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外交軼事:凡事愛沾洋氣 反對日本吞併琉球

2020-12-27 華夏經緯網

    洋人說到大清國總繞不開李鴻章。1896年,李鴻章歐美八國行,《紐約時報》日夜跟蹤,天天報導,可謂世界級明星的待遇。庚子事變,李鴻章以一人當十一國,更是成為各國報紙版面的頭條。在「絕版晚清」系列第一本《絕版李鴻章》中,作者以輕鬆詼諧的筆調展現李鴻章的另一半面影。200多幅照片,60多段百年前歐美報刊的「時聞」均為首次披露的絕版史料。
  李大架子一米八三
  一米八三的身高在當時普遍缺少營養的大清國裡算是鶴立雞群。中部地區走出來的李鴻章即使在北國滿人中也是「雲中鶴」。以前總以為關外滿人人高馬大,其實不然。查滿清貴族和洋人站在一起的照片,傳說中的滿人大漢其實大多呈「矮胖型」。
  一米八三的個子,站在國際舞臺上給清國人的形象加分不少。觀察當時的西人漫畫,中國人普遍被畫得高一些,日本人大多「倭」點,這難道沒有在國際舞臺上頻頻亮相的李鴻章的功勞?
  當時大清國在國際上並不「高大」,但是有著高大身軀的李鴻章卻能給傲慢的英國人一個先「身」奪人的印象。濮蘭德在《李鴻章》裡記載了74歲的李鴻章在一個英國人眼裡的形象:「我從議院出來時,突然與李鴻章打了個照面,他正被人領入聽取辯論。他像是來自另外一個世界的身材奇高、容貌仁慈的異鄉人。他的藍色長袍光彩奪目,步伐和舉止端莊,向他看到的每個人投以感激優雅的微笑。」
  1892年,英國一位青年政治家寇松勳爵曾來華旅行。他在兩年後出版的《遠東問題:日本、朝鮮和中國》一書中,記述了會見李鴻章的場景,並稱這是他「畢生最美好的回憶」。寇松近距離觀察了李鴻章。看到他「有六英尺多高,身著灰色絲長袍,戴黑絲帽,很有威儀。」,「唇上的大鬍子將嘴巴遮住一半,下巴上也留著中國式鬍鬚。頭髮是正在變白的深灰色。」美國作家斯特林·西格雷夫對李鴻章無甚好感。他給當時76歲的李鴻章畫了張素描:「他看上去就是個偽善的傢伙,穿著一雙厚底緞面朝靴,站著的時候,身高在6英尺4英寸以上。他中過一次風,這使他的臉有一部分不能動彈,於是看上去總是面帶微笑——一個危險的男人卻有著一張純潔的笑臉。因為這時候已經很熱,李鴻章戴著一頂篾底紗面的帽子,頗似燈罩,一隻孔雀翎被一根緬甸翡翠做的管子緊緊扣住。他的袍子外面罩著一件絲綢補褂,朝服的兩側各開著一個口子,這樣以便於騎馬,前後補子則依照他的官品而繡著白鶴,這是文一品的標誌。補褂的外面,齊腰繫著一根皮製腰帶,上面掛著錢包和一些小袋,袋子裡裝著他的扇子、鼻煙,以及諸如此類。」
  通過這幾位英美人的話,可以看到李鴻章的「大架子」一端,的確為他贏得了「威儀」、「威嚴」的感覺。
  愛沾個洋氣
  晚清時代,皇家貴族愛沾個仙氣,大臣清流們愛沾個清氣,李鴻章不!這人眼睛向外看,做事兒愛沾個洋氣:人家讓子女學八股文,他卻在家裡請來美國駐天津領事館的畢德格在家教兒子習洋文:「公子伯行(李經方)從之習英文,」「季皋(李經邁)朝夕與遊,亦從問學。」不但孩子學,他自己也學。《李鴻章家族》裡說:(畢德格)「還為他(李鴻章)用中文朗讀了不下八百部英文、法文和德文的書籍,使李鴻章對這個世界上發生的一切,都不再生疏。很難設想,當時中國還有哪一位高官像李鴻章這樣,用這樣的方式讀了如此豐富的外國書籍!這是大事兒,小事上,就連女兒孩子的餵奶問題,李鴻章也在信中這樣吩咐:「乳姆既可,啜食一年後,照西法餵牛乳。」
