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甲午戰爭大清帝國打贏了,亞洲格局會變成什麼樣?

2020-12-16 壯志衝上雲霄

甲午戰爭一般指中日甲午戰爭。中日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朝鮮半島稱:清日戰爭,西方國家稱:Sino-Japanese War/第一次中日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幹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明治維新的日本開始。而我們都知道,甲午戰爭清朝慘敗於日本,經營多年的北洋艦隊毀於一旦,也就此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為其躋身列強奠定了重要基礎。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當時的清朝能夠戰勝日本海軍,那麼亞洲的格局乃至世界的格局會變成什麼樣呢?日本拍過維新紀錄片的,總結的非常到位。他們自己認為,維新成功靠的是3種人,「傻瓜」,「外來者」,「年輕人」。人才最重要,上來就是全民教育。全民教育一出,各地不同階層踴躍捐款建小學,入學率瞬間50+%,高官們還不滿意,直接免費,然後就接近100%了。那些小學簡直可怕,填鴨教育,唯分數論,座位直接按分數來,考試的時候邀請家長旁觀,所以當時的日本是非常重視教育的,這一點當時的中國確實不能比,因為中國的基礎教育直到新中國建立才算是普及,而在當時日本已經普及了義務教育,中國的有錢人家的孩子才有讀書的權利。

甲午戰爭中國要是贏了,對中國來講不一定有什麼太大改變,但是對於日本來說就慘了。沒了甲午戰爭清朝賠償的那兩億兩白銀,日本很難工業化。甲午時中日差距還不那麼大,中國好歹也有海軍,等到抗日戰爭時,中日工業的差距就大了。

有人說,如果甲午戰爭清朝贏了,也許現在我們還在留辮子,這倒無需擔心,因為當時剪辮子的呼聲已經比較高了,1910年資政院第一次常年會,剪辮易服就是其中的一個議題,有民意基礎的立憲派議員堅持要求採取記名投票的方式防止欽選議員渾水摸魚,最終101票贊成、27票反對,其中包括莊親王載功、貝勒載潤等滿洲宗室親貴因為畏懼媒體、輿論的攻擊,跟著投了贊成票,同意剪辮易服。如果當時的清朝打贏甲午戰爭,英國很有可能就和中國結盟了。英國當時一直和遠東國家想牽制俄國的勢力,正值甲午戰爭,日本戰勝後英國直接和日本形成英日聯盟。一步輸,步步輸。

有人用慈禧太后過大壽的時候花錢太多說以當時腐朽的清朝來說,無法戰勝老百姓捐錢買軍艦的日本,事實上1880、1890的時候天皇照樣修宮殿,但人家差不了這點錢,因為人家的政府高效、權力集中,可以舉全國之力去賭國運。而大清?中央政府早在太平天國之後就垮掉了。地方實力派為一己私利互相傾軋,最後搞出北洋南洋戰時互相看戲和東南互保這種噁心人的事情。而且就當時的士兵素質來說,清朝絕對是遠遠不如日本的,這有文化的打沒文化的,差距太大了,秦朝能夠統一,很大一部分是法家支持的男性教育普及。

