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提出無償歸還琉球,李鴻章卻一口回絕,拒絕的原因是什麼?

2021-01-08 假如我是孤城

琉球是位於太平洋島嶼上面的重要群島,在中國古代,琉球這個概念十分的陌生而又熟悉,熟悉是因為他們國家和古代中國一直保持著貿易朝貢的關係,陌生是因為從近代以後,中國人對於琉球的概念越來越陌生,很多人甚至不知道琉球曾經是明清的附屬國,甚至不知道琉球是漢文化在太平洋上面的一顆珍珠。

但就是這樣一個中國朝貢體系內的國家,卻在清朝閉關鎖國幾百年之後淪為了日本人的殖民地,我們曾經也有機會要回,日本人也曾提出歸還給當時的大清,可被李鴻章一口回絕了,那到底是什麼讓我們拒絕了今天想要卻得不到的領土呢?

琉球與中國的關係

琉球在中國古代的時候基本上是處於無人開發的狀態。在東漢末年的時候,吳國的孫權派遣使者到達了臺灣島上面,把臺灣叫做琉球。那個時候的中國人並沒有把漢文化推廣到現在西太平洋上面的琉球群島上。琉球真正的國家制度是從11世紀的時候開始的。那個時候的中國正處於北宋和南宋交界階段。琉球國王積極學習漢文化,他們的衣冠服飾和各種政治制度和中國內地並沒有什麼差異。

但是琉球群島這顆西太平洋上面的明珠。土地面積雖然十分狹小,國家居然還有三個。在中國明朝的時候,琉球群島上面的三個國家,他們都把大明當作是自己的天朝上國。他們都派出使者,每年定期的向大明朝貢。直到後面琉球統一建立了第一尚氏王朝。朱元璋派遣使者賜給他們明朝的藩王服裝。

從此以後,琉球國王去世和新國王即位都要給大明報告。因為大明是他們名義上的宗主國,只有明朝知道了之後,下令讓他們來為王子繼位成為新的琉球國王,這樣琉球國王的繼承才具有法理和正統可言。但到了明朝末年的時候,因為明朝忙著對付東北的女真人,使得東南沿海一帶防禦鬆懈。日本的薩摩藩開始入侵琉球,迫使琉球在臣服大明的同時臣服日本,並每年給大明和日本納貢。

後面明朝滅亡清朝,繼承了明朝在整個東亞的所有領土,並收回了西域地區,成為了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強國。整個東亞地區的朝貢國也把原來的朝貢大明改成了朝貢大清,琉球當然也不例外。但是大清在閉關鎖國一百多年之後,整個國家實力迅速衰退,又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和第二次鴉片之際慘遭西方列強的入侵,使得琉球暫時脫離了大清的管轄。而這個時候日本明治維新十幾年國力得到增強,就派遣軍艦進入琉球,強行地解除了琉球和大清的藩屬關係,並把琉球納入自己的領土範圍之內,設置了衝繩縣。

清朝已經沒有力量管轄琉球

日本人吞併琉球,把琉球變成自己的領土,設置衝繩縣的事情大清並不知道,直到多年之後,李鴻章建立北洋海軍之後才知道這個事情。那個時候的大清知道之後十分氣憤,他們就聯合了美國,英國等國家與日本進行斡旋。要求日本把琉球退給大清。而當時大清擁有世界上第五的海軍實力,這也讓日本人十分忌憚。

在這種壓力之下,日本人將琉球的一半領土退給了大清,另外一半同時保持著臣屬關係。但這種良好的狀態並沒有持續多久,十幾年之後的甲午戰爭,大清失敗,整個東南沿海都沒有了海上防禦力量。日本人捲土重來,不僅佔領了琉球群島,更是把自己的勢力伸展到了臺灣身上。那個時候的李鴻章他們在想要回琉球群島,把他當作西太平洋上中國的第一道海域防線已經是不可能了。

