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紀檢幹部的跌宕人生:得罪人要付出代價

2020-12-13 中國新聞網

有關部門出具的工作鑑定

資料圖片

所在單位的書面答覆

資料圖片

  60歲的張昕昕說話語速很快,說起人生的每一段經歷,都如數家珍。由於常常沉浸在自己遭遇的命運波折與不公境遇中,他時而傷心哽咽,時而怒目拍案。

  由於長期從事紀檢工作,他養成了每一件事情都做詳細記錄的習慣。文字工整,過程詳細。

  他曾經是北京市紀委、監察局表彰過的優秀紀檢幹部,擔任過副處級領導,查辦過一些案件,由於性格耿直,嫉惡如仇,被一些微妙的人際關系所不容,隨後,迎來了寧折不彎的命運拐點。在正式上訪申訴之前,他從事的工作是一所高校的學生宿舍管理員,每天在宿舍樓道裡打掃衛生,清理垃圾。

  第一天「上崗」打掃衛生的時候,他對自己說:「你把一個紀檢幹部的名譽全給毀了。」

  究竟發生了什麼,讓一名紀檢幹部從事業的巔峰跌到了人生的谷底,跌宕起伏中,他又為何走上了上訪路?

  從信訪到紀檢

  張昕昕,生於1952年,曾經在遼寧省開源市當過知青,後來參軍,在鐵道兵部隊當了4年兵,復員到北京市工作。1979年,他考上了大學,畢業後分配到北京市委信訪辦公室做了8年的信訪工作。「處理了幾千封群眾來信,承辦過幾百件市委、市政府領導交辦的批件」,回憶8年信訪工作,他感悟信訪工作是「了解百姓疾苦」的渠道,因此也對無數上訪者的遭遇寄予過深深同情。

  後來,北京市委組織部抽調一批幹部到各高校擔任聯絡員,張昕昕被選中了。他記得,離開信訪辦的時候,同事們依依不捨,「小張,別走了,留下來吧。」一位領導誠懇地挽留。確實,由於經常自告奮勇加班,他給領導、同事們留下了良好印象。友好、團結的工作氛圍,也讓他有所留戀。但在張昕昕的心裡,信訪整天就是「打官司告狀」,對於已經幹了8年的他來說,渴望一個新的起點和工作環境。他堅持了自己的想法。

  1990年底,張昕昕調入北京聯大文理學院從事專職紀檢工作。兩年後,他擔任了監察審計組副組長,副處級紀檢監察員,並在1994年至2003年,擔任北京聯大紀委委員。

  從事紀檢工作之初,他漸漸發現,這個工作的特點就是「得罪人」。「社會風氣不正,人際關係複雜,得罪的往往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圈子人,甚至是背後的領導。」張昕昕面色凝重。

  查辦某校辦公司,證據紮實,相關責任人受到紀律處分,但一年之後,一位領導下令讓張昕昕重寫調查報告,硬將責任人的問題「拿掉」。

  像公款私存、截留私分、幹部搞傳銷等線索,張昕昕幾乎過問一起,就得罪一批人。

  多年後的一天晚上,他早已調離紀檢崗位,只是一名宿舍管理員,一位曾經遭查辦的幹部跑到他面前大罵:「你小子真他媽不是東西,當年整我。」

  「誰整你?你想找茬報復嗎?」張昕昕十分憤怒。

  對方不依不饒,用手「刮」到了張昕昕的後腦勺,扒開他頭上不多的頭髮,故意讓禿頂「露」出來,以此羞辱他。

  在紀檢崗位上工作的日子裡,有人公開威脅,有人暗中刁難,張昕昕只能默默承受。

  1995年3月16日,中共北京市紀委、北京市監察局發出《關於表彰辦案有功集體和個人的決定》,稱在反腐敗鬥爭中「湧現出一批敢於和善於辦案,成績突出的集體和個人」,並要求「以他們為榜樣,積極投身到反腐敗鬥爭中去」。

  張昕昕就在表彰之列。中共北京市紀委、北京市監察局頒發的「榮譽證書」稱:張昕昕在辦案中作出顯著成績,榮立三等功。「這種榮譽,一般人不願意要,得罪人要付出代價,而且是半輩子的代價。」張昕昕說。

  命運的拐點

  1995年,北京聯大黨委撤銷了學院一級的紀委,使得張昕昕一夜之間失去了「組織」。

  撤銷了紀委,各學院設一名專職紀檢監察員,張昕昕有一種被「吊」起來的感覺。「沒有機構、沒有經費、沒有辦公室,沒有相應職權,無法開展工作。」因此,他開始反映「體制不順」的問題,沒想到,得到的答覆竟是「就這種體制,能幹就幹,不能幹自己找地方調走。」