  最有意思的是李鴻章辦西醫院:1878年冬,他的夫人突發病症,郎中說是中風,外邪入侵導致半身不遂。吃了不知多少服藥,然病就是不見好。無奈之下,李鴻章讓英國傳教士馬根濟博士來府一試。六天中,馬根濟大夫採用了「手搖電機診治法」,終於挽回了李夫人的性命。李鴻章從此開始相信西醫,由興趣竟引申出了一個想法——能不能在天津建一所西醫醫院?他開始做天津的官僚士紳工作,甚至安排了一場由馬大夫操刀的「手術秀」。當一個比拳頭還大的頸部腫瘤被馬大夫順利摘除時,官紳們都嘖嘖稱奇。在李的積極倡導下,社會人士募集了6千銀兩,再加上他親自捐贈的4千兩,共計1萬兩銀子。光緒六年(1880年)十一月一日,新建醫院正式落成,即後來的馬大夫紀念醫院。《天津通志》有這樣的記錄:這是近代中國第一所規模完整的私立西醫醫院。
  不同於他的同僚「怕和洋人打交道」的自卑心理,李鴻章的天津北洋通商大臣衙門就像個小聯合國,中外賓客日日盈門。何天爵自己就在1879年5月28日陪同美國前總統、南北戰爭英雄格蘭特陸軍上將去天津見了李鴻章。他當時充當兩人的翻譯。這段李格神交的故事,讓李鴻章徹底徵服了美國讀者的心。據記載,格蘭特卸任離職後,攜妻子週遊世界。1879年5月28日格蘭特到達天津之日,李鴻章曾予接待,兩人一見如故。李格此番會面並非尋常應酬,其時正好發生日本吞滅琉球、置為衝繩縣的重大事件,中國力爭不成,清政府與李鴻章於是希望格蘭特勸說日本放棄前議。格蘭特的調停自然毫無結果,琉球併入日本版圖已是無可挽回。
  據說李鴻章在會面時看到格蘭特的名貴手杖後,反覆賞玩,愛不釋手。格蘭特見此情此景,知道李鴻章的心意,就說:「中堂既然喜歡這根手杖,我本當奉送。但這根手杖是我卸任時,全國工商界贈給我的,這代表著國民的公意,我不便私自轉贈。等我回國後,徵得大家同意後,才奉寄致贈。」李鴻章立即致謝道:「不必不必,我不過隨便玩玩而已。」
  1896年,李鴻章在紐約訪問時,格蘭特過世已經十年了。他特地探望了格蘭特的遺孀朱莉婭。朱莉婭設宴款待李鴻章。朱莉婭即把丈夫的手杖立於臺上,向出席者講述了丈夫與李鴻章的交往和友誼,也和盤託出這根手杖的故事。然後,朱莉婭面向大家說:「今天適逢李先生來訪,故特懇問大家:諸位是否同意把這根手杖轉贈給李先生?」她說罷,滿堂的出席者一致鼓掌贊同。於是,朱莉婭當眾雙手舉杖,奉贈給李鴻章。李鴻章深受感動,回國後,視同至寶,須臾不離身。
  關於手杖相贈的事,李鴻章來訪事無巨細都報導的《紐約時報》上並沒有明說。但是我們卻在李鴻章拜謁格蘭特將軍陵的照片中,看到了一根李鴻章拿在手裡的手杖。
  而《紐約時報》描述是,拜謁陵後,李鴻章才第一次見到格蘭特夫人,相見時才相互贈送禮物。《紐約時報》說:「當尊貴的清國賓客進入將軍安息地時,場面非常感人。……他很虔誠地站直了身體,用極其悲傷的聲音低吟道:『別了。』他的思緒回到17年前與將軍親切會晤的場面,當時他們相談融洽,因為他與將軍一樣都曾為了拯救祖國而久歷沙場。」
  「結束這天的國務活動後,這位清國使臣造訪了格蘭特的寓所,在那裡他見到了這位卓越將軍的遺孀,這是他到美後第一次帶有社交性質的活動。」
  「專程從喬治湖趕來的格蘭特夫人見到李總督非常高興。他向她充分表達了問候之情。離別時留下了紀念品,並接受了夫人回贈的珍貴禮物。」
  「這是李總督訪問紐約期間最引人注目的一天,有50萬紐約人目睹了他身著長袍代表國家尊嚴的形象。」
  為官之道在於「拼」
  大家都說李鴻章會做官,還說他能把官位來坐穿。實際上他的為官成功之道非常簡單,就是拼命地幹,拼命地提新建議,拼命地提拔人(當然是他欣賞的人),拼命地儲備各色人才「為我所用」,拼命地寫信與同僚溝通,拼命地巴結對他工作前途十分重要的人物。
  這個人從沒成功地推託過一件棘手的事。查他的記錄,似乎只有馬關條約籤字後,去臺灣和日本人交割一事讓他以「槍傷未愈」成功地金蟬脫殼了(但是還是他的大兒子去了)。大多數情況下,朝廷最後說:世沐恩澤,不得推脫!他便乖乖地去了。你可以說他是「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你也可以說他是聰明一時,糊塗一世。可人家要的只是幹事兒的快感!
