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全喜:如何理解英美的「保守主義」?

2020-12-25 新京報

撰文 | 高全喜

(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講席教授)

新近出版面世的美國學者拉塞爾·柯克的兩本書《美國秩序的根基》和《保守主義思想:從伯克到艾略特》,在中國的讀書界尤其是社會精英階層產生了較大影響,他倡導的英美保守主義理論在中國思想界的影響還在持續擴大。新一波保守主義思想理論傳播過來之後,受到當今一批思想精英和企業家的推崇,它們既對我們理解西方社會的真實狀況,糾正過去的認知偏差不無助益,也與理解中國社會的某種處境,把握未來的演進過程具有一定的啟發性。

拉塞爾·柯克(1918-1994),美國著名政治理論家、歷史學家、社會評論家,其保守主義思想影響了尼克森、裡根等美國總統的施政方向,曾被裡根授予「總統公民獎章」。

《美國秩序的根基》針對的是美國政治社會的思想基礎,對我們理解英美體制的內涵具有重要意義,《保守主義思想》則梳理了英美的思想史,強調宗教信仰的價值,這些對於我們理解西方社會體制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國讀者對兩部著作的「得」談得比較多,對其「失」談得卻比較少。我以為中國知識界不能毫無批評地對其觀點完全地贊同,這可能導致我們對當今思想界的一些問題產生某些誤判。為此,我想從第三者的角度,儘可能客觀地分析柯克的思想觀點。

兩部姊妹篇的思想史價值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柯克這兩本書並不是基於純粹「考古學」意義上的理論著作,而是他基於當時美國思想界的嚴峻形勢,試圖從精神層面理解美國秩序乃至英美體制的思想基礎,並為業已衰敗的西方社會注入一股其來有自的思想動力,從而激發美國人已經丟失的精神遺產,促進美國秩序的重新鑄造。  

這個精神就是柯克兩部著述一以貫之的保守主義心靈及其歷史演進,這樣一來,柯克實際上就置入一個巨大的思想背景的理論爭辯之中,那就是西方持續了兩個世紀之久的三種思想理論的或隱或顯的論戰,即保守主義、社會主義和自由主義的論辯之中。相比之下,保守主義顯得是最為缺乏系統性思想理論的一種學說,柯克所勉力進行的便是通過提供一個思想史的敘事和制度基礎的奠基,為保守主義正名,為保守主義重新煥發生機,提供一套強有力的思想理論依據。這顯然是激動人心的,也是保守主義理論家們從未做過的,所以,柯克的出現在當時的美國思想界乃至在當今的中國,具有極大的震撼效應。

《保守主義思想》,拉塞爾·柯克著,張大軍譯,漢唐陽光|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019年5月版

柯克是英美保守主義的一個代表人物。在這兩本書中,他對英美保守主義進行理論總結,奠定了他在英美保守主義研究領域中的重要地位。亨廷頓有一篇《如何理解保守主義》,通過這篇文章來理解柯克在西方保守主義領域中的地位就會顯得比較清楚。保守主義是一個非常籠統的概念,這個概念在學術界仍存有較多爭論。按照亨廷頓的說法,保守主義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與政治、制度密切相關的保守主義。這種保守主義基於一種貴族制度,尤其是王權等級制,西方在18世紀就產生了這樣的保守主義。18世紀正是英國光榮革命發生前後,也是在法國大革命之前,這種保守主義基本上是維繫西方意義上的封建王權。  

第二類是上升到一般抽象理論、哲學意義上的保守主義,凡是對現有秩序持維繫和鞏固態度,反對或排斥對現有秩序進行激烈改革的,都可看做這類保守主義。這類保守主義旨在捍衛現有的秩序和現有的制度,對現行各種秩序、制度產生批判、不滿、抵禦乃至革命的思想和行為就都不是保守主義。  

第三類是在一些特別時期、特殊語境論下的保守主義。比如如何看待法國大革命問題,如何看待美國南北戰爭問題,如何看待羅斯福新政,在這些關鍵問題上,是主張維護現有憲制架構、政黨體系、宗教道德,還是主張打破這種制度,並建立一個理想的烏託邦,這就是語境論下的保守主義所關心的議題。

《美國秩序的根基》,拉塞爾·柯克著,張大軍譯,漢唐陽光|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018年6月版

