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慈禧忙於過壽:3天打不到北京就行(圖)

2020-12-20 中國新聞網

日本海軍旗。

清朝海軍旗。

1

4

2

3

5

甲午期間,清政府的核心人物:慈禧、光緒、翁同龢、奕譞、李鴻章。

  特約海洋學者陸儒德

  1894年歲末,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大連、旅順相繼陷落,北洋艦隊退守威海。日軍大舉進攻,在榮成登陸,擺開海、陸夾擊威海清軍之勢。儘管北洋海軍主力艦「定遠」、「鎮遠」雄風猶存,如果海陸配合運用得當,完全可以同日軍再打一陣子,但是,清軍失敗的命運早已註定。

  甲午到底敗在哪裡

  這一年,對甲午殤思與鏡鑑的論述頗多,如戰略失誤、經費不足、用人不當、隊形不利、裝備落後、彈藥偽劣等等,這些與戰爭失敗均有一定關聯,但都不是決定性因素。

  造成失敗的關鍵因素是文化,呈現為國家觀念、民族意識的國家文化特質。120年前,清朝具有綜合國力、人口眾多、地理環境、北洋海軍等佔優勢的「硬體」,然而在「軟體」上卻存在著非對稱的差距。日本強勢的軍國文化和神教文化,同清朝封建制度腐朽的守舊文化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這種文化特質的差異,註定了清軍必然失敗的命運。

  日本:強勢的軍國文化和神教文化

  日本是一個島國,戰略空間狹小、戰略資源奇缺、自然災害頻發,國民心態自卑與自大交錯,恐懼與榮耀兼有。當現實無法兌現其理想時,便寄託於神靈。於是,島國心態與神國心態相結合,成為一種變態的大國主義。日本從1867年到1945年間的國號便是「大日本帝國」,直至1947年官方正式改稱「日本國」。 日本大肆宣揚「神造之國」、「皇道之國」,稱「天皇統治的日本才是萬國之宰,萬國之君主皆應為其臣僕。」日本的神道教、武士道成為其精神支持,是形成軍國主義的文化土壤。

  福澤諭吉等政客的軍國主義擴張論,成為日本建立天皇專制統治和推行軍國主義的理論基礎。《外交布告》確立了「大力充實兵備,使國威光耀海外萬國」的戰略。福澤諭吉為日本設計了一條「近代文明國家」的軍國主義道路,主導著日本從明治到1945年戰敗的80多年間所走過的歷程。

  日本在軍國文化導引下,發動甲午戰爭,天皇頒詔,舉國動員,進入戰爭體制,成立參謀總部,組建聯合艦隊。國會一致對外,全力支持戰爭。媒體一致轉向戰爭話題,激發國民的戰爭狂熱。幼童從軍,操槍舞刀,高呼擊沉「定遠」、「鎮遠」。娼妓募錢獻金,加入軍妓勞軍,旅順攻陷後,第一師團從日本徵集12家大妓樓的「奉公女」前往慶賀「勝利」。日本政府成功的動員將國民挾持在戰車上,使之成為全民戰爭。

  中、日兩國的海軍旗反映著軍事文化的顯著差別。日本海軍旗主體是太陽,外加16道紅光芒,意為日本是太陽神創造,光芒普照世界,充滿徵服世界的霸氣。中國海軍旗的主體是中國龍,傳說中的龍能興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徵著內治和祥瑞。

  清朝:封建制度腐朽的守舊文化

  清末處於封建制度的沒落期,宮廷文化的靈魂與核心便是皇權獨尊,一切以維繫其搖搖欲墜的王朝為基。1894年適逢慈禧太后60誕辰,為老佛爺操辦一次規模盛大的花甲壽慶,既是中國的文化傳統,更有深層的政治動因。

  甲午期間,清政府的核心人物有5人。慈禧太后是掌門人,她想在60壽慶中捲簾歸政,大肆建設頤和園準備頤養天年。壽慶有可能是中國內部政治的權力交接,結束慈禧垂簾聽政的一場國家大典。當有人因戰事緊迫建議停止頤和園工程時,慈禧放話:「今日令吾不歡者,吾亦將令彼終身不歡。」

