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蟻吞象:日本挑釁大清的勇氣來自哪?李鴻章一顆真心所託非人

2020-12-12 說史君說文史

19世紀70年代,西方以英、法、美為代表的列強基本上開始了從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階段的過渡,他們迫切地想要尋找新的原料市場與殖民地,這樣一來,世界大國中碩果僅存的大清帝國就成為了他們眼中的肥肉。

雖然自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大清帝國搖搖欲墜,行將就木,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但是畢竟還沒有真正意義成為向印度那樣的完全殖民地,所以列強們的眼睛依然牢牢的緊盯著這個佔地1300萬平方公裡,擁有4.5億人口的「超級大國」。

而我們的東鄰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迅速崛起,國力不斷增強。但是日本市場狹小,資源匱乏鋼鐵、石油、橡膠等重要物資百分百依賴進口,這樣一來,尋找到新的原料市場也被提上了日程。但是日本此時與歐洲的差距依然較大,本身也受到歐美列強的壓迫,於是他把目光放到西面,自己曾經學習的對象,中華帝國的身上。

世界上的其他各國在對華問題上都抱有一種觀望的態度,誰都想要在中國撈取一筆油水,而誰都不想貿然行動,雖然英法等國之前與中國有過短暫的交手,但那畢竟是局部戰爭,誰也不知道如果引發全面戰爭自己是否還有把握一定能戰勝這個龐大的帝國。況且清朝此時已經進行了十餘年的洋務運動,整體實力有了一定的提升,與清貿然開戰的風險會進一步加大。

在這樣的情況下,由日本這個新興亞洲國家挑頭來對清開戰對於西方各國來說是一件皆大歡喜的好事。當時的日本綜合實力甚至還不如清朝,如果清朝能夠戰勝日本,則說明清朝實力猶存,可以先侵略戰敗的日本;

而如果日本能夠戰勝清朝,則說明清朝確實腐朽不堪,可以進一步對其進行瓜分。可以說,無論甲午戰爭的勝者是誰,西方列強們只要隔岸觀火,就能夠做到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一點從後來俄國吞併我國外東北,勒令日本歸還遼東半島就可以看出。

此刻,帝國主義們的心情是矛盾的,他們希望戰爭,尤其希望中國能夠與日本開戰,因為這樣不但能夠削弱中國的實力,也可以從中看出中國的抵抗意志;但是另一方面,他們卻並不希望日本戰勝,或者說他們並不希望日本取得圓滿的勝利,因為這樣一來意味著中國給日本的好處會影響到自己在華的利益。

在日本以朝鮮東學黨起義為契機入侵朝鮮,發動甲午戰爭之後,清軍一潰千裡,這其中固然有清軍腐敗無能,武備鬆弛的責任,但是其中更有以李鴻章為首的清朝高層一味委屈退讓導致軍事失利的結果。

從開戰初,李鴻章就寄希望於歐美列強幹預調停,他認為「列強必有,必有收場」,給清軍下達了「靜守勿動」的命令,同時命令北洋海軍避戰保船,此舉直接導致了北洋水師對黃海制海權的喪失,日本聯合艦隊可以據此直入渤海,威脅京畿。

而更令李鴻章沒有想到的是,英國已經暗自和日本達成了協議,甚至對日軍擊沉英國商船視而不見;而俄國人由於西伯利亞鐵路尚未竣工,在遠東地區籌碼不足,不願過早得罪日本,也宣布了中立。就這樣,大清帝國被列強們孤立,不得已才準備迎戰日軍。

可是此時的日軍已經取得了朝鮮和東北地區的絕對控制權,在中國站穩了腳跟,要想再將他們趕下海談何容易。這樣一來,稱霸亞洲二千年的中華帝國居然被小小的日本擊敗,淪為了笑柄,也導致了日本勢力的徹底崛起。

