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明知赴日和談會遺臭萬年,為何還前去籤訂《馬關條約》?

2021-01-10 時尚美季

甲午戰爭前,李鴻章千方百計想避開與日本直接衝突,卻被年輕氣盛的光緒帝,老謀深算的翁同龢污衊為懦弱無能。

越是無能,越是被人蹂躪,大清的官場越是盛行吹牛逼,天朝上國,區區小日本,何足掛齒?我大清水師軍艦噸位數遠高於日本,分分鐘就能滅了它。

但李鴻章清楚,噸位數是嚇唬人的,真正的戰爭不能全看這個啊……

可惜,沒人聽。

似乎就沒人想過戰爭可能會輸。

不久前北洋水師不是剛閱兵演練過嗎?慈禧還派了李蓮英公公來看的,軍容整齊。

但李鴻章清楚,演習其實就是演戲,真正的戰爭根本不是這個劇本啊……

牛逼哄哄開始,苦逼兮兮收場。

為了哄李鴻章去日本談判,慈禧賜了李鴻章三眼花翎。

雖然那只是一根毛,卻是大清政治待遇最高的一根毛。

為什麼必須是李鴻章?

因為日本人只認李鴻章。

為什麼日本人只認李鴻章?

因為日本人清楚:大清最能替慈禧太后著想,最明白國際事理的人,就是李鴻章。

我早先就曾經說過,甲午戰敗如果中國堅決抗日,打持久戰,日本必敗。

但在日本戰敗前,清廷必已先亡。

但清廷有慈禧,而慈禧又能用的動李鴻章。

歷史往往強調大局而忽視細節。

其實,李鴻章的馬關之行,完全是對慈禧太后的知恩圖報之舉。

那一刻,李鴻章的心裡首先考慮的是慈禧這個人,其次才是大清朝廷,而至於百年身後事,他大概早已不再抱幻想了。

正如他後來所說的: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鐘不鳴,和尚死也。

士為知己者死——所以,去馬關談條約了。

哀莫大於心死——所以,去籤馬關條約了。

相關焦點

  • 籤完《馬關條約》,做翻譯的小姑娘,撲到李鴻章的懷裡號啕大哭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40期:《馬關條約》少賠了一億兩銀子,真的因為李鴻章挨了一顆子彈嗎?其實,我們很容易就能推斷出,當初伊藤博文強烈點名要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赴馬關談判。這本身就很蹊蹺,日本人會傻到找一個又聰明,又愛國,還視死如歸的人跟自己談嗎?當然,評價一個歷史人物並非非黑即白,角度不同,得到的結論不同。
  • 慈禧請李鴻章吃飯,一道菜背後另藏深意,李鴻章見後立即下跪求饒
    隨後,日本乘勝追擊,步步逼近,接連攻下旅順和威海,並於1894年11月22日在旅順進行慘無人寰的大屠殺。日本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給晚清政府製造壓力,讓清政府趕緊割地賠款。慈禧認為,東北是大清王朝的龍興之地,也是愛新覺羅氏的發家之地,無論如何不能讓東北落入日本之手,於是,慈禧就派戶部侍郎張蔭桓和湖南巡撫邵友濂到日本和談。
  • 清廷能拒絕籤訂甲午戰爭的馬關條約嗎?伊藤博文:家不要了就別籤
    甲午戰爭和馬關條約《馬關條約》使得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讓中國國家危機空前嚴重,更為隨後列強掀起的瓜分中國的狂潮埋下隱患伏筆。馬關條約籤定於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95年4月17日),經過將近半年的談判時間方才敲定,中國損失了許許多多看得見看不見的利益。
  • 為何李鴻章發誓永不去日本?李鴻章:不僅受辱還差點送命
