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
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
視頻刷爆朋友圈,
你看過癮了嗎?
小編身邊很多人更是
激動到熱淚盈眶,
還有就是被那種氣勢磅礴震撼到了!
作為觀眾,大家是欣賞得激情澎湃,
可是你知道嗎,
就在這場盛大閱兵的背後,
竟然還藏著很多不為人知的秘密,
下面就讓小編帶你一一揭秘吧
「出腿如一人」的秘密
當中國人民解放軍
整齊劃一、鬥志昂揚地走過天安門,
接受黨和人民檢閱時,
這「出腿如一人」的颯爽英姿
讓我們都為之稱讚。
但我們看不到的是他們的辛苦付出。
京郊閱兵訓練場,
烈日下,參閱隊員們揮汗如雨,
衣服溼了又幹、幹了又溼。
步幅75釐米,誤差不得超過2釐米
▲▲▲
田翔是空軍方隊第七排面大教員,負責排面25名隊員的訓練。他說,天安門前,從敬禮線到禮畢線,一共是96米,128步,每步75釐米,方隊要求每人每步誤差不得超過2釐米。控制步幅剛開始是依靠畫在地上的步幅線,一個一個通過,長期訓練形成「肌肉記憶」。
除了步幅,隊員兩肘之間的距離也有規定,間隔要求是62釐米。由於隊員身高不一樣,要達到這個標準,每個人都要進行相應調整,個子高一些的隊員站立時手肘要「塌」一點,個子矮一些的隊員則要把胳膊肘「頂」一些,這樣才能達到一致。
頭頂水瓶、兩膝夾牌訓練
▲▲▲
方隊要做到整齊劃一,在訓練中少不了一些輔助設施。
在訓練場,教練員會讓隊員們站在板凳上或者臺階上練軍姿,前腳掌發力站在上面,後腳掌懸空。在地上站軍姿時,要頂著帽子或礦泉水瓶,若稍有晃動,帽子、水瓶就會掉下來。這都是為了鍛鍊身體的定力。站軍姿時,教練員會讓官兵在手腕與褲縫之間各夾一張撲克牌,兩膝之間也會夾一張撲克牌。
站軍姿時要拉6條線,摸搶的上手、下手以及槍口、帽徽、下顎、腳尖,每個排面每個人的這6個部位都要在一條線上,才能保證整個排面看起來就像一個人一樣整齊。在排面對齊時,每個排面有一根標齊杆,隊員都能很快地找到自己的定位。
空軍方隊主教練餘國防介紹,官兵表情要自然、剛毅、自信,不能太僵硬、太嚴肅。為了鍛鍊眼神,教練員會讓戰士迎風看日,做到「40秒不眨眼」。對於表情和眼神,如果有的戰士不理解,教練員就需要從心理和情感上與之溝通。
一天用餐6次
▲▲▲
在京郊訓練時,空軍方隊參閱官兵一天要用餐六次。其中三頓是正餐,時間分別是早上6時20分、中午12時、下午6時30分左右。正餐每頓六個菜,其中兩葷菜、兩半葷、一豆製品、一蔬菜,還要四樣小菜、兩種湯、六種主食、兩種水果,兼顧官兵們的口味。一周下來大約有120多個菜,基本不重樣。
另外三頓是間餐,在訓練間隙消化,給參閱官兵補充水分和體力。
參閱戰士食用的飯菜,食材來源嚴格把關。飯菜做好了,所有的成品都要留樣備份、編號,保存48小時。軍醫們攜帶了一套檢測設備,可隨時隨地對食物進行檢測,開飯之前,防疫軍醫還要提前試吃。
方隊400多人的參閱官兵一頓要消耗120斤牛肉,有時還要補充20斤羊肉,此外還要消耗約60斤白菜。
兩位將軍領隊的教員是連長
▲▲▲
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是駐鄂空降兵部隊成立以來第16次參加閱兵。駐鄂空降兵部隊共組成空軍方隊和空降兵戰車方隊,分別以黃繼光生前所在部隊和上甘嶺特功八連為主體組建。
