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報|羅衛東:我理想中的大學

2021-01-10 澎湃新聞

西子湖畔,孤山山腳,小步庭院,古木參差,亭臺錯落,莊嚴靜雅。一路沿臺階而上,便來到了杭州文瀾書院的藻思閣。一周前,一場有關大學教育理念的學術沙龍在這裡舉行。

主講人浙大城市學院校長羅衛東與原浙江工商大學校長張仁壽、浙江農林大學黨委書記沈滿洪、浙江大學趙偉教授、浙江工商大學王自亮教授等學界同仁一起品茗論道,探討浙大城市學院百強大學建設,暢聊大學治學、治校之道。

今天,浙江日報第三版「錢塘江」發表的頭條文章《我理想中的大學》,記錄了當天羅衛東的一些觀點。

全文賞析

人物名片:羅衛東,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浙大城市學院校長、浙江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長、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導

大學要有自己的精神

19歲從杭州大學經濟系本科畢業,留校任教至今,我已經在大學教書38年了。

我時常思考,什麼才是理想的大學?大學是歷史上最古老的,也是最持久、最有社會聲譽的公益機構。正因如此,大學承擔著歷史和社會責任,需要追求真理,並把對真理的理解、正確的價值觀內化在學生的精神裡,讓學生在畢業離開校園後,能推動社會往好的方向走。

而一個好大學最本質的特徵是尊重學問。學校的聲譽是靠高水平的老師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

還記得我在杭州大學工作時的老校長沈善洪。沈校長不苟言笑,他家住在杭大新村,每天走路上下班,別人跟他打招呼,他都愛答不理。但他極為重視學術,非常尊敬學校裡有學問的老先生,每每遇見都是畢恭畢敬的。

當時的杭大還有一個奇觀:30歲出頭的博導、教授一大串。這都是因為沈校長愛才惜才,慧眼識珠,不拘一格破格提拔任用了好一批小年輕。只要有才能,就「跳著」來。如今,這些教授都已是學術界的翹楚。文科有陳植鍔、史晉川、張湧泉、包偉民、徐輝、肖瑞峰、廖可斌、王勇、孫笑俠等,理科有王堅、王重鳴、陳杰誠、葉高翔、林強、朱利中等,這批當年破格晉升的年輕人中,如今多數已經成為院士、文科資深教授、長江特聘教授,我自己也是沈校長一手扶植提拔起來的。

在杭大工作期間,我耳濡目染了沈校長的辦學戰略、處理問題的方式,也激勵著我去更好地體會應該怎麼辦好一所大學,應該體現什麼樣的大學精神。

真正要辦好一所大學,辦一所能為國家為世界作貢獻的大學,很難!現在我們辦學最大的困難是,不能為了理想損失當下,也不能為了當下損失理想。如何才能在當下體現自己的辦學理想?這是我需要不斷探究的重要命題。

但我能明確的是,只有把學校的精神樹立起來,把文化和辦學的厚度積累起來,我的心裡才會感覺踏實。

讀「硬書」才能豐富人格

我喜歡給學生開書單,鼓勵學生讀「硬書」,即經典且思想密度高的書。「硬書」是一個人思想的基礎,一旦看懂了、吸收了、轉化了,就會成為自己思想進步的主引擎,人生旅途的指南針,安身立命的堅實基礎,更讓學生豐富人格,在紛紛擾擾、熙熙攘攘的真實社會生活中保持清醒、自主和獨立性。馬克斯·韋伯說,學問最大的功能就是實現人的「清明」。讀「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使人「自我清明」。

雖然現在有人說,這個時代,沒什麼必要讀「硬書」了。但在我看來,只要有人類,只要有社會,只要有發展的訴求,就應該讀「硬書」。不讀「硬書」,你就不可能有穩定而可靠的思想秩序,就不會有超然的人生態度和深刻的歷史感,當然,對於社會背後的結構和動力也就缺乏應有的認識。其結果,就是凡事或者不知其然,或者不知其所以然。

