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個實海況智能船艇競賽在上海交大海洋裝備智能演進中心舉辦

2020-12-14 上海交通大學新聞網

為深入貫徹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海洋強國、科技強國目標,推動人工智慧、綠色船舶等領域新技術發展與轉化應用,發揮「比賽+科技+文化」疊加效應,提高海洋科技創新能力,助力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2019年10月10日-13日,「海上爭鋒」2019中國智能船艇挑戰賽暨第二屆海洋智能裝備與系統創新論壇在日照市舉辦。

此次活動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造船工程學會、上海交通大學、山東省日照市人民政府、中國船級社、中國海洋學會、中國航海學會、中國人工智慧學會主辦,日照市科學技術局、日照市海洋發展局、日照市東港區人民政府、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海洋智能裝備與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承辦,採取中國智能船艇挑戰賽、海洋智能裝備與系統創新論壇、海洋智能裝備展覽相結合的方式,邀請相關領域的院士專家齊聚一堂,推動智能船艇技術轉化和規範形成。

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林忠欽,遼寧艦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朱英富,海軍裝備研究院系統研究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邱志明,教育部科技司巡視員李渝紅,軍委聯合參謀部戰場環境局原副局長、少將張輝,海軍工程大學原校長、少將趙永甫,海軍裝備部原副部長、少將耿廣生,海軍研究院水面作戰所原所長、少將李煒,中國造船工程學會副理事長李國安,首席專家陳映秋,秘書長林憲東,常務副秘書長金向軍,中國航海學會常務副理事長曹迪,副秘書長顧維國,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黨委書記周薇,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孫麗珍,先進技術與裝備研究院副院長劉冬,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副院長唐文勇、黨委副書記宋續明,海洋智能裝備與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範軍等嘉賓出席。

首開先河 孰與爭鋒,我國在實際海域海況條件下的首個無人智能船艇競賽舉行

「海上爭鋒」賽是我國在實際海域海況條件下舉辦的首個無人智能船艇競賽,分為海上爭鋒、穿越險阻、自主繞標不同科目進行,旨在考核在沿海實際環境條件下,參賽團隊使用具備自主智能決策能力的競賽船艇,完成既定航行任務的性能和水平。與此同時還舉辦新型智能船艇功能展示競賽考察參賽單位在智能船艇的設計理念、功能實現、場景應用和結構材料等方面的最新研究及開發成果。

7月15日競賽委員會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邱志明院士組織召集領域專家審定通過了《2019中國智能船艇挑戰賽「海上爭鋒」賽競賽規則》。其中最為引人矚目的是海上爭鋒科目,要求參賽團隊使用具備自主智能決策能力的競賽船艇,按照規定的出發時間、航線和要求在海域內完成航行任務,總航程約為10km。航行任務包括「智繪2019」「智尋標的」「海上追夢」等科目,既關注了海上智能裝備演進的前沿研究成果、又以智能船艇挑戰賽的形式完成任務目標的落地實現。

本次競賽共吸引了來自上海交通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上海海事大學、江蘇科技大學等高校以及武漢勞雷綠灣、北京同方佰宜、江陰北海等關注無人智能裝備發展的企業的近50個項目參加各個科目的比賽。

發力「海洋裝備+人工智慧」,上海交大獲高校首張無人艇驗服務供方資助證書

10月12日-13日,第二屆海洋智能裝備與系統創新論壇在日照國際博覽中心舉行。林忠欽、朱英富、邱志明三位院士齊聚一堂,與曾恆一、徐芑南、李建成、毛軍發等院士作為大會共同主席,攜手海洋裝備技術領域頂級專家,以及教育部、工信部、科技部相關領導和中國造船學會、各大高校、科研院所領導及專家,青年學者、知名企業家,省市區相關部門負責人等共話海洋智能。

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林忠欽等參觀了海洋智能裝備與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日照分部)。

