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百戰百敗,唯獨這場與世界第二強國的戰役打贏了

2020-12-20 騰訊網

近代中國的歷史是無比屈辱的,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每場戰爭中國都打敗了,幾乎每次戰敗後都要割地賠款,俄國甚至跟中國沒打就割走北方大片土地。

在人們印象中似乎近代中國沒有打贏過仗,其實有過,而且打贏的是世界第二強國法國!可惜,清政府害怕擴大戰爭的波及範圍,在軍事上取得勝利的情況下,還與法國籤訂屈辱條約。但從軍事的角度來說是打贏了,雖然贏得很慘。

法國在越南的殖民歷史很早就開始了,到了19世紀80年代,法國企圖吞併整個越南,但遭到中國的阻撓。1882年9月15日,法國提出讓清政府承認對越南的殖民統治的要求,清政府斷然拒絕。法國不斷向越南派兵,清政府內以左宗棠為首的主戰派主張與法國開戰,但李鴻章主和。清政府一面出兵援助越南,一面又試圖與法國談判。法國不買帳,1882年12月初,法軍向紅河三角洲的清軍發動攻擊,這場戰爭開始了。

1884年6月23日,法軍在諒山的北黎要求清軍撤出越南,還沒等清政府回應,法軍就打死了清軍代表。清軍沒有退讓,馬上還擊,兩天的交鋒造成雙方各自數百人的死傷。

從1884年5月《簡明條約》籤訂前後法軍攻擊基隆起,到1884年8月馬尾海戰結束為止,為中法戰爭第二階段,主要在中國東南沿海進行,越南北部陸上戰爭也在繼續。

1884年8月26日開始,清政府頒發上諭,譴責法國的無禮行為,並令陸軍嚴防法軍的入侵,這實際上向法軍宣戰。

1885年2月,法軍進攻諒山,法軍決心進犯鎮南關。清軍將才馮子材率士兵將法軍擊退,法軍統帥尼格裡身負重傷。清軍在這場最關鍵的戰役中擊潰了法軍,消息傳到法國國內後,總理儒爾·費裡下臺。

戰場上的形勢明顯有利於清政府,清政府突然在1885年4月7日下達停戰撤軍命令。前方的將士們感覺不可思議,馮子材上書請求乘勝追擊。張之洞說:「停戰則可,撤軍不可。」但慈禧主意已定,前方的將士們也沒辦法。

1885年5月13日,清政府任命李鴻章為談判代表,與法國代表在天津談判。6月9日,雙方籤訂《中法核訂越南條約》。條約的主要內容是:清政府同意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中越陸路邊境開放貿易,而且中國邊界還開通兩個通商口岸。法國則同意從臺灣和撤軍。