我常說,雖然學生畢業的第一份工作就不容易找,但我們更要為學生的最後一份工作努力。也就是,我們要為學生提供充分動力,讓他在人生徵途中,可以始終有從低軌道向高軌道發射的內在動能。這就需要學生在大學時代就樹立起高遠的人生理想、較為深刻的自我認識和對社會應有程度的理解。如果學生沒有歷史感,沒有關於生命根本性問題的看法,他又怎麼可能在很多重大的人生考驗前知其然,還能知其所以然?如此一來,他的人生一旦到低谷就難以再衝高了。

這是我鼓勵讀書的初衷。接下來我想在浙大城院探索全面部署通識教育也正基於此。

通識教育為什麼重要?因為通識教育的本質就是讓每一個學生能在具有代入性的各種各樣的虛擬或者符號構建的情境裡,先演練一下未來人生的可能性與可行性。尤其是涉及到事業、婚戀、價值、成功這類必定是未來人生最大選擇的問題時,學校可以提供各種促發思考的教育和人際互動場景。人的一輩子不可能不犯錯誤,但是什麼時候不該犯什麼樣的錯誤,這個就需要在大學階段事先就進行某種意義上的預演和警示。大學就是年輕人面向著未來理想進行發展的重要的人生實驗室。

確實,通識教育無法教會學生謀生技能,但通過這樣的探求、摸索、聯想和感同身受,能打下人一生最重要的底色。底色沒打好,以後到了社會上想補課也補不起來了。所以,這是大學責無旁貸、必須要做的事。

進百強是不冒進的理想

眼下,我已在浙大城院工作6個多月。轉公辦後的浙大城院在社會上關注度很高,尤其是對於我們提出的發展目標。

實際上,要在十年內把浙大城院打造成全國百強大學,是我們反覆斟酌後確定的發展目標。

浙大城院以前是民辦獨立學院,雖然在同類學校中,是佼佼者,在社會上也有較好的口碑和聲譽,但畢竟不是在強手如林的公辦大學裡比拼。要進入百強,看上去是個宏大願景。我覺得這個目標並不冒進,但有點理想主義。

所謂百強,如果光是圍著各種量化指標做文章,我想只要資源供給有保障,以杭州這樣的天時地利人和優勢,經過努力並不是沒有可能的。但我考慮更多的,坦率地說不是排名,而是大學實實在在的功能和貢獻。

在我心裡,浙大城院的百強目標不是數據指標含義上的百強,而是學校的聲譽要能在全國高校內進入百強,培養出來的學生素質能進入全國高校的百強。這需要我們通過教學理念和教學實踐來完成使命。

但指標和聲譽也並不是完全割裂的,我要做的就是把這兩個邏輯更好地結合起來,而不是此消彼長。

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將來浙大城院的畢業生在就業市場的表現,特別是長期表現,一定會超過很多大學的畢業生。浙大城院也會深深紮根,成為一所好大學。

