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標題:《江門竟藏著一座「水中碉樓」,還有這些碉樓……各種美,太驚豔!》
開平碉樓作為廣東迄今為止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名揚海內外。然而這兩天,「五邑第一高碉樓卻不在開平,而藏身在臺山鄉村」的消息讓很多人頗感意外。根據統計,臺山現存碉樓超過2500幢,不乏一些獨一無二,或有響亮頭銜的「佼佼者」。臺山除了「五邑第一高碉樓」,還有一座「水上碉樓」也可謂獨一無二,下面,小編就和大家一起去見識下!
01、獨一無二的水中碉樓尋跡經過四處打聽,這座「水上碉樓」位於臺山市白沙鎮陳坑水庫,真名叫做「光耀樓」。據介紹,光耀樓建於1921年左右,原來碉樓所在的位置就是一個村莊。隨著當地村民逐漸移民,當地在此修建了陳坑水庫。
彭偉宗 攝
身世90多年前建成,50多年前被淹彭偉宗 攝
對這座碉樓的歷史,臺山市白沙鎮60多歲的黃偉生有一點印象。據他回憶,這座碉樓是在1958年的時候被淹沒在水裡的,當時正值「大躍進」時期,很多白沙鎮的人都參與修建了陳坑水庫(當時叫馬石水庫),修好之後,陳坑水庫的庫區淹沒了部分村莊。
豐水期的時候,碉樓下面兩層被水淹沒,看起來就像是浮在水面。彭偉宗攝
到現在為止,這座碉樓已經淹沒在水中有50多年了。在豐水期的時候,碉樓下面兩層被水淹沒,看起來就像是浮在水面;在枯水期的時候,地面露出,長滿了青草,碉樓看起來又像在地面上。
枯水期的時候,地面露出長滿了青草,碉樓完整展示出來。彭偉宗攝
現狀彭偉宗 攝
根據白沙鎮政府的記載,「光耀樓」又叫做「宗正樓」,修建於1921年。在碉樓的旁邊,曾經有四間兩層的青磚水泥平房,是當時由宗正、華正、炳正三個堂兄弟聯合起來修建的,名字叫「潮洞新村」,在這幾棟平房的旁邊,另外修建了一間「宗正樓」,就是這座碉樓,用來保衛「潮洞新村」。
彭偉宗 攝
修建碉樓的這幾位堂兄弟本來就在美國打工,修建期間曾經陸續回來,但自從這幾棟建築修好以後都沒怎麼回來住,一直是他們的後人住在這裡,真正的主人則一直旅居美國。
彭偉宗 攝
在陳坑水庫修好以後,碉樓的主人先是遷移到旁邊的村子裡,後來就都陸續出國了。直到現在,碉樓的主人仍然沒有找到,附近村子裡也沒有人認領這座碉樓。
如今,這座碉樓已成為驢友騎行目的地,更有不少攝像師專程前往拍攝。
「光耀樓」攝影欣賞一座古色古香的碉樓矗立在水中,水面上漂浮著一些水草和小竹排,偶爾有人撐著小竹排,那景致無不令人神往!
