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產的分類及標準

2020-12-22 華夏經緯網
華夏經緯網   2010-08-05 13:50:10   

    兩個前提:①真實性(最基本的前提)②保護管理(由相關管理機構,制定法律規章還有經費)
  世界遺產分為自然遺產、文化遺產、自然遺產與文化遺產混合體和文化景觀。世界遺產具有明確的定義和供會員國提名及遺產委員會審批遵循的標準。
一.文化遺產
  文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建築物、雕刻和繪畫,具有考古意義的成分或結構.銘文、洞穴、住區及各類文物的綜合體。
  建築群: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因其建築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觀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單獨或相互聯繫的建築群。
  遺址:從歷史、美學、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人造工程或人與自然的共同傑作以及考古遺址地帶。
  其標準有:
  (1)代表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一種創造性的天才傑作。
  (2)能在一定時期內或世界某一文化區域內,對建築藝術、紀念物藝術、規劃或景觀設計方面的發展產生過重大影問。
  (3)能為一種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一種獨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見證。
  (4)可作為一種建築或建築群或景觀的傑出範例,展示人類歷史上一個(或幾個)重要階段。
  (5)可作為傳統的人類居住地或使用地的傑出範例,代表一種(或幾種)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轉之變化的影響下變得易於損壞。
  (6)與具有特殊普遍意義的事件或現行傳統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學藝術作品有直接和實質的聯繫(委員會認為,只有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或該項標準與其他標準一起作用時,此款才能成為列入《名錄》的理由)。
二.自然遺產
   從美學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由地質和生物結構或這類結構群組成的自然面貌。
  從科學或保護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地質和自然地理結構以及明確規定的瀕危動植物物種生境區。
  從科學、保護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天然名勝或明確劃定的自然地帶。
  其標準有:
  (1)構成代表地球現代化史中重要階段的突出例證。
  (2)構成代表進行中的重要地質過程、生物演化過程以及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關係的突出例證。
  (3)獨特、稀少或絕妙的自然現象、地貌或具有罕見自然美的地帶。
  (4)尚存的珍稀或瀕危動植物種的棲息地。
三.文化景觀
  文化景觀這一慨念是1992年12月在美國聖菲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16屆會議時提出並納入《世界遺產名錄》中的。
  這樣一來,世界遺產即分為:自然遺產、文化遺產、自然遺產與文化遺產混合體(即雙重遺產)和文化景觀。 文化景觀代表《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第一條所表述的「自然與人類的共同作品」。一般來說,文化景觀有以下類型:
  (1)由人類有意設計和建築的景觀。包括出於美學原因建造的園林和公園景觀,它們經常(但並不總是)與宗教或其他概念性建築物或建築群有聯繫。
  (2)有機進化的景觀。它產生於最初始的一種社會、經濟、行政以及宗教需要、並通過與周圍自然環境的相聯繫或相適應而發展到目前的形式。它又包括兩種次類別:一是殘遺物(化石)景觀,代表一種過去某段時間已經完結的進化過程,不管是突發的或是漸進的。它們之所以具有突出、普遍價值,就在於顯著特點依然體現在實物上。二是持續性景觀,它在當地與傳統生活方式相聯繫的社會中,保持一種積極的社會作用,而且其自身演變過程仍在進行之中,同時又展示了歷史上其演變發展的物證。
  (3)關聯性文化景觀。這類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以與自然因素、強烈的宗教、藝術或文化相聯繫為特徵,而不是以文化物證為特徵。 此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古蹟遺址、自然景觀一旦受到某種嚴重威脅,經過世界遺產委員會調查和審議,可列入《處於危險之中的世界遺產名錄》,以待採取緊急搶救措施。
四.其他形式的世界遺產
1.線性遺產
  線性遺產:是指在擁有特殊文化資源集合的線形或帶狀區域內的物質和非物質的文化遺產族群,運河、道路以及鐵路線等都是重要表現形式。
  (1).中國的線性遺產:
  ①.京杭大運河
  ②.絲綢之路
  ③.徽商興起路線
  ④.長徵
  (2).國外的線性遺產:
  ①.塞默林鐵路(奧地利)
  ②.大吉嶺喜馬拉雅鐵路(印度)
  2.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
  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簡稱非物質文化遺產)又稱無形遺產,是相對於有形遺產,即可傳承的物質遺產而言的概念。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製品等)和文化空間。
  2003年10月通過的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公約》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應涵蓋五個方面的項目:1.口頭傳說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2.表演藝術;3.社會風俗、禮儀、節慶;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的手工藝技能。《公約》並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中的非物質性的涵義,是與滿足人們物質生活基本需求的物質生產相對而言的,是指以滿足人們的精神生活需求為目的的精神生產這層涵義上的非物質性。所謂非物質性,並不是與物質絕緣,而是指其偏重於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精神領域的創造活動及其結晶。
  目前,我國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申報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需先入國家級名錄。
  3.世界記憶遺產
  世界記憶遺產(Memory of the World)又稱世界記憶工程或世界檔案遺產,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2年啟動的一個文獻保護項目,其目的是對世界範圍內正在逐漸老化、損毀、消失的文獻記錄,通過國際合作與使用最佳技術手段進行搶救,從而使人類的記憶更加完整。世界記憶遺產是世界文化遺產項目的延伸,世界文化遺產關注的是具有歷史、美術、考古、科學或人類學研究價值的建築物或遺址,而世界記憶遺產關注的則是文獻遺產。
  目前,我國入選《世界記憶遺產名錄》的有納西東巴古籍文獻等4項。
  《世界記憶遺產名錄》收錄具有世界意義的文獻遺產,是世界遺產項目的延伸。
  4.世界農業遺產
  從2002年起,聯合國糧農組織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全球環境基金開始啟動設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
  按照糧農組織的解釋,世界農業遺產屬於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在概念上等同於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農業遺產保護項目將對全球重要的受到威脅的傳統農業文化與技術遺產進行保護。世界農業文化遺產不僅是傑出的景觀,對於保存具有全球重要意義的農業生物多樣性、維持可恢復生態系統和傳承高價值傳統知識和文化活動也具有重要作用。
  5. 世界溼地遺產
  國際溼地是世界遺產的一部分,2009年,溼地國際聯盟組織正式開展了對國際溼地納入世界遺產保護戰略的範疇,目前已經在中國計劃開展溼地世界遺產評估的項目有青海湖、洞庭湖、瀘沽湖等溼地。   

