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行霈:中國文學的鑑賞

2020-12-20 騰訊網

一、滋味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文學鑑賞離不開對語言的咀嚼和玩味。讀懂是第一步,但僅僅讀懂還不夠,要能欣賞語言的巧妙、語言的美。中國有句成語叫「咬文嚼字」,似乎有點貶義。但文學鑑賞不能不學會「咬文嚼字」。元遺山《與張中傑郎中論文詩》云:「文須字字作,亦要字字讀,咀嚼有餘味,百過良未足。」這是文學鑑賞的經驗之談。

閱讀文學作品可以藉助字典、辭典,然而字典、辭典只解釋字詞的意思,不可能把它的滋味告訴讀者。一般的注本也不過是注出詞義、典故。隱藏在語言深層的情韻,附著在詞語之上的色彩,未必能藉助工具書和注釋得到。這隻有通過自己大量的閱讀,反覆的玩味,才能逐漸體會。

例如「白日」,辭典注曰「太陽」。但熟悉古典詩歌的人都會感到這個詞以「白」形容「日」,似乎強調了「日」的亮度;左思說:「皓天舒白日,靈景耀神州。」鮑照說:「白日正中時,天下共明光。」「白日」是「太陽」,但是經過詩人反覆使用後,它已帶有一種光芒萬丈的氣象。王之渙的《登鵲雀樓》一開頭說「白日依山盡」,雖然寫的是夕陽,但因用了「白日」這兩個字,仍給人以輝煌燦爛的感覺。

又如「東籬」,陶淵明《飲酒》詩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家院子東邊有一道籬笆,下邊種著菊花,這本是普通的田家景色。可是因為陶淵明是一位著名隱士,菊幾乎成了他的化身,所以連帶著「東籬」也有了遠離塵俗的意味。

再看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

岐王宅裡尋常見,

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

落花時節又逢君。

「落花時節」四字既點明時令,又暗喻李龜年和自己兩人的遭遇,還暗喻唐王朝的局勢,含蓄蘊藉,大可玩味。

《論語·雍也》說:「伯牛有疾,子問之,自脂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斯疾,重複一個「斯」字,孔子那種愛惜悲痛的心情充分地傳達了出來。

《世說新語》記載名士的言談舉止十分生動,如《文學》篇中,「了不長進」四字就很傳神,特別是那個「了」字,耐人尋味。

支道林初從東出,住東安寺中。王長史宿構精理,並撰其才藻,往與支語,不大當對。王敘致作數百語,自謂是名理奇藻。支徐徐謂曰:「身與君別多年,君義言了不長進。」王大慚而退。

小說戲曲中的詞語,也有一些值得玩味的。《紅樓夢》第四十四回,賈母罵賈琅:「下流東西,灌了黃湯,不說安分守己的挺屍去,倒打起老婆來了。」「黃湯」就是「黃酒」,但用「黃湯」往往有貶義。如《水濟》第十四回:「畜生!你卻不徑來見我,且在路上貪噇這口黃湯。我家中沒得與你吃,辱沒殺人!」元雜劇《硃砂擔》第一折有:「我則是多吃了那幾碗黃湯,以此趕不上他。」不該喝酒而喝了,酒後闖了禍,這時不用「黃酒」而用「黃湯」,別有一種趣味。

「沒嘴的葫蘆」,比喻不多講話的人。葫蘆這比喻使人聯想到憨厚的樣子,再加上「沒嘴」,這印象就更強烈了。《紅樓夢》第七十八回:「襲人本來從小兒不言不語,我只說是沒嘴的葫蘆。既是你深知,豈有大錯誤的?」《西遊記》第三十八回:「他就是個沒嘴的葫蘆,也與你滾上幾滾。」元雜劇《蝴蝶夢》第二折:「渾身是口怎麼支吾,恰似個沒嘴的葫蘆。」將這些例句互相對照,覺得更有意思。

又如《紅樓夢》第七回秦可卿的弟弟秦鍾初次與寶玉相見,鳳姐也在場。當秦鍾向鳳姐作揖問好時,「鳳姐喜的先推寶玉,笑道:『比下去了!』便探身一把攜了這孩子的手,就命他身傍坐了。」這一段裡「比下去了」四個字極其傳神。除表示鳳姐喜歡秦鍾以外,還可看出鳳姐對寶玉的愛。鳳姐總以為別人都不及寶玉,經常拿別人和寶玉相比,以往沒有人可以比得上他,如今這秦鍾一來就把寶玉「比下去了」。一個潑辣女人的形象立刻出現在讀者眼前。微信公眾號:漢語言文學考研