柯克這兩本書的價值主要在於,他所倡導的保守主義不是亨廷頓三種保守主義中的任何一種。亨廷頓分析的三種保守主義是相互分割的,屬於類型學的區分,而柯克為這三種保守主義類型提供一條貫通起來的線索,並且總結出六個基本的原則,不但梳理出一個保守主義思想的通史,還為現代的英美秩序奠定了思想的根基。我認為柯克的這兩本書,至少有如下三個思想史方面的價值:

首先,它將上述三種保守主義貫穿連接起來,可以說是一個完整的保守主義。以前人們所理解的保守主義,如上述三種保守主義,大多是分開理解的。柯克將這三種保守主義貫穿起來,為更好地理解保守主義的精髓做出了很大貢獻。柯克之前的西方保守主義理論家們大多就事論事,但柯克將這些不同的保守主義串聯在一起,可以說把保守主義的家族聯繫在一起了。  

其次,稍微有些歷史傳統的民族都有自己的保守主義,比如英美保守主義、法國保守主義等,但柯克在這兩本書中認為真正的保守主義、需要大家去學習的保守主義是英美保守主義。在柯克這裡,其他地方的保守主義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低級版」的不保守主義,只有英美保守主義才是純粹的「高級版」,屬於能夠為一個自由的秩序提供根基的富有活力的保守主義。  

第三,柯克的保守主義特別強調宗教尤其是基督教宗教信仰的價值。柯克談到,一種超驗性的宗教信仰是保守主義最重要的思想基礎,這一點就與哈耶克及奧派經濟學有所區別。很多保守主義或基於國家利益,或基於個人自由,但柯克的保守主義基於基督教信仰,強調宗教信仰是保守主義最重要的思想依託,這是他與其他保守主義最大不同的地方。相對來說,自由主義更強調個人主義,但是柯克認為的保守主義則重視責任和群體,它們之所以有所不同,關鍵在於如何看待宗教信仰。  

我認為在紛紜複雜的中國現代社會的思想場域中,柯克這兩本書的價值在於,它首先列出保守主義的六個原則,把西方保守主義歷史譜系的發展演變及其對於美國秩序的鑄造,尤其是強調信仰在保守主義傳統中的重大作用,給予了豐富而有力的論述,這就使得中國的保守主義尤其是偏向自由主義的那種保守主義,在理論認識上進行了深化和提升。顯然,那種只從制度層面、法律層面、社會層面予以論證和強調保守主義是遠遠不夠的,保守主義應該進入更深的思想、靈魂和信仰層面,在精神價值上確立思想理論的支點。

柯克保守主義思想的理路與邏輯

以下幾個方面,是我根據柯克這兩本書進行總結的大致內容,主要是想由此梳理清楚柯克保守主義思想的理路與邏輯。

基督教信仰的現代根基

柯克的保守主義為現代社會重新建立了一個基督教信仰的根基。在現代社會,如尼採所說的,「上帝死了」,現代社會是一個沒有神的社會,就如艾略特所說的「荒原」。「荒原」是現代社會的一個精神景象,神死了之後,人的信仰也就沒有了,現代社會基本上是一個沒有信仰的「荒原」,柯克認為現代社會就是這樣一個「荒原式」社會,這是一個非常衰敗的社會,沒有宗教信仰,純粹追求個人自足。每一個人其實都是一個有限的個體,照此發展下去,整個社會必然淪落為一個虛無主義的「荒原」。但是,不唯如此,柯克在這兩本書中認為現代社會仍然有一個基督教信仰的基礎,他確證這個東西是存在的,這個信仰基礎雖然在歐洲比較衰敗沒落了,但是在北美新大陸還是強有力的,尤其是美國的基督教還是有生命力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人類文明之所在。柯克之所以強調英美基督教信仰並最後落腳在美國,其判斷大體是正確的,也符合我們今天的觀感。  

歷史邏輯

柯克的這兩本書呈現了一個歷史邏輯,他所要做的主要工作並被視為最為卓越的思想貢獻,就是揭示了整個英美思想譜系的一個保守主義的歷史邏輯。歷史邏輯分為兩層:一個是制度的邏輯,一個是心靈的邏輯。美國制度與秩序,偏重的是一種制度的邏輯;宗教信仰和自由精神,偏重的是一種心靈的邏輯。柯克這兩本書基本上強調的是心靈的邏輯。制度的邏輯,用專業術語來講,可以稱之為「肉身的邏輯」,柯克論述了例如關於美國秩序的建構與運行,但柯克更加強調的是另一個可以稱之為「心靈的邏輯」的思想價值的論述。通過闡釋和發揚關於保守主義的思想史,柯克把英美保守主義的精華凸顯出來。  