 

責任編輯:王佳

共1頁

 

相關文章

   

文章排行

 

最新專題

 

相關焦點

  • 定義和標準: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如何區分?
    世界遺產的定義和標準  世界遺產分為自然遺產、文化遺產、自然遺產與文化遺產混合體和文化景觀。世界遺產具有明確的定義和供會員國提名及遺產委員會審批遵循的標準。  其標準有:  (1)代表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一種創造性的天才傑作。  (2)能在一定時期內或世界某一文化區域內,對建築藝術、紀念物藝術、規劃或景觀設計方面的發展產生過重大影問。  (3)能為一種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一種獨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見證。
  • 尋訪上野三碑 感悟記憶遺產(看·世界遺產)
    其一是參觀「富岡制絲廠和絲綢產業遺產群」,2014年這個項目被列為世界遺產,因為比「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早列入一天,所以日本媒體當時將其稱做「全球第一項和絲綢有關的世界遺產」。   另一個目的是尋訪三通石碑。   2019年初,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看完《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大展後,於暮色中直奔高崎。
  • 赤水丹霞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紀實
    她全程參與了中國南方喀斯特、中國丹霞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的全過程。  肖時珍落落大方地坐到了主翻譯臺上,精準地翻譯起了羅伯特•瑞先生的闡述。  羅伯特•瑞從美學標準、地球歷史、生態過程、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精煉闡述了赤水能夠滿足世界自然遺產的4條評價標準的理由。  這次稍顯「唐突」的精彩亮相,為赤水丹霞最終入選開了個好頭。
  • 新加坡植物園是如何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
    世界遺產大會的所有代表給予新加坡植物園最高讚譽,稱它是「非常傑出,具有普世價值」的園林。新加坡植物園是全世界首個得到這份殊榮的熱帶園林。《大自然的殖民地——新加坡植物園史話》一書告訴我們,植物園之所以成為世界文化遺產與其在國家成長的獨特歷史息息相關。新加坡植物園原來是英帝國殖民時代的龐大知識體系的核心部分。
  • 取消遺產稅是世界潮流
    事實上,近年來,有不少專家公開建言,適時開徵遺產稅。  《新京報》刊發社論說,開徵任何一個新稅種,都應該採取慎重的態度,不僅要看到國際社會的情形,也要充分考慮國情以及經濟發展的需要。至於未來如何取捨選擇,也一定要根據經濟社會的發展狀況做相應調整。不過總體而言,對於當下的中國,還真是不宜開徵遺產稅。  經過了近40年的高速發展,中國相當一部分民眾積累了一定的財富。
  • 傳統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生產標準探微
    雖然已有的非遺保護標準研究已經涉及了其合法性、標準體系構成及實施操作等,而且也明確指出由非遺保護工作操作標準、非遺項目分類保護標準和非遺項目標準三大部分構成[5],或由制度性結構標準、梯次性結構標準、分層性結構標準和程序性結構標準構成[6],但是多停留在宏觀理論體系的建構上,尚缺乏更為細緻且可操作的標準規範及實施標準的細則方案等,以致無法說明標準研究及實施與非遺項目活態傳承之間無妨互促的關係,這恐怕也是各界出現不同聲音的緣由之一
  • 「龍首渠」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12月8日晚,從北京傳來喜訊,正在摩洛哥召開的國際灌排委員會第71屆執行理事會大會上,陝西「龍首渠引洛古灌區」被確認成功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並在北京(線上視頻)分會場授牌,這是既2016年、2018年我省鄭國渠、「漢中三堰」成功申報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後,陝西省第3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 絲綢之路跨國申遺:世界遺產理論與實踐的創新
    █ 文化景觀文化景觀的思想在《世界遺產公約》中本已包含,但並沒有獨立出來成為專門概念,早期也不是遺產的項目類型。因為對城鎮遺產類型的確認,才導致文化景觀在1992年成為世界遺產項目的一個新類型。1994年文化遺產標準修訂,世界遺產委員會實施全球戰略,發布《奈良真實性文件》,文化景觀的概念因此確立並不斷推廣。
  • 向世界傳播中國自然遺產經驗
    目前,中國擁有53項世界遺產,總量位居世界第二。其中,自然遺產13項,自然與文化雙遺產4項,數量均位居世界第一。在數量提升之後,怎麼保證質量上的第一?世界遺產保護的新機遇又在何方?,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以下簡稱《世界遺產公約》),建立《世界遺產名錄》。
  •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澳門歷史城區
