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前,李鴻章千方百計想避開與日本直接衝突,卻被年輕氣盛的光緒帝,老謀深算的翁同龢污衊為懦弱無能。
越是無能,越是被人蹂躪,大清的官場越是盛行吹牛逼,天朝上國,區區小日本,何足掛齒?我大清水師軍艦噸位數遠高於日本,分分鐘就能滅了它。
但李鴻章清楚,噸位數是嚇唬人的,真正的戰爭不能全看這個啊……
可惜,沒人聽。
似乎就沒人想過戰爭可能會輸。
不久前北洋水師不是剛閱兵演練過嗎?慈禧還派了李蓮英公公來看的,軍容整齊。
但李鴻章清楚,演習其實就是演戲,真正的戰爭根本不是這個劇本啊……
牛逼哄哄開始,苦逼兮兮收場。
為了哄李鴻章去日本談判,慈禧賜了李鴻章三眼花翎。
雖然那只是一根毛,卻是大清政治待遇最高的一根毛。
為什麼必須是李鴻章?
因為日本人只認李鴻章。
為什麼日本人只認李鴻章?
因為日本人清楚:大清最能替慈禧太后著想,最明白國際事理的人,就是李鴻章。
我早先就曾經說過,甲午戰敗如果中國堅決抗日,打持久戰,日本必敗。
但在日本戰敗前,清廷必已先亡。
但清廷有慈禧,而慈禧又能用的動李鴻章。
歷史往往強調大局而忽視細節。
其實,李鴻章的馬關之行,完全是對慈禧太后的知恩圖報之舉。
那一刻,李鴻章的心裡首先考慮的是慈禧這個人,其次才是大清朝廷,而至於百年身後事,他大概早已不再抱幻想了。
正如他後來所說的: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鐘不鳴,和尚死也。
士為知己者死——所以,去馬關談條約了。
哀莫大於心死——所以,去籤馬關條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