現實邏輯

亨廷頓對保守主義的三種分類中,最關鍵的還是「語境論」下的保守主義。保守主義在平時往往是一個平庸的東西,大家認為這是一種維持現狀、不追求變化的思想和觀念。但保守主義在關鍵時期會呈現出它的力量。保守主義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就是伯克。伯克為什麼是第一個保守主義的大家?伯克既是保守主義的源頭,又是自由主義的源頭。比如伯克對法國大革命的反思和批判,就展現出保守主義的力量。法國大革命要毀壞的很多其實是傳統上很高貴的東西。按照柯克的觀點,美國聯邦黨人也是保守主義者,美國制憲時期也是保守主義的勝利。

美國在獨立戰爭時期是激進的,從獨立戰爭到美國制憲,其實是兩個階段。美國革命開始階段是激進主義佔主導地位的,但是到費城制憲時期,保守主義佔主導地位。制憲就是建立一個制度,這個制度就是抵禦革命,「革命的反革命」是通過制憲建立一個制度,這個制度是要反對革命的。南北戰爭時期,柯克認為南方人所代表的也是保守主義,林肯在某種意義上代表激進主義。林肯忠實於美國憲法的與時俱進,南方人維護的則是美國的老憲法,美國憲法的基本特徵是變中的不變。  

英美政治傳統的重鑄

美國繼承了羅馬的很多制度遺產,這點與英國政制有所不同,與經歷文藝復興的歐陸各國也有所不同。英國後來也演變成為一個世界帝國,傳統的普通法就不夠了,國家治理還需要吸收羅馬的政制經驗,這樣英美兩個帝國持續相繼,構成了現代世界的主導勢力。它們的思想並不高蹈務虛,而且它們做得也很好,富有實踐性的睿智和技藝。從17世紀到21世紀,所謂的現代世界秩序大體是由英國和美國奠定的,它們構成了一個強有力的政制傳統。柯克的兩部書充分地把握到這一點,並在這個秩序呈現頹勢的當今時代,試圖通過保守主義的精神煥發,以重鑄這個傳統的新命,這是柯克版本的保守主義的「舊邦新命」。我以為這是解讀柯克著述的要點,也是柯克念茲在茲的頭等大事。  

信仰與道德

柯克在這兩本書中特別強調英美體制的基督教傳統,他認為20世紀之後保守主義有所復興,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制度的基礎,另一個就是信仰的基礎,他尤其強調信仰基礎。他認為,如果沒有信仰基礎,一個社會就會衰落。信仰基礎和純粹的個人主義不一樣,它強調的是一種團契精神,而不是基於個人權利的自由主義。在此,柯克所理解的保守主義就與自由主義有了很大的區別,他認為在個人之上,還有一種責任意識,除了個人對社會的責任之外,個人對群體、族群的責任之外,其實還有更高的個人對神的責任,一種超驗的基於天國的人神之間的聖約責任。在柯克看來,信仰是道德的孵化器,基督教信仰培育了英美社會的道德,保守主義需要這種道德的支持,除了普通法的法治之外,傳統社會的道德規範也是保守主義構建社會秩序的一個支撐點,因此他格外強調傳統道德的力量。

柯克思想的重大缺陷與意義

柯克兩部著作的價值與意義不復多論,時下的學術講壇和微信群組讚揚和闡發者甚多,確實柯克的保守主義思想值得人們給予更多的關注,引發我們的思考與學習,這對於我們理解西方社會、把握英美體制、探究思想源流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我們的思想理論界需要大加補課的。  

霍華德·錢德勒·克裡斯蒂創作的油畫,反映1787年費城制憲會議情景。

中國要深度融入世界格局,超越英美體制,實現偉大復興,首先需要我們認知世界,了解英美秩序以及思想根基,這樣柯克的有關保守主義的言說就是繞不開的。  

當然,在談了柯克兩部書的「得」之外,我覺得有必要談一下他的「失」,而對此理論界幾乎少有論及。如果深入分析,柯克的保守主義思想存在著一些重大的理論缺陷,作為一種思想理論,兩部書表現出一些重大的不足,比如,過於強調保守主義與自由主義的對峙,嚴重忽視保守的自由主義思想主脈及其內部的分歧和流變,以及蘇格蘭思想之於保守主義的重大貢獻。此外,如果從思想史的高度和富有現實感的社會政治關切來看,我認為它們至少還有如下方面的偏差和不足,值得我們警惕。  