北洋海軍的戰敗使得清朝的海上力量從世界第五一夜之間化為烏有。再加上後面俄國從東北西北入侵。英國又在西藏那邊鼓吹一些事情,使得清朝內部引起了海防和塞防之爭,更是沒有精力管轄琉球。據說當時琉球國王的王子哭著跑到李鴻章府邸門前哭了三天三夜,都沒有見上李鴻章一面。

相關焦點

  • 日本曾提出與中國分割琉球群島,但被李鴻章拒絕
    經過深思熟慮,李鴻章認為日本已近胳肢窩,籠為我用,拒為我憂,琉球彈丸之地懸於海外,中國受其朝貢無益,可有可無。於是,李鴻章選擇讓列強從中斡旋。至於斡旋的國家,李鴻章選擇了美國,找到了前總統尤利塞斯·格蘭特。
  • 開羅會議上,羅斯福提出要把琉球和越南歸還中國,蔣介石為何拒絕
    蔣介石接到邀約信之後高興之餘也有點猶豫,畢竟國內的狀況還非常的複雜,如果自己走了之後,國內發生什麼突然情況,自己遠隔萬裡,未免有點分身無術,後來經過仔細考慮之後還是決定去參加會議。11月21日,蔣介石夫婦抵達開羅,不過四方會談卻變成了三方會談,其主要原因就是蘇聯當時由於和日本籤訂了《日蘇中立條約》,所以不是很方便見蔣介石,怕日本誤會,當時蘇聯正在和德國開戰,如果引起日本的不滿,東西兩線夾擊蘇聯那就麻煩了,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史達林當時拒絕和蔣介石見面。
  • 琉球有三次加入中國的時機,蔣介石就浪費了兩次
    琉球群島位於中國大陸的東南邊,和臺灣省毗鄰,面積約4600平方公裡。這個島國在歷史上和中國淵源極深,還曾有三次加入中國的機會,可惜蔣介石浪費掉了兩次,還有一次是誰呢?當然是大清宰相李鴻章了。1879年,日本在籌備多年後吞併琉球。自1879年琉球滅亡至1885年間,大量琉球人流亡中國,要求母國主持公道。日本害怕列強交涉,故而向清政府提出「分島、改約」案,即琉球群島的北部和中部島嶼屬日本管理;琉球群島的南部諸島如宮古島、八重山,則歸清政府管轄。李鴻章不想得罪日本,清政府拒絕在談判條約上簽字,協商破裂。
  • 曾是我國藩屬,日本是如何吞併琉球的?
    琉球遺蹟——首裡城,在熊熊大火中毀於一旦1609年,當時還是明萬曆三十七年,琉球遭到日本鹿兒島的薩摩藩入侵,戰敗的琉球王國被迫也向薩摩藩進貢,並一直持續到江戶幕府。1871年的日本剛剛經歷明治維新沒幾年,國內政局不穩,日本隨即通過戰事轉移國內內政問題,於是同年宣布在全國展開「廢藩設縣」,琉球國被當作令制國編入鹿兒島縣。
  • 宋子文檔案揭秘:羅斯福提出「琉球群島歸還中國」
    宋子文夫婦(前)與家人在一起(資料照片)   67年前,羅斯福向宋子文提出「琉球群島歸還中國」——    琉球香港均被涉及  此次公布的「宋子文檔案」共有近500份史料,包括會議紀要和電報,全部中英文對照。在1943年的一份會議紀要中,羅斯福總統向宋子文提出,「滿洲、臺灣、琉球群島和關東半島都應該歸還給中國。」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吳景平介紹:關於二戰中的琉球群島問題,在「宋子文檔案」中還是首次被發現,驗證了另一段史實。
  • 晚清時期,日本如何吞併琉球群島?
