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卡拉蒂的創作特點及其作品
(一)斯卡拉蒂的生平簡介
18世紀上半葉,法國古鋼琴藝術的發展促使了古鋼琴藝術在義大利的發展,亞歷山德羅的兒子多梅尼科·斯卡拉蒂(Domenico Scarlatti,1685—1575年),成為義大利鍵盤音樂的主要和著名的作曲家。
多梅尼科·斯卡拉蒂從小就受到義大利正歌劇中抒情旋律的薰陶。他從小學習鍵盤樂器,有很好的演奏技術,他曾在義大利的一些城市如那不勒斯、威尼斯和羅馬學習,17歲在羅馬擔任宮廷樂師,1719年34歲移居葡萄牙,在裡斯本的帕特裡亞克教堂擔任古鋼琴師,並擔任瑪麗婭芭芭拉公主(17111758)的音樂教師。在斯卡拉蒂44歲那年,葡萄牙公主嫁給西班牙王子,他也跟隨到了西班牙馬德裡,直到去世。
(二)斯卡拉蒂鋼琴音樂的創作特徵
1.主題
斯卡拉蒂奏鳴曲在主題外形上不僅明確還具有獨創性,清晰簡短而又變化無窮,這種主題緊密融合豐富的和聲,使斯卡拉蒂的音樂作品明顯帶有優雅高貴的特點。
2.結構
斯卡拉蒂的奏鳴曲在結構上,雖然仍用二部曲式,但已不同於典型的巴洛克二部曲式了,他的二部曲式已帶有明顯的再現因素。
3.表現手法
斯卡拉蒂在表現手法上,堅持不斷尋找不同尋常、色彩明亮的音響,創造出有戲劇效果的音樂,因此他的奏鳴曲歡快明亮,具有濃重的西班牙色彩。
4.節奏
作品中新穎獨到的節奏是斯卡拉蒂作品創造性的表現。在斯卡拉蒂的鋼琴曲中,節奏的因素比旋律與和聲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三)主要鋼琴作品
斯卡拉蒂的奏鳴曲是為撥弦古鋼琴創作的,樂曲精妙的表達、粗放的音韻、對調性的選擇等,都體現了古鋼琴特有的韻味。奏鳴曲的主題通常非常簡約,輪廓原始而有力,但是不論主題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出現,唯一不變的就是它們始終清晰簡練。他把簡約的主題和清晰的結構結合起來,產生了一種高貴雅致的音響效果。
1.主要鋼琴作品
除了一些獨立的賦格曲和舞曲,斯卡拉蒂在鍵盤音樂上重要的作品全部是奏鳴曲。理論常常與精確的數量不相吻合,《大鍵琴練習曲》但一致認同的評估大約560首。毫無疑問早期的選集(30首)以標題《大鍵琴練習曲》於1738年、1739年間出版於倫敦,如圖1-4-1所示,梅尼科·斯卡拉蒂的《大鍵琴練習曲》中的一頁,作於倫敦1738-1739年。藏於英國倫敦的大英博物館。1738年,斯卡拉蒂居住在馬德呈.那裡的大使約翰·V授予他聖地牙哥的葡萄牙總管(Portuguese Order。f5antiago)爵位,這是Cavaliero di S Giacomo出現在標題的原因。
隨後是羅森格雷夫的對此集和標題為《為羽管鍵琴而作的組曲》作品集的印刷版本(1739年),出於編輯和出版者的嘗試,其中作品以組曲的形式組織。但是斯卡拉蒂的絕大多數作品都以手稿的形式保存:兩套15卷複本,1752年至1757年間為葡萄牙的瑪麗亞·芭芭拉(Maria Barbara)所用,一套現存於帕爾馬,另一套在威尼斯;後來的義大利複本存於繆斯特和維也納。由於沒有親筆的手稿存在,因此,本質上來說根本不可能為獨立的作品標明年代。
2.「奏鳴曲」名稱的來源及其分類
(1)「奏鳴曲」名稱的來源
這些作品以其高度的連貫性,而被斯卡拉蒂定名為奏鳴曲。但練習曲(Essercizi,作於1738年或1739年)是主要的例外,即使其中都是獨立的作品,仍被稱為奏鳴曲。有時在各種各樣的手稿中,也出現其他的稱呼,如在帕爾瑪所作的第一卷中的託卡塔,以及各種名稱,比如詠嘆調、賦格曲、小步舞曲、隨想曲、加沃特舞曲,還有吉格舞曲。而一般來說,這些作品以奏鳴曲為最恰當的稱謂。斯卡拉蒂的奏鳴曲都是單樂章作品(他的一些早期作品也有多樂章的奏鳴曲),大多都以二部曲式(forma bipartite)作為基本的曲式定型,在正中有雙小節線,被分開的兩個部分各自反覆。在這種簡單但基本的布局中,斯卡拉蒂能夠創造出無窮的變化。