我們是浙大城院轉公後的首屆領導班子。希望我們這個班子能夠在五年任期內,為這個要力爭在十年後實現的目標打下一個比較好的基礎。

我覺得未來還是很有希望的。

內容來源 / 浙江日報

攝影 / 張梓浩

原標題:《浙江日報|羅衛東:我理想中的大學》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校長說丨浙大城市學院校長羅衛東:我理想中的大學
    人物名片:羅衛東,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浙大城市學院校長、浙江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長、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導 大學要有自己的精神 我時常思考,什麼才是理想的大學?大學是歷史上最古老的,也是最持久、最有社會聲譽的公益機構。正因如此,大學承擔著歷史和社會責任,需要追求真理,並把對真理的理解、正確的價值觀內化在學生的精神裡,讓學生在畢業離開校園後,能推動社會往好的方向走。 而一個好大學最本質的特徵是尊重學問。學校的聲譽是靠高水平的老師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
  • 羅衛東 | 紀念杭州大學老校長沈善洪先生
    在他八十歲壽誕的時候,我牽頭組織了一批當年杭州大學的學者和國內學術界同道編寫了一本紀念文集《知行合一:沈善洪教授八秩壽慶文集》,表達對老校長發自內心的敬佩與愛戴。這本文集中每一篇文章都包含著對沈校長的深情。特別值得一讀的是原浙江大學黨委副書記龐學銓先生的文章,既全面又準確地回顧總結了沈校長的治校思想以及具體舉措。
  • 羅衛東 | 我的大學歲月(中)
    我喜歡看書,小學時,遍尋各種讀物,甚至連有印有鉛字的紙片也不放過。父親當時是大隊會計,有條件看公社為各生產大隊訂閱的《參考消息》、《人民日報》、《解放軍報》、《浙江日報》、《紅旗》雜誌等。總的來說,進大學之前的課外閱讀條件和環境對我這樣的書呆子來說是太不理想了,小學階段自不必說,真是要什麼沒什麼,連「五七」中學,也沒有圖書室。讀課外書,基本上是吃了上頓沒下頓,嗷嗷待哺。我同桌方秀峰同學的爸爸曾是語文教師,家裡有不少好書,時不時會帶一些來學校與我分享,稍稍緩解了「書荒」。進了大學,讀書的條件簡直可以說是鳥槍換了炮。
  • 浙江大學成立中華譯學館 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
    中國日報網11月12日電 11月10日,浙江大學中華譯學館在深秋的浙大啟真湖畔正式宣布成立,由浙大文科資深教授、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許鈞擔任館長,兩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和勒克萊齊奧,以及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之一 — 「北極光」翻譯獎的得主許淵衝擔任顧問。
  • 朱敏校友受聘浙江大學校董
    6月16日,浙江大學授聘賽伯樂投資集團董事長朱敏校友為浙江大學校董。
  • 浙江大學獲贈《竺可楨日記》存世全部日記原件
    新華社杭州4月9日電(記者餘靖靜)記者從浙江大學獲悉,竺可楨家人近日向浙江大學檔案館捐贈了竺可楨存世的全部日記原件,5月浙江大學120年校慶周時,學校將舉行正式的《竺可楨日記》捐贈儀式。據介紹,4月6日下午,竺可楨之子、88歲的竺安攜妻兒在中科院與浙江大學校方代表籤署了捐贈協議書。
  • 這23本「硬書」大一新生必讀,浙大城市學院校長羅衛東首次開書單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宋浩羅衛東教授是高考恢復後最早一批大學生,獲經濟學碩士,哲學博士學位。他長期在浙江大學工作,在經濟學領域建樹很深。從2009年起,他曾長期任浙江大學副校長,兼任光華法學院院長等。今年4月起,他卸任浙江大學副校長,就任浙大城市學院轉制後首任校長。
  • 這23本「硬書」大一新生必讀,浙大城市學院校長羅衛東首次開書單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宋浩羅衛東教授是高考恢復後最早一批大學生,獲經濟學碩士,哲學博士學位。他長期在浙江大學工作,在經濟學領域建樹很深。從2009年起,他曾長期任浙江大學副校長,兼任光華法學院院長等。今年4月起,他卸任浙江大學副校長,就任浙大城市學院轉制後首任校長。
  • 香港寧波同鄉會創會會長、浙江大學校董李達三博士攜香港寧波同鄉會代表們同訪浙大
    9月19日下午,香港寧波同鄉會創會會長、浙江大學校董李達三博士攜香港寧波同鄉會代表們同訪浙大,與浙大師生共敘友誼,暢談理想。浙大校長吳朝暉出席歡迎活動並致辭。    李達三博士是浙大的老朋友,是浙江省「愛鄉楷模」,多年來,為浙江大學的基礎設施、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提供了重要的財力和智力支持。吳朝暉高度評價了李達三博士對浙大的情誼。他說,李達三博士身上體現的誠信、努力、創新、寬厚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2017年,浙江大學將迎來建校120周年,當前全校師生同心同德,全力奮鬥,向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紮實邁進。
  • 浙江大學亞洲研究中心理事會舉行
