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典之後,當我在電視機前回看國慶70周年大閱兵的實況重播時,依舊心潮澎湃、思緒萬端——
作者:馬揮
為了完美呈現十月一日國慶70周年大閱兵的盛況,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一共在現場架設了100多個直播機位,分成ABCDEF共6個直播系統。這些系統協同作戰,通過鏡頭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宏大的閱兵儀式。
我所在的F系統,是這次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直播團隊中的特種機位系統。天上飛的、地上跑的、花車上的……那些你想不到的地方,都有我們鏡頭存在。F系統可以說是最貼近我們受閱官兵和群遊彩車的一支特戰大隊。實際上我們也由此實現了中國電視史上的N個第一——比如我們在受閱的戰機上面,成功加裝機外的小型攝像機,近距離拍下了戰機在天安門廣場上空拉出彩煙,飛躍首都主城區的震撼瞬間,能夠在以每小時600公裡左右的速度飛行的固定翼戰機外部加裝攝像機,這也是破天荒的第一次。而這次我們一下就在多個戰機上安裝了7個機艙外部的攝像機。早在今年六月份我們動這個腦筋時,根本就不知道能不能成。
馬揮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慶閱兵直播F系統導演,曾參加2015年「9·3」抗戰勝利日閱兵、朱日和沙場閱兵、南海及青島海上閱兵等拍攝。是中宣部多部中國形象宣傳片的主創人員。
自從2015年「9·3」抗戰勝利日閱兵,我們開始在受閱裝備上搭載攝像機時,就體會了什麼叫過五關斬六將。說句實話,部隊的軍事裝備最警惕外人靠近了,何況你還要去摸,還要在上邊裝東西,還愣要往最新最牛的受閱裝備上放攝像設備。最最重要的一關就是取得部隊的理解、支持。通過嚴格的審批程序,我們才能開展這項獨特的工作。
有了部隊的特許,就算是萬裡長徵開走第一步,接下來我們發現沒有一個微型攝像機是為這個任務設計的。這就會遇到N多麻煩:長時間無人值守電池續航能力不夠,太陽暴曬溫度過高黑屏,高空飛行溫度過低電池衰減嚴重,再就是震動劇烈影響結像清晰度,不一而足。好在經歷了「9·3」抗戰勝利日閱兵、朱日和沙場閱兵、南海及青島海上閱兵,我們把各種微型攝像機的極限使用狀態摸清楚了,發明了許多招數、自製了許多設備,心裡有了底氣,就惦記著新突破,在高速戰機的外部「動手動腳」。這可是連部隊自己的攝影人員都不敢奢望的事情。
也許是前幾次,我們F系統的主觀視角機位呈現的強烈鮮明視覺效果給大伙兒留下了好印象,同時也從幾次合作中與部隊建立了信任,這次我們的夢想一提出,就得到了部隊各方面和多家飛機設計與製造機構的大力支持。每一個機位的實現都有十數位工程師為其努力,技術可行性報告就有幾十頁,細緻到每一顆螺絲的受力、加改裝的機位是否會對飛機的氣動外形產生影響;每一個機位都要有技術鑑定會,凝聚了我們部隊多個部門、飛機的設計廠家、生產廠家和受閱部隊一線人員的熱情、心血和擔當。
十一當天,當運-20飛機飛過廣場上空時,我們的鏡頭就放在它的垂尾上面來拍攝,北京就在它大大的翅膀下面。空警-2000,是我們空軍的寶貝疙瘩。我們是在它上面頂著的「大蘑菇」附近裝的鏡頭,透過它的垂尾和機背來拍攝它路過的北京主城區、天安門廣場和後面的八一飛行表演隊。讓億萬觀眾為之喝彩的八一飛行表演隊在天安門廣場拉煙的壯美景象這個鏡頭,是在空警-2000飛機的尾巴下邊加裝機位從最近距離拍攝到的。而此前,國際上航空攝影的頂級方式就是攝影師坐在運輸機上,把尾艙門打開,拍攝飛機從後方接近。我們這個比歷史上所有的航空攝影更獨特,因為我們就直接是在受閱空中梯隊之間完成了在重大活動中的歷史影像記錄。我真的覺得是無數人的熱忱,來造就了一個機位的實現,我們為之自豪!我們把26個裝在各種固定翼飛機和直升機上的畫面編成一個兩分多鐘的片子發出去,叫做「誰持彩練當空舞」,以受閱戰機的主觀視角記錄了從機場起飛、空中編隊飛越崇山峻岭、綠色原野,到達天安門廣場驚豔亮相,為北京的天空織就七彩祥雲的全過程,讓空中受閱梯隊的影像表達有了新的突破,為觀眾呈現了從未有過的視覺體驗。
我們給中國最牛的裝備包括我們最好的坦克、最先進的飛彈、戰機安裝機位,比如,把一個直播的攝像頭藏在了炮管靠近天安門廣場的這一側。這樣也不影響閱兵的完整性。今年還做的一個最牛的「行車記錄儀」,拍到受閱的軍車行進在天安門廣場。我們把這個機位就裝在了地空飛彈這個方隊,因為只有地空飛彈的方隊裡,有三排飛彈彈筒尾口的塗裝是紅色的。一個車上有四個彈桶,一個排面四輛車就有16個紅色的圓點。我想在國慶70周年慶典這一天,在莊重中也顯現出活潑、鮮豔的色彩。
在9月30日的時候,我就忍不住發了一個微信朋友圈:「明天於我是34路信號,51個機位……」我就為這34個直播信號和51個錄製機位而拼,我們團隊將近百人也在為這個計劃而拼。我不想捨棄任何一個,我不想失去任何一個,因為每一個機位都是這樣一群人為之努力了兩個月,付出了工作辛苦的一個呈現。損失任何一個對我來說,損失都是百分之百。因為在直播當中,我們這個系統的每個機位就只有4-6秒鐘的一次播出機會,實際上最終我實現了32個,損失了兩個——那是我的「至暗時刻」,直接就淚奔了。
有一個鏡頭,總攝影慄嚴覺得偏色了。坦白地講,確實偏色了。如果我編一個專題片,我肯定不用這個鏡頭。但是直播不同呀——你要知道——我們看似是一個簡單的鏡頭在花車上面,但這個鏡頭是有整整一組人,奮鬥兩個多月。隨著花車的「生長」,工人在焊架子的時候我們就進入,我們的人每天泡在車場,克服了各種困難,經過無數次協調,所以每一個鏡頭的損失不是我一個人難受,我身後有一群人難受。很遺憾,這個鏡頭最終沒有採用,那一刻真是心如刀絞。
直播就是這麼殘酷,只要留下了遺憾就無法彌補。雖然有些鏡頭無法進入直播系統,但是我想藉此機會表達,這仍然是我們整個直播團隊,為我們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做出的一份用心的禮物,我希望這樣的畫面能夠留在大家的記憶中。
(原標題:特殊機位 特別紀念)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TF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