《水滸傳》第三回寫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魯達聽罷,跳起身來,拿著那兩包腰子在手裡,睜眼看著鄭屠說道:『洒家特的要消遣你!』把兩包臊子劈面打將去,卻似下了一陣『肉雨』。」這「肉雨」二字,金聖歎批曰:「千古奇文。」李卓吾批曰:「『肉雨』二字懲地形容,從未經人道過。」袁無涯批曰:「『肉雨』二字俗而典,莽而趣,便生後拳頭雨點之根。」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語言的功能是很奇妙的。然而語言的表現力又是有限的,即使是語言大師也常常遇到語言表達的苦惱。中國的文學家深知「言不盡意」的道理,所以特別注重語言的啟發性和暗示性,把那些微妙的意味寄諸言外,追求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中國文學的鑑賞,要從語言入手,但不要被語言所局限,應當從言內到言外,品嘗那些言外的滋味。

二、意境

意境是作家的主觀情意與客觀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讀者沉浸其中的想像世界。詩、賦、詞、曲、小說、散文、駢文等各種文學體裁,以及繪畫、音樂等藝術種類都可以創造出意境。注重意境的創造,是中國文學藝術共同的特點。

意境的形成,有賴於作家的主觀情意與客觀物象二者的交融。或情隨境生;或移情入境;或體貼物情,物我情融。有時意境很快就達到鮮明清晰的地步,有時需要在初始之境的基礎上深化、開拓。

《漫叟詩話》說:杜甫的《曲江對酒》中的兩句詩,原作「桃花欲共楊花語,黃鳥時兼白鳥飛」,後改為「桃花細逐楊花落,黃鳥時兼白鳥飛」。改了三個字,意境遂大不相同。此詩是杜甫乾元元年在長安任拾遺時所作,他對肅宗既懷有幻想,又感到失望。久坐江畔,一種寂寞無聊之感襲上心來。「桃花欲共楊花語」,偏於想像,意境活潑,與此時之心情不合。改為「桃花細逐楊花落」,偏於寫實,意境清寂,正好表現久坐無聊的心情。

詩詞中鮮明的富於啟示性的意境不勝枚舉。「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陶淵明《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王維《漢江臨眺》)「狂風吹我心,西掛鹹陽樹。」(李白《金鄉送韋八之西京》)「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杜甫《後出塞》其二)「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韋應物《滁州西澗》)「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馮延巳《遏金門》)「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歐陽修《生查子元夕》)「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秦觀《滿庭芳》)「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陸遊《陸安春雨初霧》)這些詩句,我們反覆體味,即可進入那意境之中,獲得美的享受。

有些抒情寫景的散文和駢文,也有詩的意境。王勃的《滕王閣序》、柳宗元的《永州八記》、蘇拭的前後《赤壁賦》等等,自不待言。即使是先秦諸子散文,如《論語》也有一些詩一樣的片段。其《先進》篇中,子路、曾哲、冉有、公西華侍坐章,孔子讓他們各言其志,其他幾個人都是直截了當地述說,只有曾哲是借一段描述性的語言來表達的: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這段文字就頗有意境。

戲曲有沒有意境呢?也有。王國維說元雜劇之妙,「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謂之有意境?曰: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述事則如其口出是也。」(《宋元戲曲考》)戲曲中的曲詞尤其注重意境的表現。有些曲詞善於描摹景物,烘託氣氛,抒寫人物的內心活動,如王實甫《西廂記》裡《長亭送別》一折中的兩支曲子:

〔正宮〕〔端正好〕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收尾〕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裡。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

小說有沒有意境呢?也有。如《聊齋志異》中的《綠衣女》,寫書生於璟在廟裡讀書,夜間忽有一女子在窗外贊曰:「於相公勤讀哉!」於方疑思間,女已推扉笑入。綠衣長裙,婉妙無比。於生愛之,遂與寢處。女妙解音律,歌聲動耳搖心。一夕,女走後於生聽到她呼救的聲音,聲在簷間,一大蜘蛛捉一物,哀鳴聲嘶。於破網挑下,則一綠蜂將斃。「捉歸室中,置案頭。停蘇移時,始能行步。徐登硯池,自以身投墨汁,出伏几上,走作『謝』字。旋展雙翼,已乃穿窗而去。自此遂絕。」整篇小說都富有詩意,而末段尤有意境。