  寒意襲來,性格耿直的張昕昕經歷著更為嚴峻的人生考驗。隨著再一次的「人事制度和機構改革」,張昕昕的專職紀檢員崗位也被撤銷了。一位領導當面對他說:「你不適合當幹部。」

  競聘其他崗位,不出意料,他落聘了。

  落聘後,張昕昕問領導:「我是因為機構精簡下來的,還是表現不好下來的?」

  「是根據群眾測評和票數多少來綜合考慮的。」

  「我願意聽群眾意見,以後改進工作。」

  「群眾的反映不能對你說。」

  「哪個人背後能沒有反映呢,有人無事生非也當成群眾反映?」

  張昕昕怒了。

  幾經周折,在北京市教育紀工委領導的再三過問下,張昕昕被安排到學校圖書館擔任黨支部書記兼副館長。

  還是一樣的嫉惡如仇,還是一樣的「眼裡揉不進沙子」。由於向上級反映「幹部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他再次得罪了人。

  到圖書館僅僅一年多以後,他在一次「改選」中落選了。這一次,他被安排到學生宿舍做管理員。不過,他還不能算「後勤」的人,而是「借調到」學生宿舍的。

  在學生宿舍掃地、打水,甚至在幾個學生宿舍之間來回「檢查衛生」,後勤聘來的兩名合同勞務工,是真正的「宿舍管理員」,他們不知道該怎樣對待這位上了年紀的「老幹部」,只能不斷懇求他「別瞎攪和」,不要影響了他們的工作量和獎金計算。

  「這種恥辱我無法忍受」,被安排「管理宿舍」之後,張昕昕來到北京市紀委,開始了「上訪」,越級提出控告申訴,反映自己遭受的「被打擊報復問題」。一位以前熟識的紀委領導了解他的情況,含著眼淚說:「紀檢幹部怎麼能到了這個份上,還是先借調出來吧。」

  境遇會因努力工作而改變?

  2005年9月,張昕昕暫時離開了學生宿舍,在北京市紀委的安排下,他被借調到北京市處理信訪突出問題及群體性事件聯席會議辦公室,具體在該辦公室督查組工作。

  一年多時間裡,張昕昕得到了特殊意義上的保護,他工作得更起勁了。

  北京市處理信訪突出問題及群體性事件聯席會議辦公室出具的《張昕昕同志工作鑑定》稱:「一年多來,他共辦理領導交辦的各類非正常訪案件86件次,辦結率為100%,起草製作各種文件256份,共計55000多字。」

  鑑定稱:「在下鄉期間,他帶病堅持工作,和工作組的同志一起開座談、查案卷、下現場、進礦山、走村莊、訪農戶,共檢查督辦了71件掛帳案件,圓滿地完成了中央和市領導交辦的各項任務,受到領導的稱讚和表揚。」

  在鑑定結論中,「市聯席會議督查組一致認為,張昕昕同志表現優秀,不爭名、不為利,在維護首都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首善之區的工作中作出了突出成績,是北京市信訪工作戰線中的先進代表。請市紀委及所在單位予以表彰獎勵。」

  對此,曾和張昕昕一起在派駐工作組下鄉工作的組長劉明耀認為,「張昕昕工作積極主動,認真細緻,有自己的見解,也有一定辦案經驗,克服了身體不適等困難,帶病堅持工作,應予表揚。」

  然而,2007年3月,張昕昕結束借調,回到聯大文理學院,等待他的,依舊是嚴峻的現實和沒有絲毫改變的環境。

  一位領導告訴他:「你是我們學院管的幹部,不歸市紀委管。市紀委不是我們的上級單位,他們的意見我們可聽可不聽。」

  這回,張昕昕被分配管女生宿舍。張昕昕十分為難:「我一個大男人,管女生宿舍也不方便啊。」他回憶「尤其是夏天,女生穿得少,更讓我難堪」。好在,女生宿舍管了沒幾天,就讓他負責一個臨時搭建的男生宿舍。

  穿著工作服,腳上蹬著雨靴,張昕昕衝完水房衝廁所。走在校園裡,他發現,跟自己主動說話的熟人少了,有人躲著他,有人見面不打招呼。此情此景,讓張昕昕感覺自己「抬不起頭了」。他甚至懷疑自己:「我犯過什麼錯誤嗎?」

  無法實現的訴求

  此後,他先後向北京聯大黨委、紀委,北京市教育紀工委,北京市紀委反映情況,多次寄送書面材料,也多次與各級領導面談。但自己所在單位和直接領導的答覆基本是他反映的情況「沒發現」、「不存在」、「不可能」等。