擔任空軍方隊領隊的是兩位將軍——空降兵某軍副軍長景濤少將,和東部戰區空軍紀委副書記趙永遠少將。而兩位將軍領隊的訓練教練員,是黃繼光生前所在部隊引導連連長佟輝。
給自己的首長當教員是什麼感受?佟輝說,「這是一次難忘的經歷,就像首長說的那樣,他們不是普通的教官和學員,而是在一起享受閱兵的全過程。」
▲圖為昨日,景濤少將和趙永遠少將率空軍方隊受閱
為了解決踢腿比戰士慢的問題,兩位將軍主動提出,在自己腿上綁沙袋,增強力量訓練。訓練強度最大的時候,軍服幾乎一直都被汗水浸透,他們一天要換三次衣服。天氣不好不能在操場上訓練的時候,他們就在圖書室裡,自己對著鏡子練習敬禮、擺頭。
給將軍做教員,佟輝覺得自己也受益不少。比如兩位將軍在訓練中也會自己琢磨,很多動作要領他們通過自己的體驗,能用更準確、更簡明的話說出來,也讓他以後訓練新兵也有了可以借鑑的地方。
高顏值翻譯成了「1+1」基準兵
作為翻譯的張樹國才華與顏值並存,他精通俄語,通過自學又熟練掌握了英語、法語、哈薩克語三種語言。外交場上自信擔當,閱兵場上步伐鏗鏘,憑藉紮實的隊列基礎和1.91米的身高,他成為空軍方隊「1-1」基準兵。
軍人世家走出翻譯兵
▲▲▲
張樹國出生於1992年,山東青島人,爺爺參加過「渡江戰役」,叔叔也是軍人。張樹國從小聽著爺爺打仗的故事長大,他的名字也是爺爺起的。
2014年7月,張樹國完成學業後申請來到了英雄的空降兵部隊,成為了空降兵軍外訓大隊的一名文職翻譯,他先後參加「2017年空降排比賽」「和平使命-2018」聯合反恐軍演等10餘次重大外事活動。
96米行進誤差1毫米
▲▲▲
作為方隊「1-1」基準兵,重要性不言而喻,他關係到整個方隊的步幅和節奏。他如果沒走好,勢必會讓第一排面甚至整個方隊受到影響。
為了練習眼神和表情,他經常對著鏡子練習笑容。他用腳步尋找砸地的感覺,用餘光感受整個排面和方隊的節奏,加強「肌肉記憶」。
昨日,他和戰友一道,作為新時代空軍的代表,用一流的動作、鏗鏘的步伐接受了黨和人民的檢閱。
首次出現的「戰旗方隊」
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首次出現「戰旗方隊」,100面代表我軍各英雄部隊的戰旗,以車載的方式通過天安門,這也是裝備方陣中第一個亮相的方隊。空降兵某旅上甘嶺特功八連的曹瑜,作為八連的擎旗手,扛起八連的戰旗。
戰車司機轉行當擎旗手
▲▲▲
來到閱兵訓練場時,21歲的曹瑜還是空降兵戰車方隊的一名司機。頭一個星期,他經歷了艱苦的魔鬼訓練,每天早上5點20起床,訓練13個小時。
擎旗手們手舉的旗杆,相當於兩把突擊步槍的重量,再加上旗幟迎風飄揚的拉力,要把旗幟拿穩並不容易。他們還要在烈日下練習注目禮,一天下來,眼睛會練得紅腫流淚。
「我們是第一個通過天安門的車輛方隊」,曹瑜自豪地說,所有觀眾都會看到他手上的上甘嶺特功八連這面旗幟。
最後一刻的」幸運兒」
▲▲▲
因為有了戰旗方隊,空降兵某旅黃繼光生前所在部隊某連的龍文浩得以彌補了之前的遺憾——在最後一刻落選空軍方隊的他,以擎旗手的身份,和自己的戰友們一起踏上長安街。
能舉起黃繼光連的旗幟,這不僅是龍文浩一個人的夢想。當時全連有47人報名,篩選非常嚴格:體重不能超過150斤,身高只能是179釐米到181釐米之間,還要求軍姿站的穩,有隊列訓練經驗。