《馬關條約》籤訂後,中國將割讓臺灣、澎湖列島、遼東半島,賠償日本軍費3億兩白銀。後來李鴻章遇刺,日方減少了1億兩賠款,又由於俄法兩國不願日本勢力過於膨脹,出面幹涉,才退回了中國的遼東半島。但是經此一戰後,日本人的野心徹底爆發,開始了對外擴張之路。

相關焦點

  • 日本易聖高島吞象的準確預言
    高島吞象,又名高島嘉右衛門,1832年生於江戶。是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易學大師,在日本素有一代「易聖」之稱。高島受其父親的影響,傾心於中國古文化,自幼熟讀儒家經典。高島呑象曾準確地預言了日本政局的動蕩、內閣的改組、國會的解散、各黨派的興衰,其中尤多關於中日兩國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佔卦案例,許多佔斷結果事先在報刊上公開發表,有些甚至上呈日本天皇、內閣總理和各省大臣並被採納,其著有《高島易斷》一書傳世。所以,高島吞象在日本一直被「奉之若神」。
  • 日本外交官穿西服求見李鴻章,李鴻章說了8個字,成警世名言
    這群「奇怪」的人是日本派往中國的外交官,領頭人是日本新一代外交官中的佼佼者——森有禮。而他們要見的人,就是已經53歲,但權重望崇的李鴻章。他們之所以前來求見李鴻章,是因為幾個月前發生在朝鮮的一件大事。01江華島事件1875年底,日本派出雲揚號等3艘軍艦公然駛入朝鮮江華島,這對於朝鮮來說無疑於一種公然的挑釁,於是朝鮮守軍炮擊日本軍艦
  • 百餘年前,沙皇對李鴻章說:咱一起幹日本人好不好?李鴻章怎麼回應呢?
    此前甲午海戰之際,大清國敗給了日本,是俄國出面,聯合法、德迫使日本人將吞下去的遼東又吐了出來。在俄國人看來,這便是我的恩,如今你要知恩圖報。 而此時,就連李鴻章的對頭,那個翁同龢也把清俄結盟視為當然之事,張之洞也跳出來說,世界五大強國,英國人專門為掙錢挖清國牆腳,而法國人呢,借著教會誘拐清國臣民,德國太遠,美國太獨,所以只有俄國願意幫大清。
  • 馬關條約:李鴻章被日本人打了一槍,大清省下白銀一億兩!
    李鴻章在地方當過團練,還在曾國藩的帳下當過幕僚,漸漸懂得了為將之道。後來李鴻章因為平定太平天國之亂有功,從而屢受提拔,受到了朝廷的重用。1984年日本大舉侵犯朝鮮半島,朝鮮政府向大清求救,大清朝廷派軍隊進入朝鮮半島支援朝鮮政府,由此而引發了甲午中日戰爭。甲午中日戰爭期間中日之間發生過多次戰鬥,多以清軍的失敗而告終。而且兩國之間的戰爭也不斷向中國大陸靠近。
  • 日本海軍為何能打敗北洋水師?是李鴻章誤國?還是慈禧罪孽深重
    聲明:本文素材來自《王朝末日》一書,作者原創,獨家首發,轉載必究,拒絕偽史,保證不涉時政。1894年,朝鮮豐島海面,一股日本海軍突然殺出,朝著清政府的運兵船一頓猛烈射擊,船毀人亡。消息傳來,光緒帝的自尊心嚴重受挫,想那日本,當年不過是匍匐在大唐天子腳下的一蕞爾小國,如今居然敢挑釁我天朝上國!戶部尚書翁同龢、清流派代表張謇等人主張,打!打到日本投降為止!他們的信心很足,因為自從牡丹社事件後,整個清廷都認識到了海軍的重要性。所以,當年慈禧就撥款400萬兩白銀,專門用來建設大清海軍。
  • 慈禧請李鴻章吃飯,一道菜背後另藏深意,李鴻章見後立即下跪求饒
    清光緒二十年,日本公然對晚清挑釁,並在黃海海戰中擊敗了北洋水師。隨後,日本乘勝追擊,步步逼近,接連攻下旅順和威海,並於1894年11月22日在旅順進行慘無人寰的大屠殺。日本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給晚清政府製造壓力,讓清政府趕緊割地賠款。
