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科舉三年模擬《熹妃傳》科舉大賽全解析

2020-12-25 17173遊戲網

一個假期你是不是也睡到了天昏地暗,眼看著明天又是一個悠閒的周日……醒醒!別睡啦。趕緊到《熹妃傳》裡讓大腦活動活動吧!明日又是一屆《熹妃傳》科舉大賽到來的日子。你的科舉小題庫都看過了麼?有拿到狀元的必勝決心麼?初涉考場的新人考生且看這裡——科舉大賽注意事項全解析,帶你走上金榜題名之路。

海選鄉試拼手速

《熹妃傳》手遊中的科舉考試同歷史上隋唐至明清的科舉制度較為相似,分為鄉試、會試與殿試三部分,只有在前一級考試裡中榜的考生才能繼續下一級考試。首級考試鄉試將在每周日上午九點開考,中午十二點前可交答卷。鄉試共20道自答題,比拼的是小主們的答題速度,但在追求的速度的同時也別忘記正確率喲,答錯了可是會增加30秒答題時間的!說不定在武舉大賽中不太得意的小主在文試中卻能一展才華呢?

二戰會試奪積分

通過了鄉試考驗?恭喜你,在本服內你已經是小有名氣的「舉人」了,那麼是時候前往跨服文鬥的戰場開始新一輪角逐。休息一下,調整狀態,會試將於每周日晚上五點至五點半準時開啟。相較於鄉試,會試的考試流程就較為複雜:採用積分制,分為10道自答題與10道搶答題,自答題每題10積分,搶答題每題50積分且答錯扣25積分。會試中小主同樣要追求高速度以及高正確率,答題用時越少,最後加上的附加分就越多。如此高難度的比試下,最終積分前100名的小主絕對是學問淵博的學霸一枚,別走,咱們殿前再戰!

御前殿試摘一甲

通過重重考驗來到殿前面聖已是極大的榮耀,若是面對皇上親自出的題還能對答如流,高中狀元,那可真是光耀門楣的大事,能不能成就得看每周日晚上九點開始的殿試考驗了。殿試一共有10道搶答題,前5道為文字題,後5道為圖片題,積分規則與會試類似。不同的是,這回考生們可以尋求場外援助,沒能晉級殿試的小主可圍觀考試,將自己心目中的正確答案以彈幕的形式告訴考生們,至於正確與否還得依靠考生們自己去衡量啦。在殿試中高中前三的小主將會獲得皇上準備的炫目稱號以及豐厚大獎。

熟悉了科舉考試流程,平日裡也要記得多多練習,閒時不如就多看看民間高人們整理的科舉題庫。《熹妃傳》新一屆科舉大賽即將開賽!快來接受考驗,看看你是不是本服裡的小機智吧!