    憑著手上的精銳軍隊,雖然李鴻章有遭受到朝廷方面的忌憚,但卻也是始終不敢把李鴻章怎麼樣,關鍵是,他們還需要用到李鴻章;在這種情況下,李鴻章的權勢越來越高,最終成為洋務運動領袖之一,官至東宮三師、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爵位一等肅毅伯。
  • 馬關條約後李鴻章發誓再也不去日本
    他本是中興名臣,從國之棟梁變為漢奸、賣國賊、千古罵名留一世,唯有李鴻章。歷史很有趣,很多事情我們不能看片面,透過事務看本質會要我們看到不一樣結果,帶大家了解下馬關條約下的李鴻章。甲午戰敗,清廷戰敗,日本要求李鴻章作為全權代表大臣奔赴馬關商談和談事宜。日本提出巨額賠款,割讓土地,開放通商口岸等無理要求。面對日本無力要求,談判十分艱難,李鴻章談判桌上盡其所能為國爭利,他論內心身心都很痛苦。後來,日本青年小山豐太郎刺殺李鴻章,要李鴻章面部受傷。
  • 話說國恥《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將「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島嶼」 和「澎湖列島」等(原議條款還包括遼東半島),列入「劃界」以內,「讓與日本」。今天,我們經常說「海峽兩岸」,中國地分兩岸乃因《馬關條約》「劃界」而起、乃自《馬關條約》「劃界」為始也。我們也經常說,《馬關條約》是喪權辱國、割地賠款的不平等條約,實際上《馬關條約》還包括了「棄民」的內容。
  • 李鴻章沒有什麼陪葬品,但體內一物價值1億兩白銀,背後故事感人
    李鴻章因為與日本籤訂了喪權辱國的條約背負上千古罵名,這著實是「背鍋」了。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以清朝王室的懦弱,這個條約是必然要籤,派誰去不是籤呢?李鴻章一直被許多國人斥為賣國賊,可如果不是他,當時的中國可能要更難一些。
  • 馬關條約日本不許滿清自稱中國籤字,李鴻章只好用折中手段
    4月17日(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中日雙方在日本馬關籤署了《馬關條約》,但是籤字前卻發生了意想不到的一幕。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拒絕清朝官員在條約上寫中國二字,只允許用清國兩個字,這弄得李鴻章使團非常尷尬和狼狽。李鴻章等人都覺得日本的要求簡直是奇恥大辱,日本簡直是欺人太甚,但在戰敗的前提下卻又沒底氣反駁。
  • 馬關條約:李鴻章被日本人打了一槍,大清省下白銀一億兩!
    李鴻章在17歲的時候就考中了秀才,在20歲的時候聽從了他的父親的意見來到了京城。當時李鴻章的父親在京城中任刑部侍郎,在他父親的介紹和引薦之下,他認識了很多有名之士,得到了很多人的賞識和器重。其中包括曾國藩,李鴻章跟隨曾國藩學習,很好地增長了他的見識,開闊了他的眼界。而曾國藩也認為李鴻章有大才,將來必定能有所作為。
  • 馬關條約全靠李鴻章,才少陪日本一億兩白銀?真相原來是這樣
    戰後談判期間,李鴻章和北京的來往電報伊藤博文一清二楚,猶如玩遊戲開了上帝視角,因此李鴻章處處受制,毫無底氣。伊藤博文其實已經從破譯的電文中,知道清朝的底牌是2億,所以故意喊價3億,李鴻章還價一億,伊藤博文做個人情讓到兩億,然後稱一個子也不能少了,最終馬關條約按滿清朝廷允許的最高價成交。李鴻章一毛錢都沒砍下來,你說他的功勞在何處?
  • 李鴻章與北洋艦隊
    1895年,李鴻章在這裡不得不痛苦地吞下了比河豚還要惡毒的《馬關條約》。應該說,李鴻章在馬關,於談判上的表現可圈可點,忽而扮人,忽而扮鬼,施展了相當出色的技巧。在滿朝文武無人肯到日本談判的情況下,李鴻章雖然對清廷給予自己「割地」的權力意味著什麼非常清楚,知道一生難逃「漢奸」指責,仍承擔重任坐在了談判桌前。
  • 李鴻章拒絕在辛丑條約上簽名,只留下這個字,才知李中堂是真聰明