  • 日本提出無償歸還琉球,李鴻章卻一口回絕,拒絕的原因是什麼?
    但就是這樣一個中國朝貢體系內的國家,卻在清朝閉關鎖國幾百年之後淪為了日本人的殖民地,我們曾經也有機會要回,日本人也曾提出歸還給當時的大清,可被李鴻章一口回絕了,那到底是什麼讓我們拒絕了今天想要卻得不到的領土呢?琉球與中國的關係琉球在中國古代的時候基本上是處於無人開發的狀態。在東漢末年的時候,吳國的孫權派遣使者到達了臺灣島上面,把臺灣叫做琉球。
  • 李鴻章外交軼事:凡事愛沾洋氣 反對日本吞併琉球
    李大架子一米八三  一米八三的身高在當時普遍缺少營養的大清國裡算是鶴立雞群。中部地區走出來的李鴻章即使在北國滿人中也是「雲中鶴」。以前總以為關外滿人人高馬大,其實不然。查滿清貴族和洋人站在一起的照片,傳說中的滿人大漢其實大多呈「矮胖型」。  一米八三的個子,站在國際舞臺上給清國人的形象加分不少。
  • 此人說:「把日本從地圖抹去,才沒有後患」,李鴻章沒聽,結果大敗
    東亞的狀況鹹豐帝統治後的幾十年,光緒帝接管了一個秩序井然的大清王朝。飽讀詩書的光緒帝在上任後便一直找尋機會想要一展宏圖,而這時發來的一封信也確實成為了光緒帝發展雄心的突破口。這封特殊的信來自一個東亞一個彈丸小國——日本。
  • 日本不讓清朝自稱「中國」,李鴻章卻服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間發生了一件大事,即日本不同意清廷在條約中自稱「中國」,只準寫「大清國」。大清自然是嚴重抗議譴責,聲明「中國」的稱呼,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詭辯稱「中國系對己邦邊疆荒服而言」,並堅稱中國為「清國」,稱之為:《日清修好條規》。隨後,李鴻章出面,與日本約定:「漢文約內則書中國日本,和文約內則書大日本、大清」。
  • 李鴻章是中國千古罪人嗎?
    討厭他的人,說他是大清奴才,甚至用千古罪人去形容他。欣賞他的人讚不絕口,甚至有了那句「年少不懂李總督,如今方知真中堂」。現如今,他的名字因與那個屈辱的時代相關,很少被提及。即便被提起,他所建立的功業,以及為這個民族所做出的貢獻也都被一邊倒的口水淹沒。說李鴻章是賣國賊,誤國者的人,大抵就是他籤了那些不該籤的條約。以上這些都是他的罪證,其中都能找到李鴻章,李中堂親手籤下的大名。
  • 日本下關有一條「李鴻章小路」
    【環球時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孫秀萍】中國人所說的馬關其實是現在日本的下關市。馬關條約的籤署地就在這裡的一家名為「春帆樓」的小店。原來,當年李鴻章代表清政府來此談判的時候,「春帆樓」還是一棟日本式建築。談判就在這棟日本式建築的二樓舉行的。當時的日本式樣木造小樓如今已經變成了高大的混凝土建築了,因此才特意標註。石碑的左前方有一個很特別的小樓房,小樓上有一塊白色的牌子,寫著「日清講和紀念館」(如圖)。樓裡陳列著部分關於日清談判的歷史資料,最具有震撼力的是中間用玻璃罩起來的一個大長桌子和椅子,如實再現了談判當時場景。
  • 至誠無息:日本易學大師高島吞象,為您揭秘易經高深核心秘密
    高島吞象,雖然沒有加入越獄的行列,但是子彈不長眼睛,看著掛著繩子想往外逃跑的獄友,他突然明白了變卦「井」的含義,慌亂之中,他藏進一件晾衣繩掛著的衣服裡。(日本的衣服很寬,隱藏一個人完全沒有問題。)高島吞象才避開子彈,躲過一劫,撿回一條命。經歷這件生死攸關的事,堅定了高島吞象學《易經》的決心和虔誠,從此,他更加全心全力,刻苦鑽研《易經》。
  • 李鴻章臨終遺言,讓後人提防一個國家,終於應驗,不是日本