相關焦點

  • 假如甲午戰爭中國打贏了會怎麼樣?
    另外,還有一點想不開,那就是我們也搞了各種洋務改革,三十年來,虛心向洋人學習,怎麼還打不過小日本呢?甲午戰爭繪畫為何打不過日本,分析的文章太多了。在此,不想再探討這個問題。我們換個角度,那就是中國如果打贏了甲午戰爭會怎樣?歷史不能假設,但可以意淫。如果中國打贏了甲午戰爭,最明顯的當然就是臺灣不用割讓給日本,更不會賠錢了。
  • 重讀甲午中國甲午戰爭,半點贏的機會都沒有嗎?
    甲午戰爭是大清王朝距離19世紀最近的一次戰爭,當時是清朝和日本進行的戰爭,日本人不宣而戰迅速的擊敗了大清帝國,大清帝國失敗之後不但沒有反思,反而陷入了無限的賠款當中,他們不把賠款當回事,只是想要從老百姓的身上撈取更多的銀子。而中國甲午戰爭也成了現代或者是近代的痛苦。
  • 甲午戰爭,大清最終還是「勝」了,不過是勝在了「愚弄」老百姓上
    與此同時,大清戰敗的小道消息也在民間傳播,在慈禧太后授權下,大清朝空前強大的媒體工具也開足馬力運營起來……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38期:甲午戰爭,大清最終還是「勝」了,不過是勝在了「愚弄」老百姓上!清軍的什麼火牛陣、地雷陣大展身手,什麼水陸兩棲戰、盾牌長矛戰大破日軍,甚至連新式床弩都裝備了八旗軍,打得日本人找不到北。對於大清地界的外國報紙,則由順天府派出士兵和衙役,到處收購報導甲午戰爭的報紙,確保一張也不流傳到民間。甚至於花錢給外國媒體,讓他們報導清軍多麼英勇,清廷又是如何運籌帷幄的。
  • 假如清朝打贏了甲午戰爭,會對洋務運動和各種改革產生什麼影響?
    清朝打不贏甲午戰爭,因為上去的根本不是大清的軍隊,而是李中堂的部隊,大清的朝廷即便添了點搭頭,也不希望李中堂能打贏。否則,李中堂豈不又成了第二個曾文正了?知己不知彼,不然又怎樣會有甲午之敗?結果李中堂就這麼被賣了,帶著在大臣們眼裡「很強」的淮軍去對付武裝到牙齒的日本。滿朝文武拉後腿是正常,不拉後腿才叫奇怪,上上下下都希望淮軍十不歸一,和小日本拼光拉倒。
  • 抗日神劇的開山鼻祖:一組描繪甲午戰爭的版畫?大清「贏」了?
    這場戰爭,擁有亞洲第一海軍的清朝居然輸給了追隨中國千年的近鄰——日本,世界為之一怔,也直接導致了戊戌變法(百日維新)的實施。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近代教育家蔣夢麟都認為甲午中日戰爭是大清取得了完全勝利。怎麼會有這樣完全相反的觀點呢?我們都知道,甲午中日戰爭雖然在前期取得了一定意義上的勝利,但是在中後期卻兵敗如山倒,又哪來的「完全勝利」呢?
  • 甲午戰爭,如果有這樣一支部隊,中國能打贏嗎?李鴻章說:肯定贏
    1894年,「同光中興」之後的大清朝,國力是否正如洋務運動蓬勃發展之後那樣強固,很快一場戰爭的檢驗就到來了,這一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中日甲午戰爭的起因,是因為朝鮮東學黨的起義,讓日本找到了幹涉朝鮮王國的藉口,而當時的朝鮮,是清朝的附屬國,他們向清朝求援,清軍的介入,由此成為了中日甲午戰爭的導火索。
  • 甲午戰爭大清輸得不冤,光雙方的情報工作,就輸給當時日本20年