  比如,對於他提出「調回北京聯大紀委工作」的訴求,官方的書面答覆是「不存在這樣的問題」,這樣做「不合適」,「如果張昕昕同志有交流調出的機會,我們將大力支持。」

  在張昕昕看來,這樣的答覆,跟當初「能調走調走,沒人安排你」的說法沒什麼區別。只不過,因為是正式書面答覆,語氣變得「委婉」了。

  對於他反映的導致進一步被打擊報復的「圖書館黨支部改選中存在的不正常情況」,領導的回覆是「經查,尚未發現有違反組織原則和違反幹部政策的事實,尚不能追究有關責任」。

  持續不懈的努力,不斷引起各級組織和領導「重視」之後,出現的唯一變化,就是所在單位終於承認並補發了扣發他的工資。比如,中共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委員會曾書面答覆稱,「關於扣發張昕昕同志考勤津貼問題,圖書館是按照學院和圖書館考勤相關規定執行的,並無不妥。」而在2011年6月7日,中共北京聯合大學委員會作出的「書面答覆」稱:「從目前調查核實的情況看,不存在對張昕昕同志打擊報復和個人歧視的問題,但是學院在工資管理中存在紕漏。學校決定:再次補發張昕昕同志2006年1月至2010年2月期間工齡津貼和職務津貼共計6920元,因還要追回2006年2月至2007年3月期間多補發張昕昕同志的目標津貼2800元,實際補發張昕昕同志4120元。」

  由於北京市紀委領導的多次過問,以及市紀委多次派人赴北京聯大協調此事,張昕昕離開了工作3年多的學生宿舍,被安排了一個「閒職」——校友會辦公室副主任。隨後,他主動將這一職務交出,仍然期待著組織上能給他一個負責的結論。「十幾年的艱難與苦澀,與紀檢工作聯繫在一起,我個人付出了極大代價。每當我回想起這些苦澀甚至屈辱,就難以控制自己的感情。」說起以往的感受,他異常悲憤。

  至今,他堅持認為,有意通過改選、改革等名義,試圖致他於死地的個別幹部是「腐敗分子」,存在「收受回扣」、「做假帳」、「資金體外循環」等問題。而他的舉報信和信訪材料,至今石沉大海。

  而官方說法和結論認為,所謂「改選存在非組織行為」的情況不存在,相關領導和幹部都屬於「正常工作言行」。他反映有問題的個別幹部「沒有違反規定」、「沒有違紀問題」。

  去年6月,張昕昕已經到了退休年齡。7月,他的工資已經按照退休人員發放。然而,他並不認可,因為沒有任何人找他辦手續,而且,他並不希望這樣「不明不白地退休」,就是蛇年春節期間,他滿腦子想的,依然是如何努力才能為自己「討個清白」,維護「一個紀檢幹部的榮譽」。

  「我的遭遇發到網上行嗎?可是,網絡方面我一竅不通。我是以自己名義發,還是整理改編後再用?能用真名嗎?網上實名舉報會不會影響已經得到舉報材料的紀委、監察、檢察機關辦案?」張昕昕有一連串的困惑和疑問。

  張昕昕認為,自己控告被打擊報復問題,紀檢系統的領導「非常重視」,是具體承辦人給「辦壞了」。「紀檢工作,不是誰都能幹得了的,不能常幹,也不能在一個地方幹,否則,後果就是連飯碗都沒有了。」說到這,他感慨萬千。記者 劉暢

