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上野三碑 感悟記憶遺產(看·世界遺產)

2020-12-22 人民網

原標題:尋訪上野三碑 感悟記憶遺產(看·世界遺產)

  在日本高崎市區外的鄉野山間,佇立著山上碑、多胡碑、金井澤碑,依次刻立於公元681年、711年、726年。在東瀛列島屈指可數的早期石刻中,這3通石碑都有明確的刻立年代,文字保存尚好,因而均被日本政府列為「特別史跡」。加之彼此相鄰,全部坐落於古稱「上野國」的群馬縣境內,故又合稱為「上野三碑」,是漢字文明圈極東一隅難得的代表性遺存。

  從東京最繁華的中心城區乘火車出發,大約一個半小時後就可以抵達群馬縣境內的小城高崎。群馬縣經濟尚可,但可能是偏居東京都市圈西北邊緣的原因,讓它在日本四十七個都道府縣裡顯得存在感很低。我之所以選擇來群馬旅行,有兩個目的。其一是參觀「富岡制絲廠和絲綢產業遺產群」,2014年這個項目被列為世界遺產,因為比「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早列入一天,所以日本媒體當時將其稱做「全球第一項和絲綢有關的世界遺產」。

  另一個目的是尋訪三通石碑。

  2019年初,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看完《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大展後,於暮色中直奔高崎。從火車站臺步入高崎站大廳,第一眼就看見在最顯要的位置安放著上野三碑的模型。原來在2017年歲末,上野三碑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對於群馬縣來說,這是繼富岡制絲廠後獲得的又一項殊榮,宣傳推廣自然少不了。

  明明是3通石碑,怎麼會成為文獻類遺產?帶著疑問,第二天我開始了尋訪之旅。遵循高崎火車站裡詳細的導覽說明,我乘坐上信電鐵來到吉井站。這座小小的迷你車站是上野三碑週遊線路的起點,當地安排免費的中巴車循環於車站和各通石碑的所在地點,每日八趟周而復始。離開吉井站後的第一站是多胡碑。這通規整的石碑保存在碑亭內,遊客可以自助開燈,隔著柵欄仔細觀看。多胡碑附近還建有一座小型博物館,讓我驚訝的是其中竟然展陳著北京居庸關雲臺元代六種石刻文字的整幅拓片。

  之後尋訪的山上碑、金井澤碑都位於青山翠谷中的高敞臺地上。和多胡碑一樣,也都在原址加蓋了遮風避雨的保護碑亭。可喜的是碑亭都不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鐵屋子,均留出門窗空隙,供參觀者一睹石碑真容。更貼心的是每座碑亭門旁設置的自助電燈開關,讓遊客雖然隔著門窗,仍能看得真切。

  前一日我剛剛看過《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大展,再看上野三碑上的漢字,坦率說其間水平高低的反差還是很強烈的。又從形制看,山上碑仿佛縮小的好大王碑,略有石碑外貌而已。至於金井澤碑,稱之為在一塊渾圓石頭上的題刻似乎更為妥當。既然書寫粗鄙、形制簡陋,可為何它們還能被列入世界記憶名錄?關鍵在於內容。上野三碑雖然字數不多,但記載了距今1300多年前從朝鮮半島遷徙來的「渡來人」情況,以及當時日本從中國取法的政治制度、引入的佛教文化等寶貴信息。這些留存在頑石上的文字內容,符合世界記憶工程對於文獻遺產「包括任何介質」的定義。

  如果從中國的文物保護分類觀察上野三碑這樣的遺產,應該屬於不可移動文物裡的田野石刻文物,故而上野三碑列入世界記憶名錄能帶給我們很多的借鑑。在中國,類似具有檔案文獻性質的石刻文物還有很多,北京房山雲居寺石經、西安碑林等還曾被列為申報世界遺產的候選項目。如果從檔案文獻的角度梳理其價值,與上野三碑相比,至少各有千秋。在申遺越來越難、國內競爭越發激烈的大背景下,各地不妨把思路轉向申報世界記憶名錄,儘管存在體制機制上的一些困難,但至少有上野三碑的成功先例在前,未嘗不是更具可行性的操作方向。