【編輯:小鬼】

相關焦點

  • 五年科舉三年模擬 《熹妃傳》科舉大賽全解析
    趕緊到《熹妃傳》裡讓大腦活動活動吧!明日又是一屆《熹妃傳》科舉大賽到來的日子。你的科舉小題庫都看過了麼?有拿到狀元的必勝決心麼?初涉考場的新人考生且看這裡——科舉大賽注意事項全解析,帶你走上金榜題名之路。
  • 古代科舉太艱難!古代考生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擬」都是啥?
    科舉制是我國古代歷史悠久的人才選拔制度,其始於隋,確立於唐,於宋發展興盛,明清完備。那麼古代的「高考」究竟難不難,它可不可以和我們今時今日同日而語?那古人所使用的教科書、五年高考三年模擬(下文簡稱五三)又究竟都是哪些呢?歡迎走進古代學子們高考前的「寶貴」時光!
  • 跨服約戰 爵位之爭《熹妃傳》新版本今日上線
    開啟後宮侯爵朝代;武官們的戰場上風雲湧動,文官也不曾落下陣來,科舉大賽每周日開考,尋找跨服最博學小主。 古風宮鬥手遊《熹妃傳》今日迎來全新版本,跨服玩法「決戰紫禁之巔」震撼登陸,全服爭奪限量爵位封號,開啟後宮侯爵朝代;武官們的戰場上風雲湧動,文官也不曾落下陣來,科舉大賽每周日開考,尋找跨服最博學小主。更有裝備系統全新升級,時裝搜索、派系任務預設等等多達十數處優化更新。跟上腳步,為你揭秘《熹妃傳》11.24更多驚喜更新。
  • 秉文兼武又紅妝 《熹妃傳》11.24新版本修煉全能小主
    《熹妃傳》全新版本即將於11月24日正式上線,本次更新將為宮中的諸位小主們帶來兩項全新的跨服玩法——科舉大賽以及決戰紫禁之巔,不論是文鬥武鬥都可在此大展拳腳,再加上全新時裝的盛世美顏,華服戰場爭妍鬥豔。11.24《熹妃傳》手遊帶你你踏上後宮全能人才之路。
  • 談起高考,老祖宗也講文理分科,也有《五年高考三年模擬》
    科舉的興盛起源於唐朝,那時科舉分為兩類,一類是制科,一類為常科。制科由皇帝特旨召試,以待所謂「非常之才」,說白了就是「特招」生考試。像我們所熟知的劉禹錫、柳宗元就曾經考過「博學鴻詞」科。制科的名目除了「博學鴻詞科」還有「足安邊科」、「直言極諫科」等等,不過這些制科是因時因事而設,屬於「不定期非常規」考試,不能和我們的高考相提並論。
  • 隋朝文化——隋朝的科舉制度
    隋煬帝將科舉制度推廣和普及,希望通過這一制度解釋江南漢人的不滿情緒,給中下層讀書人提供入仕之途。考生不分出身,地位一律平等。  據《舊唐書·楊綰傳》載「近煬帝始置進士之科,當時猶試策而已」。《舊唐書·薛登傳》也說「煬帝嗣興,又變前法,置進士等科。於是後生之徒,復相仿效。因陋就寡,赴速邀時。輯輟小文,名之策學。
  • 五、科舉制度
    《張衡傳》:「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陳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漢代避劉秀諱,稱秀才為茂才) 【徵辟】也是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徵,是皇帝徵聘社會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職。闢,是中央官署的高級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屬吏,再向朝廷推薦。《張衡傳》:「連闢公府,不就。」「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徵拜郎中。」
  • 穿越到科舉 南京大牌檔第二屆科舉大賽會試火熱進行
    中新網5月22日電 在高考來臨之際,由金陵風味美食南京大牌檔舉辦的第二屆金陵科舉大賽正在火熱進行中。
  • 漲芝士——中國的科舉制度
    隋代分科選舉共進行了三次(開皇十八年、大業三年、大業五年),每次都是由皇帝臨時下詔舉行。參加考試的人員並不是「投牒自應」,而是必須先得到州縣等地方官員的舉薦,這樣就造成考試人數過少。在考試內容上並不嚴格,只是「輯綴小文、名之策學」,而且考試成績對最終的錄取並沒有太大的影響,所以隋代的科舉雖然在形式上有所創新,但在效果上並沒有實質性的突破,對整個選士制度的影響並不大。
  • 閱讀科舉文該知道的古代教育科舉知識
    因為入了科舉文的坑,就詳細了解了一下相關的知識,結果發現這是初中語文要掌握的基本語文知識,覺得自己真是對不起當年辛苦付出的語文老師啊![淚奔]下面我將重新學習一下古代教育科舉相關知識。(6)會元科舉考試中會試第一名之稱。因會試是各省舉人到京城會考,所以考得第一名稱「會元」,也稱「會魁」。(7)監生「國子監生員」的簡稱。明清時期,凡是進入國子監、具有讀書資格的人,統稱「監生」。(8)進士科舉考試中通過進土科考試中試(考中)者的稱謂。
  • 高考文化常識:科舉制度