  光緒皇帝俯首聽從慈禧,但躊躇滿志,尋機登基掌控實權,他一直提防著李鴻章,將北洋海軍事務「能收就收」。同治、光緒兩代帝師翁同龢,官位戶部尚書,他同李鴻章爭奪權勢,對北洋海軍實力「能削即削」。光緒父親奕譞,主持海軍衙門,一切以光緒平穩掌權為先,海軍衙門只是一個平臺,表現得「謙卑謹慎,翼翼小心」。李鴻章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掌控北洋海軍,但受制於朝廷權鬥,北洋海軍孤軍奮戰,形成「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國之師」的困局。

  慈禧太后也感覺到:「誤國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私」為宮廷內鬥,「例」指「祖宗之法不可變」。任何變革的「越軌」最終都會被拉回到封建制度沒落的軌道。所以,慈禧的60壽慶成為清政府壓倒一切的政治任務,甚至影響到甲午戰爭的進程和結局。

  國內政治環境制約著戰爭準備和對外交涉,恭親王召集各國公使聲稱「等到慈禧生日過後,再重開外交談判」。李鴻章也看到了日本選擇甲午年發動侵略戰爭,其原因之一就是:「日知今年慈聖慶典,華必忍讓。」所以他不去備戰,卻把精力花費在外國的調停上,以穩定政局。因而,就在慈禧壽慶的歌舞昇平中,日本兵不血刃輕取大連灣。慈禧得到恭親王報告大連灣失守時,只是淡淡說,只要3天打不到北京就行,不要拿雞毛蒜皮的事來煩她,讓她好好過個60大壽。

  當一個封建王朝把統治者的壽誕看得比民族興亡還重要的時候,這個王朝必定走向窮途末路。正當日本發動全民戰爭,傾力開動軍國主義戰車向中國殺來時,清政府沒有戰爭動員,更無作戰方針,毫無抗敵氣氛。正如李鴻章自嘆:「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

  不能忘卻的甲午遺證

  現今,仍有大量甲午戰爭遺物流落日本,它們現狀如何?而大連作為北洋海軍的主要根據地、黃海海戰的主戰場,應彌補甲午文化的短缺。

  流落日本的甲午遺物

  甲午戰敗,北洋艦隊「鎮遠」等10艘軍艦被俘,「定遠」等軍艦被肢解,「致遠」等沉艦被拆卸,軍艦和大量部件被擄去日本。日本為炫耀甲午海戰的勝利,曾把「鎮遠」艦的主錨、主炮彈頭和錨鏈圍繞於東京上野公園展示,並立碑炫耀軍國主義戰績。

  1947年,中國以「二戰」戰勝國地位,派遣中國駐日代表團參謀鍾漢波海軍少校向盟軍駐日司令麥克阿瑟將軍提出:將「鎮遠」艦鐵錨等戰爭遺物歸還中國。經過艱辛複雜的談判,盟軍總部最終同意依照中國意願撤除展覽、歸還鐵錨。盟軍總部與中國駐日代表在東京芝浦東海碼頭舉行移交儀式,並由中國緝私船運回上海。現在該鐵錨靜靜地安放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園內,訴說著在日本公園展示了30年的國恥。

  然而,直到現在仍有大量甲午戰爭遺物流落日本,有的展示在戰爭博物館,有的被民間收藏,有的流落荒野。日本發行的「日清戰爭40周年紀念封」上,就印上了丁汝昌像、中國海軍旗、「定遠」的舵輪、「靖遠」的船鐘、「操江」的艦長印章等,侵略罪證被當做戰利品炫耀。一方郵封,凝聚著北洋海軍的血與淚。

  2010年10月版的《中國國家地理》和2014年《法制晚報》組織編寫的《甲午遺證》詳細記載了流落在日本各地的甲午遺物。「定遠」的舵輪現存於日本長崎的格拉巴公園,舵輪平置、上覆玻璃,改為咖啡桌,曾專供海員聚會使用。「鎮遠」艦的船鐘有兩個,一個懸掛在神奈川的小田原高中的鐘亭鐵架裡;另一個留存在四國香川縣的慄島商船學校。在日本福岡的太宰府,「定遠」艦殘骸被肢解後建成別墅,任人展覽;太宰府的光明禪寺,廳堂擺著劉步蟾艦長的辦公桌,上面放著一個募款的功德箱。在岡山縣福田海神社裡,立著一枚刻有「西京丸遺品」的260毫米炮彈,系清軍「平遠」號打入日本「西京丸」船艙卻未爆炸的炮彈。在日本神奈川的三笠艦公園,存放著從「致遠」號上拆走的機關炮;而在岡山的吉備津福田海神社,「鎮遠」另一個未能回歸的鐵錨倒臥在石臺上成為神壇祭品。在東京的靖國神社,陳列著旅順口的海岸炮,寫著「戰利品,清國要塞炮」。