龍文浩至今記得他是7月8日得到通知自己被選上了,那天晚上他激動得一宿沒睡。如今他還有另一個心願,就是下一次閱兵,一定要作為徒步方隊的一員走過天安門。
鐵甲飛虎
戰場上,鐵甲飛虎勇往直前所向披靡;
閱兵場上,戰車則要和人融為一體,
做到整齊劃一、釐秒不差。
拿這次閱兵來說,
戰車從敬禮線到禮畢線有96米,
需保持每小時10公裡的等速前進,
用時34.56秒。
一輛戰車有5個戰鬥員
▲▲▲
發動!前進!威武的空降兵戰車馬達轟鳴。車長、駕駛員、炮長、載員、修理工,5名戰鬥員同坐一臺戰車,同為一個夢想。
戰場上,所有人都在戰車所屬駕駛艙、指揮室、載員艙裡面,均不露頭;在閱兵場分列式中,3名官兵露在外面,位置從高到低依次是炮手、車長、駕駛員,載員和修理工則在艙內沒有亮相;閱兵式中,載員也要亮相,且還是排頭兵。
晚上聽錄音踩床板加練
▲▲▲
如何駕馭鐵甲飛虎,駕駛員至關重要。武龍是河南開封人,1986年出生,2005年入伍,作為引導基準車駕駛員,他駕駛的是方隊最前排靠近天安門一側的戰車,戰車上還載著一名將軍領隊。龍頭怎麼擺,龍尾怎麼甩,他的動作直接關係到身後整個方隊,容不得半點誤差。
白天訓練時,武龍和駕駛員們會用MP4錄下發動機轉速的聲音,晚上躺在床上戴上耳機反覆聽,尋找轉速的感覺。他們一邊聽,一邊不停地腳踩床板,尋找踩油門的感覺。
「望聞問切」四步來診斷
▲▲▲
保障戰車不拋錨是重中之重。
戰車「神醫」葉有義常說,維修戰車好比醫生給人看病,同樣需要通過「望、聞、問、切」來診斷。比如「望」,是指在板葉窗上系一根小繩子,如果小繩子不飄動了,就說明排風扇出現了故障;再以「聞」為例,一次例行檢查,他發現發動機排出的煙霧有股刺激氣味,判定油料燃燒不充分,準確推斷出發動機某個部件出現故障。
科學手段助訓練更精細化
▲▲▲
葉友義介紹,戰車下方均安裝了攝像頭,猶如轎車的「倒車雷達」;在第二路基準車上,都安裝了雷射卡距機,利用紅外線,讓基準車整齊劃一。
2015年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時,戰車首次加裝了北鬥駕駛考核系統,今年也不例外。這一定位系統實現訓練精細化:所有的距離誤差精確到釐米,所有的時間誤差精確到毫秒。
空降兵戰車方隊豎起第70面戰旗
他們從黃麻起義的戰場走來
每一面戰旗書寫一段歷史
在空降兵戰車方隊俱樂部的展櫃裡,
陳列著一面鮮紅的戰旗,
這是組成方隊主體的
上甘嶺特功八連的第70面戰旗。
每天訓練結束後,
一班班長黃士祥都會戴上白手套,
認真整理鋪展連隊戰旗,
並鄭重地致以軍禮。
這是八連沿襲多年的傳統——
每逢重大任務出徵,
都會組織官兵面向戰旗宣誓,
並將這面戰旗帶到任務中,
作為教育和激勵廣大官兵的鮮活素材。
今年,
八連帶來了他們的第70面戰旗。
最著名戰旗,「一個蘋果」寫進了教科書
▲▲▲
70面戰旗的歷史,穿越了88年的風雨。
從1931年在黃麻起義時組建,第1面戰旗飄揚在湖北黃安開始,八連就在紛飛戰火中開始書寫勝利的傳奇。在八連連史中,至今還保留著1952年解放軍總政治部召開的全軍組織工作會議材料中的記載:八連有史以來都是百分之百的完成任務,從來沒打過敗仗,也從未失過陣地,是一支打不爛、拉不垮的連隊。