  尋訪上野三碑後,乘坐上信電鐵的小火車返回高崎。小小的車廂裡貼滿了當地中小學生創作的家鄉風物繪畫作品。我注意到上野三碑是許多孩子傾力表現的對象。通過國際組織認證遺產的價值,激發當地民眾的自豪感,讓遺產的種子在孩子們的心中生根發芽,我想這節車廂才是我此行看到的最美麗的風景吧。

  世界記憶名錄——

  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世界記憶工程,旨在提高人們對檔案文獻遺產重要性和保管必要性的認識,並由此設立了世界記憶名錄,選取收入各國珍貴文獻遺產作為人類共同保護的記憶。

  經過多年發展,世界記憶名錄和世界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遺產保護領域的三大品牌項目。和上野三碑同在2017年入選世界記憶名錄的,還有中國提交的「甲骨文」和「近現代中國蘇州絲綢檔案」以及中國和葡萄牙共同提交的「清代澳門地方衙門檔案(1693年至1886年)」等項目。

(責編:朱江、李昉)

相關焦點

  • 世界遺產的分類及標準
    (6)與具有特殊普遍意義的事件或現行傳統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學藝術作品有直接和實質的聯繫(委員會認為,只有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或該項標準與其他標準一起作用時,此款才能成為列入《名錄》的理由)。二.自然遺產   從美學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由地質和生物結構或這類結構群組成的自然面貌。
  • 郵總推出 《方寸天地 郵票上的中國世界遺產》遺產地郵局免費蓋戳!
    《方寸天地——郵票上的中國世界遺產》不僅將全部與中國世界遺產相關的郵票畫面通過仿印形式盡收於內,還結合對中國傳統計時系統的理解,吸收傳統曆法中的精華——「天幹地支」「二十八星宿」「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並甄選節氣節日郵票
  • 長崎的教會群等被日本政府推薦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中國網9月18日訊據日本NHK網站9月17日報導,政府指出將由長崎縣的國寶——大浦天主教堂組成的「長崎的教會群和基督教相關遺產」以及東京國立西洋美術館,以後年登記世界文化遺產為目標,最終決定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推薦報告書。
  • 端午節,聽習近平講如何保護文化遺產!
    作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等風俗成為端午節的標誌,蘊含著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高度重視。在端午節之際,讓我們聆聽幾個生動的故事,感悟其中的深刻啟示。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記憶遺產中心將落戶韓國清州市
    【環球網報導 記者 李婷婷】據韓聯社11月7日報導,韓國行政安全部國家記錄院7日透露,當地時間6日在法國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第39屆全體大會上,與會國家和地區代表決議在韓國忠清北道清州市設立國際記憶遺產中心(ICDH)。
  • 看世界富豪們如何合理規避遺產稅
    催催特別喜歡看TVB的各種豪門恩怨,家族情仇的連續劇,什麼《溏心風暴》、《名媛望族》看的不亦樂乎,這自己成不了富豪卻總做著成為富豪後該怎麼保護自己的財產的夢。然而即使你是世界首富,有兩件事你也避免不了,那就是納稅和死亡,死亡我們暫且不論,就讓我們來現實中看看,這些世界級的豪們擁有著如此龐大的財產,他們是如何合理來規避遺產稅的。
  • 【世遺】中國土司遺產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網圖片庫 李維君 攝2015年7月4日消息,在德國波恩召開的第三十九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申報的「中國土司遺產」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國土司遺產」包括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貴州播州海龍屯遺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遺址。這次申報的三處遺址為中國規模較大、格局完整、遺存豐富且最具價值特徵代表性的土司城遺址。
  • 我國這四座山,是國寶級景點,屬於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我國擁有的世界遺產多達55項,是擁有世界遺產最多的國家之一。其中含金量比較高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多達4項。他們分別是我國的:泰山、黃山、峨眉山-樂山大佛、武夷山。作為華夏兒女,我們有必要記住這些珍貴的自然資源。一、泰山「五嶽之首」的泰山,位於山東省泰安市中部。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4A級旅遊景區。
  • 世界自然遺產,巧奪天工梵淨山
    巧奪天工梵淨山,位於貴州銅仁市印江、江口和松桃三縣交界處,有「梵天淨土」之意韻,這裡是國內十大避暑勝地之一,已成為我國14項世界自然遺產之一。我們為擁有這樣的資源而驕傲和自豪,去貴州旅遊,梵淨山是必遊之地,錯過了會遺憾的。圖為獨一無二的梵淨山雪景。
