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斷舍離看減法工作術,有用、有價值、有意義,才是高效的核心

2020-12-12 我是金小牛

01斷舍離的真正含義

什麼是斷舍離?

「斷舍離」是日本作者山下英子在九年前提出的一個生活美學理念。但沒想到的是,她的概念一經推出,便深受都市群體人的喜愛。

「斷舍離」之所以會受到那麼多人的歡迎,就是因為有太多的人,經常會陷入這樣的困境。

比如莫名產生的壓力感,明明給自己安排了工作時間表,卻很少能夠按時完成它;比如辦公桌上永遠有成堆的零散文件和來不及收拾的工具;每天接觸的事情太多,發現腦子經常不夠使......

感覺有萬千的思緒,但就是捋不順。如果你現在剛好有這方面的煩惱,相信斷舍離式的減法工作術,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首先我們先明確一下,什麼才是斷舍離的真正含義:

即「決斷」的「斷」;

舍:即放棄「不需要·不適合·不愉快」的;

離:即在反覆的「斷」「舍」實踐中升華到「自在」的精神境界,也就是幫助我們脫離對物品的執著。

如果把斷舍離方法,直接遷移到我們的日常工作生活中,會是怎樣?

比如斷舍離式的高效工作,即是先排除掉我們不需要做的事情,接著把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集中在明確的目標上,然後就可以立即行動了。

在執行的過程中,我們還要注意,繼續保持捨棄那些對我們來說不需要、不適合、沒有價值和意義的事情。

最後在這種不斷重複的實踐模式下,逐漸形成屬於自己的「斷舍離」方法論。

02斷舍離最明顯的好處

我們總在強調工作中要具備高效執行能力,

那是不是意味著做的越多、越快、越好就是高效率呢?

我想很多人應該會回答,「是的。」

但其實這種想法,更像是一種完美的奢望。

總以為自己在工作中能夠成為一個全面能手,可以一直搞定很多事情,但事實上幾乎很少人能夠真正做到。

尤其是當忙碌成為常態,日常瑣碎的流程佔滿了大部分的工作時間,完全成了被任務帶著走的節奏時,你也只能是一邊麻痺地執行,一邊給自己『洗腦』:「忙碌才是工作該有的意義。」

難道我們不應該去追求一種,更合理,又健康的工作狀態嗎?

斷舍離式的減法工作術,就是為了提醒我們,及時地進行反思,及時地停下來,看看當下我們正在做的事,是不是最應該做的事。畢竟工作是無止境的,保證完成最能產生效益的任務,才是工作最大的目標。

只有時刻明確好工作中最重要的人·物·事,捨棄沒有效益而單純花費時間的雞毛瑣碎,才能通過減法的方式,創造工作中的高效率。

03斷舍離,必須先掃除不必要的障礙

捨棄不良的工作方式

造成工作繁冗、低效的最大元兇,其實往往是我們自己。

比如拖延症、不合理的會議時間安排、工作中的雜念如玩手機、在有限的工作時間內查看不相關的信息等。

一個小小的工作習慣,也會造成我們工作秩序的混亂。比如你是一名市場人員,每天都要接收到來自不同部門間的數據、資料和請求,如果沒有定期收拾電腦桌面的習慣,我想大概使用不到一周,你的電腦桌面很快就會被滿眼的文件給堵塞住。

用心留意自己的工作環境,找到真正需要、有用、適合我們的工作方式,才能通過習慣來達到提升效率的目的。

捨棄無用的工作物品

最理想的工作檯面,就應該僅放上我們的工作必需品。

在開始工作的時候,只需擺上整潔有序的工具,比如電腦、滑鼠、一支筆、一張紙,其實就足矣。

丟掉那些無用、多餘的文件和工具、還有過期的便利貼、過期的匯報整理等,取而代之為分類有序的文件區。

捨棄不必要的雜念

很多人為了立志做好某個項目,就會給自己灌輸過大的工作壓力;怕做不好上司交代的任務,就會產生拖延的毛病,覺得自己總是處不好與同事之間的關係,交流起來總是怕得罪人。相比這些不必要的情緒,工作往往更加看重結果。

拋開不必要的雜念,選擇執行就好,而衡量他們唯一的標準,就是對我們是否有用和有價值。

04那麼如何在工作中做到真正的斷舍離?

斷舍離式的減法工作術,重點在於關注「現在·此地·自我」,通過重新審視自己的與事物之間的關係,來找到真正對我們來說,有意義、有價值、有需要的事情。

那麼如何在工作中,通過斷舍離的方式,來減少工作中不必要的輸出呢?

