  • 英國新生小王子名字定了!了解下王室最高級取名法,分分鐘變貴族
    小王子出生後,大家一直好奇會取什麼名字。博彩公司派迪鮑爾(Paddy Power)和威廉希爾(William Hill)都為寶寶的姓名開出了賭局,據透露,呼聲最高的名字是愛德華(Edward)、亞瑟(Arthur)、亨利(Henry)以及菲立普(Philip)。
  • 梅根強勢回歸英國?英國的貴族體制為什麼不香了
    最近,已經宣布退出英國王室的哈裡王子和妻子梅根強勢回歸英國,引起了廣泛關注。梅根自信滿滿地歸來,三天參加了四場活動,從笑容到衣品,都展現出強大的現代女性魅力,衝上英國各大報紙頭條。哈裡夫婦於3月9日最後一次以王室成員身份與伊莉莎白女王、查爾斯王子、威廉夫婦等人參加在威斯特敏斯特教堂舉辦的大英國協日活動。本月31日,二人將正式退出王室。
  • 從封建到現代:發達國家的崛起進程,以英國、法國和德國為例
    特別是政治現代化的進程,主要取決於王室、貴族與平民力量之間的角逐較量。在英國,從都鐸王朝到斯圖亞特王朝,再到「光榮革命」,集中表現為國王與貴族權力之間的爭奪較量。在法國的波旁王朝,貴族勢力很大,而國王只能統治巴黎周圍一小塊地方。爾後,隨著英法百年戰爭的進行,國王權力空前集中起來。為了形成對強大貴族力量的統治,就形成了以路易十四為代表的歐洲最強大的王權。不同於英國有一個強大的議會,當法國的王權與整個國家的矛盾日趨尖銳的時候,法國沒有一個現成能夠發揮制約作用的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