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至全
我們在生活中總是能看見很多的人明明一直很努力,但是感覺沒有什麼效果,感覺使不上勁,也沒有為自己的人生帶來多少正面的東西。
提升收入、家庭和睦、舒適的人際關係,這些都和他們無關。這是為什麼呢?
就是因為我們沒有掌握斷舍離的思維,沒有讓自己真正做到斷舍離。
斷舍離是通往成功的必經之路。
很多人覺得,斷舍離不就是很普通的扔東西嗎,怎麼會是通往成功的必經之路呢?我們生活中這麼認為的人真的還不少,但這是完全錯誤的想法,那真正的斷舍離是什麼呢?
真正的斷舍離包括四個維度,分別是思維模式、思維空間、成長空間、物理空間。而不是單單只有一個丟東西那麼簡單。
一、思維模式
思維模式方面的「斷」「舍」「離」指的就是我們要去掉錯誤的思維方式。
我們錯誤的思維方式主要有這麼三種,就是逃避現實、沉迷過去、對未來極度悲觀,這些思維方式會影響我們的行動力。
因為我們的思維決定行動,當我們對於自己都不相信了,對未來也不相信了,只想著過去的樣子,這些想法能帶動我們改變和前進嗎?顯然是不能的。
而且如果我們在這些思維裡面循環的話,我們只會陷入習得性無助,就是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了。那如果你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了,那你肯定就不會採取行動,你也必然什麼都做不了,在自己這個位置上面停滯不前,更別說要成功了。
二、思維空間
思維空間上的斷舍指的就是我們要清理掉那些我們用不上的知識、想法、思維、顧慮等等。
我們仔細想想就會發現,我們的工作生活中充滿了太多不必要的東西。腦子裡面最多,報了一大堆的課程,電腦裡滿噹噹但是積滿灰塵的收藏夾等等,這些都是我們一時興起就塞在腦子的。
但我們真的用得上嗎,很多都是所謂'以後或許用的上'以後加或許,其實說明白點就是完全用不上,還有很多的不必要的'工作'等。這些都是我們要趁早斷舍離的東西。
三、成長空間,物理空間
這兩個東西就是指的我們生活中那些具體的環境,具體的物件。很多時候我們在一個地方呆了很多年,一切都很熟悉,讓你覺得很穩定很安全,但是你在這裡並沒有發展和進步的可能。
還有就是我們有很多很舊的物件,我們給他們賦予了'歷史感','價值感',但說白了,這些東西只會給你無力感,看久了傷感,扔掉了也無感。
我們要成功要前進,要成功,那我們就不能沉浸在這些舊有的環境中,不能一直抱緊著過去的一起不放,我們要和他們斷舍離。我們才能成長,才能進步,才能成功。
斷舍離的核心有三個方面,承受正確的痛苦、明確目標、完善的價值判斷系統。
一、 承受正確的痛苦
很多人在成長中都害怕去承擔痛苦,不願意去面對挑戰,不願意去面對那些困難的事情,不願意費神費力去辦好一件事。
人都是尋求快樂逃避痛苦的,但是我們換一個維度想想,這些痛苦真的那麼難以承受嗎?承受這些痛苦換來的東西值不值得呢?我們承受這些痛苦,我們能帶來什麼樣的結果?
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事情都是沒有那麼容易的,都是需要我們去承受痛苦的,都是需要我們去面對風險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風險和收益對等,這些話我們都耳熟能詳。
不願意去承受痛苦,不願意冒險,那就很難得到自己想要的,也很難成功。
二、確立目標
擁有一個明確,可執行的目標是我們的斷舍離的基礎。
只有當我們明白自己想要的目標是什麼,該怎麼去執行,我們才會明白我們要的是什麼,能給我們帶來價值的是什麼,我們要留下的是什麼,我們要斷舍離的是什麼。
我們做事情不是說看見什麼就做什麼,我們要經過細緻的思考的。看見什麼就做什麼那不叫做目標。真正的目標是我們結合自己的能力,不斷試錯找到的那個合適自己的事情和方向,這樣的才是真正的目標,才是可以執行的目標。
先有目標,再有努力,圍繞無效的目標做的努力也同樣是無效的,不管你做了多少,都是無效的。把事情做對,永遠沒有做正確的事情重要。
三、完善價值判斷系統
價值判斷系統影響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和想法,完善的價值判斷系統能幫助我們做決定,幫我們拒絕。
很多人什麼事情都糾結,什麼都不捨得也不願意拒絕,其實就是因為這個人擔心自己損失,擔心失去機會。但其實只要我們做的是對的,那失去的都是錯的。
我們要的是有價值的人和事物,我們要斷舍離的,是我們前面提到的冗餘的不必要的沒有辦法給我們帶來價值的思維模式、思維空間、成長空間、物理空間。
很多人這些都是滿的,那他就沒有辦法去客觀的看待事物和人,只會受到自己這些包袱的影響,這些東西真的能幫我們成功嗎?
我們只有完善自己的價值判斷體系,明白什麼是有價值的,什麼是無用的,丟掉那些累贅和包袱,我們才能走的更遠。
當我們一步步的將自己這些曾經的包袱重擔卸下來之後,我們就會發現我們會越來越自信。
這不是無理由的盲目自信,而是那種明白什麼是自己想要的未來,什麼是自己要努力的方向,什麼是我們想要的未來的樣子的自信。
我們看得到自己的努力,看得到自己的目標,看得到自己在成長,在向著目標前進。
我們沒有那麼多的糾結,沒有那麼多的包袱,我們心順了,事情就順了,人生也就順了。
本文作者:李至全。鏡姐夢想領讀會,高效閱讀訓練營學員,高效閱讀踐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