1、用斷舍離,創造合理的工作「間隔」。

換個直接一點的表達方式,就是通過做好合理的時間安排,來串聯和捋順一天中的工作日程,讓一天的工作變得更有安全感和掌控感。

比如用最常見的「三分法」進行日常的時間+任務管理:把我們的工作時間分類為,過去、現在和未來三個模塊。

時間+任務管理

過去部分,比如上個月的會議資料,已經完成結項的匯報書等,屬於已完成事項,處於保管到一定期限,就可以去掉的任務;

現在部分,比如正在進行的項目企劃書,當日會議資料等,這些屬於當前進行的項目,將成為我們最應該關注的事件;

未來部分:比如提交中的報價書、等待上司籤訂的合同等,這些暫未能產生成果,又必須保證完成的事情,先把它記錄下來,然後扔進我們的任務清單中。

接著,繼續把當前的時間,集中在「現在部分」的任務上。比如結合ABCDE工作法,我們就可以更好地做到,及時評估自己應該做什麼?不做什麼?什麼樣的任務可以交給別人做?

及時進行任務管理,把需要自己完成的,安排進時間表裡,把可以交給別人做的任務,直接授權給相應的同事。

斷舍離式的工作方式,在於其更強調關注當下的自我。比如說我們更應該完成當下,更具有價值的任務,學會及時評估各項任務的重要性,並遵循工作中的二八法則。

通過合理的安排我們的工作時間,準確預估每個工作事項所需要的時間,從而來踏準我們自己的工作節奏,達到一種輕鬆辦公的狀態。

2、有意識的把控信息的流入與輸出口。

處在網際網路的時代,我們每天都必須被迫接觸來自各界的信息。例如各種手機資訊軟體的推送,來自手機簡訊的天氣預報、花邊娛樂新聞;再例如大街小巷、電梯間、商業街張貼的廣告,所到之處,無不充斥著各種各樣的信息。

但是想想,這些信息大多數都是我們所需要的嗎?

只有真正「斷」掉無用的信息,才能把更多的時間,留給我們去吸收更加有營養的東西。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斷」掉無用的信息呢。

比如專注工作的時候,不去查閱容易分散我們精力的工作郵件,而是每天使用固定的時間段,去查看工作郵件。

再比如在網上搜索信息的時候,儘量避免點開無關、但容易被其吸引的連結,

通過這樣有意識限制無關信息的流入,來及時清空我們的工作記憶內存。

當然,「斷」掉無用的信息,只是做到了對信息的日常篩選。除此之外,我們更應該關注信息輸出的有效性,也就是說如何才能為我們獲取到的信息,尋找最合適的輸出口,從而達到信息的高效利用。

比如我們常說的功利性學習,其實就是為信息尋找輸出口的最佳方式。

例如我要學習高效率工作的相關技巧,那麼最快的方式,就是直接找到那些以作者自身經驗為案例的時間管理書籍,然後找到裡面分享高效技巧的最重要章節,再用精讀的方式,去理解和消化我需要的知識點。

始終把解決某個問題,擺在尋找信息的第一位,用以終為始的方式,來完成信息的高效輸出。

05最後總結一下:

斷舍離式的工作方式,重點在於如何做好減法。

捨棄不需要、不合適、不愉快的事物,留下有用、有價值、有意義的事物。

通過不斷地「斷」與「舍」,幫助我們在工作中,建立更加有用的工作習慣、方法和實用技巧。比如合理的安排工作時間,有意識的把控信息的流入與輸出等。

最後持之以恆,才能找到真正適合我們自己的斷舍離減法工作術,實現輕鬆高效工作。

相關焦點

  • 你需要斷舍離工作術
    要知道,工作和整理收納一樣,需要斷舍離。《斷舍離工作術》給需要解壓、尋求自我突破的職場人士,帶來了讓你感覺輕鬆的「斷舍離思考法與工作術」。「斷舍離」,即是讓我們學著「丟掉無用的東西」,用「斷舍離整理術」來給自己的身心減負。生活需要「斷舍離」,工作更需要「斷舍離」。有什麼辦法可以讓我們的工作既簡單又高效呢?
  • 斷舍離:成功的人,都在給生活做減法
    斷舍離是一生的功課,開掛的人生,從學會「斷舍離」開始!給生活做減法我們的父母輩、祖父母輩經歷過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對物質匱乏的恐懼植根於他們的內心深處,他們潛意識中害怕需要用的時候缺少相應的物品。只有對當下的自己合適且必需,也確實在用的東西,才會留在你自己的空間裡。另外,如果不加以清理的話,就會有很多灰塵,灰塵會滋生細菌,生活在不乾淨的環境下,還會危害我們的身體健康。如此可見,物品堆積的危害極大。所以,定期給生活做減法,對於物品,應該要做到斷舍離。
  • 《斷舍離》:真正成功的人,都懂得給生活做減法
    《斷舍離》這本書告訴我們,成功的人,都懂得給生活做減法。01、斷舍離是一種生活態度有一次翻到山下英子寫的書籍《斷舍離》,它強調立足當下,通過整理、梳理人與物品的關係,脫離對物品的執念。在那些時光裡,她不需要頻繁看表,不需要查通告,不需要化妝等待那一聲「action」,更不需要奔波去機場的路上。在這段時間裡,她可以去看劇,寫筆記、練習瑜伽、遠足……什麼都不做,按照心跳的節奏去做事。慢下來,去讀書思考,去旅行。做物質的減法,精神的加法。
  • 《斷舍離》:扔掉看得見的東西,改變看不見的世界,這才是人生
    《斷舍離》:扔掉看得見的東西,改變看不見的世界,這才是人生只是想去超市買袋洗衣液,最後差點兒把整個超市都搬回家。說好減肥用的跑步機,現在變成了晾衣架。嗯,最近又胖了。想周末多陪老婆,朋友一個電話酒局不得不去,最後成了老婆照顧喝吐的我。上面幾條,大家都中了嗎?
  • 不糾爛事,不纏爛人,讓生活清爽高效,這才是《斷舍離》的精髓
    生活節奏太快,關係太複雜,煩惱就會接踵而至,或許,我們有必要學習一下「斷舍離」的生活狀態。斷舍離,給生活做一做減法陳數,是我國的一位女演員,曾經在短短的一年多中拍了4部戲。不糾爛事,不纏爛人,讓生活清爽高效,這才是《斷舍離》的精髓我想每一本流行與暢銷的書籍,都有其不可替代的意義。
  • 斷舍離:別把時間浪費在無用社交上,用減法讓你生命變得更有意義
    有人喜歡這樣的匆匆忙忙,有人喜歡悠然自得地看日出日落,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工作與生活方式的權利,但沒有多少人喜歡把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變得混亂不堪吧。生活是一種智慧,不管哪種生活方式,都需要懂得適度的節制與取捨。不要太過於盲目的去追去本不屬於自己的東西,適度的人生需要學會做「加減法」。
  • 《斷舍離》,把你的減法生活變成加法人生
    02給物質做減法,讓你的生活不再擁擠斷:物品要有用才有價值03給心靈做減法,讓你的人生更有意義不盲目地社交,才能擁有真心朋友一直打到第10個朋友的電話他才借到錢,但對於之前那9個人的經濟實力來說,借點小錢是很輕鬆的事。故事到最後他說了一句話:「如果不是這次借錢,我還以為我有很多朋友,現在我才明白,原來我是這麼孤獨。」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幫助過你的人永遠都會幫助你,但你幫過的人就不一定會永遠幫助你。」
  • 梁朝偉、陳道明的「斷舍離」智慧:真正成功的人,會給生活做減法
    表面上看,斷舍離是一種家居整理的收納術,從深層次來看,這是一種活在當下的人生整理觀。「斷舍離」其實應該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學習的必修課,物慾橫流的今天,過多的欲望只會成為我們前進的枷鎖,讓我們深陷痛苦和絕望,只有不斷給自己的生命做減法,我們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成就不凡的人生。
  • 《斷舍離》少即是多,三個核心幫助我們學會斷舍離,靠近成功