中國文學的創作既注重表現意境,文學的鑑賞當然也應該力求感受和進入意境。當我們讀著那些意境深遠的作品時,可能暫時忽略了周圍的一切,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整個心靈沉浸在想像的世界之中。有時是自己過去的審美經驗被喚起,並和詩人取得共鳴。有時仿佛心靈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對宇宙和人生得到新的理解。有時會感到超越了故我,在人格上和智力上走向更加光明和智慧的境地。

怎樣才能進入文學作品的意境呢?必須馳騁自己的想像和聯想,由此及彼,由表及裡。詩歌鑑賞需要運用想像和聯想,已無須贅言,這裡只講講戲曲的鑑賞。中國戲曲的表演有很強的虛擬性,乘車蕩舟,騎馬作戰,扣門登樓,各種各樣的動作都是由演員通過虛擬的方式加以表現,舞臺上並沒有真實的布景。那山山水水,幹軍萬馬,都要由觀眾自己去想像。而在讀劇本的時候,眼前不但沒有布景,而且沒有演員,所見到的只是紙上的文字。讀者要藉助這些文字想像出舞臺的情景,讓死的文字一個個活起來,變成一些生動的場景。這樣才能進入它的意境。

三、寄託

中國文學本有託物言志的傳統,《論語·子罕》說:「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借松柏表現堅貞的人格。《離騷》裡的美人香草,寄託了詩人高尚的情操。有些作家不敢或不願把自己的政治見解明白說出,也常常隱去真意,而用託物言志的方法。在那些題為「詠懷」「詠史」「感遇」「感懷」的作品中,不少是這樣的。因此鑑賞中國文學,必須注意有無寄託,如果有寄託,就要進一步弄清是什麼寄託,透過表層的意象,體察作者真正的思想感情。如李商隱的《回中牡丹為雨所敗》其二: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

玉盤進淚傷心數,錦瑟驚弦破夢頻。

萬裡重陰非舊圃,一年生意屬流塵。

前溪舞罷君回顧,並覺今朝粉態新。

這首詩以為雨所敗的牡丹象徵自己,詠物和抒情融合在一起,曲折而細膩地表現了自己不幸的遭遇。又如元代詩人王冕的《白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塵。

忽然一夜清香發,

散作乾坤萬裡春。

王冕筆下這株白梅高潔絕俗,而又不孤芳自賞,它願意把自己的清香貢獻出來,以加快春天的到來,寄託了詩人的理想。

在散文中有寄託的作品也不少見。韓愈的《雜說》四(《馬說》)借著不為人知的千裡馬寄託了寒士的不平。周敦頤的《愛蓮說》,以「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寄託自己的情懷,都是顯而易見的例子。

然而,我們應該避免穿鑿附會,把那些並無寄託的作品說成是比興寄託之作。這只能破壞鑑賞的趣味而無助於對作品的理解。漢儒對《詩經》的解說就犯這個毛病。例如《關雎》明明是一首情歌,卻被解釋為「後紀之德也」。清代陳沆用漢儒解詩的方法,箋釋漢代至唐代的詩歌,也有不少穿鑿附會之處,如漢樂府《上邪》: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陣陣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陳沆說:「此忠臣被讒自誓之詞歟!」顯得迂腐可笑。

四、博採

中國文學的鑑賞,需要深厚的文化修養。博採中國文化各個領域的知識,可以提高鑑賞的能力。例如詩歌的鑑賞,可以借鑑繪畫、書法理論的地方就很多。清代王原祁論山水畫說,用筆須「毛」,蔡邕論書法藝術講究「澀」,詩歌評論家論詩歌藝術講到「拙」,我們可以互相印證。葉燮《原詩》論漢魏之詩說:「其工處乃在拙,其拙處乃在工。」陳師道《後山詩話》評劉禹錫的一首詩說:「語雖拙而意工。」袁枚《隨園詩話》說:「詩宜樸不宜巧,然必須大巧之樸;詩宜淡不宜濃,然必須濃後之淡。」畫家所謂「毛」,書家所謂「澀」,詩家所謂「拙」,其中的道理是相通的。

中國傳統的藝術講究一個「虛」字,虛處見實。畫家往往在畫面上留出大片空白,讓觀畫的人自己去想像補充。清初畫家笪重光《畫籤》說:「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書家和篆刻家講究「字畫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中國文學追求言外之意,正是虛處見實,計白當黑,讓讀者在無字之處看出字來,進而領悟作品的情趣。如果對中國的繪畫藝術、書法藝術、篆刻藝術有所了解,就會有助於對中國文學的鑑賞。