豐水期的水中碉樓。 彭偉宗攝
根據枯水期的照片顯示,水下還有一層,所以這座碉樓其實一共有四層,其中水上三層,水下一層。在碉樓的頂部,有兩層高的瞭望樓,四角又有尖頂的瞭望亭,看起來結構非常獨特,遠遠望去,伴隨著水中的倒影,這座碉樓顯得格外迷人。
枯水期碉樓的另一番景象。 彭偉宗攝
夜幕下的水中碉樓,如幻似真……素雅而神秘。
水中碉樓夜色。彭偉宗攝
02、五邑地區最高的碉樓福臨碉樓位於江門臺山市四九鎮玄潭村委會福臨村,樓高10層,比「開平第一樓」瑞石樓還要高出一層,為五邑地區中最高碉樓。
福臨碉樓始建於1922年,建成已有96年歷史,歷經近百年風雨,至今仍擔負著當初守護村落的使命。
從外觀上來看,碉樓的底部為庭院式,前面的空地上種滿了蔬菜,在綠樹叢的掩映下,更顯得氣勢恢宏。
整座碉樓樓高10層,氣魄逼人。其中1層到7層為居住層,8層為回形涼臺,9層則是一個過渡層,頂層建了一個圓頂攢尖的涼亭,建頂上端的門欄上寫著「福臨碉樓」。居住層每層都設有一個左右對稱的窗口,14個窗口上均有拱券設計,有的因為年代久遠的關係已被磨損掉。
福臨碉樓為什麼建得這麼高?據悉,上世紀初,當年,盜賊四起,為了防止盜賊和土匪,碉樓都有用作防敵反盜的的功能,當土匪來襲時,警報鳴響,人們就從自己的老屋中躲入碉樓中的房間裡渡過難關,而建築越高越利於防敵。
當年,為修建福臨碉樓,村民籌資捐款共得5萬美金,全村的村民都出了一份錢,但是主要的資金是華僑捐款。村民團結一氣,才修建了如此氣勢恢宏的碉樓。
據了解,碉樓都是華僑從外國運回來的水泥建造的,碉樓內部室內卻依然保持涼爽通風,這與碉樓的巧妙設計有著莫大的關係。
樓梯扶手也因年久失修而被侵蝕,只剩空蕩蕩的臺階。沿著臺階往上走,從2樓起每層都有4間住房,呈一字形排開。
60年代修建塘田水壩時工人也在這裡暫住過每間房門口都留下了毛筆娟秀的字體,依稀可見「女宿舍:劉少玲、李少苗」……房間門口標明住宿者的單位、姓名等信息。通過虛掩的門,曾經給下鄉知青做過4人宿舍。
1948年後,福臨碉樓曾做過塘田小學,供福臨村裡的適齡兒童上學,兩年後取消辦學。「文革」時期福臨碉樓也曾做過村民和生產隊的會議室。碉樓是江門臺山華僑建築當中無疑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但也足以讓世人對江門臺山的碉樓興致盎然。
碉樓是村落守衛者,在洋樓眾多的村莊裡,必定有碉樓的守望,維護整個村落的和平安定。他們仿造西方建築的形式建造了堅固的碉樓,守衛他們的村莊免受強盜的襲擊。
福臨碉樓第八層的回形瞭望臺,作為防禦之用。登上10樓頂層,村中全貌和遠處的景色盡收眼底,塘田水庫及田野之美也一望無餘。
03、風格各異的開平碉樓相比上千年甚至更長時期的建築文化遺產,從明代中後期出現的開平碉樓承載了本地鄉土建築5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鄉土建築中最「洋氣」的典型,是集防衛、居住和建築藝術於一體的多層塔樓式建築。根據文獻記載,開平共有3000多座碉樓,目前現存有1833座,分布在開平各鄉村之間。在這眾多風格各異的碉樓中,哪些又是超群絕倫的特色建築呢?
01瑞石樓,堪稱「開平第一樓」,是中西建築風格完好結合的典型,也是開平現存最高、最美的碉樓。現今坐落在開平市蜆岡鎮錦江裡村。
瑞石樓樓高九層,佔地九十二平方米,鋼筋混凝土結構,牢固非常。各層的窗裙、窗楣和窗花的造型和構圖也各有不同,顯得靈活多變。樓的頂部有三層亭閣,凸現西方建築獨特風格,其中以四周用承重牆接託的羅馬穹窿頂和以支柱支承的拜佔庭穹窿頂造型最為顯著,給人以異於常態的美感。
02風採堂,又名名賢餘忠襄公祠,省級保護文物,位於開平市風採中學內,因為校內有風採堂,所以風採中學堪稱「開平最華麗精緻的學堂」。