10月12日的開幕式上,中國船級社總裁莫鑑輝向上海交通大學海洋智能裝備與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授予無人艇測試場服務供方認可證書。位於山東省日照市的上海交通大學海洋裝備智能演進中心作為試驗場地,能夠滿足在各種複雜測試科目設定下無人艇的功能調試、性能測試、智能演進需求的多用途試驗基地。中心建設內容包括海上試驗場、岸基指揮中心、信息傳輸基站、數據反演及態勢研判終端系統等海上智能演進試驗及分析平臺,可以支撐各種水面、水下智能裝備及系統開展技術成熟度5級及以上的樣機實驗研究及智能演進評判研究。

與此同時,海洋智能裝備與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與大連松遼船廠、上海豐滋新能源船舶科技有限公司、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日照分公司在12日的開幕式上簽訂了智能網聯新能源遊艇項目合作協議。依託試驗基地建設,上海交通大學海洋智能裝備與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正在持續發揮在海洋智能裝備科技和產業的資源優勢,以海洋裝備智能演進中心的建設帶動相關領域人才、科技和產業集聚及產業園區的發展。

互通共融,聚焦未來海洋智能裝備難點問題與前沿研究

10月12日-13日,海洋智能裝備展覽在海洋智能裝備試驗調試中心舉行。展覽圍繞海洋智能裝備科技與產業,集中展示海洋高科技公司海洋智能裝備產品、科研機構及高校院所的新裝備、新產品以及相關服務,增進學界、工業界及產業資本互通共融。

圍繞海洋智能裝備,未來以多學科、多領域的交叉融合促進多元創新、打造智慧海洋的創新技術備受關注。10月13日,青年創新擂臺開放基金評審舉行,大會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朱英富進行主持。此次2019年度海洋智能裝備與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指南發布了四個方向,分別是「海洋信息智能感知識別與交互認識」、「海上無人系統(平臺)任務規劃與系統協同」、「海上無人系統(平臺)總體架構、測試與智能演進」、「海洋經濟發展支撐技術」,為解決海上無人系統總體設計、水動力性能優化、性能測試與反演、自主學習與智能演進等問題,推進海洋生態監測、生存環境構造、智能捕獲與加工等關鍵技術攻關與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前沿性、探索性的研究資助支持。

閉幕式上,競賽委員會副主任何杰總結了「海上爭鋒」挑戰賽的技術要點,凝練了海洋裝備智能演進領域亟待解決的三個問題:一是智能船艇總體設計問題,二是弱聯通條件下的自主控制問題,三是海洋環境下的人工智慧算法問題。面向未來,各主辦單位將繼續通過挑戰賽和開放基金的形式為海洋智能裝備與技術發展貢獻智慧。