首先,是德性與財富問題。柯克的兩部書大談德性、道德,尤其是基督教道德,但他沒有處理財富問題。傳統社會是一個農業社會,那時的財富非常有限,主要以農牧為主要生產方式。近代以來,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現代社會面臨新的重大財富的創造與分配問題。追求財富、獲得財富、支配財富,獲取有沒有正當性?難道追求財富、創造財富的市民就是道德上的壞人?如何處理財富,如何持有財富、如何處分財富,等等,這一系列問題成為近現代社會政治的主要問題。對此,柯克在兩部書中基本上沒有涉及,他採取的還是傳統基督教的看法,認為財富和道德是無緣的。這種觀點,在處理現代社會問題時,就顯得非常無力。  

相比之下,自由主義在處理財富這個問題上就顯得非常有力,它認為創造財富本身就是正義,企業家就是現代制度的創造者,沒有現代企業家們的財富創造與社會經濟的擴展,就沒有現代的政制以及公共事業,所以,自由主義要確立一個基於市民社會的資本主義新道德,這也是蘇格蘭道德哲學遭遇與解決的問題。柯克在處理財富與道德的問題上基本上是空缺的,保守主義如果不處理財富與道德的互動關係,就難以持續演變下去,將會走向衰落之途。柯克對財富的看法顯然非常膚淺,當然柯克不是經濟學家,在此也沒有要求他對於現代經濟的發育和擴展機制有精闢之見,但確立起現代經濟社會的道德哲學,卻是必須的,否則保守主義就沒有了容身之地。其實,保守主義對於財富權利的堅守和創造財富的認同是非常充分的,英美社會的傳統秩序有一個財產權的法治保護問題,這也是保守主義的主要內容,但柯克並沒有挖掘出新的東西,這是令人遺憾的。  

其次,是法律與道德問題。談到現在西方保守主義的問題,無論涉及規則問題,還是涉及秩序、制度問題,離不開對法律問題的探討。柯克這兩本書對法律問題上的研究是比較少的,尤其是在法律和道德的問題上,他更強調的是道德,基督教道德信仰是他思想的主線,而普通法的判例實踐及其司法對於社會秩序與道德禮儀的塑造,柯克的著作討論得並不多,至於法律與道德的張力關係這個近現代一降法理學的主要問題,尤其是英美司法的保守主義特性,柯克的著作並沒有關注。上述問題其實是近現代保守主義的核心問題,它們與英美保守主義的成敗利鈍關係甚大,現代的保守主義所賴以維繫的主要制度和觀念集中在法律和道德兩個方面,它們的性質也基本上是保守主義的。但是,個體的私人品行並不足以支撐整個龐大的社會及其擴展性運行和演進。  

如果每個人都覺得自己追求財富、創造財富、享受財富是正當的,那麼這個社會的共同體才有勃勃生機,形成所謂擴展的秩序。但進入社會領域,就會出現道德和法律發生矛盾的問題,哪一個更優先?是法律體現了正義,還是道德體現了正義?道德是一個對於私人德性的高要求,但一個社會要有一個法律的底線。如果法律和財富的問題,道德和財富的問題,這兩個最主要的問題沒有處理好,現代社會中的一系列重大思想問題都沒法處理。保守主義如果不處理這兩個問題,只談道德、只談信仰,那就太無力了。對此,柯克的著述並沒有給予嚴肅而深入的討論。  