微信公眾號:漢語學考研大本營

來源:漢語言文學考研

相關焦點

  • 《中國文學鑑賞辭典大系》數字版上線
    8月13日,中國古典文學愛好者心目中的經典《中國文學鑑賞辭典大系》的數字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多媒體數字閱讀平臺——篤學問道APP」在上海辭書出版社舉行產品首發式暨座談會。《中國文學鑑賞辭典大系》是上海辭書出版社的代表性圖書品牌,紙質版產品的編纂歷時三十餘年,開創了中國文學鑑賞辭典出版之先河,並成為該領域的典範之作,陸續形成了18個品種,收錄了自先秦以迄當代、涵蓋詩、詞、文、曲、賦等各種文學體裁的經典名篇近2萬篇(首),撰寫鑑賞文章的有俞平伯、夏承燾、唐圭璋、臧克家、施蟄存、蕭滌非、錢仲聯、程千帆、周汝昌、馬茂元、葉嘉瑩、袁行霈等一大批著名學者
  • 《中國文學鑑賞辭典系列》(珍藏本)全國首發
    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文學與經典鑑賞大系」開創於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首創融文學賞析讀物和工具書一體的圖書形式,開中國圖書出版界文學鑑賞辭典的風氣之先,面世三十年來累計銷售近千萬冊,在廣大讀者中久負盛譽。作為當代中國銷量最大、雲集名家最多,出版至今累積銷售近千萬冊的強勢品種,歷經歲月考驗,在讀者中具有極高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
  •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筆記和課後答案pdf網課視頻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典教材名師講堂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3版)全套資料【教材+筆記+題庫+視頻】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3版)網授精講班【教材精講+考研真題串講】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3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修訂版)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3版)配套題庫【考研真題精選+章節題庫】 在手機上閱讀袁行霈所著的
  • 關於上海辭書出版社的「中國文學鑑賞辭典大系」版本考證
    2007年我看到一本書《唐詩鑑賞辭典》,她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有了她其它就不用看了,關於中國古典文學的全部問題都可以解決了。這是一個書系,上海辭書出版社推出的「中國文學鑑賞辭典大系」。1983年,第一種《唐詩鑑賞辭典》推出,石破天驚,從此開創了這種全新的書籍形式。
  • 高職高考|語文/文學常識與文學鑑賞/單選題練習
    B.中國古典小說起源於神話傳說;宋朝時期,是中國古典小說的成熟期;明清時期發展到了頂峰。C.唐代傳奇是唐代文藝園地中的一枝奇葩,《柳毅傳》是其中出色的一篇。D.《三國演義》是明代著名通俗小說家羅貫中用淺近文言文寫的一部長篇章回小說。
  • 漢語言文學大二考研該如何準備?
    這個專業以古代文學發展的歷史、文學體裁的演變、歷代作家作品、文學流派、文學現象、典籍、文論、各個時期文學承前啟後的關係等為研究對象,因而要求考生具有定的古文功底和對文學作品的鑑賞能力,熟悉某一段歷史階段的文學發展情況。研究方向:先秦兩漢文學、魏晉隋唐文學、宋元文學、明清及近代文學、分體文學史、古代文論等。
  •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考點筆記筆記和課後習題答案詳解第3版電子書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考點筆記筆記和課後習題
  • 我看孫紹振袁行霈中學語文教學論爭
    我看孫紹振袁行霈中學語文教學論爭。 之所以想講這個話題,一是對這兩位專家都比較熟知,孫紹振是80年代知名文學理論家,袁行霈是著名中學語文教育專家,中學語文教材赫然印有其大名。二人均北大中文系畢業,孫紹振後期一直就職於福建師範大學。二是某中學語文教育專家提到這兩人在2010年代的中學語文教學論爭,我沒有注意到,我敢說在場聽課的絕大多數高中語文老師連名字都沒聽說過。
  • 西方文學經典鑑賞(十)|西方文學 經典_網易新聞
    西方文學經典鑑賞課程介紹:《西方文學經典鑑賞》課程從公元前8世紀到19世紀末2600餘年西方文學史中,精選出《伊利亞特》《神曲》《堂吉訶德》《哈姆萊特》《浮士德》《紅與黑》《簡·愛》等10部成就突出、內容健康的經典作品,從而進行獨闢蹊徑的分析,旨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拓展學生的文學知識領域,豐富審美趣味,增強對西方文化的了解,並能掌握一些鑑賞、分析外國文學作品的方法。
  •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3版)配套題庫【考研真題精選+章節題庫】