相關焦點

  • 透析 | 紀檢監察幹部如何防止被「圍獵」
    這種「自作孽」式的墮落,尤其需要廣大紀檢監察幹部保持警惕。防套牢自我的「韁繩」。執紀者必先守紀,律人者必先律己。「先正自身,始可行事。」作為黨章黨規黨紀的維護者,紀檢監察幹部更要對自己時刻嚴格要求,做潔身自好、克己慎行的表率。
  • 肖勁舟:紀檢監察幹部如何踐行「忠誠乾淨擔當」
    從南湖紅船開始,到井岡山,到長徵,到延安,到西柏坡,再到天安門,無數共產黨人不屈不撓,前赴後繼,譜寫了一曲曲動人心魄、可歌可泣的生命讚歌。紀檢監察幹部開展工作也要從這個初心出發,並以此為座標,校正、檢視自己的言行。
  • 人民日報:有紀檢幹部約談先說「兄弟,是上級安排」
    這種以「領導」為託辭,搬「上級」當「救兵」的做法,實則是少數紀檢幹部極力撇清責任,努力裝「老好人」的「障眼法」。約談提醒、談話函詢本該嚴肅莊重,被約談人也只有在嚴肅而又緊張的談話氛圍中才能紅臉出汗,達到提神醒腦,或是懸崖勒馬的效果。相反,如果談話人一開始就撇清責任,談話就可能純粹淪為「喝杯茶」「聊聊天」,也就自然達不到教育提醒幹部的效果了。
  • 魔道祖師:你的知遇之恩,為何要讓別人來付出代價!
    魔道祖師:你的知遇之恩,為何要讓別人來付出代價!溫晁如此猖狂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有他爹溫若寒給他做靠山,而另一個原因就是他的身邊有著一個武力高強的人,他就是溫逐流。但是這種知恩圖報的人為何要為溫晁這種惡狗來賣命呢?在原著中,虞夫人一眼就認出了「化丹手」,自知敵不過,便讓江澄和魏無羨火速離開了。魔道祖師:你的知遇之恩,為何要讓別人來付出代價!其實溫逐流並不是他的本名,他的本名其實是趙逐流。
  • 一位基層紀檢幹部的民生情懷:多替百姓消氣出頭
    中新網太原12月3日電 題:一位基層紀檢幹部的民生情懷:多替百姓消氣出頭  作者 任麗娜  作為「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山西,省委書記袁純清曾公開表示,「山西實現發展轉型,關鍵是幹部要轉型。」
  • 釋義|紀檢監察機關如何嚴格幹部準入制度?紀檢監察幹部基本條件有...
    釋義本條是關於紀檢監察機關嚴格幹部準入制度和紀檢監察幹部基本條件的規定。監督別人的人首先要監管好自己,執紀者要做遵守紀律的標杆。黨章和憲法、《監察法》賦予紀檢監察機關權威地位和重要職責,這既是信任,也是考驗。
  • 習近平關於紀檢幹部的「三字經
    但他仍沒有絲毫懈怠,因為他深知反腐敗鬥爭是一項長期的、複雜的、艱巨的任務,非一朝一夕之功,也無法一蹴而就,而且不僅要懲腐治貪,更要防範於未然。要完成這一任務,必須有一支思想上、政治上、作風上、能力上過硬的紀檢幹部隊伍。如今,習近平頻頻出招,不僅是要建立這樣一支專業隊伍,更要將這支隊伍鍛造成一把直指貪腐的「利劍」,令腐敗分子聞風喪膽,讓腐敗無處遁形。
  • 銘刻:紀檢監察幹部的回望與憧憬
    當時得知這位家境並不富裕的退役軍人要向武漢捐贈500畝大棚蔬菜,我在震驚之餘,請示委機關領導後,在縣融媒體中心的幫助下向社會發布了這條消息。消息一經發布,十幾家企業競相要求購買王國輝的蔬菜贈送武漢;紀檢監察幹部積極聯繫武漢相關部門做好對接準備;工商質監部門到菜地實地檢驗檢測;公安機關一線服務,主動辦好赴武漢通行證;就連摘菜擇菜的阿姨、裝車的工人和運輸司機,都是聞訊趕來的志願者。
  • 南昌紀檢幹部要做家訪 引導幹部家屬當好「賢內助」
    原標題:南昌紀檢幹部要做家訪 引導幹部家屬當好「賢內助」   記者15日獲悉,南昌市紀委出臺新規,市紀委、監察廳等領導幹部要利用晚上或休息日時間深入幹部家中,與幹部家屬面對面交流,全面了解幹部八小時之外的學習生活、家庭困難等情況。
  • 唇亡齒寒典故的由來,為此竟付出了亡國的代價!
    唇亡齒寒典故的由來,為此竟付出了亡國的代價!每個人都有嘴,每個人也都有牙齒。嘴唇,包在牙齒的外面,保護著牙齒。沒有嘴唇的保護,牙齒就暴露在外,也就任人「侵犯」了。可就這麼漸顯的道理,竟還有人付出亡國的代價才明白呢!
  • 【紀檢人·手記】門衛老童的"規矩"
    我應付著說道,剛邁步要走,老頭又一下子躥到我面前。   「不掉頭就不能讓你在這停車。」老頭眼神裡充滿著倔強。   「以前停車也沒這樣的規矩啊!」著急開會的我語調也不免高了起來。   「那是因為以前沒人管,現在都得按照規矩來!你看這大院裡的車都停得整整齊齊,不能讓你這一輛車亂了規矩。」老頭也不甘示弱。我看實在拗不過,只得調好車頭,小跑著朝單位趕去。
