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家庭教育和兒童發展心理學的不斷普及,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了解孩子的發育和成長特點,並運用著更加科學的手段來養育自己的寶寶。
他們在平時育兒和閒聊中,就能脫口而出好多兒童發展關鍵期,比如0-2歲之間的口唇發育期(用嘴來認識世界,什麼都吃)、肢體發育期(愛扔東西)等等。
而這些專業的兒童關鍵期知識,也確實幫助很多家庭解決了育兒的一部分焦慮和困惑。
但是,仍然有一些冷門的幼兒發育期,很多家長是並不知道。
今天,我們就來介紹幾個小寶寶們並不突出,但同樣很重要的冷門發育期
01觸覺發育期 0-2.5Y
觸覺防禦是指人們對於無害的觸覺刺激有嫌惡或避免的行為。
並非所有的孩子都有較高的觸覺防禦意識,一般天生比較敏感的孩子,觸覺防禦能力較高。
對於有觸覺防禦的孩子來說,即使只是手臂上的輕輕碰觸,也可能對其產生很大的威脅,就像沒被馴服的動物稍微被碰一下的反應一樣。
我們經常會看到很多有趣的現象,比如同樣材質的衣服,穿在某些孩子身上非常舒服,而有些孩子穿上就會覺得很扎很癢很不舒服。
大部分孩子對於溫度過高或者過低都有較強的適應能力,而很少一部分孩子非常不喜歡過熱或者過冷的氣溫。
高度敏感的孩子往往從小都是非常「難伺候」的類型,他們挑剔光線、挑剔聲響、挑剔舒適程度。
他們不喜歡特定材料的衣物,被舉高或擁抱時會掙扎,厭惡,會很討厭或方案他人的觸摸。
但是通常來說,觸覺防禦能力較強的孩子,都有著細膩且善於觀察優勢,他們大多數反映比較快,智商比較高。
觸覺學習使得人類大腦不同於其他哺乳動物,人類個體的大腦從初生階段便接受不同水平的觸覺刺激,並且能夠進行細膩的辨識和記憶。
觸覺感覺器受到刺激後會將信息傳到大腦,並產生一部分信息傳達到腦皮質,具有促進腦皮質發育的作用。
觸覺的發展對於兒童心理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與情緒、性格的發展有很大關係。
因此,我們需要有意識地對孩子的觸覺感受進行刺激,使其對神經系統整體感覺的統合以及感覺認知、感覺運動起作用。
我們可以選擇用手、毛巾、棉布、絲綢、軟毛刷等工具,在幼兒的背部、手上、腳上、臉上等不斷進行輕柔地摩擦。
也可以在適當的天氣,讓孩子光著腳丫多在地面上走走,多去用手感受不同材質的物品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不斷給寶寶施加觸覺刺激的同時,一定要尊重他的反映,如果他出現不喜歡或者很反感的情緒,請立即停止並嘗試其他方式。
02利腦發育期 0-4.5Y
心理學家通過對割裂腦病人的研究發現,人的大腦分為左、右兩區,機能上有明確分工。
其中左半腦傾向於運用語言思維,負責邏輯理解能力。
而右半腦負責空間形象記憶、直覺、情感、身體協調、藝術等。
幼兒時期,是兒童左右利腦發育的加速期,左利腦兒童和右利腦兒童也開始有了明顯的區分表現,比如平時最常使用的是左手還是右手。
包括吃飯、畫畫、寫字、用剪刀、玩遊戲等等,幼兒都開始無意識地使用自己的舒服且有利的那隻手,通常我們通過左利手和右利手來區別。
我們需要了解到,左右腦的發育將影響兒童未來的學習能力,和對事物的興趣、擅長程度。
同時強左利手,也就是幾乎做所有的事都是用左手來做,或家庭遺傳性的左利手兒童,如果我們強制將其改為使用右手,將會可能產生很多眼中的後果。
比如很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語言機能障礙,口語表達不流利、明顯的口吃現象等。
很多父母會認為孩子應該尊崇大眾模式,特別是用右手寫字是最舒適也是最方便便捷的,不接受孩子的特立獨行,這樣的父母在以前更為常見。
但往往如此強制性的更正,會造成孩子一生的「傷痛」。
也有些父母認為用左手的孩子更為聰明,所以總是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有意無意地鍛鍊孩子使用左手的能力,希望能夠使他更為聰明。
其實這些想法都是不對的,左利手和右利手,左利腦和有利腦往往是天生就具備的特質,而且大多數人在使用大腦時都是左右腦兼具共同工作的。
我們沒有太大的必要特意強調自己是左利腦或者有利腦,只是更側重於使用哪邊大腦工作而已。
因此,我們不建議父母過早提示、強調讓孩子使用右手/左右。
如果從小就過分強調讓孩子使用右手/左右,勢必會削弱另一半大腦的鍛鍊、刺激、發展機會。
最好是1~3歲時左右手共用,6歲之前形成一邊為主的右利手/左利手,同時有意識地鍛鍊另外一隻手,要學會讓兩隻手共同工作
03運動協調發育期 1-3Y
在一歲多之後,幼兒的下肢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力量,他們嘗試著不斷地用雙腳站立,用雙腿走路,感受著腳踩大地的快樂。
你會發現,一歲多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特別不喜歡讓大人抱著,他們需要通過字跡的不斷嘗試和努力,來掌握平衡能力,鍛鍊肢體力量。
他們樂此不疲、孜孜不倦地每天走、每天走,好像不知疲倦,不停地走。
而這時候,往往是家長最累、最擔心又最快樂的時刻。
其實,正是在這個關鍵發育期,幼兒通過非常好的鍛鍊,掌握著身體協調和肢體配合的能力。
雖然他們有時莽莽撞撞、肢體不協調,經常磕碰跌倒,但這一切,都是其大腦在通過運動不斷成熟發育的重要過程。
這段時間我們需要給予孩子更多更大的空間,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讓他們更好地進行各項運動。
我們可以不斷加入下蹲、蹦、跑、跳等鍛鍊腿部肌肉的運動,增強力量的同時,也能夠增進親子關係。
但需要注意,儘量不要為孩子選擇那種帶笛子、走路會發出聲音的鞋子。
因為孩子在走路時往往需要不斷調節自己的腳部感覺和方式,需要專心。
而這種鞋在走路時所發出尖銳的響聲,會嚴重幹擾孩子對腿腳的調整,還會擾亂孩子對於周圍環境的觀察,甚至會讓孩子產生不耐煩的厭惡情緒。
我們常常說,從小愛運動的孩子往往會非常聰明,運動使人聰明已經得到科學驗證。
那些運動細胞有優勢的孩子,往往大腦反映快,機敏且聰慧。
這同樣是因為運動是左右腦均衡協作的過程,隨著動作的不斷精細化,大腦發揮著控制協調能力和快速反映的作用。
運動不僅有助於孩子養成良好的動作習慣,還可以增長智力。
兒童的成長發育始終遵循著一定的規律,在適當的時候進行正確的教養,往往會讓孩子成長的更加優秀,科學養育是我們每一個父母都需要學習的重要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