風採堂始建於清光緒32年(1906年),民國3年(1914年)竣工,是開平、臺山兩地餘姓族人紀念他們的祖先餘靖而修建的,由風採堂和風採樓兩個主體建築物組成,擁有三進六院十五廳堂,總面積5364平方米。它的結構形式既繼承了中國古代建築的民族風格,又吸取了西洋建築的藝術特色,結構嚴謹,瑰麗宏偉,在僑鄉建築裡獨具一格。風採堂從建祠之初就是祠庠合一,中間為祠堂,東西兩翼為學校,現為開平風採中學。
03適廬,建於1924年,位於開平市百合鎮蝦邊村。是現存最典型的三合土碉樓,牆身土黃色,碉樓上部是歐洲城堡式,四角有向外突出的燕子窩。三合土碉樓是用紅泥、石灰加上糖或糯米等攪拌後逐層錘夯而成,牆身一般有一尺多厚,其堅固程度可與鋼筋水泥媲美,而且室內比水泥造的房子陰涼。因此適廬也堪稱開平"三合土"碉樓的代表作。
據說,樓主關以文是開平第一個農民協會的會長,適樓是商討農會事務、開展黨地下活動的場所。
04寶樹樓,座落在塘口鎮的潭溪墟(開平立園側),建於1921年,是目前開平不多見的拜佔庭老宅,那尖塔為拜佔庭風格的象徵,寶樹樓建築風格獨特,樓內樓外都保存完好,讓人看之有驚豔的感覺。現為潭溪學校,去寶樹樓的路十分好找,就在立園大門口停車場左側一條小道進村,遠遠就能望見美麗的寶樹樓。
05中堅樓在開平有著「機器人樓」之稱,外形奇特古怪,甚至有些滑稽,遠觀酷似一個機器人,有眼睛,有嘴,故有「機器人碉樓」之稱。仔細觀察,會發現T形與長方形的槍眼遍布樓體。當然也有人覺得它像個日本兵似地站在公路邊,不為別的,只為那醒目的一輪紅雕面。中堅樓建樓較早,由此可見當時開平人民的審美觀念十分前衛。
06開平有兩座「紅樓」,一是開平一中的百年校樓,二就是赤水紅樓。赤水紅樓其實非常浪漫,它位於開平市赤水鎮旗尾旗勝裡,分為東西兩座獨立建築。紅樓的大院佔地面積約1200平方米,其中每座建築面積約360平方米。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工程師周明重參考了廣州東山的洋樓樣式,於開平市赤水鎮旗尾旗勝裡,落成兩座氣勢磅礴的紅色建築。外部為紅磚綠瓦,內部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平地拔起,當年因牆體以紅磚砌築,為當地少見,並且在工程竣工時,全部建築材料只剩下四塊紅磚,精雕細琢,令人稱奇,成為一時佳話。於是,後人稱它們為——紅樓!
07日昇樓與翼雲樓相併,拍出來的照片多次誤導外國人,他們均以為這裡是英國的古堡,但其實這是中國廣東省開平市赤水鎮的碉樓。日昇樓與翼雲樓位於赤水鎮大同村村口,始建於1926年,屬於私人建造用於防匪、居住碉樓。兩樓並排而立、相互依偎,數十載風雨侵蝕使之留下斑斑痕跡。
當時,赤水一帶土匪橫行,打家劫舍。大同村居住著二三十戶富裕的美、加僑眷,於是,這裡便成了土匪們的作案目標。1926年,為了防範匪患,僑居國外的司徒昌倫先生在家鄉大同村靠近門樓的司徒氏宗祠旁,修建了一座碉樓,取名「日升樓」。該樓高6層,樓身為方形,天台上的樓頂為羅馬建築風格的圓形拱頂,猶如一輪初升的紅日。旁邊5層的「翼雲樓」和另一棟碉樓同樣為西歐古典建築風格,樓頂均建有塔形頂。3座碉樓錯落而立,相依相偎,相映成趣。
08性如別墅和六也居廬,也是相併而立的兩座居廬,它們位於開平市赤坎鎮五堡大同裡,因為造型酷似並聯而立在田野中,因此被群眾稱之為「父子樓」。是由旅美鄉親譚華強於1930年回國興建的。聯體樓的右樓名為「性如別墅」,是譚華強為紀念父親譚性如養育之恩而建的;左樓名叫「六也居廬」,是建給他的妻子黃玉鑾居住的。「父子樓」建成後,因為外形精緻獨特,被譽為「赤坎江南第一樓」。
09毓培別墅位於開平立園景區內,建於1936年,是立園園主為愛妻譚玉英所建,別墅為園主謝維立乳名命名。毓培別墅樓高實為五層,但從正面看又似四層,四層樓分別為仿中國古式、日本寢式、義大利藏式、羅馬宮式。
