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的概念非常簡單,"斷":斷絕想買回家但實際上並不需要的東西,"舍":捨棄家裡的那些泛濫的破爛,"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在遊刃有餘的自在空間。
日本作家山下英子,在《斷舍離》中,寫道: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脫離執著和迷戀。告訴我們在生活中,要學會放下,學會選擇,才能去擁抱新的生活。
前段時間在網上流行一個短視頻,視頻中的內容引起了大家的深思,這個視頻講述的是各個年齡段的人參加實驗,提出幾個問題讓這些人進行回答。
問題一:你的通訊錄裡有多少個好友?大家都淡定地回答:少的有一兩百,大多數人都五六百,甚至有的達到了一千多個。
問題二:去把那些不經常聯繫的人刪掉。大家刪完之後,發現大多數人的微信通訊錄中只剩下了二三十個,然後大家都沉默了。
問題三:除了家人之外,能有幾個說得上話的朋友?有的人有兩三個,有人甚至連一個也沒有。
問題四:那這些說得上話的朋友們,你們有多久沒有聯繫了?
有人回答:"一星期吧"。然而更多的人回答:"記不清楚了。"
看到這裡我相信大多數人都陷入了一種尷尬的狀況,其實,這就是現在人們流行一種病叫社交焦慮。
有數據顯示:中國的社交焦慮者據說也達到了3000萬,其中90後、95後年輕人的症狀尤其嚴重。
白巖松在一次演講中,曾說:我在30歲以前,拼命做加法,30歲以後,要懂得做減法。社交中的減法,是遠離過載的信息,和無效的關係,真正獲得自由。
人生在世,無非是三個問題:人、事、心。
這些年,「斷舍離」風靡全球
《斷舍離》是日本山下英子創作的家庭生活類著作,於2009年首次出版。
該書主要講述了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推出的概念:斷等於不買、不收取不需要的東西,舍等於處理掉堆放在家裡沒用的東西。離等於捨棄對物質的迷戀,讓自己處於寬敞舒適,自由自在的空間。
山下英子出生在東京,家中成員有父母和一個大她6歲的姐姐。因為時代所限制,山下英子從兩位主婦的身上看到了時代的影響。
一個是她的母親另一個是她婆婆。媽媽非常討厭主婦的工作,婆婆不一樣,她非常執著於主婦的工作,但除此之外她並沒有找到其他任何的人生意義。
山下英子對於這兩種生活狀態的不認同,給了山下英子寫下《斷舍離》的契機。
山下英子在22歲的時候就開始學瑜珈的道場,被傳授了「斷舍離」的理念。
但在十年之後才開始意識到「斷舍離」確實可以運用在現實的生活當中,於是作者在自己的生活中實施「斷舍離」,在不斷的失敗和體驗中,總結出來「斷舍離」理念,就開始寫博客,最後被出版商看到。
書中寫到三種扔不掉東西的人:
一、逃避現實型。這類人太忙碌,幾乎沒時間待在家裡,所以沒辦法收拾屋子;
二、執著過去型。這類人即便是現在已經不會再用的過去的東西,也非得收著不可;
三、擔憂未來型。這類人致力於投資不知何時會發生的未來的不安要素。
書中有最精闢的一句話,也是這本書的中心思想:「無能為力的事,當斷,生命中無緣的人,當舍,心中煩鬱執念,當離。」
任何人都是不一樣的,都有自己獨立的思想,所以每個人讀都會有不同的感受,也是中年人最聰明的活法。
其實斷舍離是一種生活方式的改變,是為了讓我們去擺脫生活多餘的瑣碎,比如與其說單純的花一天的時間去整理那些不需要的雜物,為什麼不去捨棄那些拖累自己的生活節奏,影響生活健康的生活瑣碎呢?
其實,找到更適合自己的節奏,更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讓生活不再為瑣事負擔,讓生活更有意義,正專注於我們本身,更好的發展自己,而不是被生活、工作、家庭拖累,從而失去自我。
讀完《斷舍離》,會讓我們發現:學會捨棄是對自己的一種投資,扔掉無用的包袱和過往的累贅,生活才能更加輕鬆,也會更具有價值。
只有懂得捨棄生活中無用的東西或者是人,才能發現生活的美好。
其實斷舍離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人最脆弱的地方就是捨不得。但是有時候逼著自己放下一些事,會讓我們覺得只是當時放下的那一瞬間讓人難受,事情過後,便是一種釋懷。
捨棄,也許是一種釋放,有舍才有得。捨棄那些令人煩惱的瑣碎,或許得到的是意想不到的驚喜。
扔掉看得見的東西,改變看不見的世界。
《斷舍離》這本書中,句句體現著大智慧,是當代人們的「救贖」,在我們的生活中,被太多的瑣碎所牽絆著,讓我們壓力越來越大,沒有獨立的空間,更不能去全心貫注的發展自己,放下執念,心才能回歸安寧。
著名演員陳數說:"在斷舍離的過程中,自己的身體和心靈得到了很好的鬆弛與排毒"。通過這本書,讓她走出了那段無法與人分享,又找不到解決辦法的艱難時光。
這套書,幫助大家扔掉看得見的東西,改變看不見的世界。成長是一個加法的過程,而成熟卻是一個減法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