而真正讓上甘嶺特功八連揚名的,是連隊的第33面戰旗。
1952年10月18日夜,連長李保成率領八連向上甘嶺597.9高地運動,由於事先準備較好,僅以傷亡5人的代價,全部進入了1號坑道。這時,舉世矚目的上甘嶺戰役已經進行了4天。第二天,八連相繼攻取了第1、9號陣地,最後攻克主峰(3號陣地)。「聯合國軍」隨即發起反擊,八連官兵在缺水斷糧的情況下,堅守坑道14晝夜,最終將戰旗插上了上甘嶺主峰。當戰鬥結束時,這面戰旗上布滿381個彈孔。
由於美軍炮火封鎖得厲害,八連指戰員忍飢挨渴,堅持到第九天(27日夜)才聞到蘿蔔味兒。第十五軍後勤部一共採購來63000多斤蘋果,可敵人炮火太猛烈,最終只有1個蘋果進了坑道。今天,在上甘嶺特功八連的榮譽館內,還能看到復建的當年坑道內,所有戰士共享這一個蘋果的場景。這個故事後來被寫進了小學教科書,它的名字就叫《一個蘋果》。
在上甘嶺戰役中,八連三次被打光重建,戰鬥結束後,戰前屬於八連建制的僅存連長李保成、指導員王土根和一個小通訊員。志願軍總部授予八連集體特等功,這也是「上甘嶺特功八連」這個名字的由來。
「前有上甘嶺,今有小木嶺」
▲▲▲
英雄連隊英雄魂,戰爭年代的炮火硝煙已經散去,而「只吹衝鋒號,不打退堂鼓」的鐵血戰魂,則在一代又一代官兵中傳承。
在空降兵戰車方隊中,有一位「鐵面兵教頭」——四級軍士長劉瑋,他是八連第42面戰旗的護旗手。2008年,四川汶川發生8.0級重大地震,空降兵部隊聞令而動,千裡馳援,成為外區部隊第一個到達重災區的部隊。劉瑋隨連隊奔赴抗震救災第一線,那面戰旗始終飄揚在最危險的地方。
歷史將記住這個時刻,
2008年5月17日17時。
三天兩夜,連續奮戰。幾名敢死隊員和在山下救援的官兵們,終於將756名受困礦工成功救出。
第59面戰旗
▲▲▲
今年受閱的空降兵戰車,是我國完全自主研製,唯一一款可實施空投的兩棲輕型履帶式戰車,它的列裝徹底改變了中國空降兵「一人一具傘一桿槍」的輕裝作戰模式,是中國空降兵邁入「重裝時代」的一座裡程碑。
方隊408號戰車駕駛員張松曾隨連隊執行「和平使命-2014」聯合軍演。在那次演練中,張松和空降兵戰車同機空降,成建制實兵空中進入、實裝帶彈空投,著陸後快速機動突擊,與空中指揮飛機、衛星定位、導航、通信系統密切協同,實現「空中一聲令、地上鐵流奔」。隨隊出徵的連隊第59面戰旗,見證了中國空降兵的歷史跨越。
每一次的跨越和突破,
都賦予了一面面戰旗新的時代內涵。
第70面戰旗
▲▲▲
作為第70面戰旗的護旗手,黃士祥今年面臨復退。在人生的重大選擇關口,在進退走留之際,他毅然向組織提交了留隊申請。在戰旗的感召下,方隊面臨復退的29名官兵,全部在戰旗前寫下了留隊申請書。寒往暑來的200多個日夜裡,方隊的全體官兵在這面戰旗下揮灑汗水,奮勇爭先。
空降兵戰車方隊政委李天松介紹說,多年來,八連官兵始終高擎英雄戰旗,繼承和發揚「只吹衝鋒號,不打退堂鼓」的鐵血戰魂精神,70面凝聚著厚重歷史榮譽的戰旗,正是一代代八連官兵頑強拼搏、奮勇向前的最好見證,也是整個空降兵成長壯大徵程中光輝足跡的真實寫照。
壯哉!我大中國!
為祖國驕傲!
為這些參加國慶閱兵的
軍人們點讚!
閱兵結束了,
你還想對這些可愛的人說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