再者,是公共利益問題。保守主義不單單是個人私德的問題,這裡面還涉及一個公共利益的問題。公共利益問題是現代社會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它涉及教育、醫療、公共政策等諸多方面。柯克這兩本書在公共利益問題層面上的處理也有一定的欠缺。我已經指出,柯克的思想理論偏重於政治人文主義,強調思想和靈性層面的保守主義品質,這些都無可爭議,也是保守主義的一個層面。但是,如果談保守主義的整個思想譜系,而不處理公共政策問題的話,顯然是不夠的,保守主義在重大的社會政策問題上,在不同時代的一些重大公共問題上,諸如議會選舉、選區劃分、國民教育、政府稅收、醫療保障、文化政策、移民法案、對外關係等等,保守主義都必須提供具體而深入的公共報告,這是保守主義的公共利益問題的表態和發言。考諸歷史,保守主義之所以沒有沒落消失,就因為不同時期的一批批政治家、社會精英,他們承擔著保守主義的責任,在一系列重大的公共議題中,有所發聲,有所行動,所以才有了保守主義的政治家和公共知識精英。  

另外,是英美憲法制度對自由和道德培育的貢獻問題。這個問題在柯克的兩本著作中論述不多,我認為這也是柯克保守主義思想的不足。柯克大談宗教道德信仰,這裡有一個邏輯難題,那就是:是制度培育道德,還是道德培育制度?這個問題早在蘇格蘭道德哲學中就被解決了,而英美的優良政治和法治傳統,也在實踐中充分證實了憲制對於自由和道德的培育之功效。有限的自私是必要的,但人還有一些公共情懷和仁愛之心。在一段時間之內,如果社會失序,那麼一定是現行的制度助長了人性中的惡,將人性中一些好的方面抑制住,反而將人性中一些惡的東西釋放出來。所以,法律制度對於人的道德和自由是有培育作用的。制度之所以持之以恆,富有生命力,是因為這個制度同樣也塑造人的道德和人的自由,也塑造民情,制度和道德是相互促進的。  

最後,是保守主義對現代激進主義的應對無力。二十世紀以來,保守主義總的來說,處於守勢,或者說處於潰敗的境地,究其原因,保守主義自身對於各種各樣的現代版的左右激進主義的應對和反擊,是相當無力的,柯克在兩部書中所展望的美國保守主義的復興,也是一種烏託邦的幻想。因為保守主義從本性上說是守成的,維護的是現行的體制,並為現行體制給予加持或提供思想理論的根基。  

前文我簡短扼要地論述了柯克這兩本著作的得與失,及其對思想史的意義。總的來說,保守主義以及保守的自由主義為現代政治與現代社會,提供了強有力的定海神針,它們是英美秩序的思想基礎,也是現代世界秩序的理論之錨。對於像中國這樣的後發國家,尤其是擁有強大傳統的超大規模的現代國家來說,柯克的保守主義所提供的只能是燈塔,但不是道路。柯克這兩本書沒有提供任何路徑,走向燈塔的道路,是需要我們自己去探索的。

作者 | 高全喜(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講席教授)

