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70年代,西方以英、法、美為代表的列強基本上開始了從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階段的過渡,他們迫切地想要尋找新的原料市場與殖民地,這樣一來,世界大國中碩果僅存的大清帝國就成為了他們眼中的肥肉。
雖然自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大清帝國搖搖欲墜,行將就木,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但是畢竟還沒有真正意義成為向印度那樣的完全殖民地,所以列強們的眼睛依然牢牢的緊盯著這個佔地1300萬平方公裡,擁有4.5億人口的「超級大國」。
而我們的東鄰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迅速崛起,國力不斷增強。但是日本市場狹小,資源匱乏鋼鐵、石油、橡膠等重要物資百分百依賴進口,這樣一來,尋找到新的原料市場也被提上了日程。但是日本此時與歐洲的差距依然較大,本身也受到歐美列強的壓迫,於是他把目光放到西面,自己曾經學習的對象,中華帝國的身上。
世界上的其他各國在對華問題上都抱有一種觀望的態度,誰都想要在中國撈取一筆油水,而誰都不想貿然行動,雖然英法等國之前與中國有過短暫的交手,但那畢竟是局部戰爭,誰也不知道如果引發全面戰爭自己是否還有把握一定能戰勝這個龐大的帝國。況且清朝此時已經進行了十餘年的洋務運動,整體實力有了一定的提升,與清貿然開戰的風險會進一步加大。
在這樣的情況下,由日本這個新興亞洲國家挑頭來對清開戰對於西方各國來說是一件皆大歡喜的好事。當時的日本綜合實力甚至還不如清朝,如果清朝能夠戰勝日本,則說明清朝實力猶存,可以先侵略戰敗的日本;
而如果日本能夠戰勝清朝,則說明清朝確實腐朽不堪,可以進一步對其進行瓜分。可以說,無論甲午戰爭的勝者是誰,西方列強們只要隔岸觀火,就能夠做到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一點從後來俄國吞併我國外東北,勒令日本歸還遼東半島就可以看出。
此刻,帝國主義們的心情是矛盾的,他們希望戰爭,尤其希望中國能夠與日本開戰,因為這樣不但能夠削弱中國的實力,也可以從中看出中國的抵抗意志;但是另一方面,他們卻並不希望日本戰勝,或者說他們並不希望日本取得圓滿的勝利,因為這樣一來意味著中國給日本的好處會影響到自己在華的利益。
在日本以朝鮮東學黨起義為契機入侵朝鮮,發動甲午戰爭之後,清軍一潰千裡,這其中固然有清軍腐敗無能,武備鬆弛的責任,但是其中更有以李鴻章為首的清朝高層一味委屈退讓導致軍事失利的結果。
從開戰初,李鴻章就寄希望於歐美列強幹預調停,他認為「列強必有,必有收場」,給清軍下達了「靜守勿動」的命令,同時命令北洋海軍避戰保船,此舉直接導致了北洋水師對黃海制海權的喪失,日本聯合艦隊可以據此直入渤海,威脅京畿。
而更令李鴻章沒有想到的是,英國已經暗自和日本達成了協議,甚至對日軍擊沉英國商船視而不見;而俄國人由於西伯利亞鐵路尚未竣工,在遠東地區籌碼不足,不願過早得罪日本,也宣布了中立。就這樣,大清帝國被列強們孤立,不得已才準備迎戰日軍。
可是此時的日軍已經取得了朝鮮和東北地區的絕對控制權,在中國站穩了腳跟,要想再將他們趕下海談何容易。這樣一來,稱霸亞洲二千年的中華帝國居然被小小的日本擊敗,淪為了笑柄,也導致了日本勢力的徹底崛起。
《馬關條約》籤訂後,中國將割讓臺灣、澎湖列島、遼東半島,賠償日本軍費3億兩白銀。後來李鴻章遇刺,日方減少了1億兩賠款,又由於俄法兩國不願日本勢力過於膨脹,出面幹涉,才退回了中國的遼東半島。但是經此一戰後,日本人的野心徹底爆發,開始了對外擴張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