(2)奏鳴曲的分類
在對斯卡拉蒂奏鳴曲的各式二部曲式進行分類的大多數嘗試中,都認為它們與18世紀晚期奏鳴曲曲式整體的發展沒有關係。格斯滕伯格(Gerstenberg),將其分為以下三種主要類型。
①由成熟的奏鳴曲曲式構成。
②兩個部分在長度上大致相當,整個樂曲為單主題。
③一些主題被呈示在第一部分中,隨後稍作發展,但不做完整重複。
將柯克派屈克的體系與本頓(Benton)曾做出的相似的分類進行對照則沒有涉及對後期奏鳴曲曲式的任何參考,而只是採用了不同的術語。他認為如果兩部分長度相等,則奏鳴曲是對稱的,如果第二部分較長則是不對稱的,出現在第二部分開頭使其延長的某個段落被稱為「游離擴充段」;如果第二部分以不同材料開始則為開放式的;如果兩個部分以同樣的主題開始,則此奏鳴曲是密集的,而密集式很少或沒有「游離擴充段」。
如果它的「游離擴充段」僅包含與第一部分完全同樣的主題,則會很集中,如果在開放式奏鳴曲的「游離擴充段」中包含相當多的新材料,則它會非常自由分散。這是對同樣的事物進行描述的不同方法,但是我們可以贊同柯克派屈克的。是他認為在這些奏鳴曲之間,以及與後來的鋼琴奏鳴曲曲式之間並沒有直接聯繫。
3.主題
當我們對單獨的作品進行觀察時,這些作品與成熟的奏鳴曲曲式之間對應聯繫的缺失就會變得更加清晰了。對斯卡拉蒂創作出的一首奏鳴曲中多種多樣的主題可能性的注釋,常不能決定哪個是主要、哪個是次要,標準是在於在作品展開中主題的重要性還是調關係。因而,基於二部曲式中兩部分之間補充的關係是這些作品中最重要、最正式的因素的觀點,柯克派屈克創造出了他自己的體系。這樣,原來出現在不同調性中的主題材料的重述裡,主音的重新建立就組成了「關鍵」。就如他所說的,「斯卡拉蒂奏鳴曲真正的生命在於第一部分的中心以及第二部分中相同的地方。」因此,隨著結尾調性的建立,斯卡拉蒂奏鳴曲的中心點成為在兩部分結尾處以同樣風格被陳述的主題材料各自兩半的交匯點。
從運用的主題類型中可以看出,斯卡拉蒂的奏鳴曲與後來被稱作的古典奏鳴曲有一些很淺顯的聯繫。它們的種類很難去掌握。霍夫曼-額布萊希特曾提供了以下四大組試圖分類的基礎,局限於奏鳴曲開頭出現的主題。
①運用相似音型模式或節奏模式的持續的延展類型,多採用模進(德國推移類型),此類霍夫曼共找出275例。
②由動機成對組合構成的主題,此類霍夫曼共找出130例。
③主題結合對比動機的使用,此類霍夫曼共找出10例。
④一個較大並且相當鬆散的固定組合,其中有一些變化,擁有回聲式的應答,這些回聲是在樂句或小節範圍內,變化則是各種類型。
斯卡拉蒂在主題上很引人注意,並有著非常常見的重複節奏模式。
通常來講,在斯卡拉蒂表現的對比主題的一個片段的例子中《D大調奏嗎曲》中。在《G大調奏鳴曲》以及兩首《降B大調奏鳴曲》中,游離擴充段採用了田園曲曲式,而在《e小調奏鳴曲》(K.394/L.275)中,游離擴充段以一個意想不到的華彩樂段開頭。
主題的伴奏非常重要,在這一點上斯卡拉蒂常常讓伴奏與主題絲毫不可分離:伴奏是必須與主題結合進行復調性考慮的,而並不是可有可無,只是為主要聲部提供和聲支持的。因此,在「主題」和「伴奏」之間沒有什麼區別。
我們可以從下例看出,快速三拍子的《G大調奏鳴曲》(K·105/L.204)。它的第一個主題像舞曲一樣:這裡伴奏晚於主題-小節從左手進入,開頭模仿主題的第一小節,接下來開始呈現出一個重要的相反音型,這必須被作為主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另一個示例來自如歌的《降B大調奏鳴曲》(K.544/L 497)的開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