  • 這位紀檢幹部不搞變通 找他「通融」的人越來越少
    從事紀檢監察工作十五年,漆國強先後擔任過鄉鎮紀委書記、縣委第一巡察組組長、黨風政風監督室主任、駐縣委政法委紀檢監察組組長等職務。無論在哪個工作崗位,漆國強都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由於工作突出,2018年,他受到雲南省紀委嘉獎。同事們都說,漆國強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吃苦、有韌勁,遇到困難從不輕言放棄。
  • 不自信的人,在愛情和婚姻中要付出什麼樣的代價?
    我們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解讀:不自信的人,很吃虧很吃虧,要為自己的戀愛、婚姻、人生付出無法估量的高昂代價。魏美人的故事,很老了。但同樣的套路,在今天卻依然大行其道。不管是東南亞殺豬盤,還是PUA組織,受騙群體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徵:缺愛,不自信,低認知,低自尊,低要求,低自我……沒有自信的人,內心脆弱,一定要找個人來做自己的主心骨。
  • 基層紀檢工作的體會與認知
    基層紀檢人員在工作中要了解真實的、重要的情況,只有不厭其煩地深入幹部和群眾中才能發現單位一些苗頭性、傾向性問題。特別要善於關注群眾議論的熱點問題,一旦出現異常要撞響警鐘,使幹部少犯錯誤或不犯錯誤。工作中要不帶框框,不憑印象,不摻感情,不道聽途說、主觀臆測作為「問題」來反映。
  • 【紀檢人故事】派駐監督:用自己的人生,引導更多人走向幸福
    時年9月14日,市委市政府印發《關於對市紀委、市監察局派駐機構實行統一管理的實施意見》,將市直36個部門單位的紀委書記連人帶編一起全部集中起來,設立4個派駐機構,分別負責對所屬部門及其系統的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進行監督檢查。就是從那時起,楊春忠正式成為一名紀檢幹部,開啟了他人生的另一個新徵程。
  • 「紀檢老黃牛」魏錫慶
    他是這次榮獲2020年「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的804人中,全省唯一的紀檢監察幹部代表。魏錫慶今年56歲,愛崗敬業,勤勤懇懇,默默奉獻,紮根基層36年,被老百姓稱為「老黃牛」式的好幹部。由於工作突出,他曾被湖南省人民政府記個人一等功,曾被湘鄉市人民政府記個人三等功4次,多次被授予「辦案能手」稱號。
  • 一惡意陷害黨員幹部者被拘留7天
    湖北日報訊(記者楊宏斌、通訊員許程程、鄧樂鵬)「老熊,誣告你的當事人已被公安機關行政拘留,你放開手腳大膽工作……」11月24日,宜城市紀委監委幹部陳建平熱情回訪該市板橋店派出所副所長熊某。去年1月,因涉嫌非法採砂、故意傷害等罪名,該市小河鎮的村民盛某被該市公安局刑拘。訊問過程中,盛某稱自己曾向熊某行賄2萬元。
  • 陳志揚:紀檢監察幹部違紀違法問題心理掃描
    原標題:紀檢監察幹部違紀違法問題心理掃描 紀檢監察機關肩負執紀監督的職責和使命,作為執紀監督的主體,紀檢監察幹部更要接受監督。從近年來查處的一些紀檢監察幹部典型案件來看,少數紀檢監察幹部在執紀監督過程中,利用自身的特殊地位謀取私利,背棄了黨的優良作風,背離了群眾的殷切期盼,影響了紀檢監察幹部隊伍的戰鬥力和公信力,制約了反腐敗鬥爭的深入開展。紀檢監察幹部的違紀違法問題與其他領域幹部的違紀違法問題相比,既有共同的心理特點,同時又有自身的職業特點。
  • 中紀委:紀委幹部要敢紅臉敢瞪眼 決不能當老好人
    《幹事要擔當 管人也要擔當》,文章指出,紀委的領導幹部要懂得權責對等的道理,不能只想著要職位、要權力,卻把應盡的責任拋到九霄雲外;不能把「保平安」當作底線,在其位不謀其政,遇到困難躲起來,遇到矛盾繞著走。
  • 浙江15497名紀檢監察幹部接受教育培訓
    4期處級以上紀檢監察幹部專題研討班,2期紀檢監察綜合業務培訓,3期信息化建設、黨風政風監督和案件審理等業務培訓,1期巡視巡察業務培訓……今年以來,浙江省紀委監委貫徹落實中央紀委有關培訓要求,全面實施《2018-2022年全省紀檢監察幹部教育培訓規劃》,推動教育培訓從「關鍵少數」向全體紀檢監察幹部拓展