編輯 | 走走,楊雅冰,李永博

相關焦點

  • 高全喜談光榮革命後的英國王室和貴族
    在英國社會,貴族與國王和人民是如何協調在一起的?高全喜:英國議會有三個部分:國王(王在議會)、貴族院(上院)和平民院(下院)。光榮革命之後英國的人民主權以議會主權的形式出現,因此議會的組成也就是「人民」的內涵,「人民」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體現在議會中。因此,議會的三部分也就自然地成為英國「人民」的三個肉身。
  • 作為燈塔的保守主義——談《保守主義的精神》
    人們該如何理解它的傳承與影響?在羅素· 柯克(Russell Kirk)的扛鼎之作《保守主義的精神:從柏克到艾略特》中,我們可以得到這些問題的答案。在《保守主義的精神》一書中,柯克詳細梳理了1790年至1952年間,保守主義思想在英美政治、宗教、哲學和文學領域的體現與延展。
  • 誰說自由主義就是保守主義?
    中保在中國鼓吹保守主義,照理說應該是保守中國的傳統,但他們卻保守的是英美的傳統,中國本身就沒有的東西如何保守?這要麼是邏輯錯亂,要麼是故意扭曲和汙染「保守」的概念。不信的話,誰到英美去向老外鼓吹保守中國的儒家傳統試試,看人家能聽得懂你在說什麼嗎?
  • 中國人對保守主義的誤解
    【財新網】(專欄作家 馮克利)在中國傳揚西方保守主義,於今未必是一件能討好人的事。一是因為它引起的聯想不佳。對於深受進步主義觀念影響的讀者來說,一提「保守」二字,往往會想到有礙「進步」的舊道統,想到特權和等級秩序,更直白地說,想到抵制變革的「反動勢力」。  其次還有一個更現實的原因。
  • 預告 | 共讀《保守主義思想》邀請函
    一本了解英美保守主義脈絡的必讀之書一本有著保守主義天性之人的必讀之書一本賦予保守主義者以身份的經典之作 如果你對社會問題感興趣,狹隘的理性——柯勒律治所謂的理解力(Understanding)——僅憑自身無法滿足人類的需要。基思.法伊林(Keith Feiling)說道:「每一個託利黨人都是現實主義者,明白天地間存在著人類的哲學無法探究或揣摩的偉大力量。人類的理性並不可靠,如果我們拒斥這樣的建議,那就犯下了錯誤。在加略山豎起十字架的是人類的理性。」政治是理解並應用超越於自然之上的正義的藝術。
  • 保守主義的精神:事實上中立,價值觀上拒絕中立
    如果用兩個關鍵詞來概括保守主義,那就非「自由」與「傳統」莫屬。保守主義對自由的強調,很容易被理解;而其對傳統的強調,則很容易被誤解,尤其是在那些沒有自由傳統的地方。在那些認同保守主義的人群中,他們雖然認可對自由與傳統的保守,但是卻常常把自由與傳統看成是兩個相互孤立、互不相干的東西,把自由的源頭歸於超驗的領域,把傳統的源頭歸入經驗的領域。
  • 保守主義解釋
    保守主義目錄一、保守主義的思想發展二、保守主義的流派三、不同地區的政治保守主義四、保守主義的基本特徵保守主義(Conservatism)在不同的語境下,或者不同的歷史階段,擁有不同的含義,但它們都有類似的本質:是一種強調既有價值或現狀的政治哲學。
  • 休謨與保守主義
    宗教保守主義從神學,更確切地說從基督教的教義出發,論證人類的道德和智識永遠是不完滿的,從而對激進主義所表現出的衝動、自負,試圖在人間建立美好天堂的衝動形成某種超驗的遏制之維。休謨的保守主義顯然不是這種意義上的保守主義。休謨不僅沒有藉助神人對照來凸顯人的渺小,沒有引述原罪論來論證人在倫理上的缺憾,反而對宗教本身報以一種懷疑主義的立場。
  • 讀文|世俗時代中的保守主義
    世俗時代的保守主義既能夠在特定的歷史情境尤其是英美傳統中與新古典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相契合,從而成為維護既定建制的力量,但也可能以自身的身份政治形態轉變成自由建制的破壞者。關鍵在於,我們該如何理解柏克所說的公民社會? 這裡所謂的「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若譯為「文明社會」則更為準確,而且爭議更少。這就涉及我們對當時的英國和歐洲已然身處其中的那種社會形態的理解,而這種理解最集中地體現在對18世紀蘇格蘭文明社會史的研究之中。其中,休謨、亞當·斯密、弗格森(Adam Ferguson)是最有影響的代表性人物。
  • 馮克利:保守主義是文明成長的要件
    這種理解可能沒有錯,但也忽略了保守主義的另一些特點。首先,保守主義雖然尚古,但它本身並不是古董。就像社會主義、自由主義和民主主義一樣,保守主義也是一種典型的現代思想。人們或許能從近代以前的思想家中找到類似保守主義的言論,如柏克之前的胡克(Richard Hooker, 1554-1600)和巴特勒(Joseph Butler, 1692-1752),但不能據此認為18世紀末之前便已有保守主義,因為那時人們並沒有保守主義的自覺。保守主義是與現代世界同步發生的。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這一曠世巨變,才使保守主義真正成了一股強大的思想和政治勢力。
