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孩子的生長有關鍵期,如果在這個時期缺少適當的環境刺激,這種行為便不會再產生。
關鍵期的概念最初是由奧地利生態學家康羅德·洛倫茲提出來的。他在對鳥類自然習性的觀察中,發現剛孵出的幼鳥,如小雞、小鵝等,會在出生後很短的一段時間內學會追逐自己的同類或非同類,過了這段時間便再也不能學會此類行為或印刻自己的母親。
對於我們人類而言,也有關鍵期,比如孩子有動作發展關鍵期,語言發展關鍵期,最直接的證據就是狼孩,錯過了語言發展期,就很難跟正常的孩子一樣進行語言表達。
那麼孩子在7歲前有哪些關鍵期呢?我們家長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度過關鍵期呢?
在《關鍵期,關鍵幫助》這本書中,作者李躍兒給了我們詳細的指導。
一、安全關鍵期(0-1歲)
這個時期,孩子特別需要媽媽給予的安全感,所以媽媽應該多呆在孩子身邊,多抱抱孩子,而不是為了所謂的延遲滿足,孩子哭了鬧了也不抱起來,這樣慢慢的就會讓孩子缺少安全感,不願意與周圍人產生連接,這在李躍兒看來,是很可怕的一件事。
二、心智模式發展關鍵期(啃、抓、踩)(0-2歲)
這時候的孩子,見什麼都啃。很多家長會認為不衛生,組織孩子這樣做,但其實,這是口的敏感期的正常表現。
孩子最早嘗試啃的是他們的手,吃手需要大腦指揮肌肉配合,這樣大腦就開始工作,處理來自口和手的刺激。孩子啃到不同的物品,神經元就不斷形成新的連接,然後搭建成孩子最早的心智模式。
所以,不光是手,只要是安全,衛生的物品,孩子想要用嘴去啃,家長就不要阻止。
很多孩子在一歲時,就開始拒絕大人的的餵食了,吃啥都會自己上手,而且非常迷戀玩水,玩沙子,真讓家長苦惱不已。
這是因為孩子進入了手的敏感期。在保證孩子安全的情況下,家長儘量給與孩子用手探索的自由。
當孩子會走之後,我們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孩子專挑不平的地方走。我們家長可能會覺得不安全,讓把孩子拉回來,其實,那是孩子在用腳來探索。
切記,不要給他穿帶響笛的鞋,這樣的鞋子會在孩子走路時發出尖利的響聲,打亂孩子對腿的感受和觀察。
還有一個現象也讓家長很頭疼,那就是孩子像個搗蛋鬼一樣,翻箱倒櫃,到處拖東西,把家裡搞得亂七八糟,其實這是孩子腿的敏感期,他開始去探索更遠處的事物。這就會讓孩子發現空間,當發現空間了以後,他們就開始了空間探索。
比如,他看到家裡書擺得很整齊,他試著推倒,改變這個東西的模式。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可以通過他的手,他的力量,改變一個東西的模式。這樣,兒童就會產生自我效能認知,這正是自信的基礎。如果一個人童年,沒有建構起自我效能認知,長大很很難自信。
三、探索事物與人的關係(執拗期)(2-3歲)
2-3歲的孩子為什麼經常表現得特別不可理喻?比如媽媽給孩子掰了半個麵包,但是孩子非要一個整個的。媽媽會認為孩子浪費食物,但是殊不知,這是破壞了孩子的整體感知感。還有的孩子夠不到電梯的按鈕,卻偏要自己去按,夠不到還要大哭大鬧。
這時候,如果家長發火,說理或是賄賂,效果都不會太好。此時最好就是傾聽孩子,平靜地等著孩子發完脾氣,對他們表示同情,但告訴孩子事情就是這樣,爸爸媽媽也沒有辦法。積累一些經驗之後,孩子就會發現,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執拗的情況就會大大改善。
四、適應幼兒園,發展友誼關鍵期(3-4歲)
這時期的孩子開始上幼兒園,有些孩子哭鬧,不願意上學,這就是孩子的分離焦慮,這也是很正常的現象。
這時候,父母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情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焦慮、悲傷的情緒,承諾準時接送孩子並恪守諾言。
另一方面,孩子在這個時期開始交朋友,孩子如果被群體忽視、缺少朋友,會影響將來的人際關係和社會能力發展。因此,如果察覺到孩子特別缺少朋友,家長需要提供一些幫助。
家長可以請跟孩子性格相似的小朋友來家玩,等孩子有了一定的合作基礎,再請性格不同的小朋友加入,逐漸增加複雜度,培養孩子的多向社會能力。
五、探索他人心智關鍵期(撒謊、偷東西,試驗力量)(4-5歲)
這個時期,孩子會出現撒謊的情況。首先我們要來了解,孩子為什麼會撒謊。
一是探索他人的心智。孩子4歲左右廣泛和他人互動,他們會發現別人內心想的東西跟自己想的不一樣。於是,他們嘗試告訴別人一些並不存在的事情來試驗別人是否能察覺。他們還可能會拿走一些不屬於自己的東西,看別人是否會發現。如果家長指責孩子撒謊,那可能會破壞孩子探索的本意,並且注意到撒謊、拿別人東西這件事,對此樂此不疲。
這時,家長應該給孩子幾個月的探索期,之後,需要讓孩子意識到他的謊言不成立,會被人拆穿,慢慢地,他就失去撒謊的興趣。注意,不要真被孩子騙到,否則,會讓他體會到極大的愉悅感,繼續撒謊。
二是孩子故意捉弄別人,有時候是出於檢驗友誼的目的,這時,家長要告訴孩子他的行為給別人帶來什麼。
三是孩子遇到困境,為了保護自己而撒謊,家長這時要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如果家長給與的環境太過惡劣,就會促使孩子撒謊。
六、文化學習時常見問題(5-7歲)
這個時期,孩子不可阻擋地對文化學習發生興趣,寫字,畫畫,唱歌,對這樣的表達非常痴迷。
如果此前沒有被成人逼迫著學習過,他們會天然地對對符號產生興趣,只要有機會就去探索。如果有很好的音樂欣賞、繪畫欣賞、戲劇欣賞指導,孩子很快就會發現這些藝術行為是如何表達人的思想和情感的,也會試著用同樣的形式來表達自己。
但是,應當注意,當把這些介紹給孩子時,需要將這些語言所表達的內涵和創造者當時的想法一起介紹給孩子,在他們最初練習使用這些精神玩具時,不要把孩子的注意力過多地引向技術和知識。孩子天然地對學習和發展有著強烈的興趣,反而是我們的逼迫,會使孩子喪失學習探索的熱情。只有學習帶來的愉悅,才是學習的內在動力。
關鍵期關鍵幫助引發我們顛覆性的思考。萬事溯源,了解了人類的成長規律,懂得了科學的養育方法,多學習!我們就會走上一條正確的教養之路,然後努力做正確的事,然後靜待花開。
文章作者簡介:湯湯,媒體記者,高中語文教師資格證持有者,少兒成長教練,喜歡沉浸在閱讀的美好世界裡,希望用文字溫暖自己,溫暖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