    如《張衡傳》:「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陳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徵辟: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徵,是皇帝徵聘社會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職。闢,是中央官署的高級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聘用屬吏。如《張衡傳》:「連闢公府,不就。」「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徵,拜郎中。」孝廉:漢代察舉制的科目之一。孝是孝順父母、廉是辦事廉正。
  • 文化常識之科舉制度
    第二級考試叫鄉試,每三年一次,秋季在各省城舉行,凡本省秀才和監生均可考試,考中者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第三級考試為會試,每三年一次在京城舉行,在鄉試後一年的春天,各省舉人可以參加,考中的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
  • 科舉制度簡介
    唐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完備推翻隋朝的統治後,唐王朝的帝王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並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由此,科舉制度逐漸完備起來。在唐代,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
  • 科舉漫談
    中國科舉是中國古代讀書人所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它是自隋唐以來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從隋代開始實行,到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
  • 寧海科舉的故事
    中國的科舉制度一般認為始於隋唐時期(正式成形於唐代),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結束,時間跨度1200多年。唐代科舉考試分兩級,即地方州縣的「發解試」和中央尚書省的「省試」。當時科舉的應試者主要有「生徒」和「鄉貢」。「生徒」即官辦學校的學生,只要他們在學校內部的考試合格,可以直接到京師應試。「鄉貢」是讀書人自學或在民間私塾完成學業,先經縣、州考試合格,再到京師應試。
  • 科舉文獻整理的新成果
    科舉文獻整理的新成果——讀龔延明主編點校本《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錄選刊》作者:劉京臣(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隋唐以來,中國有「科舉社會」之稱。科舉製成為我國歷史上選拔人才的主渠道。
  • 花與劍科舉題目有哪些 科舉答案大全一覽
    18183首頁 花與劍 花與劍科舉題目有哪些 科舉答案大全一覽 花與劍科舉題目有哪些 科舉答案大全一覽 來源:18183
  • 「小地方」的科舉社會史:明代祁門科舉盛衰考論
    [11]此後,程顯以《春秋》中正統辛酉鄉試,其子泰,以《春秋》家學領正統丁卯鄉薦,中景泰甲戌進士;程泰子程杲、程昌先後中弘治六年(1493)癸丑進士、正德三年(1508)戊辰科進士,程杲子程銳亦中正德五年(1510)庚午科鄉試,[12]「餘多以《春秋》世其家,科目,殆不乏人」。[13] 與此同時,祁門《春秋》的影響開始流播至徽州各個地區,並進一步向外輸出。
  • 古代科舉有多難?唐宋八大家,一半是科舉落榜生
    次年,韓愈取得了鄉貢資格,自信滿滿前往長安參與科舉考試,韓愈原本以為此次科舉能夠大放異彩,結果現實卻狠狠給他來了一耳光,他落第了。不服輸的韓愈,連考三年,結果無一例外全部失敗,名落孫山,無奈的韓愈只得返回家鄉繼續鑽研學問。又兩年後,韓愈捲土重來,這一次終於得以榜上有名,成為了新科進士。
  • 「尊崇古法,科舉取士」——論宋代科舉對官學教育的影響
    ,科舉制度日臻成熟,並得到了廣泛應用,許多讀書人在統治者的因勢利導下紛紛投入到科舉考試之中。二、內容——以應付科舉為執教要義科舉考試與學習教育相輔相成,科舉取士人數的不斷增多,會極大地促進教育的發展。在範仲淹看來,科舉的題中之義本應是"使人不專辭藻,必明理道",但在發展過程中,科舉考試因自身固有的弊端而對教育、培養和選拔人才有著許多的局限性,因而為了順應教育的發展,培養所需人才,朝廷改革科舉科目的設置與考試要求的行動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