    4月12日上午,韓國高等教育財團事務總長樸仁國一行訪問浙江大學並參加在紫金港校區舉行的浙江大學亞洲研究中心理事會,與浙江大學相關專家交流中心工作開展情況,探討下一步工作計劃。校黨委書記任少波會見樸仁國一行。
  • 羅衛東:科斯是亞當斯密真正的傳人
    下面我們請羅衛東來。  羅衛東:非常高興今天和各位一起給科斯教授祝壽,首先對科斯表達一個非常誠摯的敬意,我從事政治思想史研究的,我簡單把科斯和斯密做一個對比,作為對科斯先生的賀禮。我讀科斯教授作品的時候,最深刻的體會,他對遣詞造句、組織文字方面所下的工夫,這一點,我們現在的經濟學家難以望其項背了,這些方面的特點,形成了科斯教授的氣質,同時開拓了經濟學能夠飛速前進的可能性,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 浙江大學2019級本科新生開學典禮精彩回顧
    在同學們期待的目光中,吳朝暉發表題為《在創新性學習中實現全面發展》的講話。他說,從中學轉入大學,同學們迎來的不僅是人生角色與教育場景的變換,更是成長方向與學習方法的變革。面對加速發展的智能增強時代,他向同學們介紹了以自主學習、終身學習和泛在學習為主要特點的創新性學習。
  • 浙江大學智能製造管理高級研修班招生簡章(第一期12月26日開課)
    鄭  強   浙江大學校黨委副書記,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羅衛東   浙江大學副校長,教授。政協第十屆浙江省委員會常委、委員,民盟浙江省第十一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周夏飛   浙江大學經濟學院財政系副主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擅長企業財務問題診斷與分析和企業財務管理培訓。黃華新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浙江大學語言與認知研究國家創新基地主任,浙江大學科技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博導。
  • 社會學家趙鼎新出任浙江大學社會學系主任
    1996年起,趙鼎新供職於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歷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歷史社會學、社會運動、社會變遷、經濟發展與民主轉型。2012年,趙鼎新加入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併入選第七批國家「千人計劃」。2015年8月,浙江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成立,首任院長由趙鼎新和浙江大學副校長羅衛東共同擔任。
  •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開館
    校發展委員會主席、浙江大學黨委原書記張曦,校發展委員會主席、浙江大學原校長楊衛,黨委副書記鄭強,學校老領導鄭造桓、程家安、卜凡孝、王玉芝出席。副校長羅衛東主持儀式。 湯恆、顧玉才、任少波、吳朝暉、張曦、楊衛、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葛學斌、省教育廳黨委副書記幹武東、省文物局局長柳河以及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院長、藝術與考古博物館館長白謙慎共同為藝術與考古博物館開館揭幕。
  • 想考浙江大學的蹭網學霸,沒進入理想的大學,卻也是最好的安排
    如此一來,全傑通為了上網課,每天都會在上課時間準時去樓頂,帶著一隻小板凳,穿著棉襖,一個人坐在寒冷的風中,埋頭借網學習,全傑通當時的理想大學是浙江大學。電視劇《親愛的,熱愛的》裡有一句話:「有夢想誰都了不起,有夢想的人,永遠年少。」全傑通因為心懷夢想,讓所有人都對他努力學習的模樣,記憶深刻。
  • 浙江在義大利建首個中國出版分社 合作的首本書是它
    中國駐義大利佛羅倫斯總領事館副總領事顏金林、浙江大學副校長羅衛東、義大利(佛羅倫斯)國家中心圖書館副館長西爾維亞·阿萊桑德、浙江大學出版社社長魯東明出席活動並講話。揭牌儀式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副總編張琛女士主持。
  • 迎120歲生日,浙江大學:決不培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他也不斷地通過社會實踐尋找答案。2013年,他利用周末,堅持為杭州市郊的留守兒童義務支教6個月。2015年,他去浙江平湖市獨山鎮,4個月,踏訪十多個村莊,收集大量第一手基層工作資料。2016年,他到四川宜賓開發區,調研建設領域民工工資發放問題,歷時40餘天。他也不斷地從老師那裡尋找答案。
  •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今日正式對外開放!
    位於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的浙大藝博館由國際博物館領域著名設計機構——紐約Gluckman&Tang設計事務所主持設計,浙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負責施工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