    100年前的日清甲午戰爭是中日近代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一場戰爭,這一場戰爭之後,雙方的地位也開始進行了對調,在這場較量中,日本「以小博大」,他們賭上國運的一戰看似贏的很艱險,但實際上卻早已在意料之中。特別是在戰場上日本總是能佔儘先機,和年邁不堪重負的大清相比,日本在戰爭中的表現更像是一個靈活的輕量級拳擊手。而這勝利的背後,很大一部分原因要歸功於日本在戰爭中的情報戰優勢,依靠著對信息的收集和利用,日軍也為這場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那麼,本次就和雨田君來了解一下,甲午戰爭中日清情報戰的那些事吧?
  • 甲午戰爭我們只要多堅持一下就可以贏了?當年的大清也是這樣想的
    正如標題中所說,現在可能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一個說法:在當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之中如果清朝,再堅持一段時間,那麼,日本,就很有可能會失敗,這主要是因為日本的國力已經因為甲午戰爭,透支過度,已經在掙扎的邊緣了,如果能再堅持一段時間,日軍必敗無疑,是不是真的是這麼一回事呢?
  • 如果甲午戰爭清朝取勝,近代中國的歷史會不會改寫?
    如果甲午戰爭清朝取勝,歷史肯定會改寫。 甲午戰爭,表面上是中日之間的戰爭,實際上是19世紀末東北亞地區國際關係的重新洗牌,是清朝和日本兩大東北亞新老強國之間的霸權之爭。
  • 即使中國打贏了甲午戰爭 情況不一定會更好
    我們不妨作一假想:如果中國打贏了甲午戰爭,那又會如何?這乍看似乎可以為中國爭取到一個喘息期,得以在不那麼糟的條件下與日本展開競爭。但很不幸,這一假設似乎很難證實。以當時清軍的實力,暫時的勝利並不能轉化為「一勞永逸」的東亞地緣政治格局的優勢地位。從這一點來說,當時清軍如果僥倖獲勝,其最大的可能,或許僅僅是將失敗和隨之而來的全面變革推遲了數年,而我們也無法看出清廷主動進行徹底改革的可能性。趙鼎新在《戰爭與國家形成》中曾得出結論:「軍事失敗特別能創造出新的機遇,因為它促使人們質疑既定秩序和考慮制度變革。
  • 什麼,甲午戰爭我們大清贏了?老佛爺,你是在做夢啊!
    甲午海戰,假如北洋水師勝了會怎麼樣。在中國這邊,結果是不怎麼樣。畢竟在當時的中國人眼裡,日本只是撮爾小國,打贏了,再正常不過。老百姓茶餘飯後把日本當作「螳臂擋車」的笑資。「老佛爺」聽了捷報後,一高興,北洋水師參戰官兵每人加發一月工資。完了?恩,完了。
  • 日本網友:如果清朝贏了甲午戰爭,會怎樣?評論值得中國人反思
    於是有日本網友在日本論壇提問:「如果清朝贏了甲午戰爭,會怎樣?」是啊,如果當時是清朝贏了,歷史又會如何發展呢? 那麼回到那個問題,如果當時贏的是清朝,歷史將會如何發展呢?先看看日本人的評論吧: 1. 也就是說直接假設結果是清朝勝利,對吧?
  • 甲午戰爭繼續打,清朝勝算多大?日本籤約時其實很心虛,再打躺贏
    列強本來以為清朝已經崛起,沒想到這4萬萬人的大帝國還是那麼不堪一擊。於是,西方列強再次雲集東亞,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甲午戰爭起於朝鮮,結束於遼東和山東,日軍無論是陸戰還是海戰都摧枯拉朽,清軍毫無還手之力,幾乎沒有打過像樣的勝仗。正因為軍事上的一敗塗地,李鴻章最後去日本談判,日方幾乎沒有給清朝任何討價還價的餘地,只有「允」或者「不允」而已。
  • 弱蟻吞象:日本挑釁大清的勇氣來自哪?李鴻章一顆真心所託非人