  • 午間閱讀 | 保守主義的靈魂:喚起公眾對「公共」的熱情
    這樣的解讀適合於理解黨爭的表面現象,仿佛進步黨和保守黨的區別僅僅是時代進步中的拉鋸雙方,但這不足以理解其理念的實質。柯克一心要刻畫的正是保守主義的實質,他要揭示保守主義到底奠基在哪些價值上,換句話說,保守主義到底保守什麼?在今天的漢語世界,藉助於劉軍寧1998年的《保守主義》,我們早就耳熟能詳的是,保守主義就是「保守自由的主義」。柯克也分享這個觀點。
  • 為什麼美國保守主義不信任科學家?
    關鍵概念與假設保守主義科學建制:廣義上的「保守主義科學建制」被定義為利用傳統學術科學的制度化形式、語言與合法性實踐,以應對被認為具有自由主義傾向的研究發現,從而推進保守主義政治目標的組織和個人。保守主義科學建制不願在科學領域做出讓步或是採用另一種權威的認識論(如宗教),而是使用相同的語言、方法和憑證以建立專業知識,這也致使了旨在對抗主流科學文化權威的保守主義科學權威的崛起。
  • 如何理解英美法系(轉)
    在採用這個法系的國家中,影響力最大的是英美兩國(所以稱「英美法系」)。另外,「普通法」是「英美法系」的一大特色(所以「英美法系」也稱「普通法系」)。由於「普通法系」與「普通法」僅一字之差,很容易看錯,所以本文後續部分儘量不使用「普通法系」這個說法。不同於「歐陸法系」,「英美法系」中「成文法」的數量很少(比例很低);相應地,【判例法】所佔的比重很高。
  • 女權與反女權的博弈:保守主義是如何回潮的?
    只有對於個體的悲憫與理解,才可能超越觀念上的攻訐,使溝通成為一種可能。撰文 | 王一平上世紀七十年代無疑是介於激進與保守之間的年代。六十年代的反文化運動轟轟烈烈,民權與反戰主張在遊行中彰顯,嬉皮士精神的叛逆在巴黎的五月革命中達到頂端。而八十年代則是保守的,從裡根到柴契爾夫人,新自由主義盛行,民權運動亦不再是主流。
  • 自由主義( Liberalism)和保守主義(Conservatism)的差別在哪?
    華人普遍的不喜歡哲學,認為難懂又無用。邪惡是存在的,個人應該和邪惡鬥爭。L – 社會應該對個人負責。人天生就是好人。社會因素導致個人做錯事。當有人確實做錯事了,我們需要改變社會;甚至恐怖分子也需要被理解。(3) C – 家庭最知道如何養育自己的孩子。L – 家庭需要政府的幫助和監督。(4) C – 福利應該是幫助別人成為 自力和獨立(不依賴),並幫助那些真正沒有能力照顧自己的。
  • 杜華 | 重審美國保守主義和種族隔離的思想淵源
    這場危機無疑是諸多原因共同造成的,就思想層面而言,有兩個因素顯得格外突出,即保守主義的強勢興起和種族主義的靈魂不散。本文將介紹美國歷史學家新近出版的兩本專著,為我們理解保守主義和種族主義提供一種新的視角。
  • 文化戰爭、保守主義與西方文明的未來
    該如何理解和看待它?它可能如何影響美國社會乃至西方文明的未來? 本文嘗試對這些問題進行初步的回答,旨在對美國社會中的文化之爭進行解剖和梳理,探究這場文化大戰的社會政治影響,並將其置於西方文明發展演變的大背景中去解讀。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本文的討論基本上局限於美國,但西方其他國家面臨的社會撕裂和文化挑戰大致類似。
  • 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的歷史考察
    有人把中國近代保守主義思潮的起源定在洋務運動時期,認為19世紀中葉以曾國藩為代表的洋務派是近代中國最早的文化保守主義者,因為洋務派的指導思想是「中體西用」,而「中體西用」是保守主義的文化理論。對此,筆者不敢苟同。
  • 孔元談意識形態與帝國政治:戰後美國保守主義的演變與危機
    哈耶克本人就曾批評保守主義陣營恐懼變化、偏愛權威和等級制度、缺乏對經濟力量的理解、反啟蒙、仇視國際主義等一系列弊病,因而直言自己不是一個保守主義者14。 保守主義的另外一層張力來自自由放任和反共主義之間。美國保守主義淵源於二戰之前的舊右派,它反對對內的福利國家和對外的擴張主義,因為新政和戰爭最終都導向一個恐懼壓抑的巨大利維坦。
  • 英美平權運動轉向「封殺文化」,我們需要怎樣的性別哲學?
    這一波性別論爭主要圍繞跨性別者的權利、身份與社會命名問題展開,都是老生常談的議題,但由於捆綁了當前英美社會的「政治正確」、「封殺文化」、網紅以道德議題來動員粉絲進行網絡攻擊、以及新保守主義崛起等現象,使得原本已經夠複雜的性別與社會分工問題,又疊加了歷史遺產、言論自由和網絡世界的倫理學等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