  李鴻章這個人為了幹事兒順當,拼命地巴結重要的人物,拼命地寫信與同僚溝通。別看他私下嫌張之洞羅嗦,浪費拍電報的銀子,可他卻能常和張之洞溝通,共同完成「東南協保」的事兒。他和翁同龢不對眼,卻一口一個翁師父,讓子女暗地裡和翁家走動聯絡感情。和對口味的同僚,他在信中更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喜歡和他們掏心窩子說話。這都是他拉人緣減少摩擦的為官手段。
  對上呢?他和恭親王以及文祥的關係是晚清時代最好的工作夥伴關係。但是這樣的關係是可遇不可求的,大多情況下,他和上峰是話不投機三句多。可是李鴻章卻能屈能伸,忍性特好。其名言是:「受盡天下百官氣,養就胸中一段春」。有論者說,他「事事曲承太后與軍機王公大臣,不惜損海軍以媚上。」他骨子裡看不起老糊塗醇親王,但是人家是光緒親爹,李鴻章就竭力打報告,要人家來領導海軍。果然,關係理順了,李鴻章還是實際上的海軍司令,醇親王只不過合著慈禧太后常來刷一下海軍的信用卡。大家是「共創雙贏」。
  1896年,在英國訪問的李鴻章親自前往哈瓦登城堡拜會英國前首相格萊斯頓。這張畫是李鴻章在訪問倫敦期間《倫敦新聞圖片報》畫的,從中可見他身材之高,在氣質上一點也不輸給格萊斯頓。

(摘自《晚清絕版李鴻章》 陳社生著 文匯出版社即將出版) 
來源:文匯讀書周報  

 

責任編輯:張彤彤

相關焦點

  • 晚清時期,日本如何吞併琉球群島?
    02、日本吞併琉球群島始末日本吞併琉球的來龍去脈是這樣的:先從朝鮮半島局勢說起。在光緒初年,高麗的國王李熙年幼,他的父親大院君李昰應攝政。大院君是個十分守舊的人,他屢次殺傳教士,堅決不與外人通商。自日本維新,力行廢藩以後,琉球在日本看來,既然是薩末的藩屬,也在應廢之列。日本初則阻止琉球入貢中國,終則改琉球為日本一縣。中國當然反對,也有人主張強硬對付日本,但日本實在是時候選得好,因為這正是中、俄爭伊犁的時候。中國無法,只好把琉球作為一個懸案。或者叫做鞭長莫及,或者叫無力顧及了。
  • 日本是怎樣一步步把琉球吞併的?又為何曾打算與清朝分治琉球?
    日廷下詔以琉球為藩,封琉王尚泰為藩王,作為日本吞併琉球的第一步。轉年(日明治六年)以琉球與日本府縣同列,受內務省管轄,租稅繳納大藏省。一八七四年(清同治十三年,日明治七年),日本藉口臺灣土人殺害琉球人,出兵進攻臺灣,取得清廷的撫恤,並在條約中承認「臺灣『生番』曾將日本國屬民等妄為加害」。
  • 日本曾提出與中國分割琉球群島,但被李鴻章拒絕
    ——歌德(德)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1608字,閱讀約4分鐘日本是一個貪婪卑鄙的國家,在近代提出了與中國瓜分琉球群島的計劃,日本不僅要吞併琉球群島,還要從中國攫取大量財富。後來,尚泰派使臣向清政府求援,懇求中國出兵日本問罪,使琉球避免被日本吞併。清政府得知這一消息後,朝廷內部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一開始駐日大使何如璋提出了幾個方案,大致是兩個。一是向日本展示清政府與琉球宗主國的關係,告訴日本清政府會拯救琉球。二是邀請域外大國斡旋。
  • 望琉球興嘆:李鴻章蔣介石先後錯失良機
    日本在明治維新後走上侵略擴張的道路,不再滿足「琉球兩屬」的狀態,於是謀劃吞併琉球。1872年日本明治政府強制「冊封」琉球國王為藩王,並將其列入所謂「華族」。1874年,日本利用琉球船民被臺灣高山族人殺害的事件派兵入侵臺灣,並逼迫清政府認可日侵臺為「保民義舉」,變相使其承認琉球人為日本屬民。1875年日本強制琉球改用日本年號,不準其向中國進貢和受中國冊封。
  • 曾是我國藩屬,日本是如何吞併琉球的?