    澳門歷史城區在第29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的2005年7月15日會議上,獲得21個成員國全體一致通過,中國"澳門歷史城區"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為中國第31處世界遺產。
  • 中國積極參與世界遺產多方面事務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世界遺產首批項目被批准至今也走過了40年。1972年11月1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十七屆大會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以下簡稱《世界遺產公約》),規定了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的定義。此後於1978年建立了《世界遺產名錄》,首批列入了12個文化和自然遺產。
  • 世界文化遺產義大利那不勒斯市的有軌電車
    那不勒斯的歷史被描述為歐洲歷史的縮影,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文化,藝術和紀念性資源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1995年,那不勒斯的歷史中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 世界瀕危遺產完全檔案
    2003年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同時也在2003年7月5日的世界遺產大會第27次會議上被納入《世界瀕危遺產名錄》。    阿富汗賈姆尖塔及考古遺存 賈姆尖塔外砌燒制精巧的磚石,頂部飾有藍色釉面的琉璃瓦銘刻,建築工藝高超,裝飾精美,代表了該地區建築和藝術的最高水平。2002年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
    ●英文名稱:Longmen Grottoes  ●批准時間:2000年11月  ●遺產種類:文化遺產  ●遺產遴選標準:龍門石窟根據世界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III)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 世界自然遺產——新疆天山
    2013年6月21日,新疆天山的託木爾峰(阿克蘇地區)、喀拉峻-庫德寧(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巴音布魯克(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格達(昌吉回族自治州)4個片區以「新疆天山」名稱成功申請成為世界自然遺產,成為中國第44處世界遺產,申報面積5759平方公裡。
  • 陝西「龍首渠引洛古灌區」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新華社發(中國國家灌排委員會供圖)12月9日,記者從省水利廳獲悉:陝西「龍首渠引洛古灌區」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這是繼陝西鄭國渠、「漢中三堰」成功申報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後,陝西省第3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世界灌溉工程遺產與世界文化遺產、自然遺產、農業文化遺產等都稱為世界遺產,是國際灌排委從2014年起開始評選的世界遺產項目。
  • 凝聚集體的智慧和力量——武夷山申報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紀實
    【作者:曹南燕;來源:通世智庫;編撰:張小青】 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武陵源、九寨溝、黃龍等三批世界自然遺產的申報成功,籌備中的武夷山申報「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的工作就已啟動。我時任建設部風景名勝處處長,有幸負責這次申遺項目的具體工作。 與武夷山的緣分,要從1993年我把黃山的一本申報書交給了武夷山申遺辦開始。
  • 華沙老城:重建的「古城」,何以破格入選世界文化遺產?
    這是二戰後大部分歐洲老城重建不具備的條件,也是華沙入選世界文化遺產的原因之一。改變世界文化遺產的認定標準1980年華沙老城申遺成功,改變了人們對文化遺產「原真性」的理解,更開啟了日後文物保護界長達數十年的討論。
  • 世界自然遺產,巧奪天工梵淨山
    巧奪天工梵淨山,位於貴州銅仁市印江、江口和松桃三縣交界處,有「梵天淨土」之意韻,這裡是國內十大避暑勝地之一,已成為我國14項世界自然遺產之一。我們為擁有這樣的資源而驕傲和自豪,去貴州旅遊,梵淨山是必遊之地,錯過了會遺憾的。圖為獨一無二的梵淨山雪景。
  • 住房城鄉建設部辦公廳關於成立住房城鄉建設部世界遺產專家委員會...
    各省、自治區住房城鄉建設廳,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建委(建交委、建設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建設局:   為加強和規範世界遺產申報、保護管理,更好地發揮專家的技術支撐作用,根據部專家委員會相關規定,成立住房城鄉建設部世界遺產專家委員會,現將該委員會名單予以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