    還有就是我們有很多很舊的物件,我們給他們賦予了'歷史感','價值感',但說白了,這些東西只會給你無力感,看久了傷感,扔掉了也無感。我們要成功要前進,要成功,那我們就不能沉浸在這些舊有的環境中,不能一直抱緊著過去的一起不放,我們要和他們斷舍離。我們才能成長,才能進步,才能成功。
  • 「斷舍離」熱潮,從興起到現在有近十年了!究竟如何「斷舍離」?
    在這十年裡,竟然有近一半的人都沒弄明白,斷舍離的真正含義!很多人都簡單地理解成斷舍離就是扔東西,圖個痛快,每隔一周就整理一次房間,丟棄一些沒用的東西,結果發現,總是反反覆覆,弄不清楚,也斷不徹底!因為斷舍離的奧義並非在此。
  • 《斷舍離》最經典10句話:不糾爛事,不纏爛人,才能讓生活更高效
    這時,她幸運地讀到了《斷舍離》這本書。陳數說:"在斷舍離的過程中,自己的身體和心靈得到了很好的鬆弛與排毒"。丟棄不必要的東西,不管是對生活,還是對人或事,都大有裨益。在生活中,斬斷執念,慢慢做減法,你會發現越活越自在。
  • 生活美學先行者松浦彌太郎的幸福工作術
    這種追求理想而不光是利益的存在感,成為松浦彌太郎人生哲學的核心內容。我將松浦彌太郎定義為日本泡沫經濟崩解後,反省時代的象徵人物。首先在日本經濟最浮華的20世紀80年代,流行的是連電器都可以用過即棄的不惜物思想。當時的松浦卻已經從路邊擺攤到跑單幫地賣舊書。而在日本經濟開始陷入二十年大衰退的20世紀90年代,松浦先後成立了專賣舊雜誌、專業書籍的公寓書店和貨車書店。
  • 人到中年要讀《斷舍離》,日子越變越好?陳數很有感慨!
    好看的衣服,不能帶來真的美麗,自律才可以。不停的參加聚會不會贏得高質量的朋友,成為更優秀的自己才可以。我之前曾看到過一個例子:案例的主人公是一位職場中的母親,人到中年事業遇到瓶頸期,她積極參加各種聚會,渴望通過人脈開闢另一條晉升的道路。可非但事業沒有上升,因為疏遠了正在青春期的孩子,孩子早戀不說,老公也對她頗有微詞。
  • 想要給衣櫃做「減法」,你要學會「斷舍離」,讓你的家裡煥然一新
    其實這只是斷舍離的一部分,斷舍離真正的意義就是來自英文裡的雜物基本上就是指沒有用的破爛貨。所以斷舍離最大的意義就是,收拾到家中沒有用的破爛,這些佔地方又會讓自己感覺不舒服的東西趕緊扔掉,讓家裡煥然一新現在被大家引用到收拾心中的雜物,發現沒有?如果你經過一天的收拾心情也會變得很好,有一個舒適整潔的家居環境。
  • 35歲主婦如少女,只因十年堅持斷舍離,過減法生活越活越年輕
    ·35歲的主婦堅持斷舍離十年,看上去如20歲的少女,她把生活過成詩在日本有一位名叫Tomo的家庭主婦,在她25歲之前,她的家裡曾經有超過五百件的衣服,家裡到處都是堆放的衣服和散落在地的書籍。Tomo不僅不愛收拾,也不捨得扔,家裡有好多用都沒有用過的餐具,將柜子佔滿。不過,在她25歲時,這一切都發生了改變。Tomo接觸到了一個新概念——斷舍離。
  • 斷舍離是國外的超前理論?《紅樓夢》早有記載,她才是踐行第一人
    《紅樓夢》早有記載,她才是踐行第一人這些國外看似超前先進的理論,其實早就被曹雪芹在《紅樓夢》對薛寶釵的描述中闡述透了。薛寶釵就是「斷舍離」最早的踐行者,要不怎麼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呢?很多人認為薛寶釵是個城府極深,極其複雜的人。
  • 淺析《斷舍離》:扔掉看得見的東西,改變看不見的世界
    有數據顯示:中國的社交焦慮者據說也達到了3000萬,其中90後、95後年輕人的症狀尤其嚴重。白巖松在一次演講中,曾說:我在30歲以前,拼命做加法,30歲以後,要懂得做減法。社交中的減法,是遠離過載的信息,和無效的關係,真正獲得自由。
  • 奔四的80後女人,從這三個地方做好「斷舍離」,餘生才不會悽涼
    "幸福往往來源於簡單,痛苦往往來源於複雜,為了不讓人生負重前行,人生需要做減法,斷舍離便是清空負重行囊,翻越人生欄柵的一種能力和智慧。女人到了中年,欲望越多煩惱就越多,在自己身上強加的責任越多,痛苦就越多,越刻意迎合他人,內心就會變得越孤獨。
  • 女人最頂級的自律:斷舍離
    沒有人喜歡紛繁冗雜的歲月,但卻有很多人習慣雜亂無章的生活方式,我們習慣在舍與不舍之間徘徊,舌不能盡,不舍又無法全。猶豫不決是很多女人的通病,追憶過往又是很多女人最終的選擇,其實人生不過是在做減法,如果日子越過負擔越重,其實是一種很不明智的生活方式。
  • 2021斷舍離人生清單:6個生活方向,18個極簡人生智慧,值得珍藏
    05、物歸原處物品要根據方便、實用的原則固定收納位置,用後及時歸回原位。06、收納整理衣物要經常收納整理,可根據家庭成員、季節及不同類型等進行整理,核心是有利於衛生、有利於取用,並節省空間。關於社交07、學會拒絕對於不合理的要求,能力範圍之外的事情,或者無意義的社交,要學會果斷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