    琉球遺蹟——首裡城,在熊熊大火中毀於一旦1609年,當時還是明萬曆三十七年,琉球遭到日本鹿兒島的薩摩藩入侵,戰敗的琉球王國被迫也向薩摩藩進貢,並一直持續到江戶幕府。1871年的日本剛剛經歷明治維新沒幾年,國內政局不穩,日本隨即通過戰事轉移國內內政問題,於是同年宣布在全國展開「廢藩設縣」,琉球國被當作令制國編入鹿兒島縣。
  • 日本是如何吞併琉球國的
    而大久保利通回國後便以《中日北京專條》為據宣稱,這足以表明琉球屬於日本,但仍難說兩國分界業已劃定。第四步:1875年日本內務大書記松田道之向琉球「藩王」尚泰發出「九條命令」。其中包括徹底斷絕向中國派使朝貢,撤銷在福州的琉球館,立即到東京向天皇 「謝恩」,政治、外交、軍事、貿易、文化等各方面由日本統管。
  • 復國運動與琉球民族的消亡
    ,琉球國王及其王室成員被迫搬出王宮。松田道之則開始了解體琉球國的任務。他命令琉球政府交出有關土地,人民等一切文書。接收琉球所有政府及其外交文書。四月四日,正式宣布琉球改為衝繩縣。日本人鍋島直彬為衝繩第一任縣令。
  • 被日本吞併的琉球和被印度吞併的錫金, 哪個復國的可能性大?
    琉球歷史上一直是中國的藩屬國,但是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強勢崛起,琉球沒有逃脫,被日本吞併,並將它改名為衝繩縣。那麼被日本吞併的琉球和被印度吞併的錫金,哪個復國的可能性大?如果一個被吞併的國家想要在多年後實現獨立,確實難度很大,而且需要很多要素。首先是這個民族要有不斷反抗的意識,這也是最重要的條件。
  • 中國、琉球與日本的恩怨情仇,為何熱愛中國的小弟會被日本吞併
    2019年的日本衝繩縣,發生了琉球王國的故都-首裡城慘遭大火的新聞,許多重要文化遺產遭到焚毀,不過,琉球王國的外交檔案卻登陸在臺灣的世界記憶國家名錄中,你沒看錯,可不是登錄在日本,這是怎麼回事呢?因為琉球曾是日本南部海域的小王國,被日本吞併後才改成衝繩,那琉球是怎麼被吞併的呢?這就得從中國與日本爭奪東亞老大的亂局說起。
  • 日本提出無償歸還琉球,李鴻章卻一口回絕,拒絕的原因是什麼?
    但就是這樣一個中國朝貢體系內的國家,卻在清朝閉關鎖國幾百年之後淪為了日本人的殖民地,我們曾經也有機會要回,日本人也曾提出歸還給當時的大清,可被李鴻章一口回絕了,那到底是什麼讓我們拒絕了今天想要卻得不到的領土呢?琉球與中國的關係琉球在中國古代的時候基本上是處於無人開發的狀態。在東漢末年的時候,吳國的孫權派遣使者到達了臺灣島上面,把臺灣叫做琉球。
  • 虛偽的和事老:看美國人是如何幫助日本吞併琉球..