    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氣焰囂張,揚言要制裁慈禧西太后,慈禧帶著光緒帝倉皇逃竄而去,並隨即下令讓李鴻章馬上回朝與列強商議和談事宜。李鴻章聞言從廣州動身赴京。其實李鴻章這個清朝代表的身份也是經歷重重險阻才被確定下來的,因為由於各國在清利益的不同,他們當然想要和對自己更加有利的代表人談判。
  • 《馬關條約》李鴻章被日本人打了一槍,為朝廷城下白銀一億兩
    坊間傳聞,甲午戰爭期間,清朝與日本打仗戰敗,李鴻章代表清廷對外談判,被迫籤訂了不平等條約,日本更是獅子大開口要清朝3億兩白銀,後因李鴻章返回途中遇到日本人的槍擊受傷,日方基於對李鴻章的同情,將原先的3億兩賠款減去了1億,慈禧只說了三個字。
  • 年少不知李鴻章,李鴻章自評讓人深思,但毛主席評價更是一針見血
    李鴻章,晚清中興名臣,一生代表清廷籤下了30多個條約,其中絕大多數為不平等條約。對於李鴻章的評價往往呈現出兩個極端,指責他的人說他是賣國賊,欣賞他的人則認為他有不得已的苦衷。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一間淨室,雖明知為紙片糊裱,然究竟決不定裡面是何等材料。」正是這樣的評價,使得李鴻章有一個廣為人知的稱呼,「大清裱糊匠」。
  • 《馬關條約》籤署前,李鴻章和伊藤博文的對話,讓日本人暗自慶幸
    光緒二十一年二月十八日,李鴻章被授命為和談大臣前往讓日本進行談判,這位七十多歲的老人面對日本地首相伊藤博文據理力爭,聲稱日本對中國的索賠是不理智的,中日兩國一衣帶水,這樣做只會激起中國人的反抗之心。在割讓臺灣的問題上,李鴻章厲聲質問伊藤博文:「如果執意要割讓臺灣島,那麼將來日本和中國就會結為世仇,不管何時都會洗刷今天的恥辱!」但無奈,清政府害怕日本繼續作戰進宮京師,於是,多次發電報催促李鴻章趕緊籤了,最終,李鴻章含著眼淚籤下了自己的名字。
  • 英國要求租藉此地100年,為何李鴻章堅持99年?如今才知多英明
    ——李鴻章《赴試途中有感》清朝末年,世界發展形勢對我們非常不樂觀,當西方列強的兩次工業革命都已經完成,但是我們的還處於封建社會,雙方生產力的巨大差距,這種差距為後來被侵略埋下了種子。於是1840年,英國發動戰爭,很快突破天津,朝廷被迫和談,但是在和談期間英軍又攻佔了香港島,道光十分憤怒,決定對英宣戰。雖然道光是想要有一番作為,但是底下的人都是一門心思投降,最終這場戰鬥以清政府大敗而告終。戰敗的後果就是割地賠款,就是在這次戰爭中,香港島被英國佔去,但是打的是租借的旗號。
  • 李鴻章:世界上最難寫的字,是自己的名字
    然而這樣一位本可"挽狂瀾於即倒,扶大廈之將傾"的人,為何會發出"世界上最難寫的字是自己的名字"的感嘆?梁啓超對李鴻章的評價:"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或許這個"之遇",可以讓我們找到答案。
  • 籤《馬關條約》時,日本人給李鴻章吃河豚魚,是為了害他?
    1895年4月17日,日本馬關春帆樓,清帝國代表李鴻章和日本代表伊藤博文面對而坐,春帆樓的夥計端上了一盅魚肉,放在了李鴻章面前。「這是我的家鄉山口縣的特產河豚鍋,請品嘗。」伊藤博文對李鴻章說。「大人,河豚有毒。」李鴻章周圍的隨員緊張了起來。
  • 李鴻章在日談判挨了一槍,省下一億賠款,卻只換來慈禧的7字笑語!
    為何在日被挨一槍:日本明治政府自19世紀70年代起,組建歐洲式軍隊,侵犯中國臺灣,吞併琉球群島,並伺機侵略朝鮮和進一步侵犯中國。二十年五月,朝鮮政府請求中國協助鎮壓東學黨起義,清政府即派兵赴朝,進駐牙山。日本藉機也出兵朝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