    三、簡答題                           四、分析題                           五、論述題                               第二部分 章節題庫                               第一編 先秦文學
  •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3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第一編 先秦文學 緒 論  0.1 複習筆記  0.2 考研真題與典型題詳解 第1章 上古神話 第3章 《左傳》等先秦敘事散文  3.1 複習筆記  3.2 考研真題與典型題詳解 第4章 《孟子》《莊子》等先秦說理散文  4.1 複習筆記  4.2 考研真題與典型題詳解 第5章 屈原與楚辭  5.1 複習筆記  5.2 考研真題與典型題詳解第二編 秦漢文學
  • 回望改革開放40年古代文學研究:學者更自信 讀者更懂行
    改革開放,禁錮破除,《文學評論》《文學遺產》等雜誌陸續復刊、創刊,《全宋詩》《全元戲曲》《古本小說叢刊》等大型古代文學典籍啟動編纂,《唐詩鑑賞辭典》《唐宋詞鑑賞辭典》等普及讀物風靡一時,古代文學又回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古代文學研究又堂堂正正登上了學術舞臺。
  • 相信大家從小就都開始接觸到文學,下面介紹一下鑑賞文學的步驟
    (三)文學鑑賞的步驟文學鑑賞一般可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解說文學作品蘊含的深刻思想,從中獲得人生的啟迪;二是領略文學作品的藝術風格和表現手法,從而體驗審美的情趣。前者可視為文學作品內容,後者可視為文學的形式,當然形式也即內容,兩者並不能截然分割開來。文學作品是一個結構系統,其要素可分為題材、主題、語言、情節、體裁,等等,這一結構系統可分為若干結構層次。要尋找作品的底蘊,必須分析作品的結構。一般而言,文學作品包括四個層面:第一層面是語言符號層,這是文學作品最外層的結構。
  • 袁行霈為李東東詞賦輯作序
    胸懷社007-補3-李東東向袁行霈先生請教。稷,情系民生;其心拳拳,其文切切;無靡麗之辭,有儒雅之風;去意浮之患,求旨深之境;誠可謂得賦心者也。今其大作即將付梓,屬序於予,遂略贅數語,爰表祝賀之意。辛卯初秋毘陵袁行霈春澍識於法自然齋。(2011年8月)
  • 人物 王能憲:袁行霈先生的詩意人生
    王能憲,北京大學文學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
  • 通解語言是鑑賞的第一步——文學鑑賞談之一
    北京 王俊鳴一說到「文學」,一般就會想到「鑑賞」。過去,人教社編印的語文教材,更明碼標價,高一年級第一冊第一單元就是「鑑賞」,而且是「詩歌鑑賞」——相對於散文、小說,詩歌的鑑賞有更大的難度。所謂「鑑賞」,是說鑑別而欣賞,就是辨高下,析優劣,賞其高而玩其優,怡情養性,審美享受。
  • 2021年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古代文學804中國古代文學考研詳細解析
    2021年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古代文學804中國古代文學考研詳細解析【才思·考研】今天咱們來對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古代文學專業一考試科目610文學基礎專業二考試科目804中國古代文學今天我們就來對>804中國古代文學進行詳盡的分析中國藝術研究院考研專業二概述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專業二在考試時,是第二天下午的時候考察,考試時間為14:00-17:00,考試分值150分。
  • 心之所向,一往無前:首都師大古代文學考研超詳細經驗貼
    關於詩歌鑑賞詩歌鑑賞,在我們眼中貌似一直是一個好拿分,可以隨心所欲發揮的一道題。但是詩歌鑑賞對一個學文學的人的綜合實力的考察是最為顯著的,它更加注重一個人的綜合能力。況且今年首師大關於詩歌鑑賞的題目非常多。在710中就佔據了80分,包括20分的古代詩詞賞析,以及60分的文學評論寫作。
  • 2021年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611中外文學】真題+一些小感想
    中國語言文學方向的考研,中大是之前一直是小綜合,19年才改的大綜合。比如說選的方向是「古代文學」,之前考的兩門專業課分別是【614】文獻釋讀 和【807】中國古代文學與批評,只需要複習古代文學方向就夠了。
  • 安徽專升本|漢語言文學有哪些學校性價比最高?
    >專業課考試科目中國古代文學+現代漢語分數線公共課總分不低於120分,專業課單科不低於50分專業課參考書目《中國文學史》袁行霈編著.3>專業課考試科目中國古代文學+現代漢語分數線公共課總分不低於100分,專業課總分不低於120分專業課參考書目《中國文學史》袁行霈編著.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