條約籤訂以後法國幾乎控制了整個越南,中國南方門戶大開。

這場戰爭在形式上中國是戰勝了,但由於清政府的妥協和無奈,最後只能不敗而敗。

清政府之所以議和,跟英美等國的態度有很大關係,他們害怕中國戰勝後會激起民族主義情緒,從此以後不再怕帝國主義。

這場戰爭算是中國在近代史上唯一打贏的戰爭,這指的是軍事上的,但在政治上依然輸掉了。

相關焦點

  • 「我們打贏了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怎麼翻譯
    在英文翻譯時,不要去逐字逐句翻譯,而是先把這句話看明白,把內容準確地表達出來就可以了。翻譯的技巧是1)先抓住這個句子的主幹。即,主語,謂語,賓語。其實無論多麼複雜的句子,只要把主幹,主語,謂語,賓語先抓住,這句話的主體意思都出來了,其他無非是更多的修飾,讓這個句子變得更複雜,更漂亮。例如標題這個句子。看上去有點複雜,其實先抓住主幹。
  • 這三場勝仗,使西方列強不敢小瞧
    不管是鴉片戰爭,還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包括後來的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清政府都是輸得體無完膚,根本沒有還手之力。從乾隆時期開始走下坡路,且如此孱弱的一個政權,再加上連吃了這麼多場敗仗,還面臨外交內困的處境,為何清政府還能苟活到1912年呢? 關鍵在於清朝打贏了3場戰爭。
  • 回顧夏季賽十大經典戰役 哪場最令你印象深刻?
    由衛冕冠軍Infi領銜、120、Fly、彩色、小凱、WFZ和浪漫組成的中國軍團,將面臨由世界排名第一的Moon領銜、Lawliet、Lyn、Focus、Sok、Chaemiko和Michael組成的韓國軍團的挑戰。而歐美二人組Foggy和Blade,則是在暗中蓄勢待發,試圖攪亂冬季賽中韓對抗的大格局。
  • 韓戰第二次戰役,中國勝利,世界歷史進程因此而改變,為何
    英國牛津大學戰略學家羅伯特·奧內爾評價說:「如果中國人沒有於1950年11月在清長戰場(清川江、長津湖戰場,也就是中國所說的第二次戰役)穩執牛耳,此後的世界歷史進程就一定不一樣。」意思很清楚,第二次戰役,中國的勝利改變了歷史的進程。從整個世界的角度看,韓戰不過是一個局部戰爭,第二次戰役也不過是中美之間的一次較量而已,說改變了歷史進程,這是為什麼呢?
  • 中國是世界第二強國嗎?
    世界上很少有人像中國學者和評論家那樣,熱衷於探討本國的「國際定位」問題。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中 國比其他任何大國都發生著更快速而明顯的變化。對此,本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第一,實力定位。中國在亞太地區的政治影響、地緣戰略優勢和地緣經濟優勢都已超過日本。說中國是亞洲第一強國,應是可以普遍接受的觀點。
  • 中國打贏了一場戰爭,美國想不通,歷史上為何只有中國能打贏?
    我們都知道中國在古代一直是一個泱泱大國,只可惜在近代的時候,由於墨守成規,一度積貧積弱,可以說在這樣一個屈辱的環境下,中國人捨生忘死,最終創建了一個嶄新的中國,一直到今天,中國始終在用自己的行動,影響著整個世界的發展進程,中國的崛起,也讓很多的西方國家不理解,我們究竟是憑藉了什麼呢?
  • 中越戰爭,我軍打贏諒山戰役後,為什麼會突然撤軍?
    今天我們接著講中越戰爭的諒山戰役,這次戰役解放軍大獲全勝,本可以繼續擴大戰果,但是指揮部突然收到國內的命令:迅速撤軍,撤回中越邊境線上。那為什麼解放軍要撤軍呢?
  • 為何會輸掉上甘嶺戰役?美軍:志願軍一個團9600人,怎麼贏?
    在我國近代有三場戰爭,均對我國生死存亡起了很關鍵的作用,分別是抗日戰爭、統一戰爭以及抗美援朝,因為抗美援朝戰爭是發生在新中國成立以後,所以並沒有受到太大的重視,但事實上在這三次重要的戰爭中,抗美援朝才是最艱難的戰爭,那麼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 即使中國打贏了甲午戰爭 情況不一定會更好
    我們不妨作一假想:如果中國打贏了甲午戰爭,那又會如何?這乍看似乎可以為中國爭取到一個喘息期,得以在不那麼糟的條件下與日本展開競爭。但很不幸,這一假設似乎很難證實。前此十年的中法戰爭中,李鴻章深知中國最好趁勝議和,將局面敷衍過去,但這場戰爭的勝利卻使主戰的清議派錯誤地大受鼓舞,從事後來看,清廷也並未利用這一勝利帶來的緩衝期加速改革以適應現代化條件下的競爭,以至於最終全部問題在甲午戰爭中暴露無遺。王家儉在《李鴻章與北洋艦隊》中曾說:「中日兩國海軍之發展,幾可謂以中法戰爭為關鍵,中法戰後,中國朝野上下為未賠款未割地而獲勝利,深感自滿,因而產生一種晏安心理。
  • 高考這場硬仗,你必須打贏!
    他們告訴我們:2020年的這場高考,這場硬仗,必須打贏。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些2020年的高三黨們,他們都有哪些誓言,有哪些鼓勵自己的話吧。小明我們要做那雄鷹,搏擊長空,笑傲蒼穹;我們要做那王者,挺直脊梁。
  • 【預警】2020年中國必須贏得五場戰役(中英雙語)
