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舟|文
雖然中國的教科書歷來都把鴉片戰爭作為中國進入近代史的分水嶺,但真正讓中國人普遍感受到震動的,其實是五十年後的甲午戰爭。這場一百二十年前夏天爆發的衝突,使中國人迎來了一個全面危機感的時代,「亡國滅種」的真切可能,形成一個籠罩在中國人心頭的陰鬱未來,終於將所有人從沉沉的大夢中震醒,而中國近代的主題也從此由「圖強」轉向「救亡」。
在此之前,中國在世人眼中的形象,多是一個麻木不仁的沉睡巨人,儘管沒少受刺激,但卻始終未能發揮其潛在的力量。堪稱「中國通」的赫德爵士曾在1894年說出一番頗具預見性的話:「兩千年的經驗,雖把中國人磨練得非常冷靜,但如果照現在這樣下去,我想很可能有一天絕望情緒以最激怒的方式爆發出來,我們在北京的外國人也許將會通通被殺光,每個人中國人將說:『如果沒有這幫番鬼,我們怎會鬧到今天這樣,在我們自己被毀滅之前,且讓他們先嘗嘗滋味!』」但第二年在甲午戰敗之際,他又失望地說:「恐怕中國今日離真正的改革還很遠。這個碩大無朋的巨人,有時忽然跳起,呵欠伸腰,我們以為他醒了,準備看他作一番大事業。但是過了一陣,卻看見他又坐了下來,喝一口茶,燃起菸袋,打個呵欠,又朦朧地睡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