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分享我的臺灣自由行,今天我們繼續在高雄閒逛。
高雄不大,出行遊玩主要是坐捷運(也就是地鐵)。話說從高雄西子灣捷運站出來,就看到對面的巨幅標語,代天宮?不知道是什麼所在。
這幅標語有兩個詞不太懂,「哈瑪星」和「代天宮」是什麼呢?有些好奇。在臺灣總會有這樣的迷惑,對於吃的,對於一些人文宗教等,充滿了好奇。過後想來,無非是我們大中國的南北差異罷了,這也許就是旅行真正的魅力吧。
出了地鐵口,沿鼓山區鼓波街走上幾百米就到了代天宮的路口。其實這裡並不偏僻,這裡算是高雄景點的密集區域,可以觀賞遊玩的地方太多了,旗津島、西子灣、國立中山大學、打狗領事館、臺灣鐵道故事館和駁二藝術特區等,都在這附近,步行或騎行遊覽都可以了。
代天宮大門,古色古香。其實,代天宮在我們的眼裡,他並沒有太悠久的歷史。高雄哈瑪星代天宮廟宇興建於民國40年,也就是1951年,整個後殿、牌樓和龍鳳樓一直到1980年才陸續完工,歷史文物館成立於2015年。
代天宮牌樓前神氣的小獅子。
說下「哈瑪星」吧,這個名字很奇怪。哈瑪星在日治時期是重要的行政區之一,為高雄港起源地,當時有兩條濱海鐵路通往商港、漁港等地,繁榮的街道帶動周邊的經濟,當時稱這裡為「濱線Hamasen」,日語發音被當地居民以中文念為「哈瑪星」,就這樣沿用至今。
牌樓旁的另一隻獨角神獸。
在前文的後臺評論中,有網友犀利評論,說文章「媚日」。這裡簡單說一下,臺灣經歷了50年的日據時期,清朝籤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之後,1895年至1945年之間,臺灣被日本帝國殖民統治的時期,又稱為日據時代或日本殖民統治時期。50年的殖民統治,給臺灣打下了很多烙印,後文慢慢說吧。
哈瑪星原為高雄政經中心,更是高雄港現代化發展的起源地,曾是當地最繁榮的地區,但由於市中心東移,因而慢慢沒落,近年來則朝著觀光等方向發展。
高雄代天宮俗稱「哈瑪星大廟」,建於公元1950年代,曾是高雄市第一個市役所,是戰後初期的典型臺灣廟宇型式,本體為傳統閩式格局,採歇山重簷樣式,格局嚴謹包括三川五門、前拜殿、正殿、後殿、左右護龍等。如今不僅是社區居民的信仰中心,在廟前的廣場更是居民活動聚集的地方。
代天宮為典型臺灣式廟宇,主祀五府千歲。廟體為傳統閩式格局,包括三川五門、前拜殿、正殿、後殿、左右護龍等,廟內裝飾有名家匠師的浮雕、泥塑、山水壁畫等。
寺廟裡面處處可見精美的雕刻。代天宮興建期間,聘請了多位「薪傳獎」之文化裝飾藝術創作者,包括潘麗水、潘嶽雄、葉經義等多位大師,賦予了代天宮藝術的生命。
大殿裡很是熱鬧,好多人在排隊,等待著法師們的祛病祈福。很多人手上拿著一些衣物,我好奇地詢問起來,一位法師淡淡地說,病人臥床或行動不便,家屬把病人的衣物拿過來,一樣可以的。
對臺灣寺廟的印象,和我們大不同,感覺老百姓對寺廟很是親近,寺廟也是敞開懷抱歡迎大家,寺廟早已融入到臺灣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這是大殿側門的門神畫像,被玻璃罩妥善保護起來了。這些代天宮栩栩如生的門神,就是由民間彩繪大師潘麗水在1974年繪製的。潘麗水(1914年─1995年),臺灣臺南市人,知名廟宇畫師,人稱「麗水師」。曾入選第二屆臺灣日治時代「臺灣美展」、與中華民國教育部民族藝師薪傳獎。
上圖的慈眉善目的門神,還真不是我心目那種的門神,這位才符合我的標準。這裡一共繪有8位門神,各具特色,形神兼備。
代天宮門前精美的石雕的作者,是來自於臺北協成石店的張木成大師。
大殿的右側的小二樓上,是代天宮歷史文物館。
這裡介紹了代天宮的歷史,有很多珍貴的歷史文物。
展廳裡,更像是一個民俗博物館。代天宮雖然年代並不久遠,但這裡收集很多的文物,這樣的傳承做的非常好。
代天宮是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及集會場所,平日香客雲集。廟前廣場設有諸多攤位,小吃口味眾多。這又是刷新我的三觀,每到周末或者夜市時間,這裡一掃佛家清淨,瞬間變成了鬧市,且毫無違和感。
最有意思的是,周末的代天宮的大殿前,還有人正在獻唱一曲,觀眾寥寥,真是新奇啊。
夜市時間開始了,我選擇了這家最紅火的攤子,嘗一碗麵線羹和烤黑輪吧。聽說這裡的小吃夜市在高雄還很有名氣,常常吸引許多饕客聞香而來。
面線糊起源於福建泉州,是福建閩南地區和臺灣地區的風味小吃,呈糊狀,是由細面線、地瓜粉製作成。先將水煮開,放入番薯粉和調料、面線。一般為早餐食用,也可以當做點心和夜宵,就著油條跟馬蹄酥吃。
我是第一次吃這個面線羹,叫做面線糊也可以,味道鮮美,清甜爽滑,讓我一下子就愛上它了。自此,我就瘋狂地喜歡上了面線糊,走到哪裡吃到哪裡,返程回到福建泉州時,又美美地吃了幾次,欲罷不能了。
烤黑輪,酥酥脆脆的,口感不錯。高雄市區並不大,兩條捷運線加上一條環形輕軌,交通很順暢。這裡也是高雄文化公車的一個站點,遊客並不多。
下文,我們接著逛高雄,好玩新奇的地方還有不少呢。待續。臺灣高雄愛河畔的「玫瑰聖母教堂」,清同治皇帝恩準的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