    格蘭特在中國見李鴻章時曾表示,「琉球自為一國,日本乃欲吞滅以自廣」,但赴日後則被日方以《中日北京專約》為由搪塞,只好力勸中日互讓,以免失和。美國還非正式地提出試探性「琉球三分案」,即琉球南部歸中國,中部歸琉球,北部歸日本。從中國清朝末年開始,中日之間圍繞琉球問題、日本首次入侵臺灣等問題發生爭議時,都有美國從中介入。
  • 日本吞併琉球清朝不敢向日本問罪 導致琉球亡國
    《琉球新報》刊登照片顯示,1879年日本政府派軍佔領首裡城歡會門,武力脅迫琉球國王尚泰「同意合併」為衝繩縣。劉 剛從1609年薩摩島津氏一度侵略琉球,再到1879年「琉球處分」,經過近三個世紀的謀劃經略和十年運作,日本一舉吞併延續500多年的琉球王國。然而對於這次吞併過程的細節,日本一直語焉不詳。
  • 琉球失國
    聽了琉球官員的陳情,又看了他們帶來的琉、日之間往來文書的抄件,何如璋看清了日本對琉球阻貢在先、吞併在後的狼子野心。1878年5月,何如璋通過對日本的考察和分析,向李鴻章和總理衙門寫信談了自己對琉球問題的看法:"阻貢不已,必滅琉球;琉球既滅,次及朝鮮。否則,以我所難行,日事要求,聽之乎,何以為國?
  • 專家:琉球再議議什麼?絕不是「中國要琉球」
    我讀了若干新聞報導和網際網路上的議論,也略微知道一點日本學者的意見,感到有些新聞分析和猜測過分放大了,與原意不符,覺得有些話需要補充一下。那篇文章為更有力地論證釣魚島是中國的固有領土,我們拿出了日本歷史上所謂「琉球處分」來做旁證。把釣魚島和「琉球處分」聯繫起來,是為了說明當時的中日關係和東亞局勢,以及晚清外交的頹勢和對日關係的失敗。
  • 歷史上的琉球「復國運動」
    在1879年琉球國最終被日本吞併前後,琉球人不堪被滅國,掀起了持續不斷的反抗運動,很多琉球人流亡清朝,希望能得到清朝援助復國,這些人被日本稱為「脫清人」。
  • 日本是如何一步一步吞併琉球王國的?
    1872年(明治五年)九月十四日,琉球正使伊江王子尚健、副使宜野灣親方向有恆等人抵達東京拜見天皇,當時,琉球的賀表上寫的本是「琉球國王尚泰」,日本外務省擅自去其國號,改為「琉球尚泰」。日本政府更借琉球使者不明真相之際,突然宣布改變以往的日琉關係,冊封琉球國王為藩王,並列入華族。
  • 黃遵憲與琉球百年之殤
    何、黃赴日前夕,光緒皇帝命其「俟到日本後,相機妥籌辦理」,與日本交涉「琉案」。赴任伊始即遭遇琉球交涉問題,是黃遵憲外交生涯中經歷的一件大事,而其高瞻遠矚的胸襟和善於謀斷的才幹在此歷練中得到充分展示。1905年3月28日,一代外交家黃遵憲辭世,流亡在日本橫濱的梁啓超立即在《新民叢報》發文悼念,將其力爭琉球的事跡列為生平諸般功績之首。
  • 細數李鴻章做的那些惡,蠅營狗苟之輩,他不配被稱為民族拯救者!
    細數李鴻章做的那些惡,蠅營狗苟之輩,他不配被稱為民族拯救者!最近不知道為什麼,網絡上突然掀起了一股子為李鴻章洗地的風氣。儘是講些什麼「年少不知李鴻章,年長方知真中堂。」這類的混帳言語不在少數,那麼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李鴻章李大人都幹過什麼事,他不配被這麼多人不遺餘力的洗地!1878年,琉球即將走到最後。清朝在日本的公使何如璋為李鴻章提出了上中下三策,用以避免日本吞併琉球。上策是直接出兵琉球向日本表明決心,中策據理力爭並與琉球通信,下策則是發外交文書抗辯。李鴻章毫不猶豫的選擇了下策,並且說出了下面這句話。
  • 琉球大臣在清宮門外痛哭,請清朝幫收復國土,清朝為何沒答應
    然而,身為清廷外交大臣的李鴻章,卻拒絕了這個提議,這是怎麼回事呢?(琉球國王畫像)當時的日本,正處於戰國時期。各大名之間你爭我奪,互相爭利,大家都想做大做強,然後吞併對方。因此,靠商貿經濟發達的琉球島,便成為大名爭奪的一塊大肥肉。
  • 琉球有三次加入中國的時機,蔣介石就浪費了兩次
    琉球群島位於中國大陸的東南邊,和臺灣省毗鄰,面積約4600平方公裡。這個島國在歷史上和中國淵源極深,還曾有三次加入中國的機會,可惜蔣介石浪費掉了兩次,還有一次是誰呢?當然是大清宰相李鴻章了。」的到來,清朝衰敗,反倒是日本借明治維新瞬間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