  值得指出的是,在大阪的真田山陸軍墓地東北角,埋葬有6名清軍官兵,上刻的「清國 劉得起」、「清國 呂文風」等字樣依稀可辨。「劉漢中」墓前,在名字旁刻有「清軍馬隊五品頂戴」字樣,經考證為祖籍遼寧的一名清軍中層軍官。看到這些令人唏噓,那麼多的甲午遺烈和遺物在異鄉沉寂了120年,國人怎能將其遺忘,何日方能回歸故裡安息?

  大連應建甲午戰爭紀念館

  大連是洋務運動的縮影和受益者,旅順因而成為崛起在東方的近代化城市,旅順船塢及配套的工業設備和多項市政建設一直沿用至今。大連又是北洋海軍的主要根據地、黃海海戰的主戰場,鄧世昌等英烈從大連灣起航投入戰場,再也沒有回來。大連更是日軍花園口登陸、侵佔遼東半島並在旅順口進行大屠殺之地,大連人對甲午戰爭應有更深的感受。威海、丹東等與甲午戰爭有關的城市均建有甲午戰爭紀念館,仿製了「定遠」、「致遠」號戰艦供人瞻仰,成為國家級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然而在大連尚無一座整體介紹甲午戰爭的紀念館,多數大連人對甲午戰爭相當茫然。

  重視和珍惜自己的歷史文化,紀念和弘揚與大連有著血緣鄉情的甲午英烈,是提高城市歷史地位和文化價值的途徑。不少專家、學者曾提出,應在原海之韻廣場建一座鄧世昌雕像和甲午戰爭紀念館。一座城市、一方海灣、一個雕像便是一部濃縮的中國近代史。

  1.劉步蟾艦長辦公桌

  2.「鎮遠」艦鐵錨

  3.「定遠」艦舵輪

  4.日本發行的「日清戰爭40周年紀念封」

  5.「鎮遠」艦船鐘

  (據資料圖片)