    19世紀70年代,西方以英、法、美為代表的列強基本上開始了從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階段的過渡,他們迫切地想要尋找新的原料市場與殖民地,這樣一來,世界大國中碩果僅存的大清帝國就成為了他們眼中的肥肉。但是日本此時與歐洲的差距依然較大,本身也受到歐美列強的壓迫,於是他把目光放到西面,自己曾經學習的對象,中華帝國的身上。世界上的其他各國在對華問題上都抱有一種觀望的態度,誰都想要在中國撈取一筆油水,而誰都不想貿然行動,雖然英法等國之前與中國有過短暫的交手,但那畢竟是局部戰爭,誰也不知道如果引發全面戰爭自己是否還有把握一定能戰勝這個龐大的帝國。
  • 帝國間的COSPLAY:如果明朝代替清朝,十九世紀的中國會變強大嗎
    但同時,因為清朝的建立是借明王朝內亂之機入主中原,導致明粉們大多對明清鼎革心有不甘,再加之十九世紀以後晚清政府在面對帝國主義列強入侵時表現不盡如人意,因此許多明粉認為,如果由明朝代替晚清政府領導十九世紀的中國,中國也許就不會在近代經歷屈辱的歷史,更有甚者認為如果明朝能夠繼續執政,大明帝國將會更加發展壯大,再創一個漢唐盛世也未可知。
  • 為什麼有人說,清朝之亡,並非亡於辛亥革命,而是甲午戰爭?
    那麼,史家中為何會有「明亡實亡於萬曆」的觀點呢?持此論者認為,萬曆帝在其當政的48年時間裡,雖然前期有張居正大刀闊斧的改革,讓大明帝國重現生機,但自從張居正死後,萬曆帝長達27年不上朝,甚至有大臣幾十年都不知道皇帝長什麼樣子。萬曆年間,明朝還發動了抗倭援朝、寧夏之役、播州之役這三次戰爭,史稱萬曆三大徵,徹底把明朝數年的積蓄消耗一空,這也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 左玉河:洋務運動、甲午戰爭與中國早期現代化的頓挫
    甲午戰爭是對長達30年的洋務運動所做的一次總檢驗,但結果表明,不僅自強求富的目標遠未達到,而且東亞格局發生了根本改變,中國早期現代化遭受了嚴重挫折。在甲午戰爭過去120周年的今天,回望中國早期現代化的歷程,反思甲午戰爭對中國早期現代化及東亞格局的影響,顯然是有深刻意義的。
  • 假如中國打贏了甲午戰爭
    維舟|文  雖然中國的教科書歷來都把鴉片戰爭作為中國進入近代史的分水嶺,但真正讓中國人普遍感受到震動的,其實是五十年後的甲午戰爭。堪稱「中國通」的赫德爵士曾在1894年說出一番頗具預見性的話:「兩千年的經驗,雖把中國人磨練得非常冷靜,但如果照現在這樣下去,我想很可能有一天絕望情緒以最激怒的方式爆發出來,我們在北京的外國人也許將會通通被殺光,每個人中國人將說:『如果沒有這幫番鬼,我們怎會鬧到今天這樣,在我們自己被毀滅之前,且讓他們先嘗嘗滋味!』」但第二年在甲午戰敗之際,他又失望地說:「恐怕中國今日離真正的改革還很遠。
  • 甲午戰爭中國武器不次於日本,為什麼會戰敗?國家全面腐朽!
    中日甲午戰爭是我們國人心中永遠的痛!對此我們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可能只有昏聵守舊的慈禧太后,懦弱無能的光緒皇帝,喪權辱國的李鴻章……但是,如果僅僅把此次戰敗的責任歸咎到這幾個人,筆者認為是不公平的!今天我們就來深入的剖析一下,甲午戰爭中國為什麼會戰敗?一、中日核心決策層面的差距首先說清王朝。此時的清朝剛剛經歷過洋務運動,朝野上下都以為自己的手中有了洋人的堅船利炮,自己便也已經是強國了。
  • 如果給秦始皇一個地球儀,嬴政得知世界格局,會有什麼可能發生?
    要是始皇帝知道了地球是什麼樣後,明白了世界秦朝的疆域和世界的格局,那麼秦朝的版圖很可能不至於此。那麼秦始皇會不會進行向外擴張呢?這點是很關鍵的,因為始皇帝要是不對外進行戰爭,那麼秦朝的疆域並不會有太大的變化。紫陌認為始皇帝是會對發動戰爭的,秦始皇在吞併六國,建立秦朝後並沒有停止了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