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認為小伢兒生了疝氣沒必要做手術,用用疝氣帶就好了,沒想到差點闖了大禍。」5歲男孩小宇的媽媽很是懊悔。
幾天前,5歲的男孩小宇玩耍後,左側腹股溝出現了突起的塊狀腫物。媽媽用手按了按,腫塊就消失了。隨後,小宇被媽媽帶到了浙大兒院,並被確診為腹股溝斜疝,也就是俗稱的小腸氣。
小宇媽媽覺得兒子的問題不大,拒絕了專家的一日手術治療方案,想通過疝氣帶為孩子治療。結果幾天後,小宇劇烈活動時腹股溝區腫塊再次突出並發嵌頓,被緊急送往醫院。接診的普外科黃壽獎副主任醫師說,多虧小宇被及時送到醫院治療,否則會導致相關器官因血液循壞障礙而發生壞死,甚至危及生命。
「很多家長看腫塊按著會消失,就覺得不嚴重,這樣的想法不對。我們常會遇到家長因為孩子小腸氣嵌頓,半夜帶來看急診。」黃壽獎提醒,一旦出現疝氣,拖著不治很容易發生嵌頓,嵌頓的結果則是男孩多為腸壞死合併睪丸壞死,女孩則會引起腸壞死或者卵巢壞死。
在網上搜索「疝氣帶」,記者看到這樣的解釋:這是一種治療小兒疝氣的保守治療方法,因為嬰幼兒體質太弱,沒有達到能夠承受手術麻藥的能力,因此2歲以下的小兒疝氣,尤其適合採用小兒疝氣帶治療。對此,黃壽獎並不推薦,他表示,疝氣帶、藥物治療都無法根治疝氣,「還是應及時進行手術治療。」
疝氣帶僅是為了儘量不讓腫塊下來,而並不能治癒疝氣。個別家長以為綁了疝氣帶,疝氣就不會發作,因而麻痺大意,導致孩子送醫時已經出現了腸管幾近壞死的情況。也有些家長將疝氣帶綁得太緊,導致孩子局部皮膚變色、破潰等等,最終疝氣沒有治好,反而精索受壓嚴重,導致睪丸發育不良、輸精管變細、變形、疝囊與精索嚴重的黏連等,給手術造成很大的難度。
「認為孩子不耐受手術在目前看來已經是非常陳舊的觀念了,現在哪怕是二十八九周的新生兒都能成功進行腹腔手術。一些家長輕信網絡和老底子的『經驗』,往往會導致病情的拖延和惡化。」黃壽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