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勞累又美好的事,就是等著你慢慢長大
「棍棒底下出孝子」這句古話,曾被許多父母當成教子「座右銘」。
最常見、殺傷力最弱的是用手。要是再生氣,還可能用上各種工具:雞毛撣子、掃帚、擀麵杖……
對現代父母來說,「打孩子」恐怕是最不被認同、但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可是除了打屁股真的就沒別的招了嗎?明智的爸媽應該這樣做。
在孩子不聽話或犯錯時,盛怒之下,一把將孩子拉過來,掄起巴掌、抄起掃把、脫下拖鞋就打……
這種隨意的做法只會讓孩子害怕家長,而對自己的錯誤認識不足,對認錯和改正錯誤更是沒有任何幫助。
美國《家庭心理學雜誌》刊登一項薈萃分析研究證實,打屁股的教育方式弊多利少,不僅難讓孩子變好,反而會嚴重影響他的正常發育及長大後的性格、行為及工作生活。
讓家長失望的是,研究發現小時候被打得越多,孩子就越可能跟父母對著幹,越可能出現攻擊行為和反社會行為,更容易動怒。
打屁股會對孩子造成誤導,讓他們以為只要使用暴力就可以解決問題,這種教育方式會嚴重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打孩子屁股看似小事,但在某種意義上屬於身體和精神虐待。
美國密西根大學研究人員共對8300多名年齡在19~97歲間的志願者進行了問卷調查及常規健康檢查,重點調查了他們18歲之前被打屁股的頻率。
結果發現,從小就經常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罹患抑鬱症的機率較高,並且存在酗酒和吸毒傾向。
孩子大腦神經系統還沒有發育完全,經常被父母打罵,會刺激到沒有發育成熟的神經系統,令其高度緊張,尚未發育完全的大腦結構也會隨之發生變化。
經常被父母打屁股的孩子,因為有過不愉快的經歷,碰到喜歡的、新鮮的東西,首先會觀察父母的表情神態。得不到肯定的表情神態之前,孩子不敢有任何主動的探索、學習行為。
打孩子並不是明智之舉。之所以有那麼多父母推崇打屁股的教育手段,主要因為打孩子的效果立竿見影。
「懲罰」是立規矩的一種重要手段。除了打屁股怎樣的懲罰才是有效的?
例如你的孩子在公共場所打別的小孩,第一次出現這個行為的時候,父母就要果斷告知。
如果孩子繼續犯錯,應給予相應的懲罰,比如取消孩子喜愛的活動、去某個角落單獨待會等非體罰形式。
從父母嘴裡說出來的懲罰方式,要立即實行,不然大人的威信力大打折扣。否則下次你想用同樣的方法懲罰孩子的時候,他很可能不會再聽你的了。
例如你想限制孩子使用ipad的時間,從以前一天看一小時直接縮減為堅決不讓看,這樣的強度,孩子是很難適應。最好是循序漸進,例如從每天減少二十分鐘開始。
很多父母打孩子並不是出於立規矩等目的,而是被情緒所左右。他們在打的過程中很解氣,但打完又心疼,這種感覺本身就是不正確的。
因為教育孩子的原則是:帶著規矩去懲罰,即使情緒沒有了,但規矩還在。
其實,當你很想打孩子的時候,往往是最不能打的時候,因為你有情緒。
例如孩子撒謊,不要劈頭蓋臉就是一頓訓斥。最好先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搞清楚他背後撒謊的原因,和孩子充分溝通後再酌情考慮。
孩子的自尊心也很強,如果常在公共場所或親友、同學面前受罰,不僅可能失去自尊、自信,還可能破罐子破摔,成為「二皮臉」。
不妨把孩子拉到一邊批評,或者回家再做適度懲罰。
正所謂「養不教,父之過」。孩子犯錯,大多數情況下是父母教育存在紕漏。
很多時候,孩子犯錯是因為父母事先沒有告訴孩子不能這樣做,或者父母沒有把話講清楚。還有時候,爸爸媽媽自己都沒有很好地在這方面以身作則。
所以,孩子犯錯,父母也要跟著受罰。比如懲罰孩子之後,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因為這件事過去強調得少。這樣會讓孩子體會到愛,而不是恐懼。▲
北京師範大學認知與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教授 李君
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學博士、美國塔爾沙大學教育學院終身教授 王濤
本期編輯:劉雲瑽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旗下「母嬰日報」(微信號:muyingribao)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電話垂詢
業務合作:010-65363765
內容合作:010-65363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