相關焦點

  • 2020「海上爭鋒」中國智能船艇挑戰賽決賽落幕 上海交大等四單位...
    央廣網上海10月26日消息(記者吳善陽)2020「海上爭鋒」中國智能船艇挑戰賽決賽暨第三屆海洋智能裝備與系統創新研討活動昨天在日照東港落下帷幕。本次競賽由中國造船工程學會、上海交通大學、中國船級社、日照市人民政府、中國航海學會、中國海洋學會、中國人工智慧學會與日照港集團有限公司共同舉辦,競賽委員會在邱志明院士的帶領下,科學解耦智能船艇功能,根據去年比賽中凝練的關鍵技術問題,從設計概念創新、感知識別算法、自主避障行為等角度切入,設計測試驗證科目,以線上線下虛實融合的形式開展比賽。
  • 上海交大獲高校首張無 人艇測試場服務供方認可證書
    《中國船舶報》報導 在第二屆海洋智能裝備與系統創新論壇開幕式上,中國船級社(CCS)向上海交通大學海洋智能裝備與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授予無人艇測試場服務供方認可證書,令上海交大成為國內首家獲得該資質的高校。
  • 澳門大學無人船艇於國際智能船賽奪冠
    澳門大學科技學院研究生團隊研發的無人船艇人工智慧技術於首屆珠海萬山國際智能船艇公開賽中奪冠。獲獎作品以精準的人工智慧船艇操控技術打敗多支勁旅,獲得「揚帆起航」項目賽冠軍。據介紹,此次賽事收到來自全球20多所大學和科研機構(包括美國、新加坡和印度)的申請,鑑於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最終從中國報名單位中評選11支優秀隊伍參加現場比賽。除澳門大學外,還有中山大學、武漢理工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瀋陽自動化研究所、華中科技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大連海洋大學、東南大學及五邑大學。
  • 雲洲智能張雲飛:智能船舶將開啟海洋經濟新時代
    在《以無人系統技術構建海上智能時代》的主題演講中,雲洲智能創始人、董事長張雲飛分享了當前雲洲智能在無人船艇技術研發及產業應用方面的進展與成果。雲洲智能成立於2010年,是中國首家專注於無人船艇技術的水面機器人公司,先後攻克了無人船艇自主航行、感知避障、協同控制、系統集成等多項核心關鍵技術。
  • 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〇一研究所一行訪問上海交大
    2019年10月29日,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〇一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合作意向書籤署儀式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舉行,同時開展訪問交流活動。在上海交通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林忠欽院士和第七〇一研究所所長盧曉暉、黨委書記蔡大明的見證下,上海交大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曾小勤和第七〇一研究所科技處處長朱顯明代表雙方籤署合作意向書。
  • 上海交大海科院水下技術與裝備研究中心主任馬廈飛獲「上海工匠...
    1月6日下午,上海市總工會舉辦了2020年上海工匠選樹命名大會。上海交大海洋水下工程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交大海科院」)水下技術與裝備研究中心主任馬廈飛獲「上海工匠」榮譽稱號。
  • 上海交大BIM研究中心成立伍周年暨學術交流活動舉辦
    2020年10月17日,上海交通大學BIM研究中心成立伍周年暨學術交流活動在交大閔行校區學生創新中心船建分中心舉辦。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大BIM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江歡成,上海交大BIM研究中心主任劉西拉,上海交通大學產研院副院長粟瑩,上海交通大學學生創新中心副主任仝月榮,船建學院黨委副書記宋續明、副院長楊健、副院長付世曉,上海市公共建築和基礎設施數位化運維重點實驗室主任趙金城
  • 上海交大成立語言智能聯合研究中心
    15月29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和上海交通大學蘇州人工智慧研究院共同成立語言智能聯合研究中心,將開展語言智能與外語教育等方面的合作,推動人機進行無障礙的自由交流。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常輝介紹,語言智能聯合研究中心成立後,上海交大外國語學院和上海交大蘇州人工智慧研究院將在語料庫、教學測評、外語教育和人才培養方面進行合作。
  • 上海交通大學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三代造船人情系海洋強國夢 上海交通大學有一個110教研室,是交大編號第一的教研室,也是現在的船舶設計研究所,一直從事開創性的高技術船舶和裝備研發,曾開發過「勝利二號」鑽井平臺、首艘大型雙體客船「瑞昌號」等船品,也研製出「天鯨號」「新海旭」等海上大型絞吸疏浚裝備,他們立足優勢學科,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引領產學研用,獲得了2019年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 上海交大「大海洋科研創新平臺及產業化基地」落地閔行