10開平有很多居廬和碉樓尚未開發,但卻因此而擁有質樸的美麗,位於赤坎鎮中興裡的六座居廬便是。
舊金山唐人街的「中興旅館」就是來自赤坎上龍的移民的落腳點,所以他們在赤坎的洋樓村就叫「中興裡」,這村子最大的特色就是有六座居廬,整齊地排成一列,立於水邊,非常養眼。
11銘石樓,位於開平市塘口鎮自力村,建於1925年,樓高6層。樓頂的燕子窩很有特色,樓裡樓外風景很好。屋外陽光直射下稻田分外翠綠,與錯落分布的碉樓構成一副優美的田園畫幅。
銘石樓樓主方潤文早年在美國謀生,經營過餐館,後以「其昌隆」雜貨鋪發家,成為本地首富,後回家鄉興建了銘石樓。2010年,姜文來開平拍攝《讓子彈飛》相中了銘石樓,將其作為劇中黃四狼的家,此後,銘石樓一炮而紅,成為開平影視碉樓的代表之作。
12赤坎古鎮之所以傳奇,兩大家族功不可沒,有意思的是,兩大家族分別在赤坎上埠和下埠建起了圖書館,作為赤坎古鎮的文化建築之象徵。
司徒族圖書館建於1926年,該館興建發起人為旅美國 、加拿大華僑和在鄉之文化教育界人士,目的是廣開民智,發展文化教育事業。圖書館建成後,旅加司徒氏華僑獻資,在樓頂增建一座大鐘樓,此鍾是波士頓名牌產品。司徒氏圖書館是赤坎古鎮最早建成的圖書館,其後三年,關氏家族也在赤坎上埠建起了關氏圖書館。
13作為赤坎古鎮的兩大家族,司徒氏圖書館建成後,關族人也在兩年後呼籲族人海內外籌款,終於在1929年於赤坎上埠建起了關氏圖書館,與司徒氏相比,關氏圖書館建得更大更寬,選地更好,更是使用了巴洛克時期的建築風格,圖書館建成後,更是在樓頂蓋建鐘樓,這座來自德國的大鐘將與司徒氏通俗圖書館來自美國的大鐘同時而鳴,爭相報時。
14赤坎歐陸風情街以一整排民國時期的騎樓建築而聞名,這條近400米長的商鋪式樓房,是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於上世紀20年代,由早年移民歐洲和美洲等地的赤坎華僑,從國外帶回建築圖紙,融合開平本地的建築藝術,在這裡建成的。而今,完好保留的赤坎歐陸風情街已成為赤坎古鎮不可不看的一道亮麗風景。
15晚香亭,是當年園主謝維立為愛妻建造的一座橋亭,亭高兩層,南北相跨,琉璃瓦頂,石米牆身,橋兩側為東西向,更請來晚清書法家吳道熔先生為亭提書「晚香亭」,並將「晚」字書寫成既可讀「晚」又可讀「曉」的字樣:旭日東升時為曉香亭,夕陽西下時為晚香亭。意景相融,令人叫絕。
16說到開平特色碉樓,當然不可缺開平最早的碉樓——迎龍樓。
迎龍樓坐落在開平市赤坎鎮三門裡村,是開平市現存最早的碉樓,為關氏家族所建。迎龍樓建於明朝正統年間,至今已經四百多年的歷史,三門裡地處潭江下遊衝積平原,是一片蘆葦叢生、水鳥群集的低洼之地,洪澇不時地威脅著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明朝嘉靖年間(公元1522),關氏十七世祖關聖徒夫婦獻出家庭積蓄,建起了迎龍樓。
17這所位於百合鎮的碉樓,資料不詳,為什麼還要擺上來?因為太宏觀啦,它宏觀、大氣、關鍵還是保存完好。躍龍樓樓高六層,窗子開得較小,周邊也沒有雕飾,而樓頂卻有著六座圓弧狀類似現代陽臺的邊樓,顯示著主人小心翼翼卻又按奈不住的品位追求。
18這座開平的「比薩斜塔」名叫「邊籌築樓」,是開平眾多獨具特色的碉樓之一。邊籌築樓旁邊是一塊很大的池塘,碉樓斜斜的身軀倒影在池水中,每個遊人都讚嘆不已、令人拍案叫絕!
碉樓這麼美,不來看看就可惜了,趕緊給朋友看看吧!
來源:江門旅遊、臺山旅遊、市旅遊協會/圖(子牙顯靈、九宮裡、四九政府網等)、碉樓故事
責任編輯:林育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