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中流行的「斷舍離」的概念已被越來越多的人嘗試和接受。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 舍,捨去多餘的廢物。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著。
很多人總是覺得自己過得不快樂,歸根結底就是身上承載的東西太多,不光是物品還有情感,你的生命被這些東西無情的消耗著。斷舍離是一生的功課,開掛的人生,從學會「斷舍離」開始!
給生活做減法
我們的父母輩、祖父母輩經歷過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對物質匱乏的恐懼植根於他們的內心深處,他們潛意識中害怕需要用的時候缺少相應的物品。因此,家裡囤積了過量的衛生紙、洗衣液、棉被、牙膏、肥皂、購物袋......儘管家門口就有便利店,儘管大超市距離家也不過幾百米。
物品堆積如山,不僅會佔用我們的生活空間,使我們的活動空間減少;而且在整理上,會需要更多的時間,浪費時間也就算了,如果整理無方還會心生煩惱。只有對當下的自己合適且必需,也確實在用的東西,才會留在你自己的空間裡。
另外,如果不加以清理的話,就會有很多灰塵,灰塵會滋生細菌,生活在不乾淨的環境下,還會危害我們的身體健康。如此可見,物品堆積的危害極大。所以,定期給生活做減法,對於物品,應該要做到斷舍離。
給人際關係做減法
30歲前的曾國藩熱衷於交際應酬,喜歡結交各種酒肉朋友,然而就是這樣的他,不僅事業沒有長進,而且爭強好勝,還沾染了一身壞毛病。
30歲之後曾國藩立志決定給自己的人際關係做減法,他拒絕各種聚會邀約,對那些亂七八糟的朋友避而不見,並立下了「九不交」的一生交友原則。
在他這樣「斷舍離」之後,身邊留下的朋友皆是優秀、品性高潔之人,在修身養性方面,唐鑑、倭仁等人是典範。在經籍研究方面,吳子序、邵惠西等人是典範。在藝術創造方面,何紹基是典範。
事實證明,給人際關係做減法,清理無用的社交,把時間花在提升自己上,身邊的一切都會越變越好!
給欲望做減法
在欲望上做減法,不跟別人做比較,懂得知足者常樂的道理。人之所以感到痛苦,很大程度是源於內心的欲望。佛說,無欲則剛。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身在福中,這山望著那山高,總是和別人比較。總是認為別人過得更幸福,於是埋怨著、痛苦著。
這就是庸人自尋煩惱,所謂知足者常樂,就是要減少內心欲望,腳踏實地做好當下每一件事,隨遇而安地過好當下每一天,不責心、不妄想。
年紀越大,越要給生活和內心做減法,刪繁就簡,以少為多,簡單一些,才能輕鬆一些。
斷舍離是日本著名的雜物管理諮詢專家山下英子提出的人生哲學,她的代表作《斷舍離》也常年佔據暢銷書熱門榜單的位置,累積銷量已超400萬冊。
2013年,陳數遇到了斷舍離這本書的中文版。她說在斷舍離的過程中,自己的身體和心靈得到了很好的鬆弛與排毒」。
通過斷舍離,陳數走出了一段「無法與人分享,但又找不到解決辦法的艱難時光」,也讓自己獲得了重生。
斷舍離是一種人生哲學,更是一種高效的人生手冊。人生要學會取捨,要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尊重自己內心的想法,不必去糾纏,該遠離的遠離,才是人生最好的態度。
建議你,讀一讀《斷舍離》。帶著一種敬畏生命的心態,讀一本書,你一定會從書裡獲得安寧和豐富;帶著一種追求自由的心態讀書,你的心靈深處,才有有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