    在日本明治維新以前,日韓關係在日本方面,由幕府主持,由對馬島之諸侯執行。維新以後,大權歸日皇,所以日、韓的交涉也改由日本中央政府主持。大院君厭惡日本的維新,因而拒絕與新的日本往來。日本國內的舊諸侯武士們提出"徵韓"。這種徵韓運動,除了高麗不與日本往來外,還有三個蠢蠢欲動的擴張動機:一、日本不向海外發展不能圖強。二、日本不先下手,西洋各國,尤其是俄國,恐怕要下手。三、徵韓能為一般不得志的武士謀出路。
  • 望琉球興嘆:李鴻章蔣介石先後錯失良機
    1879年日本宣布廢(琉球)藩置(衝繩)縣,正式把琉球併入日本版圖。  日本吞併琉球後,琉球多次懇請中國派兵援琉,但衰弱腐敗的清政府卻沒有答應。不過,畢竟是琉球王國的宗主國,清政府也據理向日本進行了多次交涉,反對日本吞琉。李鴻章還請美國卸任總統格蘭特居間調解。
  • 二戰後期,美國曾提出要把越南和琉球送給中國,蔣介石為何拒絕?
    二戰後期,美國曾提出要把越南和琉球送給中國,蔣介石為何拒絕?三巨頭出賣中國眾所周知,在二戰的這段歷史中,中國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在中國戰場上,中國拖住了日軍的大部分兵力,這才使得美國在後期的對日戰爭中佔據主動。
  • 由琉球而衝繩
    該校與駐日美軍普天間基地僅有一排鐵絲柵欄相隔由「二戰」後整體格局的變化及其底因,轉入相對細部的領土變更,公允而言,琉球由美軍佔領而至歸還日本,是有價值的案例。於中國而言,琉球未必不是傷心事。李則芬在其《中日關係史》裡論述:釣魚島列嶼位於臺灣與琉球群島之間,明代《順風相送》(1403)便有記載,但釣魚島列嶼並不在歷史上的琉球三十六島之列。
  • 日本是怎樣一步步把琉球吞併的?又為何曾打算與清朝分治琉球?
    琉球三司官恐怕旨犯中國,拒絕了大久保的提議,要求仍照舊慣行事。日政府以琉球不遂其所願,乃強制發出如下的命令:1、為對中國朝貢而派遣使節及慶賀清帝即位等慣例,一概廢止。2 、撤銷在福州的琉球館,貿易業務概歸設在廈門的日本領事館管轄。
  • 琉球大臣在清宮門外痛哭,請清朝幫收復國土,清朝為何沒答應
    琉球在歷史上和日本一樣,都是擁有主權的島國。不過,琉球由於建國得到了明朝的很大幫助,所以,在明清兩朝,琉球都是最忠心的藩屬國。可是到了清朝末年,琉球國卻被日本佔領。此後,琉球曾多次向清廷求援。迫於國際壓力,日本政府曾一度打算將琉球南部島嶼歸還。
  • 誰在阻礙琉球復國?為何琉球王國的復國進程遙遙無期?
    那麼,是什麼因素阻礙琉球王國復國成功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1、自身實力不足琉球復國失敗, 本質上是因為實力不足。在國際舞臺上,不僅琉球不值一提,在琉球群島內部,原琉球原住民的比例也相當低。在1972年美國將琉球群島轉交日本後,日本向琉球群島大量移民,時至今日人口高達130多萬,遠遠超過人口只有十多萬的琉球原住民。而雖然美國將琉球轉交日本,但美國的軍事基地卻從未離開,直至今日,3萬多美軍駐紮的普天間軍事基地,仍然位於琉球群島。儘管琉球民眾多次抗議,但連日本政府都噤若寒蟬,這些來自民間的呼號就更加沒有意義。
  • 此島群面積約四千六百平方公裡,李鴻章豪氣幹雲,全部送給你
    關於李鴻章是忠是奸,每個人的觀點都不一樣,想法也不同,也不好多做評價,今天我們聊一個島群,和李鴻章有關聯的一個島群"琉球群島"。  在隋朝史料中就有關於琉球的記載,當時叫琉虯(單指澎湖列島,非今琉球)。明朝時期,朱元璋派人出使琉球,也就是說琉球這個名稱是在明朝才正式啟用的,也是在明朝成為中國藩屬國的,此後琉球一直都是中國藩屬國,直到清朝末年琉球被日本吞併。