    在中國歷史上,李鴻章是甚有爭之人,時伊藤氏亦嘗言之,其為大清所能與列強一爭長短之人,然在中國,其負之而罵名,喪權辱國,秦檜在等,其名雖於今亦有人說,然而不可易者李鴻章在中國近代一變矣古者。李鴻章,安徽合肥人,其在位舉洋務動,舉有才之人能臣,於時之朝,有半者皆華人,此在一朝歷史上所罕見之,其左季高,曾文正,張之洞等皆一代名臣,然李鴻章以白洋水師之滅,定了《馬關條約》,為後世罵上百年。
  • 李鴻章明知赴日和談會遺臭萬年,為何還前去籤訂《馬關條約》?
    甲午戰爭前,李鴻章千方百計想避開與日本直接衝突,卻被年輕氣盛的光緒帝,老謀深算的翁同龢污衊為懦弱無能。越是無能,越是被人蹂躪,大清的官場越是盛行吹牛逼,天朝上國,區區小日本,何足掛齒?我大清水師軍艦噸位數遠高於日本,分分鐘就能滅了它。
  • 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閒看——李鴻章
    真正開始談判之時,日本人獅子大開口,要求中國賠償三億兩白銀,相當於中國四年財政收入的總和,相當於日本六年財政收入的總和,並且還要求清廷割讓遼東半島以及臺灣、澎湖列島。面對如此苛刻的條件,李鴻章在談判桌上折衝樽俎,希望日本能夠減少賠款數量,但是日本人分毫不讓。
  • 甲午戰爭中國武器不次於日本,為什麼會戰敗?國家全面腐朽!
    面對來自日本的挑釁,朝廷中樞更是抱有一種極為輕視的態度:打不過西方列強,還打不過你這個長期跟在我們中國後面的小日本?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心態,使得清政府重要並沒有把精力全部用在甲午戰爭之上,所以才會出現慈禧太后挪用海軍軍費修頤和園,翁同龢在李鴻章背後下黑手,李鴻章消極避戰保存實力等等這一系列愚蠢的事件。
  • 甲午戰爭,大清最終還是「勝」了,不過是勝在了「愚弄」老百姓上
    接連幾個赴日談判人選被日本否決後,只得派出了此時已經人人喊打的李鴻章赴日談判。與此同時,大清戰敗的小道消息也在民間傳播,在慈禧太后授權下,大清朝空前強大的媒體工具也開足馬力運營起來……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38期:甲午戰爭,大清最終還是「勝」了,不過是勝在了「愚弄」老百姓上!
  • 中國近代歷史人物評價 —李鴻章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慈禧太后視其為「再造玄黃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與俾斯麥、格蘭特並稱為「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 晚清權臣李鴻章,他成了中國近代史上最有爭議的人物之一。李鴻章(1823.2.15-1901.11.7),本名銅章,安徽合肥人。
  • 李鴻章:世界上最難寫的字,是自己的名字
    ,做到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要面對的卻是內憂外患隨時可能傾覆的政權,他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譽為大清帝國唯一可以和世界列強匹敵之人。,從鴉片戰爭開始,清朝軍隊在與列強的戰鬥中節節敗退,只能一次次地割地賠款,屈辱求和,想必李忠堂的心也如那大清的疆域版圖一般,在一次次的屈辱協議中變得滿目瘡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