    中國決策層用「戰爭」來鼓舞人民士氣、調動全國資源,「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幾天前,波赫前總理茲拉特科•拉古姆季亞發了一段視頻給我,並希望我代他向中國社會表示支持,其中有一句話令我感動:「新冠病毒肆虐下,中國是全球保衛人類的第一道防線。
  • 李萌: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這一重大決策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目標高度契合,符合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理論邏輯和歷史邏輯。科技強國是現代化強國的主要標誌。科技創新既是「硬實力」,又是「軟實力」;既是支撐當前市場競爭的「近實力」,又是增強國家長遠發展能力的「遠實力」。鄧小平同志指出,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習近平同志強調,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
  • 實力和水平世界一流!
    二戰中,英國總共動員了1 200萬人參戰,總兵力高達540萬,軍隊數量位居世界第六,其中高技術含量的空軍和海軍所佔比例很大,是一支海陸空齊全的立體化的現代部隊。二戰時期,英國海軍位居世界第二,穩穩壓住日本。
  • 中國海空軍如何打贏東方諾曼第?許世友賦詞讚美
    1955年1月,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在浙東沿海打贏了一場「東方諾曼第」登陸作戰——一江山島戰役。在這場戰役中,年輕的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共出動184架飛機,飛行勇士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奪取了一江山島的絕對制空權,還給島嶼上的敵軍以沉重打擊。等到戰役結束後,我軍的「猛將」許世友將軍還賦詞讚美這場在我軍歷史上擁有劃時代意義的登陸戰役。
  • 1840年清朝若打贏了第一次鴉片戰爭還會重回世界的巔峰嗎?
    中國歷史上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如果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時,若當時的道光帝能舉全國之力打贏英國侵略者的話。那麼見識到西方國家的巨艦大炮的清朝政府會不會下令改革從此也使中國在近代重回世界的巔峰呢?清末的近代新式陸軍當時的清朝在人口數量是排在世界第一位,如果當時的清軍能在武器裝備和軍隊訓練上有所提高,那麼列強當年的軍隊在中國的地域挑起戰端,雙方應該是僵持不下的。
  • 中國再次驚豔全世界,這場「硬仗」已經打贏,聯合國也激動不已
    只不過因為定位系統的投資實在太大,世界上有資格搭建這個系統的國家根本就沒有幾個。就算是強如歐盟,手握先進的衛星發射技術,還有龐大的資本,自己打造的伽利略系統,到現在都難以讓人滿意。不過我們很早就提出了構造自己全球定位系統的構想,我們當時也清楚這是一場硬仗,在一開始的時候西方國家根本就沒有相信中國能夠搞出自己的系統。不過如今中國再次驚豔全世界,北鬥系統建設的這場「硬仗」已經打贏,聯合國也激動不已。
  • 假如甲午戰爭中國打贏了會怎麼樣?
    我們換個角度,那就是中國如果打贏了甲午戰爭會怎樣?歷史不能假設,但可以意淫。如果中國打贏了甲午戰爭,最明顯的當然就是臺灣不用割讓給日本,更不會賠錢了。2.3億兩白銀幹點啥不好,當然,這筆錢雖然省下了,但不一定就能花到該用的地方。那麼,日本輸了會不會同樣被中國逼著割地賠款呢?割地肯定不會,因為中國一直沒有這種習慣,中國不像日本,一直急於擴張。
  • 看世界如何評論上甘嶺戰役
    戰爭持續了43天,在這3.7平方公裡的彈丸之地,雙方投入10萬大軍,以美利堅為首的「聯合國軍」投入兵力6萬餘人,志願軍投入兵力43000餘人,戰鬥規模發展成戰役規模。這樣的兵力密度是近代戰爭史上前所未有。整個韓戰的兵力動員規模足以列入近代史上四大戰爭──第一、二次世界大戰,德法戰爭、日俄戰爭。
  • 美國人是如何看待上甘嶺戰役的?美軍上將:他們把我們當傻子在打
    上甘嶺戰役又被稱為三角山戰役,是1952年中國人民志願軍與聯合國軍在上甘嶺附近展開的一場著名戰役。所謂聯合國軍其實就是美軍和韓軍。上甘嶺戰役是二戰後美國首次大敗的一場戰役,上甘嶺戰役的激烈程度也是前所未見的。炮火的密集程度已經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高水平。
  • 美國人如何看上甘嶺戰役?美軍四星上將:把我們打成了傻子
    上甘嶺戰役是唯一收入在美國軍事院校教科書中的中國戰例。美國軍事院校在選擇中國軍隊課題時,把上甘嶺戰役和雷鋒現象作為兩項重要內容,他們認為,把這兩個問題搞清楚了,才能真正了解中國軍隊。美軍四星上將小保羅·拉馬爾·弗裡曼在談到上甘嶺戰役時更是直言:「火力不如我們,卻把我們打成了傻子!「這就是美國人眼中的上甘嶺戰役,再回到文中開頭的問題,美國人為什麼直到今天都無法弄清楚為什麼無法打贏這場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