  • 今日話題歷史版:蔣介石拒絕收回琉球?
    1942年1月,外交部擬定的一份《解決中日問題基本原則》草案,就明確表示反對收回琉球。該草案建議將「琉球劃歸日本」,不過提出了兩個前提條件:1、「不得設防,並由軍縮會設置分會加以監督」;2、「對於琉球人民不得有差別待遇,一切應遵照少數民族問題原則處理」。外交部的這種態度,受制於兩個因素。其一,從法理角度上出發。
  • 琉球的陷落:釣魚島是怎樣失去的?
    不僅如此,清廷還為日本此次出兵賠付了白銀50萬兩,作為撫恤銀和日軍在臺灣修路及營房的費用。清廷在這次事件中的妥協,主要原因還在於當時缺乏可供出洋作戰的戰艦,而這也成為中國近代海軍之發軔。從那一年開始,李鴻章便開始從英國、德國購買或者建造軍艦,以期捍衛遼闊海疆。
  • 李鴻章外交軼事:凡事愛沾洋氣 反對日本吞併琉球
    中部地區走出來的李鴻章即使在北國滿人中也是「雲中鶴」。以前總以為關外滿人人高馬大,其實不然。查滿清貴族和洋人站在一起的照片,傳說中的滿人大漢其實大多呈「矮胖型」。  一米八三的個子,站在國際舞臺上給清國人的形象加分不少。觀察當時的西人漫畫,中國人普遍被畫得高一些,日本人大多「倭」點,這難道沒有在國際舞臺上頻頻亮相的李鴻章的功勞?
  • 琉球失國
    在《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一書中,王芸生先生稱此次事件乃是"近代史上日本侵略中國的開端"。更加被動的是,《北京專條》間接承認了琉球"兩屬"的性質,為此後琉球問題的交涉留下了隱患。日本人剛為琉球"強出頭",琉球又來控告日本要吞併它,這不免讓清廷困惑。琉球與日本到底是什麼關係?清政府決定讓即將赴任的駐日公使何如璋好好考察一下。
  • 專家:琉球再議議什麼?絕不是「中國要琉球」
    日本官房長官當天表示了強烈的反對意見,日本安倍首相第二天表示要向世界說明日本的立場。日本政府向中國政府提出了抗議,中國拒絕了所謂「抗議」。接著,美國國務院表示:「美國承認日本對衝繩的主權。但在釣魚島問題上,美國對於釣魚島最終主權歸屬不表示立場。」各國新聞媒體廣泛報導了這篇文章的發表,並猜測發表這篇文章的背景和後果。一篇歷史學者文章發表引起如此陣勢,是我事前完全未曾預料的。
  • 琉球原來是個獨立王國,為什麼二戰後卻不能獨立呢?
    1879年4月,日本廢藩置縣,改琉球為衝繩縣,把琉球國王遷到了日本拘禁了起來。完成了所謂的「琉球處分」,琉球就此亡國。二戰後,按照《開羅宣言》和《波斯坦公告》,確定了日本只擁有本土四島及其周邊島嶼,其他的都不在屬於日本名下,都應該歸還他國或者獨立。那麼既然琉球原來是個獨立王國,為什麼二戰後卻不能獨立呢?
  • 殊不知蔣介石曾兩次拒絕收回琉球群島!
    每當我們提起中國海軍,必定會想到島鏈封鎖,這是由美國針對中國提出的封鎖計劃,將中國海軍封鎖在內海之中,阻擾中國海軍的藍海夢,所謂的島鏈是有三層組成的,第一島鏈是指花彩列島中,東北起日本群島、琉球群島,中接臺灣島,南接菲律賓群島、大巽他群島的鏈形島嶼帶,在整個島鏈中,臺灣,琉球群島佔據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