    未來,「大零號灣」將實施功能開發、產業開發、形態開發等三大核心開發,緊緊依託上海交大、華東師大,推進成果轉化和企業孵化。「大零號灣」也將繼續聚焦醫療機器人、人工智慧、海洋裝備、新材料等四大主導高科技產業,建設組團化的全球科研創新區、新興產業引領區、現代商業與文創教育服務區、高品質國際生活社區四個功能區。
  • 「上海建成科創中心基本框架」系列訪談 | 上海交大校長林忠欽院士...
    作為誕生在甲午硝煙中的上海交通大學,一直以改革創新服務國家為使命,產生了很多「中國第一」的重大成果和一大批傑出科技人才。近年來,上海交大不斷對接國家戰略,加強創新策源能力。為推動「從0到1」的原始創新,上海交通大學越來越強化基礎前沿策源能力。
  • 「上海建成科創中心基本框架」系列訪談上海交大校長林忠欽院士...
    答:作為誕生在甲午硝煙中的上海交通大學,一直以改革創新服務國家為使命,產生了很多「中國第一」的重大成果和一大批傑出科技人才。近年來,上海交大不斷對接國家戰略,加強創新策源能力。為推動「從0到1」的原始創新,上海交通大學越來越強化基礎前沿策源能力。
  • 「上海建成科創中心基本框架」系列訪談 上海交大校長林忠欽院士...
    答:作為誕生在甲午硝煙中的上海交通大學,一直以改革創新服務國家為使命,產生了很多「中國第一」的重大成果和一大批傑出科技人才。近年來,上海交大不斷對接國家戰略,加強創新策源能力。為推動「從0到1」的原始創新,上海交通大學越來越強化基礎前沿策源能力。
  • 智造大國向智造強國的演進:從質量管理看中國智能製造
    CFIC導讀2020年9月6日,由上海大學MBA(SHU MBA)、中國金融信息中心、上海經濟管理中心聯合主辦的上海大學MBA的雲課堂第二季第三期在中國金融信息中心舉行本期雲課堂的主題是智造大國向智造強國的演進:從質量角度看中國智能製造。
  • 上海交大蘇州人工智慧研究院聯合外國語學院成立語言智能研究中心
    5月29日上午,上海交大蘇州人工智慧研究院與外國語學院語言智能聯合研究中心揭牌成立儀式在徐匯校區總辦公廳舉行。上海交大蘇州人工智慧研究院執行院長俞凱、上海交大外國語學院院長胡開寶、外國語學院副院長常輝、語言智能與神經科學基地常務副主任丁紅衛教授、計算機與工程系助理研究員吳夢玥、校宣傳部老師以及幾十家媒體代表出席活動。
  • 上海交大兩學院共建語言智能聯合研究中心—新聞—科學網
    跨界融合,強強聯手,語言智能領跑外語學科發展
  • 智能製造專項公示:力促加快發展智能裝備和產品
    17上海工業自動化儀表研究院智能工廠(車間)通用技術標準與試驗驗證18上海工業自動化儀表研究院電力裝備智能製造關鍵應用標準研究及試驗驗證19上海工業自動化儀表研究院智能製造工業雲、大數據標準試驗驗證23國家工具機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智能工具機生產線標準體系及試驗驗證24北京航天智造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基於雲製造的智能工廠服務模型與驗證系統25上海電器科學研究所(集團)有限公司用戶端電器元件智能製造設備標準與試驗驗證系統研究
  • 上海交大新設人工智慧專業助推智能上海發展
    5月15日電(記者 許婧)上海正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智能上海行動「AI@SH」口號響起,上海人工智慧產業蓄勢待發。數據顯示,全國已有1/3人工智慧人才集聚上海,上海的人工智慧核心企業已超過1000家。大學如何培養更多優秀的人工智慧領域人才?上海交通大學15日發布消息稱,今年該校新增設人工智慧專業,來培養人工智慧基礎研究拔尖人才和交叉應用高端人才。  今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全國首批35所人工智慧專業建設高校名單,上海交大新增人工智慧專業,成為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在建的第十個本科專業。
  • 上海交通大學三代造船人的「高光時刻」
    1969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船舶製造系的譚家華,是我國海上大型絞吸疏浚裝備自主研製的開拓者和倡導者。令他欣慰的是,上海交大船舶與海洋工程設計研究所與兄弟單位合作,用近20年時間趕上了別的國家100多年的發展之路,幾代人用實幹和智慧攻破了泥泵、絞刀頭、定位鋼樁、集成系統等一項項技術難關,讓我國大型絞吸挖泥船的設計製造從跟跑到領跑,帶動了整個製造產業的發展。
  • 上海臨港:智能製造基地吸引交大團隊「搬家」
    中青在線上海8月30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王燁捷)上海智能製造研究院有一個特殊的員工,他是原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的副院長習俊通。如今,他辭去行政職務,帶領著一支168人的高精尖團隊紮根在距離上海市中心超過70公裡的臨港科技城,為科技城裡的新興產業企業提供各種技術支持。習俊通現在是上海智能製造研究院的常務副院長。2016年6月1日,上海交大第一臺高精尖設備從學校被搬到了臨港,兩年來,研究院為長三角地區的300多家企業提供過服務,直接幫助企業解決他們在生產、研發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