相關焦點

  • 假如甲午戰爭中國打贏了會怎麼樣?
    另外,還有一點想不開,那就是我們也搞了各種洋務改革,三十年來,虛心向洋人學習,怎麼還打不過小日本呢?甲午戰爭繪畫為何打不過日本,分析的文章太多了。在此,不想再探討這個問題。我們換個角度,那就是中國如果打贏了甲午戰爭會怎樣?歷史不能假設,但可以意淫。如果中國打贏了甲午戰爭,最明顯的當然就是臺灣不用割讓給日本,更不會賠錢了。
  • 甲午戰爭繼續打,清朝勝算多大?日本籤約時其實很心虛,再打躺贏
    甲午戰爭起於朝鮮,結束於遼東和山東,日軍無論是陸戰還是海戰都摧枯拉朽,清軍毫無還手之力,幾乎沒有打過像樣的勝仗。正因為軍事上的一敗塗地,李鴻章最後去日本談判,日方幾乎沒有給清朝任何討價還價的餘地,只有「允」或者「不允」而已。日方以不同意條約就再開戰端攻打北京為要挾,讓清政府低頭,最後籤下了《馬關條約》。
  • 三水驚現慈禧手書「壽」字
    三水驚現慈禧手書「壽」字2001年11月19日20:01 人民網  人民網三水11月19日電 記者羅艾樺、通訊員徐枝榮報導:近日,記者在廣東三水博物館驚見兩件正準備對外展出的國家二級保護文物——慈禧手書「壽」字。
  • 慈禧過生日,正逢日本與中國打仗,慈禧回了句名言,清朝不亡才怪
    那就是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壽。一慈禧的60歲生日,是1894年陰曆甲午年十月初十。為了舉辦隆重的慶典,一年前就已著手籌備。慈禧晚年的行事作派,處處刻意模仿乾隆。乾隆晚年營建了寧壽宮,以備將皇位傳給兒子嘉慶之後,做太上皇時養老居住。慈禧也於1889年55歲時,宣布撤簾歸政給已經大婚親政的光緒皇帝之後,搬入寧壽宮居住。
  • 慈禧用過的物品:圖4慈禧使用的香料盒,圖6慈禧的馬桶材質不一般
    【慈禧用過的物品:圖2慈禧使用的香料盒,圖6慈禧的馬桶材質不一般】圖一:慈禧洗澡時用過的洗澡盆,優質選材,木盆上面還有精緻雕刻。【慈禧用過的物品:圖2慈禧使用的香料盒,圖6慈禧的馬桶材質不一般】圖二:這件白玉蓮藕的形狀和材質都是上乘,放在燭光下特別的刺眼,材質十分的細膩,慈禧對這件物品很喜歡,每晚睡覺前都要拿出來欣賞一下。【慈禧用過的物品:圖2慈禧使用的香料盒,圖6慈禧的馬桶材質不一般】圖三:大家都知道慈禧是個很喜歡享受,注重養生的人。瑪瑙按摩器就是她曾用過的物品,用來消除疲勞。
  • 重讀甲午中國甲午戰爭,半點贏的機會都沒有嗎?
    甲午戰爭是大清王朝距離19世紀最近的一次戰爭,當時是清朝和日本進行的戰爭,日本人不宣而戰迅速的擊敗了大清帝國,大清帝國失敗之後不但沒有反思,反而陷入了無限的賠款當中,他們不把賠款當回事,只是想要從老百姓的身上撈取更多的銀子。而中國甲午戰爭也成了現代或者是近代的痛苦。
  • 清廷能拒絕籤訂甲午戰爭的馬關條約嗎?伊藤博文:家不要了就別籤
    若能如此,慈禧太后、李鴻章等人肯定不會乖乖就範。甲午中日戰爭在很多人模糊的印象中是中日之間的海上衝突,黃海海戰只是甲午戰爭的一小部分,是海軍主要參與的,其實甲午戰爭的絕大部分是清廷陸軍組成。海戰作為甲午戰爭的典型和代表,原因無它,只是因為陸戰比海戰更爛,陸軍比海軍更不堪一擊,實在沒臉提和說。
  • 如果甲午戰爭大清帝國打贏了,亞洲格局會變成什麼樣?
    而我們都知道,甲午戰爭清朝慘敗於日本,經營多年的北洋艦隊毀於一旦,也就此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為其躋身列強奠定了重要基礎。那麼問題來了,如果當時的清朝能夠戰勝日本海軍,那麼亞洲的格局乃至世界的格局會變成什麼樣呢?日本拍過維新紀錄片的,總結的非常到位。
  • 甲午戰爭,大清最終還是「勝」了,不過是勝在了「愚弄」老百姓上
    在這種前提下,慈禧太后(和光緒帝)為了掩飾真相,繼續維護大清朝強大又光輝的形象,要求全面封鎖消息,並發動所有輿論工具極力宣傳大清朝打敗日本的英勇事跡。以及,日本被打得屁滾尿流之後,不斷求饒,並向大清投降認輸的場景。
  • 沒有火車的日子:慈禧由承德至北京,這是一次改變中國命運的旅行
    從承德回北京,慈禧等人比肅順快了三天。承德至北京的高鐵即將開通,這個時候說承德到北京所需要的時間,也是想說速度決定命運,因為速度改變過中國。2.鹹豐崩逝的時候,慈禧剛剛26歲。鹹豐十年八月初八,英法聯軍還沒有打到北京,肅順就慫恿著鹹豐皇帝倉促出行,這個時候,慈禧還是懿貴妃,她解決反對皇帝出京,態度非常明確。
  • 慈禧的六十大壽過的有多奢侈?你絕對想像不到!
    在慈禧太后這一輩子所過的「生日」中,當屬其「六十大壽」最為奢華隆重,根據晚清時期的《皇太后六旬慶典》記載,慈禧太后用重金(說「重」金都感覺有點「輕」)大辦壽誕,為了辦好,更是勞民傷財,各項開支已達到駭人聽聞的地步。下面小編就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吧。