  • 「世界記憶遺產-東巴經典傳承體系數位化國際共享平臺建設研究...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 「世界記憶遺產-東巴經典傳承體系數位化國際共享平臺建設研究」成果發布儀式,3月11日在民族出版社隆重舉行。2003年,「納西族東巴古籍」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遺產」。東巴古籍分散收藏於世界各地,由於大多數收藏機構缺乏研究力量和彼此溝通,大量東巴古籍的內容和價值不為收藏者所知,成為「沉睡的寶藏」。特別是能夠準確釋讀東巴古籍的東巴祭師已寥寥無幾,「活著的象形文字」已處於瀕危狀態,而東巴古籍這一人類文明的珍貴記錄也面臨著無人釋讀的危機。
  • 世界記憶遺產的南京迴響|他們親手挖出被屠殺同胞的白骨 留下了...
    時間流逝,記憶,能否長存?
  • 世界自然遺產——新疆天山
    2013年6月21日,新疆天山的託木爾峰(阿克蘇地區)、喀拉峻-庫德寧(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巴音布魯克(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格達(昌吉回族自治州)4個片區以「新疆天山」名稱成功申請成為世界自然遺產,成為中國第44處世界遺產,申報面積5759平方公裡。
  • 何謂自然文化遺產?
    樓 舒 金 慧  6月22日,中國大運河申請世界遺產成功。  「世界遺產」一詞對普通大眾來說已不陌生,但也不怎麼清晰。20世紀70年代,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通過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首次闡明了「世界遺產」的概念:「人類共同繼承的文化及自然財產」。人們也通常稱之為自然文化遺產。
  • 「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研討會在泉州舉行
    昨日,「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會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舉行,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鄭筱筠研究員在開幕式上如是說。該項目由國家文化和旅遊部牽頭組織,福建省文旅廳協調推進落實申報工作,申報文本包括福建泉州、廈門、漳州三地的多個代表性小區及群體。
  • 世界文化遺產保護與文明傳承:一種建構主義的視角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85年12月12日正式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締約國行列。截至2015年7月,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審核被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唐崖論壇的中國世界遺產共有48項,其中世界文化遺產有30項。
  • 世界瀕危遺產完全檔案
    2003年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同時也在2003年7月5日的世界遺產大會第27次會議上被納入《世界瀕危遺產名錄》。    阿富汗賈姆尖塔及考古遺存 賈姆尖塔外砌燒制精巧的磚石,頂部飾有藍色釉面的琉璃瓦銘刻,建築工藝高超,裝飾精美,代表了該地區建築和藝術的最高水平。2002年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貴州「最美」的山水,被列入世界遺產,卻因一座橋知名
    貴州山水秀美,這幾年的旅遊發展紅紅火火,受到了許多遊客的青睞,不過貴州有幾處世界遺產卻很低調,許多遊客甚至並不知道這竟然是世界遺產。貴州縣有一個小七孔景區,可以說是貴州山水的代表,索七公是長江風景區的一部分,2007年是世界自然遺產,被稱為「超級盆景」。小七孔的名字來源於建於清朝道光十五年(1836年)的小七孔橋,是一所近200年歷史的高校,橋長25米,是當時貴州到廣西的重要通道。
  • 遺產本質上都是非物質的:遺產批判研究和博物館研究
    在英語世界中,除了羅溫索之外,還有懷特(Wright)[3]和休伊森(Hewison)[4][5]從歷史學的角度,沃什(Walsh)[6],桑克斯和特利(Shanks and Tilley)[7]從考古學的角度,班尼特(Bennett)[8]從社會學的角度研究遺產。羅溫索等學者對遺產的研究,是對三種相互交織的社會事件作出的回應。
  • 日本「世界自然遺產」攻略:4個美如仙境的世界自然遺產
    我們經常在報章媒體上看到「世界遺產」(World Heritage)這幾個字,民眾對於世界自然遺產僅止於文字上的理解,其實世界遺產是由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根據國際公約條款所登錄,主要是要保存對全世界人類都具有傑出價值的自然或文化,並分有「世界文化遺產」跟「世界自然遺產」兩種。
  • 世界遺產在德國系列 (一)
    2020年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成立75周年,在成立的75年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全球167個國家的1073處古蹟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這些需要得到妥善保護的地方也是值得一去的旅遊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