  • 男子書寫"壽"字萬種變化 欲申報吉尼斯[圖]
    圖片說明:朱建南先生正高興地向大家展示他花費6年時間創作的「百福萬壽」圖。均為陳暄/攝    東方網1月23日消息:看似簡單的「壽」字,僅僅用小篆書寫,就能寫成10080種不同的樣子,你相信嗎?
  • 慈禧、光緒返京過新鄉!
    初五,過黃河,駐辛店集。初六,上午抵封丘,用茶後來延津,進東門宿行宮。次日,出北門,過汲北上。皇帝過境,供應浩繁,官民不堪其苦。1994年版《封丘縣誌·大事記》: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慈禧太后同光緒皇帝自西安迴鑾。初五過黃河駐封丘辛店集。初六巳時到縣城,用茶點後赴延津。
  • 慈禧母親70壽誕,為表孝心慈禧寫了首祝壽詩,最後一句成千古名句
    只是這麼個稱謂其實極不符實,慈禧不但不慈悲反倒是心腸狠毒,為了自己的權力地位就是身邊的親人也能照殺不誤。同治皇帝是慈禧與鹹豐皇帝生的兒子,繼位之初,由東西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八大顧命大臣輔政,三方勢力相互制衡。可是慈禧的權力欲太強,她殺伐果斷髮動了一系列的政變,最後大權獨攬。
  • 中日甲午戰爭之前發生了什麼?
    1894年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是滿清國運的轉折點,在這場戰爭之前,這個古老的帝國還撐著一個大國的架子。特別是三十年前的中法戰爭,雙方打成平局,一舉扭轉滿清對外戰爭屢戰屢敗的形象,加上洋務運動,以及左宗棠收復新疆,一時中國頗有點中興的樣子。
  • 慈禧家族上色老照片:圖4是光緒帝的親生母親,圖9的妹妹長相靚麗
    婉貞也曾參加過鹹豐帝的選秀,但落選了,後被許配給了鹹豐帝的異母弟奕譞做嫡福晉,上圖是奕譞和婉貞的照片,而這事還是慈禧促成的。 但沒成想載湉三歲就被慈禧派人帶到了皇宮,登基為光緒帝。
  • 真實的歷史記載珍妃之死情節,慈禧太后與珍妃後人描述是不一樣的
    中曰甲午戰爭後,中國進入一個多事之秋,西方列強爭相在中國掠奪路礦等權利,強佔「租借地」 ,劃分「勢力範圍」 ,企圖瓜分中國。而清政府束手無策,顯得軟弱可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種狀況激起中國人民的反抗。時人大聲疾呼: 「我君可欺,而我民不可欺;我官可玩,而我民不可玩。」
  • 關於慈禧太后?這麼出名的歷史人物你聽過她哪些故事?
    今天我們來說一下在歷史上非常出名的一個歷史人物,「慈禧」,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吧,慈禧太后也是「孝欽顯皇后」她是「鹹豐帝」的妃嬪,也是「鹹豐帝」唯一一個兒子的生母,她是清朝晚期最大的統治者,她在鹹豐二年被選進了宮裡當上了「蘭貴人」,後來又成了「懿嬪」,生下了鹹豐的第一個兒子之後又被封成了「懿妃」,後來又成了「懿貴妃」。
  • 教科書:甲午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是清朝制度落後,為什麼這麼講?
    引言:120多年前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至今仍然被無數國人銘記。偌大的清王朝竟然敗給了東洋蕞爾小國,令當時的列強都感到大跌眼鏡。明朝社會的幾大弊病,如宦官幹政;文官集團勢力龐大,黨爭嚴重;這些弊政被清朝很好的摒棄,但是到了清朝末年,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後黨和以光緒皇帝為首的帝黨,為了爭權奪利,互相拆臺,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在民族危難之時依舊內鬥不止。全然置大局於不顧,龐大的大清國與日本的戰爭,最後快搞成了李鴻章的北洋和淮軍與日軍的軍事鬥爭。
  • 甲午戰爭中國武器不次於日本,為什麼會戰敗?國家全面腐朽!
    中日甲午戰爭是我們國人心中永遠的痛!對此我們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可能只有昏聵守舊的慈禧太后,懦弱無能的光緒皇帝,喪權辱國的李鴻章……但是,如果僅僅把此次戰敗的責任歸咎到這幾個人,筆者認為是不公平的!今天我們就來深入的剖析一下,甲午戰爭中國為什麼會戰敗?一、中日核心決策層面的差距首先說清王朝。此時的清朝剛剛經歷過洋務運動,朝野上下都以為自己的手中有了洋人的堅船利炮,自己便也已經是強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